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医师临床工作手册

肛肠医师临床工作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谭静范 著
图书标签:
  • 肛肠外科
  • 临床医学
  • 医学参考
  • 诊疗指南
  • 手术技术
  • 疾病防治
  • 医师手册
  • 医学教育
  • 肛肠疾病
  • 实用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524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50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肛肠疾病是近年来给国人带来颇多困扰的几大“难言之隐”之一。一半以上的国人都有肛肠病病史。

2.北京市二龙路医院(北京市肛肠医院)建院近八十年,在肛肠病领域颇具威望和优势。

3.本书以北京市二龙路医院数以百万计的临床治疗成功病例为基础,汇集临床一线肛肠专家数十年的诊治经验,介绍了肛肠疾病*的理念和治疗方法。

4.涵盖四十九种肛肠疾病,贴合临床医生实践需求;要点式阐述,简明精炼,实用性强。

5.附有重点疾病、检查操作视频22例。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五章,对结直肠、骶尾部及肛周间隙,肛管直肠等常见疾病进行了细致的概述.对近年来新发现的病种如间质瘤等,有详细的描述,对一些特殊病毒感染疾病,提出了联合诊断的重要性.本书对大部分病变均配与临床大体图像,电子结肠镜图像及病理组织学图像和文字说明,对临床医生及病理医生完成疾病诊断均会起到一定帮助。


作者简介

谭静范

——副主任医师,北京市肛肠疾病研究院院长,北京市肛肠医院原业务副院长。兼任中国高教学会肛肠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便秘学会常务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委员。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 3”工程建设谭静范基层老中医工作室,中西医结合老专家。

从医三十余年,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肛肠疾病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内页插图

