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医师作为随手翻阅的临床研究方法学书籍。 详细介绍了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研究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汇集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作者团队多年的临床研究实践积累;
以知识点的形式介绍了临床研究中常见的方法学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源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团队多年的临床研究实践积累,以知识点的形式介绍了临床研究中常见的方法学问题。知识点的选择注重贴近实际问题,源于经典的临床研究理论但又以活泼的形式和具体的案例进行解析,是临床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方法学经典书籍的有益补充;文章简短,案例生动,语言轻松,适合医生作为随手翻阅的临床研究方法学书籍。
作者简介
赵一鸣研究员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兼任数十个国内重要期刊的编委、审稿人,是北京大学也是全国临床研究(方法)学博士生导师。作者所在团队组建21年来,立足临床医院,为众多临床研究者提供研究方法学服务。团队近年来集合了一批青年方法学人才,开展了大量方法学研究、科普、培训工作,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得学术界认可。
内页插图
目录
01 一篇论文讲清楚一个问题 / 001
02 ROC曲线 / 004
03 从好的研究背景开始,讲一个完整的科学故事 / 007
04 Google搜索技巧 / 010
05 Meta分析概要 / 014
06 随机分组原则 / 017
07 简单随机分组 / 020
08 区组随机分组 / 025
09 为什么要开展临床研究伦理管理 / 028
10 盲法—临床试验中的重要概念 / 030
11 盲法里的那些小事 / 033
12 EpiData系列之一——临床研究中的数据管理和EpiData / 036
13 EpiData系列之二——EpiData的安装及设置中的小技巧 / 038
14 EpiData系列之三——EpiData中的变量类型及规则 / 046
15 EpiData系列之四——EpiData的数据录入及管理 / 050
16 EpiData系列之五——EpiData数据库的合并 / 054
17 EpiData系列之六——EpiData数据库的核查和数据导出 / 059
18 SPSS的数据正态性检验 / 064
19 在临床研究中记录并处理日期变量的技巧 / 068
20 统计表的制作要点 / 077
21 常用统计图简介 / 080
22 关于P值不得不说的事儿——P值之争 / 086
23 SPSS中图的制作 / 089
24 临床研究顶层设计 / 095
25 生存分析 / 096
26 生存分析之KM法 / 098
27 生存分析与研究设计 / 103
28 为什么要做统计推断——总体与样本 / 107
29 循证临床实践概述 / 109
30 倾向评分法概述 / 112
31 倾向评分的估计及应用 / 114
32 多目标多任务研究方案 / 117
33 Logistic回归分析 / 128
34 Meta分析各种概念 / 132
35 你研究的样本能代表研究总体吗? / 137
36 临床研究分类概述(一) / 139
37 临床研究分类概述(二)——观察性研究,暴露?结局?谁先谁后? / 141
38 临床研究分类概述(三)——实验性研究,研究中的时间线 / 145
39 霍桑效应 / 148
40 证实偏倚 / 151
41 Meta分析中的效应尺度指标 / 154
42 用诊断试验的思想,评价生存分析中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 / 157
43 临床研究的四个基本特征 / 161
44 诊断试验中的各类指标(一) / 168
45 诊断试验中的各类指标(二) / 173
46 两个率比较的样本量计算 / 176
47 病例报告研究方法及其循证实践的价值 / 179
48 诊断试验研究的框架体系 / 182
49 关于临床试验注册的几个问题 / 185
50 Logistic回归分析——补充 / 188
51 从临床问题到临床研究假设 / 192
52 伦理委员会是干什么的? / 197
53 常用系统综述报告规范 / 199
54 信封法——随机分配方案的隐藏 / 202
55 在SPSS下用“设定表”绘制常用的描述性表格 / 204
56 论文答辩的注意事项与答辩材料准备 / 213
57 应用Bland-Altman图探讨两个指标的一致性 / 217
58 学位答辩:离开大学前的最后一堂大课 / 221
59 Note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常用功能介绍 / 225
60 回归结果的另一种展示——列线图概述 / 236
61 Cox回归分析及其SPSS操作方法概述 / 239
62 医学中“正常”与“异常”的界定 / 245
63 关于线性回归那点事 / 248
64 多重回归中的共线性问题 / 255
65 数据共享你怎么看——解读PLOS ONE的要求? / 258
66 临床研究中如何选择研究对象 / 260
67 ROC曲线下面积相关的检验方法 / 263
68 P小于0.05就行了么?——谈谈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 / 267
