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战史

一战战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韦斯特威尔 著,鸿雁 译
图书标签:
  • 战争史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军事历史
  • 历史
  • 欧洲历史
  • 战争
  • 历史事件
  • 政治史
  • 社会史
  • 20世纪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422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375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段惊心动魄的战争往事,一卷悲壮惨烈的战争素描,全景再现20世纪初那场血泪与生死交织的空前军事浩劫!
  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了欧洲的火药桶,随着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欧洲列强纷纷倾其全国之力,投入这场前所未见的残酷血战。绵延千里的铁丝网和壕沟阵地,成为列强厮杀的角力场。数以百万计的军人撕杀在弹片四溅、血流成河的泥泞战场,试图打出一个新的世界秩序。两个集团都疯狂扩军,许多新式武器被投入了战场,飞机、坦克、机枪和毒气的首次使用,改变了以往的战争形式,也大大增加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随着德国的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在为时四年零三个月的残酷战争中,有3000多万人死伤,欧洲几乎失去了整整一代的年轻人,经济损失达千亿美元。这场战争,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这场号称将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造成的结果之一,竟是下一场规模更大的世界大战。
  《一战战史》不仅分析战争形势和战略战术,介绍战役经过、主要将领、武器装备,更论及历史谜团和一战趣闻等,尽量还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来面目。回顾这次空前浩劫。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可以吸取历史教训,更深入地反思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战争与和平等问题。

目录

开战原因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1914年7月,走上战争之路
协约国战争计划
奥匈帝国和德国的战争计划

欧洲陷入战火
德国入侵比利时
边境要塞
重炮
国境之战
空中侦察机
蒙斯和莱卡托
野战炮
马恩河战役
步枪和刺刀
奔向海岸
伊普雷斯第一次会战
1914~1915年,人侵塞尔维亚
俄军入侵东普鲁士
骑兵
坦能堡战役
波兰和加西利亚境内的军事行动
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行动
海上袭击舰
德国的西非殖民地
北海海战
防潜栅
科罗内尔和福克兰群岛
战列巡洋舰

1915年——堑壕战
第二次伊普雷斯会战
毒气战
阿图瓦二次会战
堑壕体系
香巴尼和阿图瓦的会战
早期的战斗机
对俄冬季攻势
迫击炮
德国的戈尔里采一塔诺攻势
热气球
伊松佐沿岸的4次战役
进攻达达尼尔海峡
前无畏级战列舰
加利波利登陆行动
水上飞机和飞船
1914~1916年的高加索战线
1914~1916年的巴勒斯坦
1914~1916年,美索不达米亚战役
海战白热化
加利波利战场上的大撤军
德国潜艇
后方
齐柏林飞艇
1914~1918年,战火中的平民
重型轰炸机

1916年——消耗之年
凡尔登——德军出击
索姆河首日
机枪
凡尔登——法军复苏
堑壕战使用的武器
索姆河上的消耗
英制坦克
俄国支援盟友
罗马尼亚战役
伪装
意大利战场的僵持
上飞机母舰和航空母舰
萨洛尼卡的军事行动(1916~1917年)
东非地区的战争(1914~1918年)
日德兰海战
无畏舰
潜艇锋芒渐露
驱逐舰
地中海海战(1914~1916年)
鱼雷艇
协约国的潜艇

1917年——欧洲决胜之年
阿拉斯之战
轻型轰炸机
尼维尔攻势
德国和法国的坦克
莫西尼斯之战
地雷战
帕斯尚尔之战
沿海、边塞及铁道线上的大炮
康布雷之战
王牌飞行员与战斗机战术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卡波雷托之战
最后一次高加索之战(1917~1918年)
比尔谢巴之战
美索不达米亚战役(1917~1918年)
打败潜艇(1917~1918年)
反潜武器

1918年——协约国的胜利
“迈克尔行动”
后来的战斗机
防空炮
德军最后的攻势
“巴黎炮”
对地攻击机
给美军的装备
美军的第一轮作战
物资转移
兹河一阿尔贡攻势
通信
突破兴登堡防线
手枪:
装甲车
意大利战场的最后一轮会战
解放巴尔干
美厉多之战
巡洋舰
德国海军哗变

