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习近平
这是一部鲜为人知亦有鲜活人性的长征史——
当长征将领们遇到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你猜谁的名号该归谁?
当红军的“貔貅”遭遇国民党军的“猛虎”,鏖战中如何斗智斗勇?
有一支孤独的长征军团,始终不走寻常路,是被迫为之还是精明谋略?
日本人的新闻里给红军指挥官们起了些什么令人啼笑皆非的“外号”?
……
全新的细节披露,第一手的史料解析,分分钟将你陈旧的认知彻底清盘!这是一部有趣味、有秘密、有颠覆,亦有鲜活人性的长征史,看完这本书之前,别说你真的了解长征!
《铁流陕北》系一部反映红军长征历程的纪实性图文作品,以地域由北向南的崭新视角,通过解读在此期间国际上对于中国北方红色根据地的报道和国际友人拍摄的图片,重现红军不为人知的故事,再现长征中各路部队如何陆续到达陕北、进入这一新的红色摇篮的历程,展示这些红色的种子经过怎样的激烈战斗在黄土高原上重新站稳脚跟并开始新的征程。
红军长征是一部史诗般的乐章,大多数描述红军长征的作品着重于从南向北的进军记录,如果从陕北南向而望,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这部史诗的另一面:看到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红色根据地——陕北这片土地,怎样迎来红军百川归海,又怎样成为打造民族抗战劲旅的摇篮。
——萨苏
萨苏,本名弓云,汉族,祖籍河北,生于北京。旅日作家兼工程师,曾任文汇出版社(北京)副总编、《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系新浪写作奖获得者之一,其新浪博客点击率约1.6亿人次。
先后出版《国破山河在》《尊严不是无代价的》《退后一步是家园》《突破缅北的鹰》等抗战史料解读图书,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2014年出版的《寻找邓世昌》、2015年出版的《美国记者眼中的八路军》获得社会一致好评,连续两年进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候选。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这部著作不是通过说教式的描述,而是通过故事性的讲述、史料的梳理、照片的呈现来向读者讲述当年的史实。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关注了大量的细节,包括战斗中的细节,工作中的细节,以及生活中的细节,这些细节是能感染读者的魅力所在。细节与故事能够拉近历史与读者的距离,能够让长征精神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出来。 ——国防大学战略科研部教授夏一东
前言
引子:长征建立了一个陕北“梁山泊”
上篇 从苏区到长征
日本新闻中的红军领袖
第五次反“围剿”还有第二个洋顾间
跟着红军喝“龟壳汤”——传教士薄复礼的长征回忆
生生死死战未休一—从黄克诚大将的经历看红军长征
智败川军“小诸葛”——大渡河之战再考
附:“掉链子”的泸定桥
一个日本记者眼中的长征
下篇 从红军到八路军
陕北,怎么会“冒”出一块根据地
孤独的军团——长征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
猛虎斗雅狱——徐海东大战榆林桥
十大元帅是怎样到达秦川的
红军记忆,陕北印象
附:在陕北研究航空母舰——哈里森·福尔曼眼中的红军
打红军打出灵异来
陕北的红军有飞机和战车?!——日本记者的特别报道
薄复礼五十年后回忆的红军
《铁流陕北:从红军到八路军》:
看来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背后,还有很多值得探寻的故事。这件事情引发了我的兴趣,于是我对红军在大渡河的战斗进行了一番探寻,结果发现,红军和川军的这群“小诸葛”们的斗智斗勇,竟然精彩迭出,有些情节令人吃惊。
整个大渡河战役的序曲,是一场小得没有伤亡的战斗。中央军红军先遣队,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的杨得志团在1935年5月24日顺利通过彝区,飞速赶到离安顺场渡口约六十里的擦罗小镇,将其拿下。驻守擦罗的只有几十个民团,被全部缴械,红军无一伤亡。
擦罗虽小,却是四川军阀刘文辉的一个重要粮食仓库。刘文辉本来计划将其转移,但是红军的进军实在太快,他还没来得及做转移的部署,红军就通过了彝区,到达了擦罗!