69 PubMed主题词(MeSH)检索 / 269
70 如何用效标法计算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 / 273
71 箱图(Box plot)——来自“武器专家”的发明 / 275
72 单样本或配对设计均数的样本量计算及PASS软件实现 / 279
73 ITT和PP是什么? / 284
74 那些年,我们傻傻分不清楚的术语 / 286
75 不良事件VS不良反应 / 290
76 临床研究中常见的缩写 / 292
77 什么是Placebo和Nocebo? / 294
78 OR值的含义与解释 / 296
79 简单理解“统计描述”是干什么的 / 298
80 医院里的“死亡率”有,还是没有? / 301
探索未知的边界,点亮医学的未来——《临床研究方法与实用技巧》 在人类追求健康与长寿的漫长征途中,医学科学的每一次跃进,都离不开严谨而创新的临床研究。它如同照亮未知世界的灯塔,指引我们穿越疾病的迷雾,寻求解开生命奥秘的钥匙。本书,《临床研究方法与实用技巧1》,并非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它更是每一位有志于投身于科学探索、致力于改善人类健康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以及医学生们的得力助手。它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临床研究的精髓,掌握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最终转化为切实的研究成果,为医学的进步贡献力量。 我们深知,医学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大量细致入微、循证可靠的研究之上。从初步的科学猜想到最终的临床应用,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与智慧。本书正是为此而生,它旨在系统性地梳理临床研究的完整流程,从研究设计之初的灵感迸发,到数据采集的精益求精,再到结果分析的严谨判断,以及最终成果的科学传播,都将给予读者清晰的指引和实用的建议。 第一部分:孕育创新之种——临床问题的识别与研究设计的智慧 一切伟大的研究都始于一个清晰、有意义的临床问题。本书将首先带领读者踏上识别和定义临床问题的旅程。我们不仅仅是观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发现其中存在的知识空白,那些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那些可能带来突破性进展的疑问。我们将探讨如何从日常的临床实践、文献回顾、以及基础研究的发现中,提炼出具有研究价值的科学命题。 明确了研究问题,接下来的关键便是设计一个能够有效解答这些问题的“路线图”——研究设计。本书将深入浅出地剖析各种经典与现代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法。从最基础的描述性研究,如病例报告、病例系列,到探索因果关系的观察性研究,如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再到能够提供最高证据等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我们将详细阐述每种设计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优势与局限性,以及如何根据研究目的和资源选择最恰当的设计方案。 特别地,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何构建一个严谨而可行的研究方案。这包括: 明确研究目标与假设: 如何将模糊的临床问题转化为具体、可测量、可实现、相关性强且有时间限制(SMART)的研究目标?如何提出具有科学依据的零假设和备择假设? 选择研究终点: 何谓主要终点、次要终点?如何选择既能回答研究问题又能体现临床意义的终点指标?如何确保终点的客观性、灵敏性和特异性? 定义研究人群: 如何精确地界定纳入和排除标准?如何确保研究人群的代表性,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外推性? 样本量估算: 为什么样本量至关重要?如何利用统计学方法,结合效应大小、统计效力、显著性水平等因素,计算出能够得出可靠结论的最小样本量? 随机化与设盲: 这两大基石为何能有效减少偏倚?我们将详细讲解不同类型的随机化方法(如简单随机化、分层随机化、区组随机化)以及设盲技术的应用(如单盲、双盲、三盲),并讨论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最大限度地避免偏倚。 第二部分:精雕细琢的基石——数据采集的艺术与质量控制 一个精心设计的临床研究,其数据的质量决定了研究的成败。本书将深入探讨数据采集的各个环节,强调细节的重要性。我们不仅仅关注“采集什么样的数据”,更关注“如何科学、规范、高效地采集数据”。 数据来源与工具: 除了病历记录、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我们还将介绍如何设计和使用电子病历系统、问卷调查、访谈记录、可穿戴设备等多种数据采集工具。 标准化操作规程(SOP): 为什么SOP是保证数据一致性和可重复性的关键?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建立详细的SOP,涵盖所有数据采集步骤,确保所有研究人员遵循同一标准。 数据录入与管理: 如何设计合理的数据采集表(CRF)?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何进行数据双录入或电子数据采集(EDC)以减少录入错误?