战争的后果
停火
和平协议
国际联盟
战争与回忆

精彩书摘

  《一战战史》:
  开战原因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一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暗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那时,巴尔干地区的地方势力正斗得没完没了,所以大部分的欧洲人在刚刚知道这个消息时都没怎么在意,觉得这充其量也不过是又一个比以往更不同凡响的斗争新产物罢了。尽管这起暗杀并没有在其发生的当日就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就在那个夏日的礼拜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它就演变成了一根导火索,把欧洲的主要势力都吸引到了瓜分世界的战火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和领土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矛盾,而各种秘密条约的签署将相关势力分化为对立的轴心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也使得矛盾进一步被激化。1914年7月,各国首脑决心要用战场上的胜败来理清混乱的局面,因此有意无意地都放弃了遏制冲突的努力,决策者的这种态度在其他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最终导致了武装冲突的爆发。但当时却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场战争后来将会演变成一次旷日持久、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旷世浩劫。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巴尔干地区就早已因为国家间的对立和局部战争而四分五裂了,而1914年6月刺杀那个寂寂无名的奥匈帝国皇储的行动,不过是这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而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若干年里,欧洲列强就已经分化成了两大对立的政治集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理由相信其邻国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当时,地处巴尔干的塞尔维亚与沙皇俄国关系十分密切,却又被奥匈帝国视为眼中钉,这使得沙皇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冲突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双方都因为这个隐患而充满了忧虑。由于担心法国会在局势发展到某个阶段时夺回他们在普法战争(1870~1871年)中割让给自己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德国曾试图维持与英国的友好邦交,但两国的交情在德皇威廉二世于1888年即位之后却变得糟糕起来——威廉二世开始建造大型的军舰,其举动无疑是在挑战英国一直以来所拥有的海上霸权地位,而英国对于德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其对海外殖民地的搜寻也渐渐警觉起来。
  联盟竞赛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结成同盟;三年之后,意大利也加人了,三国同盟形成。在这个同盟体系中,如果意大利遭受法国的袭击,德国和奥匈帝国将给予支援;而意大利则表示,自己将在俄国攻打奥匈帝国时保持中立。另一方面,法国与俄国于1894年结成联盟,英法两国则于1904年签署了《英法协约》。此外,由于俄国对德皇威廉二世在巴尔干问题上支持奥匈帝国的态度相当恼火,故决定结束与英国在中亚问题上的长期纷争,并进而与之结盟。1907年,英法俄之间的三国协约达成。
  在那个民族主义蔓延的年代,欧洲列强之间的相互猜忌很容易为军国主义所利用,这一点在德国表现得最为明显。基于“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共同认知,在竞争中处于对立状态的各个国家纷纷摩拳擦掌,意图夺取战争先机。德国意识到即将面临的是两头作战的考验,所以自己必须抢在数量远胜于己的法俄大军开入战场之前率先发动进攻。在大战来临前的几年时间里,上至将军下至百姓,人人都觉得这场战争应该是无可避免的了;但绝对没人会想到,这一切竟是由1914年6月28日那一对寂寂无名的奥匈帝国皇储夫妇被刺身亡来拉开序幕的。
  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
  其时正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进行官方访问的斐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1906年,这个曾经被奥斯曼土耳其控制的地区就已经被纳入了奥匈帝国的版图,但这次吞并却并没有得到居住在波斯尼亚的塞族人和本土国民的承认。这次暗杀是由加尔利诺·普林西普领导的一小队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实施的。如果这支小队是独立作案的话,那么在他们被捕之后,事情就该落下帷幕了,但是很明显地,他们既然是在塞尔维亚境内策划这次行动的,那么塞国的秘密组织就肯定为他们提供了协助,也就是说,塞尔维亚在斐迪南大公遇害一事上扮演着共犯的角色。奥匈帝国立刻将此视为塞尔维亚与自己为敌的证据,甚至坚信这是塞尔维亚有计划地通过获得波斯尼亚来扩张其领土的表现。他们认为,扩张后的塞尔维亚将变得更加强大,而这势必进一步动摇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本就日渐衰退的影响力;同时,塞尔维亚还很有可能为了地缘政治的目的煽动奥匈帝国内部的斯拉夫人制造更大的动乱。
  ……
《长河涌动的时代:二十世纪初的风云激荡》 一、 序章:黎明前的阴影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大地笼罩在一层看不见的阴影之下。这个时期,技术革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蒸汽机的轰鸣声愈发响亮,电灯的光芒开始驱散黑暗,钢铁的巨兽在铁轨上疾驰,远洋的船只连接着遥远的陆地。然而,在这繁荣表象的背后,一股股暗流正悄然涌动,酝酿着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 民族主义的狂潮席卷了欧洲各国,曾经被帝国维系的多元文化区域,如今却被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撕扯得支离破碎。德国的崛起,以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和军事野心,挑战着英、法等传统强国的地位。奥匈帝国,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庞大实体,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濒临崩溃的边缘。巴尔干半岛,被誉为“欧洲火药桶”,各种民族矛盾、宗教冲突与列强的利益交织,成为一点火星就可能引爆的危险区域。 殖民地的争夺也愈演愈烈。欧洲列强在非洲、亚洲、太平洋地区划分势力范围,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摩擦不断。这种对外扩张的欲望,与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相互辉映,共同为紧张的国际关系推波助澜。 