目录

1 肛肠疾病的常见症状

便 血

肛门肿物脱出

肛门疼痛

肛周包块

排便障碍

肛周、肛门溢液

肛门赘生物

肛门瘙痒

肛门直肠异物感

腹 泻

腹 胀

直肠刺激征

肛门失禁

2 肛肠疾病的检查方法

电子乙状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

无痛结肠镜检查

肛肠疾病超声诊断技术

高分辨率直肠肛管3D压力测定

仿真排粪造影

结肠传输试验

3 肛肠疾病手术的麻醉

术前评估

常用麻醉方法

急诊手术的麻醉

术后疼痛治疗

4 肛肠疾病围术期处理

术前准备及术后的一般处理

疼痛处理

出血处理

创缘水肿

发热

尿潴留

吻合口漏

结肠造口及并发症

5 肛管直肠疾病

肛裂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肛瘘

肛门周围化脓性汗腺炎

肛隐窝炎

肛乳头瘤

肛门直肠狭窄

直肠脱垂

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

肛门直肠异物及损伤

大便失禁

直肠阴道瘘

藏毛窦

6 肛门周围皮肤病

肛门湿疹

肛门瘙痒症

尖锐湿疣

肛门神经性皮炎

7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放射性肠炎

8 排便障碍性疾病

直肠前突

直肠内脱垂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

会阴下降综合征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

肠易激综合征

9 肛门大肠肿瘤

大肠息肉

肛管及肛门周围恶性肿瘤

直肠癌

结肠癌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

大肠类癌

大肠良性肿瘤

其他少见恶性肿瘤

10 肛肠先天性疾病

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

骶尾部畸胎瘤

11 肛门其他疾病

大肠色素沉着症

肠道菌群失调症

肛门直肠神经症

结肠憩室病



《临床实践指南: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 前言 呼吸系统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其发病率高,死亡率也居高不下。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再到肺癌等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的谱系广泛,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规范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流程,提高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本指南旨在系统梳理和总结当前呼吸系统疾病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临床实践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医师提供一套全面、权威、实用的参考工具。 本指南的编写团队汇集了国内呼吸病学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们涵盖了临床、科研、教学等多个层面,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秉持科学严谨、客观公正的原则,力求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和前瞻性。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广泛查阅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重要文献,包括最新发布的临床指南、关键的临床试验数据、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等,并结合了我国的国情和临床实践特点,力求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最具价值的指导。 本指南的编写目的在于: 1. 规范诊疗流程: 明确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分期分级、治疗方案选择等关键环节,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提高诊疗效率和依从性。 2. 提升诊疗水平: 介绍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其疑难危重症的诊治要点,帮助临床医师掌握最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策略。 3. 促进循证医学: 强调循证医学在临床决策中的作用,引导医师基于高质量的证据进行个体化治疗,优化患者预后。 4. 聚焦临床实践: 结合临床实际,针对基层和社区医师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提供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5. 推动学科发展: 总结经验,分享前沿,以期在推动我国呼吸病学整体水平提升的同时,为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启示。 本指南的编写内容涵盖了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肺功能、微生物学、病理学等)、治疗原则(包括药物治疗、无创通气、有创通气、介入治疗、外科手术等)、预防与康复等多个方面。我们特别关注了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肺炎、肺结核、肺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部肿瘤等重点疾病的最新进展。 我们深知,医学知识日新月异,临床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因此,本指南的编写也是一个动态更新的过程。我们诚挚欢迎广大临床医师在使用本指南的过程中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在未来的修订中不断完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工作。 最后,我们希望《临床实践指南: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能够成为广大呼吸科医师、全科医师、急诊科医师以及相关医务人员案头的常备参考书,并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最终惠及广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目录 第一部分: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学基础 第一章: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回顾 1.1 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2 气道与肺泡结构 1.3 呼吸运动的调控 1.4 气体交换机制 1.5 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病理生理改变 第二章: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评估 2.1 病史采集要点(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 2.2 体格检查要点(视、触、叩、听) 2.3 呼吸困难的分级与评估 2.4 咳血的病因分析与初步评估 2.5 胸痛的鉴别诊断 第三章: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诊断技术 3.1 影像学检查 3.1.1 胸部X线检查:原理、适应症、局限性 3.1.2 胸部CT扫描:高分辨率CT (HRCT)、螺旋CT、增强CT的应用 3.1.3 肺部MRI、PET-CT在特定情况下的应用 3.1.4 呼吸系统疾病影像学表现分析(感染、肿瘤、间质性疾病、气道疾病等) 3.2 肺功能检查 3.2.1 肺功能检查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肺量计、体积描记法、气体稀释法) 3.2.2 关键肺功能参数解读(FVC, FEV1, FEV1/FVC, PEF, FEF25-75%等) 3.2.3 肺通气功能障碍的分类与鉴别(阻塞性、限制性、混合性) 3.2.4 支气管舒张试验与支气管激发试验的应用 3.2.5 弥散功能检查(DLCO)的临床意义 3.3 呼吸道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 3.3.1 痰液的采集、处理与涂片检查(革兰染色、抗酸染色) 3.3.2 痰液培养与药敏试验 3.3.3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 