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可与涂尔干《自杀论》比肩的社会学著作
一部探讨群体暴力结构性起源的典范之作
剥开谋杀、宿怨、复仇、革命以及日常纠纷的层层外衣,分析一系列历史事件中暗藏的玄机。交织起纷繁的文化和复杂的时代背景,为你揭开暴力冲突根源的神秘面纱。
从司空见惯的超市插队现象,到抢停车位而引发的冲突,似乎绝大多数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都源于区区小事,我们通常也都认为:人际暴力是“个人”的产物,即个体因一时激动而轻率地使用暴力。
但在美国社会学家罗杰·古尔德看来,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他将人际暴力看作是关系的产物,具体来说:小规模的冲突更有可能发生在对等关系(即朋友或社会地位大体平等者)之中,而当既有关系发生变动或个人想要取得优于他人的地位时,人际冲突易爆发,同时,对社会等级的不同理解也会引起暴力。
作者通过对日常纠纷、宿怨、谋杀、复仇、革命等一些列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分析,探讨了群体暴力的结构性起源,并指出,暴力除了与个人品性及文化背景有关之外,更多的是受到人际关系结构类型的影响,这一主张与涂尔干的《自杀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 罗杰·古尔德(Roger V. Gould , 1962—2002),生前为耶鲁大学社会学暨政治学教授。曾任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美国社会学报》(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主编,在历史社会学、社会运动与社会网络分析等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译者 吴心越,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现于台湾东海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研究兴趣为情感、身体与照顾伦理。
《意愿的冲撞》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冲突往往发生在当事人对自己的身份等级产生歧义的社会关系中。这一主张可以追溯到涂尔干的《自杀论》,而本书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部雄心勃勃的著作充满了洞见,同时不乏争议,甚至偶有异想天开之处,堪称一部短小精炼的经典之作。 ——安德鲁·阿伯特(Andrew Abbott),芝加哥大学
古尔德的论证利用了一系列涉及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的资料,令人印象深刻。在一个大多数社会科学家只关注现代美国暴力事件的领域,本书显得出类拔萃。……他的文笔优雅流畅,且处处可见敏捷的才思。
——罗伯塔·塞内沙尔(Roberta Senechal de la Roche ),华盛顿与李大学
序
第一章 冲突、荣誉与等级
第二章 支配关系
第三章对称性冲突
第四章 团结与群体冲突
第五章 冲突与社会结构
第六章 荣誉与个体
参考文献
译后记
《意愿的冲撞:社会等级的歧义如何孕育冲突》:
迄今为止的讨论大多围绕个体间的冲突、暴力和支配。我已经指出,支配有助于解释人际冲突的一系列模式。首先,象征纠纷在暴力中扮演关键角色;其次,这类纠纷集中在社会关系未形成等级的个体之间,报复性暴力在这类个体间相当显著,即凶手发起攻击是为了重拾尊严而非其他目的。
正如在第二章中声明的,为了用支配概念解释这些模式,我背离了社会科学大部分学科(除研究灵长类动物行为的心理学和一小部分人类学之外)对支配的传统用法。首先,我对人际支配的定义采用了一个抽象(以及单薄)的概念,也就是仅仅指出某人相对他人占据优势地位这一事实,而不涉及互动的内容。因为它摒弃了关系的具体细节而强调其形式,或许有人会称之为支配观念的“结构”论。由于这一概念高度抽象,举例来说当以下任一条件成立时,我就可以说弗兰克对乔进行支配:乔倾向于按弗兰克所说的做,弗兰克轻视乔的能力却受到后者的认可和崇拜,或者弗兰克自认为没有必要为迟到20分钟赴约做出任何解释,而乔只让他等了5分钟却应该道歉。读者不难在自已与他人的交往中发现类似的不对称性,即便在缺乏正式定义的情况下,也可以对这一概念有一个直观的把握。
自然,如果把这些相对和平的互动模式视为支配关系的表现,我们必然也能在任何一种更严重的模式中发现支配:只要不征求弗兰克的意见,乔在大部分问题上就毫无主见,乔害怕弗兰克,或弗兰克经常对乔造成身体或情感伤害,后者却听之任之,诸如此类。在“深厚”(thick)概念中,每一种这样的具体互动模式都可能是定义的一部分,此外还会包括一系列将这些模式彼此联系的论述。为了避免概念的定义和概念指涉的理论造成混淆,我把这类论述视为抽象的人际支配现象的具体表现。
与传统用法的第二个区别是,尽管多数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政治理论家和历史学家不断在群体层面探讨支配,我至今仍然避免讨论一个社会群体对另一个社会群体的支配。把支配视为群体问题(无论以族群、种族、宗教、经济还是性别界定)的一大优点是,可以讨论广泛的、宏观的(因此对大部分社会科学家而言是重要的)现象,而无需过多担心无数个体间微观的互动,它们在这类讨论中都被预设和概括。因此,关注支配的集体形式有其便利之处,但也可能让我们忘了社会群体间的支配关系事实上包含了大量群体成员间的人际关系。