红军在此处缴获了多达二十万斤大米和其他粮食,每个士兵都把自己的米袋(米袋可以装五天的粮食)装得满满的,带不走的就全部分给了当地的农民。贫苦的农民们自然非常高兴,刘文辉的损失可就惨重了。
毛泽东、朱德等人到达擦罗以后,看到这个胜利也很高兴,但是心情仍然很沉重,因为红军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确切地说,红军到达大渡河的时候,局势相当凶险。
红军是通过川滇黔三省交界的彝族区到达大渡河畔的。中央红军从苏区出来的时候有八万多人,经过湘江血战之后还剩下不到三万人。由于民族政策做得好,红军行军迅速,没有在彝区耽误一点时间,这一点大大强于当年的石达开。虽然顺利经过了彝区,但是红军的危险并没有减轻。在蒋介石的严令下,川军各部已经抢先占领了大渡河附近的各大渡口,而薛岳的十万追剿军也靠近了彝族区边缘的冕宁,很快就会通过彝区,赶到汹涌的大渡河沿岸。十万国民党中央军离红军不过只有四五天的路程。按照蒋介石的计划,前后堵截,大渡河附近就是全歼红军的最好战场。
敌众我寡,红军如果这个时候和敌人展开决战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唯一出路就是突破大渡河,杀入四川腹地,再转而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关键问题就是大渡河能不能过得去。
大渡河流域是一个“L”的形状,最后和岷江交汇。红军渡河地区在“L”的一竖处。红军是沿着左岸靠近大渡河的,需要越过大渡河到达其右岸。大渡河的水量特别丰沛,达到什么程度呢?在红军渡河的安顺场,水深达三十米,和世界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相等,所以在这个地方架桥是很困难的,而且水从上游下来的时候,因为海拔落差比较大,所以就像半个瀑布一样奔流而下。这种情况之下,加之对岸还有敌军在阻截,红军怎么能够渡河呢?
水流湍急的河流,往往越向上游的地方越险,越不好渡,下游河面则宽阔一点,相对来说水流舒缓,好渡一些。
同样,在大渡河也有上、中、下三处可以渡河的地方:下游渡口渡河是最容易的,渡口富林的对岸叫作大树堡;中游的渡口便是红军进行大渡河强渡的第一个战场——安顺场;除此之外再想过河,就要到安顺场上游将近三百里的泸定桥了。
所说川军将领都是“小诸葛”,他们也分析出了富林过河最容易的结论,所以布防偏向下游。杨森的二十军,在大渡河下游的富林、大树堡等地,与宿敌刘湘的一个旅联防。而刘湘的川军主力位于大渡河稍北的雅安、芦山一带,成为总预备队。而实力较弱的西康省主席刘文辉的二十四军则在大渡河上游,承担着安顺场、泸定桥、康定等地的防守。
面对川军这群小诸葛,红军是用正牌子诸葛亮的办法来对付的。
富林渡口再往南还有一个围民党控制的县城,叫作越离县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征孟获的时候,双方争夺的南中四郡,越嵩便是其中之一。诸葛亮五月渡泸,泸水就是大渡河。
诸葛亮当时五月渡泸,先下越嵩,这次红军到大渡河又是五月份,而且也是先打越嵩。
……
红军长征是一部史诗般的乐章,大多数描述红军长征的作品着重于从南向北的进军记录,如果从陕北南向而望,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这部史诗的另一面:看到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红色根据地——陕北这片土地,怎样迎来红军百川归海,又怎样成为打造民族抗战劲旅的摇篮。本书将重现红军不为人知的故事,再现长征中各路部队如何陆续到达陕北、十元帅十大将及其他中共领导人怎样进入这片新的红色摇篮的历程,展示这些红色的种子怎样经过激烈战斗、在黄土高原上重新站稳脚跟,开始新的征程。
这片土地是一个神秘的区域,它罕为外人所知,却辐射出巨大的能量,乃至于影响了在当地进行所谓“剿共”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并由此促成东北军的转变。在红军的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并在红军的策应下实现逼蒋抗日。
红军方面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之后,开始集中于云阳等地,准备投入抗日战争。这时,红军也迎来了第一批外界的观察者,以哈里森·福尔曼为代表的国际记者观察团。
他们为红军留下了珍贵的影像,并十分有幸,目睹了中国工农红军如何最终改编为八路军、誓师后东征抗日、保存红色火种、积蓄红色力量、由阶级战争转入民族战争的整个过程。红色的铁流由此走向整个国家,并最终为这个国家带来了新生,红军长征的历史使命至此才真正得以完成。
从陕北的故事可以看出,尽管长征和红军是经常被人们谈论的话题,但实际上在人们的了解范围之外,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内容。本书讲述的便是有关长征和红军的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传奇,或者我们熟悉的故事中的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不足,难免挂一漏万,希望随时得到广大读者的指正和协助,使红军和长征的故事,在我们的追忆中焕发出更迷人的色彩。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历史学训练背景,它的逻辑推进严密得像一座精密的钟表。每一章节的衔接都如同精心计算过的齿轮咬合,环环相扣,绝无冗余或突兀之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信息密度上的控制,既保证了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又照顾到了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使得那些复杂的历史脉络得以清晰呈现。相比于很多同类题材作品常常陷入的陈旧窠臼,本书的亮点在于其对信息源的交叉验证和多重解读,这使得结论的得出显得尤为扎实可靠。它不是在“讲述”历史,更像是在“重建”历史现场。即便是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的人,也能从中发现新的解读角度和被忽略的细节。