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桂成中医妇科诊疗手册

夏桂成中医妇科诊疗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桂成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妇科
  • 妇科疾病
  • 夏桂成
  • 诊疗手册
  • 中医
  • 女性健康
  • 临床医学
  • 医学参考
  • 养生保健
  • 传统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433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686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8
字数:3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夏桂成中医妇科诊疗手册》即是夏老毕生学术经验之结晶。不仅有对传统中医妇科经、带、胎、产病症的独特诊疗经验,还有针对新的疾病谱(LUFS、OHSS、POI等)拟定的治疗对策,更有其独创的“数律学说”和“调周法”的具体应用,充分展示了夏老教授对待妇科疾患的先进诊治理念、鲜明临床特色以及独特创新之处。手册内容紧贴当前妇科临床实际,简明易懂,精炼实用,是中医妇科大夫及其他临床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参考工具书。

作者简介

  夏桂成(1931-),教授,国医大师.全国著名中医妇科学家.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妇科主任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终身名誉主任委员。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为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500名师承工作指导教师之一。2005年u月荣获中华医学会颁发的“医师奖”。2008年1月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2011年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2年荣获全国“白求恩奖章”。2014年荣获第二批国医大师称号.同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全国*美丽医师”称号。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7、5、3奇数律”在女性领域里的巨大价值
第二章 月经周期节律调节治法
第一节 行经期调经为主,重在转化除旧
第二节 经后初期养血滋阴,重在奠基
第三节 经后中期滋阴助阳,促动阴长
第四节 经后末期阴阳并重,为经间期奠基
第五节 经间排卵期重阴与转化
第六节 经前前半期滋阴助阳,重在阳长
第七节 经前后半期补阳调气,补理兼施
第八节 “7、5、3奇数律”在调周法中应用的特点
各论

第一章 月经病
第一节 月经先期
第二节 月经后期
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第四节 月经过多
第五节 月经量少
第六节 经期延长
第七节 经间期出血
第八节 痛经
第九节 癥瘕性痛经(子宫肌腺症)
第十节 崩漏
第十一节 闭经
第十二节 经行吐衄
第十三节 经前乳房胀痛
第十四节 经行头痛
第十五节 经行泄泻
第十六节 经行浮肿
第十七节 经行眩晕
第十八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
第十九节 卵巢早衰
第二十节 绝经综合征

第二章 带下病
第一节 带下过多
第二节 带下过少
第三节 盆腔炎性疾病
第四节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第三章 妊娠病
第一节 妊娠恶阻
第二节 胎动不安
第三节 胎漏
第四节 滑胎
第五节 堕胎、小产
第六节 葡萄胎
第七节 胎死不下
第八节 胎萎不长
第九节 异位妊娠
第十节 子满
第十一节 子肿
第十二节 子晕
第十三节 子痫
第十四节 子嗽
第十五节 妊娠小便淋痛
第十六节 妊娠小便不通
第十七节 妊娠身痒

第四章 产后病
第一节 产后郁证
第二节 产后腹痛
第三节 产后发热
第四节 产后恶露不绝
第五节 产后身痛
第六节 产后乳汁异常一一缺乳
第七节 产后乳汁异常一一乳汁自出
第八节 产后大便难
第九节 产后自汗、盗汗

第五章 辅助生殖医疗相关性疾病
第一节 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
第二节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第三节 卵巢储备功能不足
第四节 超促排卵机体特殊生理状态的中医证候认识
第五节 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前的中西医整体治疗
第六节 中医妇科调周理论与辅助生殖
第七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

