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发掘孩子一生内驱力的教育
真正的蒙氏教育,是尊重孩子本性的教育
真正的蒙氏教育,是2~10岁孩子迫切需要的教育
真正的蒙氏教育,要求家长准备zui适合的环境,提供zui恰当的支持
真正的蒙氏教育,在家庭。
国际幼教教母白玛琳自设计的50个
经典蒙氏数学游戏,培养孩子准确的表达力。
全面渗透蒙氏教育理念精髓,逐级递深,
家长利用家庭时间和日常事务,
就能培养擅长表达的孩子,
同时建立积极深厚的子情感。
特别适合认同新式教育理念的210岁孩子的父母。
第yi章 营造合适的氛围
1. 冰箱上贴什么?
2. 自己的日记
3. 孩子的收藏品
4. 识字卡片
5. 日常信件
6. 把任务列成表!
7. 咱们聊聊吧!
8. 屏幕时间
9. 念给孩子听
10. 木偶角色扮演
11. 电话,找你的!
12. 专门写字的地方
13. 每个都不一样
14. 听广播
第二章 重要的阅读
15. 配对游戏
16. 找形状
17. 爱学新词
18. 让诗动起来
19. 坐车也可以抽空阅读
20. 如果你是某某会怎么办?
21. 听你指挥
22. 押韵
23. 各种各样的字体
24. 阅读打开感受的大门
25. “有机”词汇
第三章 开始写作
26. 西蒙说
27. 跟着看,学着画
28. “Yellow Jello”
29. 积木表演
30. 手指游戏
31. 用手画图案
32. 春天练书法
33. 真实的故事
34. 把故事画出来
35. 学机器人说话
36. 给我加上标签
37. 我们来改故事
38. 家庭笔记本
39. 场景照片
40. 录音
第四章 语言的输出
41. 制造文字
42. 绕口令
43. 新方向
44. 新词
45. 颜色游戏
46. 拼字游戏
47. 拼音游戏
48. 疑问句与陈述句
49. 肢体语言(英语)
50. 桌游
白玛琳教授,从事蒙台梭利教育已经过50年,是国际蒙台梭利教育领域的先驱,被誉为“国际幼教教母”。她是美国纽约大学教授,美国蒙台梭利协会前任会长,美国蒙台梭利教师培训认证委员会前任理事,美国蒙台梭利协会东南亚事务执行大使。她创办了斯坦藤岛蒙台梭利学校,曾任纽约市西部蒙台梭利学校的校长。
白玛琳教授一直致力于在范围内推广蒙台梭利教育法,她在北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等世界各地做过多次蒙台梭利教师培训。近十年来,她专注于促进亚洲蒙台梭利教育的发展,重点在中国和俄罗斯推广蒙台梭利教育。
骆思洁,是莱斯利大学早期教育硕士,在美国波士顿具有10年的蒙台梭利早教教师经验。目前,她是中国国内蒙台梭利教育项目的顾问和教育专家。
冰箱上贴什么?
谁来决定冰箱门上贴什么?
用这项活动帮孩子练习为全家做决定。
冰箱门可以成为家人分享事情的地方。你需要冰箱门;磁铁或胶带;可以贴在冰箱门上的物品
前期准备
想一下你是怎么利用冰箱门的。学生对自己在学校完成的手工作品,通常会:把它扔掉,
当作礼物送给别人,或者带回家。手工作品带回家里会怎样? 命运如何? 谁来决定冰箱门上贴什么?
怎么做
1. 取下冰箱门上所有的物品,将其腾空。
2. 问问孩子:“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利用这个地方?”
3. 和孩子一起决定冰箱门上各个区域贴放的物品。便笺应该贴在哪里? 照
片贴在哪里? 手工作品呢?
4. 教孩子用磁铁在冰箱门上贴物品,贴什么都可以。
5. 让孩子把物品贴上去,在他需要的情况下提供帮助。
后续活动
·聊一聊每个家庭成员贴上去的物品。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件物品对你很重要?”
