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恩格斯被誉为仅次于马克思的“第二提琴手”,他与马克思一起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影响深远。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当前,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不可动摇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方法论,仍然是指导我们取得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法宝。
(二) 专家的著述。作者陈林曾任中央编译局研究员,长期从事世界社会主义史、国际共运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他笔下的恩格斯,大公无私,勇敢坚定, 具个人魅力。
(三)了解恩格斯生平的通俗读本。本书是普及性的读本,不过多探讨恩格斯学术中深层次的问题,而是以通俗易懂、有亲和力的语言,客观描述恩格斯的一生,给读者一个血肉丰满、生动形象的巨人形象。
(四)作者的创作严谨而执着,对文本的追求精益求精。本书不是短时间写就的,从初稿到定稿,前后花费了近20年,几经增删、修改。作者还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力求展现出一个完整、真实的恩格斯。
(五)图文并茂。书中精选了数百幅不同时期与恩格斯有关的历史图片,并附注了详细、准确的说明文字,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恩格斯的一生。作品的史料性、资料性和可读性 佳。
(六)阅读本书,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阅读恩格斯传记,我们可以从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特点,以及他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结合当下的国内国际形势,可以更加客观地看清历史和现实,帮助我们观察,指导我们思考,促成我们进步。
内容简介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伟大的“第二提琴手”的恩格斯的传记。
恩格斯的一生,与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密不可分。作为马克思为亲密和信任的伙伴,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发展、传播,以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作用,无人可以替代。
马克思数十年的学术和革命生涯,离不开恩格斯的无私帮助。他们一起研究哲学问题,一起与敌人斗争,一起为世界无产阶级指引前进的方向。书中突出了恩格斯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奋斗终生的革命理想。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被称为“现代无产阶级杰出的学者和导师”,他的光辉,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亚于马克思。
作者是曾供职于中央编译局的马克思主义史、世界共运史研究专家。他在创作过程中,既吸取了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也融入了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全书语言流畅,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陈 林 重庆人,199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博士学位。曾供职于中央编译局,任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秘书长,从事政党政治、民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研究。主持多个有关国家课题,出版著作多部,发表论文100余篇。1999年作为访问学者赴联邦德国。2000年调入中组部党建研究所。2004年派驻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工作,历任社联部副部长、办公厅主任、青工部部长。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楔子海天之间
第一章 伍珀河谷
巴黎离伍珀河谷太近了
名门的风采与代价
让理性的光辉照亮精神王国
忠于自己的性格
不来梅通讯
告别伍珀河谷
第二章 走进生活深处
曼彻斯特:生活体验
曼彻斯特:理论体验
爱北斐特集会
为工人阶级呐喊
伟大友谊的开端
第三章 大革命洗礼
清算德意志意识形态
组建共产主义政党
新时代的宣言
书房·街头·法庭·战场
硝烟散去后的反思
第四章 “幽囚”与“将军”
重返曼彻斯特
编外陆军部
谨慎的交往
投身国际工人协会
第二提琴手
玛丽与莉希
第五章 自由的老战士
逃出“埃及的幽囚”
站在公社战士一边
需要什么样的权威
收拾无聊的杜林
研究自然辩证法
《非常法》颁布以后
第六章 马克思墓前
一份沉甸甸的悼词
完成《资本论》
捍卫马克思的声誉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总结
国际无产阶级的导师
面向来来
尾声 挽钟长鸣
附录一 恩格斯年谱
附录二 《共产主义原理》
附录三 《共产党宣言》
精彩书摘
《恩格斯传(重读伟人,巩固唯物主义世界观,坚持辩证思维)》:
名门的风采与代价
1820年深秋,对普鲁士大部分农耕区来说,繁忙的收获季节已经过去,粮食归仓,牛羊归圈,农人们静下心来,准备过一个闲适安恬的冬季。
在新兴的工业中心伍珀河谷,喧嚣却继续着:纺织机不分昼夜地转动;冬天的临近,对工人们来说只是出门时多加一件衣服,而不会稍稍减缓他们上工下工的匆匆脚步;上层沙龙的聚会,则因冬意的氤氲而又平添了几分乐趣……
这天清晨,由年轻商人、资本家子弟组成的巴门绿色贵族俱乐部里,气氛十分热烈,大家纷纷议论着同一个话题:恩格斯家族的大公子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家族立了一大功,他妻子爱利莎于昨晚9时生下了一位男性继承人。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卡斯帕尔·恩格斯父子公司是伍珀河谷纺纱业的台柱子,恩格斯家族的洪福和财运,同样是整个巴门的洪福与财运。连市政代表也来到恩格斯府上,问候新生儿的健康,并吩咐巴门教堂特地为此做一次感恩祈祷。
教堂钟楼里的大钟庄严地敲响了,钟声在哥特式尖顶塔楼上空回响,一直传到伍珀河谷的尽头。它向世界宣告,一个新生命的历史就此开始了。
在恩格斯家中,人声鼎沸,门庭若市。伍珀河谷几乎所有的厂主、商家、老板都赶到这里来了。他们是来向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从现在起他被称作老弗里德里希)贺喜的。热情的祝词夹杂在莱茵葡萄酒的迷人芳香中,弥漫了整个大厅。24岁的老弗里德里希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庄严郑重地向大家宣告:
感谢各位的光临,感谢大家的良好祝愿。我已经决定给我的头生儿子取名为弗里德里希,愿弗里德里希大帝的贤明庇护我们恩格斯公司的继承人。希望他将来成为伍珀河谷的一个名副其实的老板,干练的厂主,商界的雄狮。先生们,请端起酒杯,为我的弗里德里希干一杯!