第六章 配伍禁忌与常用方剂
第一节 常用药物配伍禁忌
第二节 妇科常用方剂

精彩书摘

  《夏桂成中医妇科诊疗手册》:
  第四节 经后末期阴阳并重,为经间期奠基
  经后末期一般很短,既是整个经后期的结束阶段,又与经间期紧密相连,是经间排卵期的前奏期,时间长则3~4天,短则1天。这一时期虽然短暂,但生理病理特点非常明显。由于阴长已近高水平,卵泡(精)发育亦接近成熟,血海已接近充盈,水液亦较丰盈,阴长阳消的波动极为明显,最主要的标志是带下增多,质地转为黏稠,甚则可以出现极少量的锦丝状带下。如若不然,则会退回到经后中期,甚则初期,延迟经间排卵期的到来。在治疗上,必须阴阳并重,保持阴长至重的高水平,同时亦要维持阳的较高水平,以利于经间期的转化。这一时期接近重阴,较高阳的水平,血气活动即将萌发,故重视心肝的活动,亦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一、滋阴助阳,提高阴阳水平
  经后末期的治疗特点,在于滋阴助阳,阴阳并重,提高阴阳水平。但重点还在于重阴,阴阳并重,以阴为主。主要有两种方法:
  1.阴阳并重,稍重于阴
  本法适用于阴长运动不及,阳消不足,出现缓慢、稍弱,动态较差,起伏不定,甚至有倒退趋向者,是经后末期主要的治疗方法。所谓阴阳并重者,即是阴阳合治,处方用药相等的意思。但经后期毕竟阴长为主,故稍重于阴。临床较为常用方是加减补天五子种玉丹。补天五子种玉丹来源于《景岳全书》,是张景岳所制,其中用五子补肾丸助阳,归芍地黄汤滋阴,而且是从血中养阴,两方相合,阴阳并补,原为治疗男子不育症的专方。我们根据临床上的实际需要,进行了必要的加减,以保证稍重于阴,所以称为加减补天五子种玉丹,药用炒白芍、山药、山萸肉、熟地黄、枸杞子、炒丹皮、茯苓、五味子、菟丝子、覆盆子、紫河车、川断等品。如再加入丹参、赤芍、五灵脂、鹿角霜,则名为补天种玉丹,为经间期微调微促的方药。应用前人所制的方药,特别是在调周中应用,必须根据病证需要进行加减,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2.滋阴降火,助阳补肾
  本法适用于阴虚火旺的经后末期。一般来说,阴虚火旺者,很难进入到经后末期,原因在于阴虚则阴不足,必然影响阴长,加以火旺又必伤阴,更影响阴长,阴长不及,则不易进入经后中期,更难进入经后末期。在自我调节或用滋阴降火药物治疗后,经后阴长阳消的运动有所恢复,一旦进入到经后末期,就必须掌握在滋阴降火的前提下加入几乎等量的阳药,以促进阳长至重,进入经间排卵期。这里有三种情况:其一是阴虚肾火旺者,可以加减知柏地黄汤合五子补肾丸,药用炙知母、炒黄柏、生地黄熟地黄、山药、山萸肉、炒丹皮、茯苓、制龟板、怀牛膝、川断、菟丝子、覆盆子、肉苁蓉等;其二是阴虚心火旺者,必须养阴清心、宁神定志,可用养阴清心汤、清心莲子饮合五子补肾丸进退,药用钩藤、莲子心、麦冬、生甘草、茯苓神、大生地、白芍、太子参、炒枣仁、柏子仁、川断、菟丝子、覆盆子、肉苁蓉等品;其三是阴虚肝火旺者,在滋阴清肝的前提下,加入等量阳药,可以滋水清肝饮合五子补肾丸治之,药用大生地、怀山药、山萸肉、炒丹皮、茯苓、白芍、山栀、炒柴胡、生甘草、钩藤、川断、菟丝子、覆盆子、肉苁蓉等品。
  ……

