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叛逆、难以沟通和自我中心,让许多父母头疼不已。但父母不知道的是,青春期孩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已经迈入了成长期。这些行为是自主性驱力萌生的自然表现,如
果不能给予正确疏导,可能就会事与愿违。
在本书中,我们用温暖的笔触,通过“心理”“生理”“学习”“交往”“生活”五个部分为青春期的男孩女孩答疑解惑,内容丰富,值得一读,堪称12-18岁男孩女孩的良师益友。
静涛
毕业于师范院校教育专业,对中国父母的育儿文化、方式和问题有深入的研究,一直致力于亲子家教图书的编撰工作,并常在报纸刊物上发表育儿心得,深受家长们欢迎。参与编撰的图书有
《胎教枕边书》《培养了不起的男孩》《左手爱孩子右手立规矩》《好妈妈不娇不惯培养女孩300个细节》等。
第1章 关系不能过于亲近,也不能过于疏远
做人累,交往越深越难处 / 002
做人累,过度热情招人厌 / 004
交往距离多少才合适 / 007
心灵应贴近,形体有距离 / 010
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 012
再好的朋友也要保持距离 / 014
距离得当,关系响当当 / 016
疏者密之,密者疏之 / 018
留出空白,让彼此“思念” / 020
与人交往,多同流,少合污 / 022
第2章 对别人过好,就是对自己苛刻
善良是友谊桥梁,也是交际软肋 / 026
对别人过好,就是对自己苛刻 / 028
可以好心,但是不能粗心 / 031
可以单纯,不能太单纯 / 033
不可教条地套用世俗道德观 / 035
不做任人捏的“软柿子” / 037
人有锋芒受人敬 / 039
当好人,不当“滥好人” / 041
做好人,也要讲究好手段 / 043
第3章 不好意思说“不”,别人就对你说“不”
不好意思说“不”,时间白费 / 048
不好意思说“不”,连累自己 / 051
不好意思说“不”,委屈自己 / 053
不好意思说“不”,独吞苦水 / 055
不好意思说“不”,自设障碍 / 058
别让不好意思说“不”害了你 / 060
该说“不”时说“不”,皆大欢喜 / 062
该说“不”时说“不”,化解争端 / 064
该说“不”时说“不”,扭转局面 / 066
该说“不”时说“不”,掌握主动权 / 068
第4章 快速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
初次见面如何消除生疏感 / 072
5秒钟,记住对方也让对方记住你 / 074
让一面之交变成莫逆之交 / 076
先尊重别人,再要求别人尊重 / 078
坦诚相待,跟谁都能交朋友 / 081
把“我的”说成“我们的” / 083
传出你手中的“球” / 086
给对方送上一顿兴趣大餐 / 088
留人面子,让他对你“感激涕零” / 090
在他心中建立起“自己人”意识 / 092
第5章 不强迫也让人赞同接受的表达技巧
话说三遍淡如水 / 096
抬杠抬杠,关系越抬越僵 / 097
雄辩并非是金,争辩赢不了人心 / 099
一个事实,胜过一百句说服 / 101
接受对方的说服,再说服对方 / 103
“我想你内心也必定这样想” / 106
说软话,服人心 / 107
吹“南风”,不要吹“北风” / 110
让别人多说,自己多听 / 112
提个问题,让对方主动摊牌 / 116
你的赞美,让人际关系更完美 / 118
第6章 不强求也让人乐意效劳的办事技巧
诱以情利,挑起他的欲望 / 122
投桃报李,人人乐意回报你 / 124
以自己的付出交换对方的付出 / 126
先帮对方忙,再请对方帮你忙 / 128
先进门槛,再逐步登高 / 130
借名人的“名头”办事 / 133
用“柔肠”打动“铁石心肠” / 136
投其所好,他会高兴把事办好 / 139
心理暗示,让他按你的意愿做事 / 142
第7章 以心观心,交际事半功倍
社交高手必善体察人心 / 146
善察人心,交际一点也不累 / 147
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心 / 149
巧妙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 / 152
细微处入手,润心细无声 / 153
利用共性心理,敲开他的心门 / 156
“假如我是他……” / 159
关系的和谐来自心灵的默契 / 162
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他人 / 164
一只“心眼”,看出对方的闪光点 / 166
第8章 做人讲分寸,才能赢在恰到好处
逾越极限,交际适得其反 / 170
直言直语,伤人又伤己 / 172
所谓会说话,就是讲分寸 / 174
语言“障眼法”,交际润滑剂 / 176
远离说话中的“四忌五疑” / 178
人际关系中的舍与得 / 180
做事留余地,进退方自如 / 182
依据对象定制“交往名片” / 185
做人恰如其分,做事恰到好处 / 189
第9章 影响他人,而不被他人影响
太在乎别人,就自己受累 / 192
跟随别人步伐起舞演不出好戏 / 194
做自己,别让世界改变你 / 196
魅力,无声无息中影响他人 / 198
形象,赢得持久的吸引力 / 201
气量大迎来高朋满座 / 203
热情,感染你周围的每一个人 / 205
自制力,通向和谐的人际关系 / 208
结语 累得恰到好处,才是完美的人生
做人累,过度热情招人厌