摇篮里的弗里德里希,当然听不懂这些祝词。他静静地躺在雪白的小布篷下面,深秋的略带寒意的阳光透过窗帘,淡淡地映在他娇嫩的脸颊上……
兴高采烈的来宾们没有料到,外面世界隐隐可见的革命思想的闪电,将照耀尘埃弥漫的伍珀河谷。这个接受着他们美好祝愿的未来“大资本家”,将成为摧毁他们一切努力的旗手。
恩格斯的曾祖父老约翰·卡斯帕尔,是伍珀河谷恩格斯家族的第一代资本家。他创下的家业传到恩格斯的祖父小约翰·卡斯帕尔手里,发展成全国闻名的纺纱业大王。“卡斯帕尔·恩格斯父子公司”的商标,当时已经是许多店铺广告的点缀,人人都知道这是个含金量很高的硬牌子。
父亲老弗里德里希,是恩格斯家族最后一个大资本家。他是一个性格矛盾的人物,在他身上同时具备了职业商人冷酷的利己主义和日耳曼富家子弟悲剧般的浪漫精神。由于生意上的原因,老弗里德里希经常到英国去,伦敦花花公子们的时髦装对他的穿着打扮影响极大。他也像那些花花公子一样,喜欢穿条纹瘦裤、白色绸衫,打花领带,走路时拿一根油光锃亮的细手杖,手杖上还装着沉重的银镶头。在伍珀河谷,老弗里德里希是公认的最文雅、最善于显示体面风度的老板。
与他的时髦风度一样,老弗里德里希的坚毅性格也是人人皆知的。在贸易上,他唯利是图;在竞争中,他不屈不挠。他对自己的竞争对手从不留情,甚至主张要痛打弱者。他认为如果不如此,今天的弱者就会变成明天的强者。
不过,说来也怪,这位习惯于市场上粗暴态度的实业家,却在内心深处酷爱着文学和艺术,特别是德国古典音乐。他把音乐视为联结人间与天上的桥梁。在他看来,任何一头商界雄狮在音乐的魅力面前都会变得软弱,变得柔情,音乐始终是闲暇时摆脱市场环境、摆脱资本舞台上残酷搏斗的唯一力量。
老弗里德里希经常出国旅行,伍珀河谷对他这个禀性好动、精明而不乏浪漫的生意人来说,实在是太狭小了。不过,作为一个商人去旅行,他从来不像旅游者那样去周游列国,而总是把身心的愉悦同利益的获取结合起来。在老弗里德里希眼里,巴黎的林荫道固然迷人,但巴黎近郊的纺织工业更让人迷恋。
在家里,老弗里德里希是一个性情急躁的“暴君”。他把严格的宗教信仰视为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要求子女们无条件地相信《圣经》,相信《圣经》教义和教会教义,甚至每一个传教士的特殊教义。他要家人们对他的话言听计从,不得有丝毫违忤,和蔼的妻子和8个子女会时不时地听到他的雷霆之吼。
父亲严谨的性格、整齐的穿戴及其对艺术的爱好,无疑对恩格斯的幼年乃至整个人生产生了极大影响。而父亲那异常严厉的家教,特别是要求孩子们无条件服从的虔诚主义教育,则成为具有独立思想的恩格斯反叛旧制度的最初动因。
……
历史的洪流与思想的航标:一部关于思想家与时代精神的深度剖析 本书导读: 这是一部聚焦于人类思想史上那些如群星般闪耀的巨匠的著作。它并非对某一位特定历史人物的传记式叙述,而是一场对塑造了我们现代世界的关键思想脉络的系统性梳理与再审视。我们试图剥离历史表象的尘埃,探寻那些不朽的思想如何诞生、如何演变,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结构、政治哲学乃至个体认知体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写作初衷,在于提醒读者,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必须回归到那些奠定基础的理论建构之上。我们相信,真正的历史洞察力并非来自于对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源于对驱动这些事件背后的思维模式的深刻把握。 第一部分:启蒙的余晖与古典的遗产——理性时代的精神土壤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至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那个理性主义的激情与浪漫主义的感性激烈碰撞的时代。我们细致考察了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巅峰成就。这不是单纯的哲学史回顾,而是力求还原这些思想家所处的社会语境。 康德的“三大批判”如何界定了人类认识能力的边界,又如何为后续的社会批判提供了方法论的框架?黑格尔那庞大而精密的“绝对精神”体系,是如何在历史的演进中展现其辩证张力的?我们着重分析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间接的智慧”概念,探讨了历史的必然性与个体自由之间的永恒张力。在这一部分,我们强调了理性作为一种批判工具的潜力与局限,为后续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断裂的分析埋下伏笔。 同时,我们没有忽略法国大革命及其思想遗产的复杂性。启蒙理性如何被推向极致,又如何在雅各宾专政的血腥中遭遇挫折?我们将这一时期的政治理论,从洛克的经验主义到卢梭的“公意”学说,置于实践的熔炉中进行检验,探讨了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宏大叙事如何在国家构建的过程中被重新定义和扭曲。 