前言/序言

  余早年修习内科,继即从事妇科,行医60余载,临证对女性疾病特别是疑难杂症尤感兴趣,积累了一些认识,深深体会到历代中医妇科名家临证独到的匠心,前人对女性生理特点以及经、带、胎、产、乳育等极端重视,多方实践,获得很多的治疗方药、方法,一直在指导后人的医疗。然而,在目前临床,现代医学着力推荐共识、指南等一些标准化的行业规范,意图引导从业人员统一开展对临床疾病诊疗,更好地应对日益变化的医疗现状。中医妇科学实属中医临床四大学科之一,虽不如内、外科之大,但是各个系统疾病俱全。尤其重要的是,中医药在诊治妇科疾病方面疗效卓著,为世人所瞩目。为此,我深入其中,有心将自己临床积累的经验整理出来,说是对后学启迪也行,引导也罢,总而言之,将自已经历过的总结出来,不断提高年轻医师们的认识。比如我对月经周期及其每一周期的不同变化有了新的认识,是以倡导“月经周期节律与调周法”从四期分类,发展到五期,最后为七期。我们认为,这要符合“女阴分类需以阳奇数为基点”的要求,进而研讨经间期“重阴必阳”的转化,以及“�纠堊础钡幕疃�与7、5、3奇数律相关联,倡导“生殖节律”,系统地阐明“经间排卵期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特点”,这些创新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推动学科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言以蔽之,用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为了中医妇科学的昌盛撰成此书,公诸于世,以飨读者,求得指正,与广大同仁共同描绘中医妇科的美好前景。
《夏桂成中医妇科诊疗手册》 卷一: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医妇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深入剖析了其病因病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第一章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1. 外感六淫:强调了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侵袭,如何扰乱女性胞宫、胞脉,导致月经失调、带下异常、不孕等症。详细阐述了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环境下,邪气对女性身体的特异性影响。例如,寒邪易伤血络,导致血瘀;湿邪易困脾胃,影响气血生化,出现带下量多色白等。 2. 内伤七情:深入解析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度,如何损伤肝、心、脾、肾等脏腑,导致气机紊乱,血行不畅,进而引发妇科疾病。尤其强调了肝气郁结在妇科疾病中的普遍性,以及其对月经、情志、睡眠等方面的深层影响。 3. 饮食劳倦:分析了长期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生冷、肥甘厚味)和劳倦过度(房劳、久坐、过度劳累)如何损伤脾胃、肾精,耗伤气血,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详细说明了脾胃虚弱如何影响气血的生成与输布,肾精亏虚如何影响生殖功能的正常发挥。 4. 瘀血阻滞:指出多种原因(如情志不畅、寒邪侵袭、跌扑损伤、妇科手术、产后恶露不尽等)可致瘀血内停,阻滞胞宫胞脉,成为妇科疾病的重要病机。瘀血的形成过程、表现特征(如痛经、经色紫暗、有血块)及其对其他病理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5. 痰湿凝聚:阐述了脾失健运、肾阳虚衰等导致水湿运化失常,聚而为痰,湿痰浸淫胞宫,不仅阻碍气血运行,还可能化热,引发带下量多、色黄、质稠等症状。 6. 肾虚:将肾虚分为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分别阐述其在月经不调(经期、经量、经色异常)、带下、不孕、更年期综合征等方面的病理作用。强调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其功能盛衰对女性生殖健康至关重要。 7. 冲任失调:系统论述了冲任二脉在中医妇科中的核心地位,阐明了月经、妊娠、胎产、乳哺等生理功能都与冲任二脉的盛衰和协调密切相关。详细分析了各种原因(如肾虚、脾虚、肝郁、血瘀)如何导致冲任二脉的失调,从而引发妇科疾病。 第二章 妇科疾病的辨证论治 1. 月经病辨证论治: 月经先期:归纳了血热、气虚、肾虚等证型,分别阐述其病因、病机、症状、脉象、舌象,并提供相应的治法(如清热调经、益气调经、补肾调经)及方药(如清经散、补中益气汤、左归丸)。 月经后期:归纳了血虚、寒凝、气滞、肾虚等证型,阐述其治法(如养血调经、温经散寒、理气调经、补肾调经)及方药(如四物汤、温经汤、逍遥散、右归丸)。 月经先后无定期:归纳了肝郁气滞、脾肾虚弱、血虚等证型,阐述其治法(如疏肝理气、健脾益肾、养血调经)及方药(如逍遥散、归脾汤、四物汤)。 月经过多:归纳了血热、脾虚、肾虚、血瘀等证型,阐述其治法(如清热止血、益气固经、补肾固经、活血止血)及方药(如清经散、固冲汤、熟地黄、失笑散)。 月经过少:归纳了血虚、肾虚、血瘀、痰阻等证型,阐述其治法(如养血益精、补肾益精、活血通经、化痰通经)及方药(如四物汤、左归丸、桃红四物汤、二陈汤)。 痛经:详细区分了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并细分了寒凝血瘀、气滞血瘀、湿热瘀阻、瘀血内阻、寒湿凝滞、肝肾不足等多种证型。针对每种证型,深入剖析病机,提供明确的治法(如温经散寒止痛、理气活血止痛、清热利湿止痛、活血化瘀止痛、健脾化湿止痛、补益肝肾止痛),并推荐经典方剂,如温经汤、血府逐瘀汤、四妙丸、少腹逐瘀汤、当归芍药散、调经种子汤等。 闭经:依据虚实、寒热进行辨证,将闭经分为原发性闭经和继发性闭经,并细分出肾精亏虚、血虚、肝郁气滞、血瘀、寒凝、痰湿、虚热等证型。针对不同证型,提供相应的治法和代表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四物汤、逍遥散、桃红四物汤、温经汤、二陈汤、知柏地黄丸等。 2. 带下病辨证论治: 湿热下注:特点为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常伴瘙痒、灼热感。治法为清热利湿,方药如龙胆泻肝汤。 脾虚湿盛:特点为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味,伴乏力、纳呆、腹胀。治法为健脾益气、除湿止带,方药如归脾汤。 肾虚带下:特点为带下量少、色白、质粘、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治法为补肾固涩,方药如左归丸、右归丸。 