有的时候对人过度热情,反而没有任何效果,甚至会招来反感。例如,有一位顾客就经常抱怨:三番五次地接到通信公司发来的服务短信,说什么你刚才拨打的电话彩铃非常好听,要不免费试用两个月?弄得他烦不胜烦。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美容店、理发厅给爱美的女士极力推荐美容新产品,推销办理各种会员积分卡、消费卡;影楼拍摄照片,店员极力推荐所谓的 “优惠套餐”,并想尽办法让你增加洗片数量;到银行办理贷款,柜员费尽口舌要你办理某种理财业务;进入超市购物,服务员极力推荐某种洗发产品,等等。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对商家来说,顾客是上帝,必须提供热情的服务。但是,倘若“热情”过度了,便会使消费者觉得毫无真诚可言,甚至引来反感。这种看似的“热情”,实则比冷淡还难以令人接受。
热情过度的服务,难以收到商家预期的效果。随着广大消费者对产品认知的心理越来越成熟,绝大多数人已不会凭一面之词的夸赞就相信某一种产品了,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越来越成熟,选择商品更加理性。
从消费者的心理来说,人往往都具有一种天生的逆反心理。你越讲得好,越吹得天花乱坠,他反而会产生怀疑,终会导致消费者对这一产品不信任甚至厌恶。
所以,不妨改变一下策略,有的时候创造“热情”,不如创造“距离”,保持点“神秘”。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例子。
出版商为了让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取得轰动的销售成绩,特意制造了媒介、书迷和作者的距离感,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收效。出版商是怎么制造距离的呢?
原来,出版社在出版前全面封锁消息,书籍的标题、篇幅和价格保密到发行前两周。不赠送供评论用的赠阅本,不允许采访作者,因为担心考虑不周导致内容泄露而推迟译成外文版本。
首发日之前,刺激性的情节细节,包括关键人物之死和哈利的性唤醒一点点透露给垂涎已久的记者团,并要求印刷商和销售商签订绝对保密的协议。经销商受到严格审查,不过有些被允许在2000年7月8日前,在限定的场地短时间内展示令人眼馋的几册新书样本。
当时,几册新书样本“无意中”由西弗吉尼亚州偏僻的一家不知其名的沃-玛特连锁店售了出去,不过其中一个“幸运的”孩子被全球媒体长篇累牍地加以跟踪报道,并刊登在了备受关注的每个头版的显著地位。
经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拉大了书迷们和书的距离,从而使书迷非得到不可的情绪更为狂热。该书十分畅销,出现在了杂货商店到路边餐馆的每个地方。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该书在出版之前,就过度热情地接受各种媒体的访谈,毫无保留地披露书的内容,恐怕书迷的热情一定会随之降低,不会出现如此疯狂热销的情况。
所以,巧用距离感来活化人际交往,不失为一种策略。只要运用得当,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交往距离多少才合适
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看来,通常而言,彼此间的自我空间范围是由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与他们所处的情境来决定的。据此,他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者距离,每种距离分别对应不同的人际关系。
第一种是亲密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距离,甚至被叫做零距离,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亲密无间”。它的近范围是在6英寸(约0.15米)内,在此距离内,人们相互之间可以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能够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以及气息;它的远范围是6英寸~18英寸(0.15米~0.44米),在此距离内,人们可以挽臂执手或者促膝谈心,通过一定程度上的身体接触来体现出相互之间亲密友好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距离主要出现在亲密的人之间。在同性间,常常仅限于贴心朋友;在异性间,仅限于夫妻与恋人。所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倘若一个不属于该亲密距离圈中的人,在没有经过对方允许时随意闯入这个空间,无论其用心与目的怎样,都是不礼貌的行为,都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与彼此的尴尬,一般会自讨没趣。
第二种是个人距离。
这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在此距离内,人们相互之间直接的身体接触已不多。其近范围在1.5英尺~2.5英尺(0.46米~0.76米),以能够互相握手及友好交谈为宜。这是熟人之间交往的空间。若是一个陌生人贸然进入此空间,就会构成对他人的侵犯。其远范围在2.5英尺~4英尺(0.76米~1.22米)。所有朋友与熟人都可以自由进入该距离,但一般情况下,和比较融洽的熟人谈话时,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交往时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一端。