我之所以先界定和讨论人际支配与冲突,然后再到群体,目的是澄清以下问题并进一步做出回答:不计其数的这些互动如何累加成群体间的关系,而且这些关系足够稳定,能让我们得出有关支配的种种宏观论述,如成人对儿童,雇主对员工,男性对女性,白人对有色人种,僧伽罗人对泰米尔人等等。除非小规模互动只是一般抽象范畴的反映,它们由这些范畴形成却对范畴的存在不构成影响,否则不处理这一问题,任何有关群体支配的社会科学理论都不可能成功解释观察到的模式。确实,从柏拉图到黑格尔再到阿尔都塞(Althusser),始终有理论家把抽象范畴视为先验的、本质的,而把具体现实视为次生的,因此也是从属的或虚幻的。这一传统当然会延续下去。尽管如此,这几章的目的在于说明如果摒弃这类观念论,我们将会得到什么收获,也就是说把群体范畴视为人际互动模式的结果而非源头。
……
经过与白血病的漫长斗争,罗杰·古尔德于2002年4月29日辞世,时年39岁。在去世两周前,他完成了这份书稿,并提交给出版社。提交时,书稿还缺少前言、致谢和献辞这三个常见部分。罗杰是一位一气呵成的思考者,初稿即已十分流畅。这份书稿同样如此。除了为读者所做的一些预热,介绍本书的脉络、思想源头以及回过头界定论证的适用范围,一切皆已完成。在罗杰看来,书稿的这些部分对审稿过程并不那么重要,甚至可能喧宾夺主;许多作者只是出于工具性理由,以此宣示他们的前期成果和学术传承,或许意在增加好评几率。所以,他没有写这些内容。在这篇短序中,我要交代一下这本书写作的来龙去脉,尽我所知地感谢力促此书最终完成的机构,叙述本人作为助产士所尽的绵薄之力,并谈一下这部杰作所引发的更广泛议题。读者或许还注意到了另一点:本书并无“结论”一章。由于结论通常只是复述前文的论证和发现,这些在正文中表达得更为清晰,所以罗杰认为它纯属画蛇添足。我完全同意,因为核心观点与发现在本书主干章节已有细致呈现。
罗杰完成此书历经了三个不同的环境。这项课题始于罗杰在位于巴黎的法国国家档案馆(FrenchNationalArchives)查找科西嘉岛的世仇资料之时。1996年夏天,他开始收集、转换和录入数据。经过对数据的分析,罗杰建立了一个模型,并利用其他数据组来加以验证。他获得了圣路易斯、芝加哥、迈阿密、比尔、门达和奥兰的杀人案数据,根据这些资料发表了两篇论文。本书第四章和第五章即为这两篇论文的大幅修改版。在2001年夏天被诊断为白血病之前,罗杰完成了第一章到第三章的初稿。2001年秋,他将这些文章加以修改,并整合到本书中。第六章的内容他深思熟虑多年,直至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才终于觉得有了满意的结论。我们可以认为,这本书的思想家园是芝加哥大学和耶鲁大学的社会学系。读者或许能从字里行间发现这两个院系各自的影响,但罗杰同样深刻影响了这两个系的基调和性格,所以读者感受到的这两个系所的影响,可能只是间接反映了罗杰此前对它们的影响。不管怎样,芝加哥和耶鲁的社会学系都在罗杰的学术生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若有机会,罗杰当然乐意感谢他的同事和这两个机构。罗素·塞奇基金会(RussellSageFoun-dation)去年提供了诸多支持,罗杰对耶鲁和罗素·塞奇基金会在这段时间内施以援手感激不尽。
罗杰对征引和致谢极为诚实。如果没有用上某篇文章,或某人并无实质性帮助,他就不会刻意引用或表示感谢。在一个人际关系似乎和思想深度同等重要的学科,罗杰无疑特立独行。要列出罗杰在圈内那么多朋友和同事的思想贡献是不可能的。罗杰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同时是许多人最严苛的学术批判者和最亲密的朋友。如果只列出我所知道的名字,我势必会冒犯另一些人。但他们都知道,如果自己有所贡献,罗杰定会深表谢意;如果自己没有贡献,罗杰不会曲意逢迎。所以,我决定不越俎代庖,替罗杰向任何人单独致谢。
这本书简直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开了社会运作的肌理,让我得以窥见其深层的运作逻辑。作者对于“社会等级的歧义”这一概念的阐释,简直是石破天惊。它不仅仅是关于富与穷、权与势的简单划分,更是关于那些看不见的、难以言说的界限,比如教育背景、文化资本、甚至是家庭出身带来的微妙优越感或劣势感。正是这些模糊不清、时常变动的等级区分,使得人们对自身所处的位置产生困惑,对他人产生误解,进而导致了那些看似突如其来的冲突。我被书中对不同社会群体心理状态的描绘所打动,那些渴望被认可、不甘于被边缘化的情绪,在等级的歧义中被无限放大。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真相,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揭示了社会冲突的残酷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社会,就必须深入其等级体系的复杂性,尤其是那些不确定和模糊的部分。它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让我对社会公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迷雾中摸索前行,直到豁然开朗。作者以一种极为巧妙的方式,将宏观的社会结构与微观的个体心理联系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歧义”这一概念的运用,它点出了社会等级并非是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模糊、重叠和变动的区域。