肝郁化火:特点为带下量多、色黄、灼热感,伴情志抑郁、急躁易怒。治法为疏肝清热,方药如加味逍遥散。 3. 妊娠病辨证论治: 妊娠恶阻:区分寒湿、胃虚、痰阻等证型,治法如芳香化湿、益胃降逆、和胃降逆。 妊娠胎动不安:区分气血亏虚、肾虚、血热、痰阻等证型,治法如补气养血、益肾固胎、清热安胎、化痰安胎。 妊娠水肿:区分脾虚水肿、肾虚水肿、湿阻水肿等证型,治法如健脾利水、补肾利水、渗湿利水。 妊娠呕吐:区分胃虚、肝胃不和、痰阻等证型,治法如益胃降逆、和胃降逆、化痰降逆。 4. 产科病辨证论治: 产后恶露不尽:区分血瘀、气虚、寒凝、热毒等证型,治法如活血化瘀、益气固下、温经散寒、清热解毒。 产后腹痛:区分血瘀、寒凝、气虚、湿邪等证型,治法如活血止痛、温经止痛、益气止痛、祛湿止痛。 产后发热:区分血瘀、湿热、阴虚、感染等证型,治法如活血退热、清热解毒、滋阴退热、益气托毒。 产后缺乳、乳汁不下:区分气血虚弱、肝郁气滞等证型,治法如益气养血、疏肝通乳。 5. 杂病辨证论治: 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从瘀、痰、湿、虚等角度进行辨证,治法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祛湿化痰为主。 不孕症:系统分析了肾虚、血虚、肝郁、痰湿、血瘀等导致不孕的病因病机,详细阐述了针对不同证型的调理和治疗方法,强调“调经种子”的原则。 更年期综合征:从中医的角度,将更年期综合征归类为肾虚、肝肾阴虚、心肾不交等证型,详细阐述其临床表现,并提供相应的治法和方药,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朱砂安神丸等。 卷二:常见妇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书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对妇科常见病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探讨。 第三章 月经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 月经不调(MC): 西医认识:简要介绍月经不调的现代医学分类,如排卵功能障碍、高雄激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中医辨证:结合前述月经病的辨证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 血热证:中医清热凉血,西医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止血药或调节内分泌药物。 血虚证:中医补血养血,西医可补充铁剂。 气滞血瘀证:中医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西医可选用活血化瘀药物或缓解疼痛的药物。 寒凝血瘀证:中医温经散寒、活血止痛,西医可给予温热疗法或止痛药。 肾虚证:中医补肾益精,西医可根据内分泌失调情况,考虑激素替代疗法或促进排卵药物。 PCOS患者:中药联合二甲双胍、促排卵药物,协同改善高雄激素、改善排卵功能。 2. 痛经: 西医认识:原发性痛经(前列腺素介导)、继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肌瘤等)。 中医辨证:根据寒凝、气滞、血瘀、湿热、虚寒等辨证。 中西医结合治疗: 寒凝血瘀证:中医温经散寒、活血止痛;西医可止痛药(如布洛芬、萘普生)或口服避孕药。 湿热瘀阻证:中医清热利湿、活血止痛;西医可抗炎治疗。 气滞血瘀证:中医理气活血、止痛;西医可酌情使用解痉止痛药。 虚寒证:中医温阳补虚、散寒止痛;西医可配合理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伴痛经:中药内服外敷,联合西医的GnRH-a、达那唑等药物。 3. 闭经: 西医认识:按病变部位分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减退、排卵障碍、子宫性闭经等。 中医辨证:肾精亏虚、血虚、肝郁、血瘀、寒凝、痰湿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 肾精亏虚:中医补肾益精,西医可根据激素水平,考虑性激素补充疗法。 血虚:中医养血调经,西医可补充铁剂。 肝郁气滞:中医疏肝理气,西医可心理疏导或使用抗焦虑药物。 血瘀:中医活血通经,西医必要时检查排除占位性病变。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导致的闭经:中医活血化瘀、调理冲任,联合西医的促排卵治疗。 4. 带下病: 西医认识: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宫颈糜烂、盆腔炎等。 中医辨证:湿热下注、脾虚湿盛、肾虚、肝郁化火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 湿热下注:中医清热利湿,西医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抗滴虫药物。 脾虚湿盛:中医健脾益气、除湿止带,西医可配合益生菌调节阴道微生态。 老年性阴道炎:中医滋肾养阴,西医可局部使用雌激素。 盆腔炎:急性期中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西医抗生素静脉滴注;慢性期中医辨证施治,西医可配合物理治疗。 第四章 妊娠与产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 妊娠恶阻: 西医认识:妊娠剧吐。 中医辨证:寒湿、胃虚、痰阻。 中西医结合治疗: 寒湿:中医芳香化湿,西医对症处理,如补液、维生素B6、止吐药物。 胃虚:中医益胃降逆,西医同上。 痰阻:中医和胃降逆,西医同上。 重症妊娠剧吐:中药保留灌肠,静脉营养支持,密切监测电解质。 2. 胎动不安: 西医认识:先兆流产、先兆早产。 中医辨证:气血亏虚、肾虚、血热、痰阻。 中西医结合治疗: 气血亏虚:中医补气养血,西医保胎,如黄体酮肌注。 肾虚:中医益肾固胎,西医保胎。 血热:中医清热安胎,西医根据具体情况,监测凝血功能。 痰阻:中医化痰安胎。 先兆早产:在中医辨证基础上,联合西医的宫缩抑制剂。 3. 产后出血: 西医认识:产后出血量多,主要由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残留、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 中医辨证:血瘀、气虚、寒凝。 中西医结合治疗: 子宫收缩乏力:中医益气升阳、温阳固涩(如生脉散合参附汤),西医子宫收缩剂(如缩宫素、依普前列醇)。 