的检查 3.3.4 肺穿刺活检标本的病原学检查 3.3.5 呼吸道病原体快速诊断技术(PCR、抗原检测等) 3.4 支气管镜检查与活检 3.4.1 支气管镜的类型与适应症 3.4.2 支气管镜检查的技术要点与并发症 3.4.3 支气管镜下的操作(刷检、灌洗、活检、异物取出) 3.4.4 支气管镜检查的病理诊断 3.5 血液气体分析 3.5.1 动脉血气分析与静脉血气分析 3.5.2 血气参数解读(PaO2, PaCO2, pH, HCO3-, SaO2, AaDO2等) 3.5.3 呼吸衰竭的诊断与分型(I型、II型) 3.6 其他辅助检查 3.6.1 免疫学检查(抗体、补体、过敏原检测) 3.6.2 肿瘤标志物在肺部疾病中的应用 3.6.3 遗传学检测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3.6.4 睡眠呼吸监测 第二部分: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第四章:急性感染性疾病 4.1 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4.1.1 病因、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4.1.2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4.1.3 病原学诊断策略 4.1.4 治疗原则(抗生素选择、支持治疗) 4.1.5 预后评估与并发症处理 4.2 医院获得性肺炎 (HAP) 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4.2.1 危险因素与病原学特点 4.2.2 诊断与治疗策略 4.2.3 抗生素耐药菌的管理 4.3 肺结核 4.3.1 流行病学与感染途径 4.3.2 临床表现与诊断(影像学、病原学、免疫学) 4.3.3 药物治疗方案(初治、复治、耐药结核) 4.3.4 结核病的预防与管理 4.4 支气管炎与细支气管炎 4.4.1 急性支气管炎 4.4.2 慢性支气管炎(与COPD关系) 4.4.3 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与治疗 第五章:慢性气道疾病 5.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5.1.1 病因、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吸烟、空气污染等) 5.1.2 COPD的诊断标准与GOLD分级 5.1.3 COPD的肺功能评估 5.1.4 COPD急性加重的识别与处理 5.1.5 COPD的药物治疗(支气管扩张剂、吸入糖皮质激素、茶碱类等) 5.1.6 COPD的非药物治疗(康复、氧疗、外科治疗) 5.1.7 COPD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5.2 支气管哮喘 5.2.1 哮喘的定义、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 5.2.2 哮喘的诊断标准与分型(成人、儿童、运动诱发性等) 5.2.3 哮喘控制水平评估 5.2.4 哮喘的药物治疗(吸入性药物、口服药物、生物制剂) 5.2.5 哮喘急性发作的管理 5.2.6 哮喘的长期管理与预防 第六章:肺实质与间质性疾病 6.1 弥漫性肺实质疾病 (ILD) 6.1.1 ILD的分类与病因 6.1.2 特发性肺纤维化 (IPF) 的诊断与治疗 6.1.3 其他特发性间质性肺炎(NSIP, COP, DIP等) 6.1.4 结缔组织病相关ILD 6.1.5 药物诱发性ILD 6.1.6 ILD的影像学与病理学诊断 6.1.7 ILD的治疗原则与前景 6.2 肺泡蛋白沉积症 (PAP) 6.3 肺泡微石症 6.4 肺泡出血综合征 第七章:肺血管疾病 7.1 肺栓塞 (PE) 7.1.1 PE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7.1.2 PE的诊断策略(D-二聚体、影像学检查) 7.1.3 PE的治疗(抗凝、溶栓、介入/手术) 7.1.4 PE的预防 7.2 肺动脉高压 (PAH) 7.2.1 PAH的分类与病因 7.2.2 PAH的诊断流程与评估 7.2.3 PAH的药物治疗(靶向药物) 7.2.4 PAH的介入与外科治疗 7.2.5 PAH的随访与管理 7.3 慢性肺栓塞性肺高血压 (CTEPH) 7.3.1 CTEPH的诊断与影像学特点 7.3.2 CTEPH的外科治疗(肺动脉内膜剥脱术)与介入治疗 第八章:胸膜疾病 8.1 胸腔积液 8.1.1 胸腔积液的病因与分类(漏出性、渗出性) 8.1.2 胸腔积液的诊断(病史、体检、影像学、生化、细胞学) 8.1.3 胸腔穿刺引流与胸腔镜检查 8.1.4 常见胸腔积液的治疗(结核性、癌性、感染性、心源性等) 8.2 气胸 8.2.1 气胸的类型(自发性、创伤性、医源性) 8.2.2 气胸的诊断与治疗(观察、胸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 8.2.3 复发性气胸的处理 8.3 胸膜增厚与胸膜钙化 第九章:呼吸系统肿瘤 9.1 肺癌 9.1.1 肺癌的流行病学、病因与危险因素 9.1.2 肺癌的病理分型(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 9.1.3 肺癌的影像学诊断与分期 (TNM) 9.1.4 肺癌的分子诊断与靶向治疗 9.1.5 肺癌的治疗策略(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 9.1.6 肺癌的早期筛查与预防 9.2 肺转移瘤 9.3 气管、支气管肿瘤 9.4 纵隔肿瘤 9.5 胸壁肿瘤 第十章:呼吸衰竭与机械通气 10.1 呼吸衰竭的定义、分类与病因 10.2 呼吸衰竭的诊断与评估(血气分析、肺功能) 10.3 机械通气的基本原理与模式 10.4 无创机械通气 (NIV) 的应用 10.4.1 NIV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0.4.2 NIV的通气模式与参数设置 10.4.3 NIV的并发症与管理 10.5 有创机械通气 (IV) 的应用 10.5.1 IV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0.5.2 IV的通气模式与参数设置(容量控制、压力控制、ASV等) 10.5.3 机械通气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10.5.4 机械通气的撤机策略 10.6 肺栓塞与ARDS的机械通气管理 第十一章: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11.1 呼吸系统过敏性疾病(除哮喘外) 11.2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 11.3 呼吸肌疾病 11.4 职业性肺病(尘肺、石棉肺等) 11.5 胸部外伤 第三部分:呼吸系统疾病的特殊人群与综合管理 第十二章:呼吸系统疾病的危重症救治 12.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12.1.1 ARDS的定义、病因与病理生理 12.1.2 ARDS的诊断标准与危险分层 12.1.3 ARDS的治疗原则(肺保护性通气、俯卧位通气、体外膜肺氧合 (ECMO)) 12.1.4 ARDS的并发症管理 12.2 严重感染与脓毒症 12.3 呼吸道梗阻与急救 第十三章: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与长期管理 13.1 呼吸康复的原则与内容 13.2 运动训练与呼吸训练 13.3 营养支持与心理疏导 13.4 长期氧疗 (LTOT) 的适应症与管理 13.5 戒烟干预 13.6 疫苗接种(流感、肺炎球菌) 第十四章: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14.1 新型吸入剂型药物 14.2 生物制剂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14.3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耐药性管理 14.4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 第十五章:呼吸系统疾病的循证医学与临床研究 15.1 循证医学在呼吸科临床决策中的应用 15.2 临床试验的设计与解读 15.3 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15.4 临床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十六章: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像学与病理学新进展 16.1 介入放射学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16.2 影像学与人工智能 (AI) 的结合 16.3 新型病理诊断技术 第十七章: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与公共卫生 17.1 呼吸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筛查与干预 17.2 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监测 17.3 空气污染与呼吸健康 17.4 呼吸道疾病的健康教育 附录 常用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流程图 常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方案列表 常用药物剂量参考表 关键术语解释 后记 本指南的编写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离不开各位编写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和学术贡献。