第二部分:工业时代的阵痛与社会结构的重塑 十九世纪中叶,人类社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物质生产力的飞跃,这便是工业革命。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投向了这一巨变带来的社会生态的深刻裂变。我们不再满足于对技术进步的赞美,而是深入剖析了工厂制度下劳动力的异化问题、资本积累的内在逻辑,以及由此催生出的新型阶级结构。 我们将审视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尝试与失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先驱者,他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虽然在实践层面显得幼稚,但他们对人道主义的呼唤和对社会不公的敏感性,构成了后续社会科学批判的道德基石。我们试图理解,为何他们的理想在严酷的经济规律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在此基础上,本书转向了对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化探求。我们详细考察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特别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理论贡献。我们分析了劳动价值论的早期形态,以及“看不见的手”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复杂作用。然而,我们更侧重于对这一理论体系内部矛盾的挖掘——例如,财富的创造与分配之间的结构性失衡,为我们理解后续的理论突破提供了必要的历史背景。 第三部分:批判的透镜——观察现代性的核心矛盾 本书的核心部分,致力于构建一套理解现代社会运行机制的分析工具。我们相信,认识一个时代,必须掌握其最尖锐的批判视角。 我们探讨了批判理论思潮的兴起,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更扩展到文化、意识形态层面。例如,对早期城市化进程中空间结构与社会隔离的研究,如何揭示了权力在地理分布上的体现。我们分析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主权理论如何从君权神授过渡到人民主权,以及在这一转型中,大众动员与精英控制之间的动态博弈。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对知识生产模式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随着科学技术的爆炸性发展,专业化分工日益加剧,知识的碎片化倾向如何影响了人们对整体世界的把握能力?我们回顾了那些试图整合科学、人文与社会经验的努力,探讨了诸如“科学方法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适用性与限制。 我们强调,真正的思想力量,往往体现在对既定范式的挑战和对隐蔽权力结构的揭示上。这种批判性的工作,要求我们既要保持对历史进步的肯定,更要对任何声称拥有终极真理的体系保持警惕。 第四部分:当代的回响与思辨的延续 在本书的尾声,我们将视角拉回当代。我们探讨了十九世纪的思想遗产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持续影响。 现代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乃至后结构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解构,无不可以在前人的思想中找到源头。我们审视了全球化背景下,资本的流动性与劳动的固着性之间的矛盾如何加剧,以及数字技术革命对信息传播、社会组织形式带来的颠覆。 我们认为,重读历史上的伟人,并非为了照搬他们的结论,而是为了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那种穿透表象、直抵事物本质的锐利洞察力,以及面对复杂性时的系统性思维能力。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这样的“思维装备”,帮助我们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构建起一个既有批判性又富有建设性的世界观。 总结而言,本书是一次对思想史中关键转折点的再探访,它聚焦于理性、社会结构、经济规律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旨在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更深刻、更全面的视角理解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及其内在的动力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