胎盘残留:中医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如生化汤加减),西医清宫术。 软产道裂伤:中医辨证施治,西医缝合。 凝血功能障碍:中医温阳固涩,西医补充凝血因子。 4. 产后缺乳: 西医认识:泌乳不足。 中医辨证:气血虚弱、肝郁气滞。 中西医结合治疗: 气血虚弱:中医补气养血(如通草、王不留行),西医可适当使用催乳素类药物。 肝郁气滞:中医疏肝理气(如王不留行、穿山甲),西医心理疏导。 卷三:妇科常见疾病的防治与保健 第五章 妇科常见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1. 月经期保健:强调经期卫生,避免受寒,注意饮食(忌生冷、辛辣),适度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2. 孕期保健:强调孕期饮食均衡,适当运动,定期产检,注意休息,预防妊娠合并症。 3. 产褥期保健:强调产后休息,注意卫生,合理饮食,预防产后感染、出血、缺乳等。 4. 计划生育保健:介绍科学避孕方法,性健康教育,以及人工流产、节育术后的调理。 5. 常见妇科炎症的预防:强调个人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均衡饮食,增强免疫力。 6. 更年期保健:指导女性了解更年期生理变化,通过饮食、运动、心理调整,保持身心健康,预防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 7. 妇科肿瘤的早期筛查与预防:介绍宫颈癌、乳腺癌等常见妇科肿瘤的筛查方法(如TCT、HPV、乳腺钼靶),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议。 第六章 妇科养生与食疗 1. 四季养生: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原则,指导女性在不同季节进行相应的调养。例如,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 2. 药膳食疗: 益气养血:推荐使用当归、黄芪、红枣、枸杞等炖汤、煮粥。 活血化瘀:推荐使用山楂、益母草、桃仁等入菜。 健脾益肾:推荐使用山药、芡实、核桃、黑芝麻等。 清热利湿:推荐使用绿豆、薏苡仁、冬瓜等。 缓解痛经:推荐食用生姜红糖水、益母草煮蛋。 改善带下:推荐食用白果、莲子、芡实等。 3. 情志调养:强调保持心情舒畅,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焦虑、抑郁。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冥想、与人交流等方式进行。 4. 运动养生:推荐适合女性的运动方式,如瑜伽、太极拳、快走、慢跑等,强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卷四:妇科特色疗法与临证心得 第七章 妇科特色疗法 1. 针灸疗法:详细介绍针对月经不调、痛经、不孕、更年期综合征等的针灸穴位、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例如,三阴交、血海、关元、子宫等穴位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2. 推拿按摩疗法:介绍腹部推拿、足部反射区按摩等手法,以及针对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炎等疾病的推拿步骤和疗效。 3. 中药外治法:介绍中药熏洗、外敷、塞药等方法,例如,盆腔炎的中药熏洗方,痛经的中药热敷方。 4. 其他疗法:如中药离子导入、耳穴压豆等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第八章 临证心得与案例分析 1. 夏氏妇科临证经验:总结夏桂成教授在妇科疾病诊疗中的独特经验和体会,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精髓。 2. 经典病案解析:精选一系列典型的妇科病案,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药选用、疗效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医妇科的临床实践。 3. 疑难杂症的辨治思路:探讨中医在治疗一些复杂、顽固性妇科疾病(如复发性不孕、顽固性痛经、不明原因的盆腔疼痛等)时的思路和方法。 4. 医患沟通技巧:强调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临床实践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共同达成治疗目标。 本书旨在为中医妇科医务人员提供一份全面、实用、易于掌握的诊疗参考,同时也能为广大女性朋友提供科学的健康指导。通过对病因病机的深入理解,辨证论治的灵活运用,以及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互补,共同守护女性的健康与美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医学习体验。我一直对中医妇科的理论体系很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零散,很难系统地掌握。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病症和方药,而是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将妇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辨证和治疗,与中医的整体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基本理论紧密结合起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一个个具体的病人,在夏桂成教授精妙的辨证施治下,病情逐渐好转。书中的案例分析详实,不仅有诊断思路,还有详细的处方依据和用药体会,这一点对我这种临床实践经验尚浅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宝贵的财富。很多时候,看书只是为了理解理论,但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力量。我尤其喜欢它在阐述一些疑难杂症时的思路,如何从看似复杂的表现中抽丝剥茧,找到病根所在,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比死记硬背方剂更加重要。