同时,我们还要感谢在此过程中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和帮助的各位同仁、单位以及患者。医学之路,永无止境,我们希望通过本指南的出版,能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一份可靠的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我们期待本指南能成为促进呼吸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爱了!作为一名刚入行的年轻医生,每天面对各种复杂病例,感觉力不从心,尤其是在肛肠科这个相对“冷门”但又极其重要的领域。市面上能找到的、真正实用的、体系化的临床指导书籍真的不多,很多时候只能靠经验和零散的文献堆砌,效率低下还容易出错。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及时雨!它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理论书籍,而是充满了临床实践的智慧和技巧。从疾病的鉴别诊断,到各种治疗方案的选择,再到术后的护理,这本书都给出了非常详细、清晰的指导。我最喜欢的是书中的一些“小窍门”和“注意事项”,这些往往是教科书上不会写,但却能在临床上大大提高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的关键。比如,对于某个疑难病例的处理,它会列出几种可能的鉴别方向,并详细分析每种鉴别方法的可行性和优缺点,还会给出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提示。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图文并茂,重要的知识点都有高亮,阅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已经把这本书放在我的案头,随时翻阅,它就像我的“移动军师”,给了我巨大的信心和支持,让我在临床工作中少走了很多弯路。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本书的期望并不高,毕竟“临床工作手册”这类书,在我看来,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就是拼凑拼凑出来的,很少有能真正深入人心,解决实际问题的。但当我拿到这本书,翻开第一页,就被它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所折服。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疾病,而是从一个医生的视角出发,考虑到了从接诊到随访的每一个环节。我特别欣赏它在“疑难病例分析”部分的内容,它不仅仅是给出一个结论,而是详细地阐述了分析的过程,包括病史采集的要点、体格检查的技巧、辅助检查的选择以及如何解读这些信息。书中的一些手术技巧讲解,也非常生动,配有高清的手术图片和视频二维码,让我这个对某些复杂手术有些畏惧的医生,感觉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学习路径。特别是关于一些少见病、复杂并发症的处理,书中的指导都非常到位,并且给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避免了书本理论和实际操作之间的脱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站在临床工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提高诊疗效率和患者的预后,它解决的是我们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痛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学术探讨。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医学知识,不仅仅是掌握那些经典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临床环境中,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治疗方案,并且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这本书恰恰满足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你思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跨学科协作”和“患者沟通技巧”的部分印象深刻。在现代医学中,很多疾病的治疗都需要多学科的合作,而这本书清晰地阐述了在肛肠科领域,如何与其他科室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它还提供了大量关于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实用方法,包括如何解释病情、如何取得患者的信任、如何处理患者的疑问和担忧等等。这些看似“软性”的技能,在临床工作中却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治疗的依从性和患者的满意度。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关注疾病本身,更关注“人”——作为医生的我们,以及作为患者的他们,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临床工作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秘籍”,将一些看似难以掌握的肛肠科临床经验,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和应用的方式呈现出来。作为一名有一定年头的医生,我曾经也遇到过一些瓶颈,总觉得在某些方面,自己的临床思维不够敏锐,或者说,在面对一些非典型的病例时,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这本书中的一些分析方法和思维导图,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并且能够引导你去思考,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我非常喜欢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它会选取一些非常典型的、甚至是一些令人头疼的病例,然后详细地剖析其诊断过程和治疗策略,并附带一些“专家点评”,让我能够从更高的维度去理解和学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打破思维定势,提升临床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它是一本能够陪伴医生不断成长的“伙伴”。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我见过所有同类书籍中最高的。很多时候,我们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本书就像一个“救火队员”,能够迅速地为你提供解决方案。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这一章节,它非常详细地列举了各种常见和不常见的并发症,并且给出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步骤。这对于我们这些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医生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果发生了怎么办”,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如何避免发生”。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很多关于“最新诊疗指南”的解读和应用,并且非常及时地更新了相关内容,这一点也非常难得。它能够帮助我们始终站在医学发展的前沿,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好,通俗易懂,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工具书”,它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我们提升临床工作能力,并且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充满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