·全家商量一下,上面的东西要多久换一次,怎样更换。活动用意
家里的很多事情似乎都是围着孩子转。在孩子出生前,家长就制定了一大堆规则,但孩子并未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比如,在有些人家里,冰箱门是家长用来放置物品的地方,其中的确也有孩子的,但是家长决定哪些物品可以放上去。而这个活动是要孩子参与进来,把决定权交到他的手上,问问他有什么意见和想法。
进一步
在冰箱门上给家人留便笺,做出提醒或提一些建议:“还有6天奶奶就过生日了。”或者,“晚上想吃什么,比萨饼还是墨西哥玉米卷? 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想吃的食物下面。”
小提示
把物品从冰箱门上取下之后,建一个记录家人生活的收藏夹或剪贴簿。见活动3 :孩子的收藏品。
我一直对“蒙氏”这个词有点敬畏,总觉得那是一套非常系统、非常“专业”的教育体系,自己在家可能很难把握精髓。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亲切和接地气,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它把复杂的教育理念,拆解成了我们听得懂、做得来的一个个“游戏任务”。我特别欣赏它强调的“观察”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以前我只注意孩子说了什么,现在我开始注意他们“怎么说”,比如他们停顿时、眼神转向哪里、用词是否重复等等。这些细节,过去都被我忽略了,但书里强调,这些都是孩子内心世界的线索。我尝试着更耐心地观察我的孩子在玩一个游戏时的微表情和动作,发现他们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渴望被理解,也更愿意主动表达他们的想法,只是我们可能没有给他们合适的“接口”。这本书更像一个资深的玩伴,手把手教你如何成为孩子最好的倾听者和对话者。
评分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选材非常巧妙,它没有追求大而全,而是聚焦在“语言”这个核心能力上,并且围绕它构建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很多其他的亲子书可能涉及运动、艺术、数学等各个方面,但往往每方面都蜻蜓点水。这本书却深耕于语言游戏,让每一个小游戏都有明确的训练目标,这一点我很欣赏。比如,有些游戏侧重于词汇的丰富性,有些则侧重于叙事逻辑的构建。这就像是给孩子的大脑搭建一个语言的“脚手架”,不急于让他们盖起大厦,而是先确保每一个支撑点都牢固。我发现,当我们坚持玩其中几个系列的游戏一段时间后,孩子在日常对话中,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更精确的动词和形容词,他们的故事也变得更有条理了。这种循序渐进、目标明确的训练方法,让人感觉每一步都很踏实,不会产生“白费功夫”的焦虑感。
评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触动是它对“表达力”的重新定义。我原以为表达力就是能说会道、能把事情讲清楚,但读完后,我明白它更深层的含义是“清晰的思考”和“情感的连接”。书里提到的很多游戏,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背诵什么,而是让他们学会在有限的词汇里,最大程度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比如,有一个挑战是让孩子用三个词来形容一种心情,这比直接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有效得多。这迫使孩子进行抽象思维和筛选。我发现,当我开始这样引导孩子时,我自己的表达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好”或“不好”,而是开始深入挖掘内在的原因。这对我自己也是一个巨大的成长,它让我意识到,教育孩子,首先得把我们自己打磨得更清晰、更有条理。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真的没话说,纸张摸上去很厚实,色彩也很鲜艳,给孩子看也让人放心。不过,我更想聊聊它对于我们日常亲子互动的启发。我们家过去陪孩子玩游戏,更多是凭感觉,比如搭积木、画画什么的。这本书里的一些小技巧,像是如何引导孩子在游戏中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发现,原来一个简单的“你觉得这个小动物为什么会躲在那里?”这样的提问,就能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单纯的“玩”变成“思考”。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让我感觉我们俩的交流质量都有了提升。以前总觉得孩子小,听不懂太多道理,现在才明白,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把道理融入到他们感兴趣的场景里。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提供了大量的具体操作方法,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能用在当下的游戏设计上。我很喜欢它不强迫孩子接受知识,而是通过游戏激发他们内在的好奇心和表达欲望的方式。
评分作为一个平时工作比较忙的家长,我最看重的是效率和实用性。很多育儿书看起来很美好,但真要落地执行起来,要么需要太多的准备时间,要么需要的材料家里根本找不到。这本书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好。它介绍的很多语言游戏,用到的都是家里现成的物品,比如几块积木、几个水果,甚至只是一个空盒子,就能玩起来。我尝试了几个“零成本”的游戏,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比如有一个关于“描述与倾听”的游戏,只需要两个人轮流描述一个想象中的场景,让对方画出来。我先生参与进来后,孩子跟他交流的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必刻意去创造一个“学习环境”,真正的学习就藏在日常的互动里,只是需要一点点技巧来激活它。这本书帮我省去了大量“构思”的时间,直接上手就能看到效果,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评分好好学习
评分嗯
评分嗯
评分好好学习
评分好好学习
评分嗯
评分好好学习
评分好好学习
评分好好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