同时,军事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景象。火炮的口径不断增大,射程日益遥远;机关枪的出现,使得步兵战术面临革命性的挑战;海军的巨舰时代到来,战列舰的建造竞赛白热化。各国都在积极扩充军备,仿佛预感到一场大战的到来,然而,却没有人能准确预测这场战争的规模和破坏力。 外交舞台上,联盟体系的建立,本意是为了维持均势,却反而将欧洲分裂为两大军事集团:以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初期)为核心的同盟国,以及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体系就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轰然倒塌。 在这个宏大而又矛盾的时代,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走向紧密相连。在繁华都市的沙龙里,政客们纵横捭阖,外交家们唇枪舌剑;在工厂车间里,工人们挥洒汗水,生产出战争机器的零件;在乡村田野间,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不知道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 二、《长河涌动的时代》内容概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意图勾勒出二十世纪初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宏观画卷,深入剖析导致那场席卷全球的冲突爆发的深层原因。我们将从以下几个主要维度展开叙述: 1. 民族主义的狂潮与帝国的黄昏 民族国家的形成与边界的拉锯: 探讨19世纪民族主义如何兴起,如何成为塑造现代国家的重要力量。重点关注德国统一后的崛起及其对欧洲现有秩序的挑战。同时,也审视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老牌帝国内部民族问题的复杂性,这些被压抑的民族诉求,如同潜藏在地下的火山,随时可能爆发。 巴尔干:欧洲的火药桶: 深入分析巴尔干地区错综复杂的民族、宗教、地缘政治因素。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扩张,保加利亚的野心,希腊、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新兴民族国家的生存挑战,以及俄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在这里的代理人战争,共同构成了这个地区的高度不稳定性。 列强的殖民扩张与利益冲突: 描绘欧洲列强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殖民地、资源和市场的情景。重点分析英、法、德之间在非洲和亚洲的殖民竞争,以及由此产生的摩擦与对抗,这些殖民地的争夺,虽然看似遥远,却与欧洲本土的权力平衡息息相关。 2. 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与科技的双刃剑 技术进步带来的力量与恐惧: 详细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军事、工业、交通、通讯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例如,马克沁机枪、克虏伯大炮、无畏舰的出现,以及铁路、电报、无线电的普及,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可能性和效率。 工业化与国家竞争: 分析工业化如何成为国家实力增长的重要引擎,也如何加剧了国家之间的竞争。德国强大的工业基础使其能够快速发展军事力量,对传统海上霸主英国构成挑战。这种工业生产能力的竞赛,是支撑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基础。 社会思潮的演变: 探讨技术进步和工业化对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带来的冲击。例如,大众传媒的兴起如何影响舆论,新的哲学、政治思潮(如社会达尔文主义、帝国主义的合理化解释)如何被解读和利用,为国家间的对抗提供了思想土壤。 3. 外交的迷宫与联盟的铁锁 均势的幻觉与联盟体系的形成: 梳理欧洲列强建立的复杂联盟网络,特别是德国与奥匈的“德奥同盟”,以及法、俄、英之间的“三国协约”。分析这种联盟体系如何在表面上维持了和平,但实际上却将欧洲推向了集团对抗的深渊。 危机频发的外交舞台: 回顾20世纪初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国际危机,如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巴尔干战争等。分析这些危机是如何一步步升级,以及外交手段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时是缓和,有时却是火上浇油。 秘密外交与公开摊牌: 探讨当时的外交运作方式,包括秘密条约、幕后交易以及公开的外交辞令。分析决策者在信息不对称、误判和国内压力下的艰难选择。 4. 历史的“不可避免性”与人类的抉择 多种因素的汇聚: 强调没有任何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那场冲突的爆发,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螺旋式升级的结果。从经济竞争到民族情绪,从军事扩张到外交失误,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探讨在历史的宏大进程中,个体的选择和偶然事件扮演的角色。一个刺杀事件,一次误判,一个临时的决定,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未来的反思: 通过对20世纪初这段历史的深入剖析,引发读者对当今世界格局、大国关系、民族主义、军备竞赛等问题的思考。历史并非简单的重复,但从中吸取的教训,对于理解和应对当下挑战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长河涌动的时代》 并非要呈现一场场战役的细节,而是着力于挖掘那些塑造了历史走向的深层动力。它试图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感受历史洪流的澎湃,理解那些看似微小的个体选择是如何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这是一次关于时代脉搏的探索,一次对历史真相的追寻,也是一次对人类命运的深沉回望。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读《一战战史》这本书,我本以为会是枯燥乏味的军事理论堆砌,但事实远非如此。作者的笔触极其生动,将宏大的战争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一场电影在眼前上演。从战前的暗流涌动,到萨拉热窝事件的导火索,再到各国纷纷宣战,整个过程的铺陈衔接得非常自然,让人能够清晰地把握战争爆发的逻辑。书中所描述的每一个战役,都充满了战略的博弈和战术的较量,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让我这个军事门外汉也能够大致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但最让我震撼的,还是作者对于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的描绘。他不仅仅关注战场上的胜负,更深入地探讨了战争如何摧毁了一个又一个的家庭,如何改变了一个又一个的命运,以及战争结束后,欧洲乃至世界格局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评分