正是这些“歧义”之处,使得不同社会群体对自身和他人的认知产生偏差,进而导致了“意愿的冲撞”。我被书中对不同阶层社会资本运用的分析所震撼,它揭示了那些看不见的优势和劣势,如何在代际之间传递,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引发冲突。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交往模式,思考在每一次互动背后,是否都隐藏着等级带来的微妙博弈。它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的书,每一页都充满了值得思考的观点,让我对社会动力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意愿的冲撞》带给我的思考是长远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洞察之旅。作者以一种非凡的洞察力,揭示了社会等级的模糊性如何成为制造冲突的强大驱动力。我被书中对“意愿”的定义深深吸引,它不是孤立的个人想法,而是深深烙印着个体所处的社会位置和历史经验。当这些多元的“意愿”在不清晰的社会等级面前相遇时,便会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现象的分析,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结论:社会等级的歧义,是孕育冲突的沃土。它让我开始理解,为何一些看似微小的社会事件,会演变成大规模的抗议;为何一些看似平等的社会群体,会充满隔阂和敌意。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理解社会,必须先理解其等级结构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它是一本能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书,让我对社会稳定与变革的机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意愿的冲撞:社会等级的歧义如何孕育冲突》这本书,读完后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者以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视角,剖析了社会结构中那些看似微小却极具杀伤力的裂痕。我尤其被书中对“意愿”这个概念的解读所吸引,它并非简单的个人想法,而是深深植根于个体所处的社会位置、文化背景以及历史经验之中。当这些差异化的“意愿”在现实的社会等级面前发生碰撞时,那种无声的张力,那种潜在的对抗,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从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冲突,都展现了社会等级的模糊性如何成为孕育矛盾的温床。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社会现象,思考在表面平静之下,潜藏着怎样的复杂动态。这本书并非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冲突的根源,去认识到社会进步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迂回和曲折。它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慢慢体味的著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第一次翻开《意愿的冲撞》,我就被它严谨的学术范式和深刻的思想洞察所吸引。作者没有流于空泛的理论,而是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和历史资料的梳理,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分析框架。书中对“意愿”的定义,突破了我以往的认知,它不再是个人单方面的选择,而是受到社会结构和历史力量的塑造。当这些被社会力量塑造的“意愿”在不同社会等级之间产生摩擦时,其破坏力是惊人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代际流动和社会认同的章节,作者巧妙地将经济指标与文化符号联系起来,解释了为何在看似经济平等的社会中,依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隔阂和冲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社会等级的动态性和流动性,以及这种不确定性如何成为孕育不安与对抗的土壤。它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学术专著,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社会变革机制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很好
评分豆瓣推荐
评分社会学,人类学,或许其实是没用的
评分社会学,人类学,或许其实是没用的
评分古尔德的研究更像是从结构的视角来研究,似乎想为冲突找到一个一般化的解读。
评分非常好的书,强烈推荐!
评分很好
评分豆瓣推荐
评分豆瓣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