第三种是社交距离。
它和个人距离相比,无疑又远了一步,体现的是一种社交性或者礼节上的比较正式的关系。其近范围是4英尺~7英尺(1.2米~
2.1米),人们在工作场所与社交聚会上通常都保持这种空间距离。
一次,主办人在安排外交会谈座位的时候发生疏忽,在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未摆放茶几。结果,坐在那儿的两位客人一直都尽可能靠在沙发的外侧扶手上,而且身体也经常后仰。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情境和关系下,人们就需要调整不同的人际距离。倘若距离和情境、关系不对应的话,就会使人们出现明显的心理不适。
这种社交距离的远范围是7英尺~12英尺(2.1米~3.7米),它被认为是一种更正式的交往关系。在公司里,经理们一般使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在离桌子一段距离处摆放来访者的座位,这样就能和来访者在谈话时保持一定的距离。同理,在企业领导人之间谈判、工作招聘面试、教授与学生的论文答辩等时候,也常常都要隔一张桌子或者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便增加了庄重的气氛,也增加了双方的适应程度,显得更得体与正式。
第四种是公众距离。
这种距离是在公开演说时演说者和听众之间保持的距离。它的范围一般在12英尺~25英尺(3.7米~7.6米),其范围在上百英尺以外。这是一个基本上能够容纳所有人的“门户开放”空间。在此空间内,人们是可以相互之间不发生任何联系的,甚至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此空间内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和他们交往。
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时,双方之间相距的空间距离是彼此之间是否亲近、友好的重要标志。所以,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的空间距离非常关键。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淡淡的粉色调和抽象的玫瑰图案,透露着一种既清新又带着点小秘密的气息,非常符合青春期的那种青涩又充满好奇的感觉。我第一次在书店看到它的时候,就被这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吸引住了,拿起来翻阅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也让人感到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看得出编辑在装帧上是下了心思的。更让我惊喜的是,内页的排版设计,字体大小适中,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即便是那些稍微有些“沉重”的话题,在这样的设计下也显得不那么压抑,反而有种引导你去深入思考的魔力。作者在文字的处理上,真的有一种能走进我们内心的力量,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更像是一个懂你的学长学姐在跟你轻声细语地分享经验,那种真诚和细腻,让人在不经意间就放下了防备,愿意敞开心扉去接受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友谊、关于自我认知的探讨。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一些敏感问题时的措辞,总是那么恰到好处,既点明了问题的核心,又不会让人感到被冒犯或尴尬,这种分寸感的拿捏,恰恰是很多同类读物所缺乏的,不得不说,这次的“真诚修订”确实让这本书的质感提升了一个档次,从里到外都散发着一种值得信赖的温度。
评分我记得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值我人生中一个比较迷茫的阶段,感觉自己好像被困在一个只有自己的小盒子里,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却又害怕跨出那一步。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生硬的知识点罗列,而是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引导着你慢慢认识自己。比如,其中有一章关于“情绪的色彩”的描述,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没有简单地告诉你“生气不对”或者“开心很好”,而是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把那些复杂交织在一起的情绪状态具象化了,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感受到的那些莫名的烦躁,其实是有名字、有形状的,这样一来,我就不再是情绪的奴隶,而是可以去观察和理解它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非常注重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对话,很多段落后面都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逼着你去停下来,而不是囫囵吞枣地读完。