我一直对近代的历史变迁充满兴趣,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是20世纪最关键的转折点之一。《一战战史》这本书,恰恰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解读了这场战争的复杂性。它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史,更是一部政治史、经济史,甚至是社会史。作者在分析战争的起因时,并没有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一方,而是深刻地剖析了当时欧洲列强之间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以及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导火索,最终却点燃了整个欧洲的火药桶。在叙述战争进程时,作者也巧妙地融入了不同国家的视角,让我们能够看到这场战争在不同战场、不同阵营中的不同面貌。我特别喜欢他对于科技在战争中的作用的分析,从飞机、坦克到毒气,这些新兴武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也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这本书让我明白,战争的发生,从来都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复杂力量交织碰撞的产物。

评分

《一战战史》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那种近乎于残酷的真实感。作者毫不避讳地展现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那些被炮火撕裂的土地,那些在战壕里挣扎求生的士兵,那些因疾病和饥饿而逝去的生命,都以一种极为直接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读到关于凡尔登战役的描写时,我几乎能感受到那漫天飞舞的弹片和弥漫的硝烟,那种绝望和恐惧,透过文字,直击人心。作者在描述战术和战略时,也极为严谨,对于每一次进攻、每一次防御,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战争背后那些冰冷的计算和无奈的选择。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宏大的战略决策,背后是无数士兵用生命去填补的空白。这本书并没有试图歌颂战争的辉煌,而是更多地聚焦于战争对普通人命运的摧残,对社会结构的冲击,以及对人类精神造成的深远影响。这种非英雄主义的叙述方式,反而让这本书更具震撼力,它迫使我们去反思战争的意义,去审视人类文明的脆弱。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细节充满好奇的读者,《一战战史》这本书满足了我对那个时代所有美好的幻想,也让我对战争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在对战争场面的描绘上,非常生动形象,仿佛把我带入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从东线的迅猛突进,到西线的拉锯僵持,再到海上的封锁与反封锁,每一个战役的描写都充满了戏剧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战争细节的刻画,比如士兵们在战壕里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希望,以及他们之间的战友情谊,都让我对战争中的个体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并非一味地强调战争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战争中默默付出,甚至是牺牲的普通人。作者对战争的描绘,既有宏观的战略分析,也有微观的细节描写,让我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这场战争。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而那些鲜活的人物,则让这段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的气息。

评分

这次终于下定决心,开始阅读《一战战史》了。这本书的厚度,足以让人望而生畏,但好奇心驱使我翻开了第一页。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宏大,仿佛将我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他没有拘泥于单纯的战场描写,而是深入探讨了导致战争爆发的深层原因,从错综复杂的政治联盟到暗流涌动的民族主义情绪,再到各国实力的此消彼长。每一次的事件叙述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不禁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将整个欧洲卷入了这场空前的浩劫。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刻画的细致入微,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的领导者、士兵,他们的动机、他们的困境,都仿佛跃然纸上。读到战争初期,那种盲目的乐观和高昂的士气,与后来的残酷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唏嘘。尽管对军事战术的细节并非完全理解,但作者的笔触让整个战役的脉络清晰可见,每一次战役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如同精心编织的丝线,将整个战争的宏大画卷徐徐展开。这本书让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课本上的寥寥数语,而是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