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全景的把握,体现出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索,每一次翻页都是对未知真相的逐步揭示,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那种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让人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人物命运的刻画,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选择、最终定格的个体形象,鲜活得如同昨日重现。他没有停留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上,而是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编织在一起,使得那些宏大的变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尤其是在描绘那个特定年代的艰苦卓绝时,那种环境的压迫感和精神上的坚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去回味那些细微的描写,那些关于生存、关于信仰的艰难抉择。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深入地挖掘了历史背后的精神内核,让人在为先辈的付出而动容的同时,也对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和平环境心存感激。作者的考据工作想必是下了大功夫的,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整部作品的厚重感油然而生,绝非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所能比拟。
评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成功地避免了将历史人物扁平化为单一的好人或坏蛋的窠臼。作者笔下的人物群像,展现出了惊人的层次感和灰色地带。他们会犯错,会有私心,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左右为难,正是这种复杂性,才让他们的最终抉择显得如此沉重而有分量。特别是对于不同阶段的意识形态演变过程的梳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克制和冷静,他侧重于描述“为什么会这样”,而非简单地评判“是否正确”。这种近乎于社会学观察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思想价值。这本书读起来不轻松,因为它要求读者投入思考,去面对历史的残酷与人性的幽微。然而,正是这份挑战性,赋予了它持久的阅读价值。每读完一个段落,都会引发我对其背后驱动力的深思,无疑,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并能带来持续思考的佳作。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和复杂性。作者显然没有采取那种脸谱化的处理方式,而是极其审慎地呈现了那个特定时期不同派系、不同个体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立场分野。叙述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时而如大江奔流般磅礴,将战役和重大事件一气呵成地展现;时而又转入涓涓细流,聚焦于某个不起眼的角落,捕捉那些常人不易察觉的微妙变化。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策略制定的部分,作者对军事和政治博弈的分析,展现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判,而是力求还原事件发生时的全部语境,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判断。这种“去神圣化”的叙事手法,反而让那些历史人物显得更加立体和可信,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有血有肉、会犯错、会成长的探索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让我们得以跳出固有的框架,以更具批判性、更全面的眼光重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程。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初读时或许会被那些详实的地名和人名所占据,但随着深入,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地域精神便会逐渐浮现出来。作者对黄土高原那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气息的描摹,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那种特有的生存哲学,那种在极端困境中孕育出的坚韧和乐观,都通过文字的力量渗透出来。你几乎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味,能感受到夜晚那种令人窒息的寂静。这种环境的塑造,远超出了背景设定的范畴,它本身就是塑造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而且,作者在处理历史转折点上的笔法尤为精妙,他没有用宏大的抒情去渲染高潮,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矛盾的细腻捕捉,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织在一起。这种内敛却有力的表达方式,使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读了一段历史,更像是完成了一次对特定地域和特定群体精神世界的深度考察。
评分铁流陕北:从红军到八路军,喜欢。
评分很不错的书籍,不过有些内容值得推敲
评分萨苏的书越来越吵现饭的感觉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有价值,值得一读!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正好有满减券,想着入手一本看看,就入手了
评分不错,萨的书值得看一下。
评分不错,萨的书值得看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