这种互动性极强的内容组织方式,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帮助我把那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自我认知,一点点地拼凑起来,构建出了一个更清晰、更坚固的“我”的形象。读完之后,那种感觉不是“我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我好像更了解我自己了”,这才是青春期读物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评分说实话,我以前对“专属读本”这类书都有点天然的抵触心理,总觉得它们要么太幼稚,要么就是故作高深。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偏见。它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对“真实”的追求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它没有美化青春期的所有经历,而是坦诚地展现了那些尴尬、那些挫败、甚至那些“不光彩”的小秘密。比如,书中对于同伴压力、初次面对失败的描写,那种细腻到让人忍不住“哎呀,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是这样啊”的共鸣感,是难以言喻的慰藉。特别是它在处理人际关系的部分,分析得极其透彻,它教我们如何识别那些“消耗型”的朋友,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友谊万岁”。这种务实到近乎残酷的真诚,反而让人更加信服,因为它明白,青春期不是童话,它充满了试错和阵痛。这种不加过滤的真实感,让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可以信赖的“秘密基地”,你可以在这里放下所有伪装,直面那些让你脸红心跳的问题,因为它提供的不是廉价的安慰,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和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的非常独特,它在保持高度的亲和力的同时,又融入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思考,这在我读过的同龄人读物中是很少见的。作者的遣词造句带着一种非常现代的节奏感,一点都不拖沓,像一个个精准的镜头,快速地捕捉到青春期最微妙的瞬间。比如,它描述“社交恐惧”时,用了一种“像是突然被聚光灯照住,连呼吸都变成了噪音”的比喻,一下子就击中了那些在人群中感到局促不安的灵魂。而且,修订版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出色,我感觉它吸收了很多近年来网络语境和新出现的情感表达方式,让它读起来完全不落伍,反而充满了当下的活力。这种紧跟时代脉搏的能力,确保了它不仅能陪伴读者度过这个阶段,还能成为他们未来回忆这段时光时,最精准的“情绪存档器”。它没有用陈旧的框架去套用我们这个时代的困惑,而是用全新的语言体系,搭建了一座理解我们和世界之间的桥梁,读起来就是一种享受,流畅、自然,且充满启发性。
评分我尤其想强调这本书在提供“解决方案”方面的成熟度。很多青春期的书,在提出问题后往往就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一片迷雾。但《藏在书包里的玫瑰》不同,它在探讨完困境后,总能非常自然地引向“我们可以做什么”这个层面,而且这些建议都是可操作、不空泛的。比如,在谈到如何与父母沟通时,它没有简单地说“多交流”,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非暴力沟通”入门技巧,告诉你具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表达自己的需求。这种实用主义的内核,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心灵鸡汤”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为即将独立生活的年轻人准备的“生存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如何建立健康的边界感,如何在追求个性的同时不至于走偏。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套升级装备,不再是那个懵懂无措的少年,而是有了一些底气和方法去迎接那些未知的挑战。这种赋能感,才是这本书最令人心悦诚服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很适合这个青春期的孩子们看,也适合家长们看。
评分还可以,但是书稍微有些皱
评分物美价廉,孩子喜欢。
评分感觉不像正版
评分儿子选的,很喜欢
评分学校推荐的,觉得对四年级的孩子有点早
评分正版,推荐购买!很不错的书!
评分正版,推荐购买!很不错的书!
评分正版,推荐购买!很不错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