评分

我是一位在临床一线工作多年的西医医生,出于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探索,我购入了这本书。坦白说,起初我对中医妇科的理解仅停留在一些基础概念层面,总觉得它缺乏现代医学的严谨性和系统性。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实用的方式,展现了中医妇科的独特魅力和临床价值。书中对常见妇科疾病的辨证分型,以及相应的治疗原则,都描述得清晰到位。更让我惊叹的是,它将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用中医特有的语言进行了阐释,而且在很多方面,与我所了解的西医病理机制竟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在某些角度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的用药搭配,也充分体现了中医“君臣佐使”的原则,每一味药的选择都似乎有其必然性,而非随意为之。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思路和方法,与我日常的西医治疗相结合,发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专业视野,更让我看到了中西医结合的巨大潜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医妇科充满好奇心的初学者,我一直希望找到一本能够循序渐进、通俗易懂的书籍来入门。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它。这本书没有用大量晦涩难懂的术语来吓退读者,而是从最基本的中医妇科概念讲起,一步步引导我们理解妇科疾病在中医体系中的位置。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为我梳理了错综复杂的中医妇科知识脉络。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非常有帮助,它们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具象化,让我更容易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女性生理周期、月经病、带下病、不孕症等常见病症的讲解,不仅解释了病因病机,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的证型和治疗方法,并且附带了很多实际病例,让我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夏桂成教授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他对于病情细致入微的观察。这本书让我对中医妇科不再感到神秘和遥远,而是充满信心去学习和探索。

评分

我是一位中医妇科的资深从业者,多年的临床经验让我对中医妇科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我购入这本书,更多的是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希望能从中汲取新的灵感和更精深的理论。读完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夏桂成教授在中医妇科领域的深厚造诣,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对妇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有着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很多观点都让我眼前一亮,甚至引发了我对一些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治疗方法的重新思考。书中对于一些复杂病证的剖析,能够深入到病机的本质,并且提供了多种灵活的治疗方案,这对于解决临床上的疑难杂症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调经”的论述,如何从整体上调整女性的生理机能,而不仅仅是针对单一的症状。这本书并非是简单的经验总结,而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是指导临床实践的宝贵参考。

评分

我是一位在校的中医药大学学生,正在学习中医妇科学这门课程。学校提供的教材虽然也很全面,但总感觉缺乏一些临床的鲜活性。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真实的临床案例紧密结合起来。书中的内容,让我更加生动地理解了中医妇科的各种病症,例如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判断出是“肝郁气滞”还是“湿热下注”,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证型选择合适的方药。夏桂成教授的临床经验,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他对于病情的分析,对处方的遣药,都有非常详尽的解释,这对我理解“辨证论治”的精髓大有裨益。很多时候,我会被书中某个案例的巧妙诊断和治疗所折服,这种学习方式比单纯的背诵要高效得多,也更能激发我对中医妇科的兴趣。这本书为我未来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