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QC/QA): 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进行持续的质量监控,包括数据审核、现场监察、以及对研究人员的培训。如何及时发现并纠正数据错误,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部分:洞察潜藏的规律——统计分析的智慧与解读 数据本身并不能说话,我们需要借助统计学的语言来解读隐藏在数字背后的科学规律。本书的这一部分将致力于帮助读者掌握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并学会如何科学地解读统计结果。 描述性统计: 如何用图表和数值来概括和呈现研究样本的基本特征?我们将介绍均数、中位数、标准差、百分比、频数等常用描述性统计量的计算和应用。 推断性统计: 如何从样本推断总体?我们将逐步介绍参数检验(如t检验、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如秩和检验)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比较组间差异中的应用。 回归分析: 如何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深入讲解线性回归、逻辑回归等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如何量化预测变量对结果变量的影响,以及如何控制混杂因素。 生存分析: 在关注时间这一维度时,我们该如何分析疾病的发生、复发或死亡的时间?我们将介绍Kaplan-Meier曲线、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等生存分析的核心技术。 多重比较与校正: 当进行多项统计检验时,如何控制I类错误的累积?我们将讨论Bonferroni校正、Holm-Bonferroni校正等常用方法。 统计软件的应用: 我们将简要介绍SPSS、R、SAS等常用统计软件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并提供一些基础的操作指南。 第四部分:严谨求证的艺术——结果解释、偏倚控制与局限性分析 统计结果只是研究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基于这些结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解释,并清晰地认识到研究的局限性。 统计学显著性与临床意义: P值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忽视效应大小(effect size)和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的临床解读。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将统计学结果转化为有实际临床价值的判断。 偏倚的识别与处理: 除了设计阶段的偏倚控制,在结果解释时,我们仍然需要警惕和识别可能存在的偏倚,如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等。我们将探讨如何评估这些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研究的局限性: 任何研究都不是完美的。本书将强调诚实地面对和清晰地陈述研究的局限性,这不仅是科学严谨的表现,更是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 研究结论的提炼: 如何将纷繁复杂的研究数据和分析结果,精炼成简洁、准确、有力且具有启示性的研究结论? 第五部分:分享智慧的桥梁——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 一项有价值的临床研究,其意义在于能够被同行所认可,并最终惠及患者。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 撰写研究论文: 如何按照国际规范撰写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我们将详细讲解论文的结构(IMRAD)、标题、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等各部分的写作要点。 学术会议与演讲: 如何准备一个引人入胜的学术报告?如何有效地进行口头汇报或壁报展示? 投稿与同行评审: 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如何应对审稿人的意见? 研究的伦理考量: 从研究设计到成果发表,伦理是贯穿始终的红线。我们将重申研究的知情同意、隐私保护、以及数据保密等重要伦理原则。 《临床研究方法与实用技巧1》,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的启迪。它期望通过严谨的理论讲解、翔实的案例分析、以及实用的操作技巧,帮助每一位读者建立起系统性的临床研究思维,掌握核心的研究技能。无论您是初次接触临床研究的新手,还是希望精进研究方法的资深学者,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它将陪伴您在探索医学未知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最终点亮医学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