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动作心理学

微动作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杨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行为科学
  • 微表情
  • 肢体语言
  • 沟通技巧
  • 人际关系
  • 情绪识别
  • 影响力
  • 说服力
  • 非语言沟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煤炭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0633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06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微动作心理学》一书,就是通过动作来了解心理的一本书,它不仅告诉我们一些下意识动作、习惯性动作所暗示的心理活动,还告诉我们当人紧张时、动摇时、内心消极时、出现心理戒备时身体会有哪些小动作,更告诉我们如何观察并利用一举一动来掌控他人的心理,达成自己所愿。

作者简介

  李杨,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硕士学历。曾广发涉猎阅读了弗洛伊德、荣格、卡伦·霍尼等人的心理学着作,对于心理学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始终认为心理学不仅是课堂上的学问,而且是一门具有非常广阔的实践应用性学科,致力于将心理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目录

第一章 内心有想法,身体就会有动作

肢体语言是润物无声的表达_2

身体不会“口是心非”_5

心有所想,身有所动_8

肌肉的反应比思维的反应更快_10

事物触动情感,情感引发动作_12

身体动作也会影响内心情感_14

潜意识不会听从“指挥”_16

第二章 下意识动作透露出的心理

将腿伸向你,是在向你示好_20

下意识捂嘴摸鼻,心中常有不安与焦虑_22

咀嚼和吞咽动作所传达的信息_24

欲盖弥彰时手脚动作会下意识地增加_26

咽口水清嗓子,不是紧张就是撒谎_28

十指交叉,无形的控制力_30

无意识表情,让心底一览无余_32

第三章 习惯性动作动透露出的心理

爱用手捂嘴,内心多少有点自卑_36

朝上盯着别人的人,心中往往压抑着怒火_38

习惯性皱眉的人,需要感性诉求_40

走路时往下瞅的人凡事精打细算_42

习惯耷拉上眼皮的人,多圆滑而不张扬_44

缓慢踌躇地走路,是缺乏进取心的表现_46

常摆“塔尖式手势”,内心高度自信_48

第四章 表里不一,身体语言泄露谎言

言行不一,肢体揭露内心_52

眼神躲闪,多是心虚_54

瞳孔先放大再恢复,是企图掩盖真相_56

说话声音高而缺乏变化时往往在撒谎_58

扭头可能是说谎时的防卫动作_60

不正面回应,常是心虚的表现_62

第五章 内心紧张时,看这些肢体小动作

脚踝相扣,内心紧张的透露_66

不时拨弄头发,说明心中不安_68

握紧拳头是心理学上的武装姿势_70

双脚滑来滑去泄露紧张情绪_72

一说话就清嗓子,往往说明他很紧张_74

摆弄打火机开关,不是掩盖紧张就是内心急躁_76

第六章 判断自信与优越感,看这些肢体小动作

自信满满时常做肘部支撑动作_80

头枕双手,一切尽在掌握_82

碰触点越往上,越喜欢占有优势地位_84

头靠椅背,双腿叉开,舍我其谁_85

竖立的大拇指,往往表示自视甚高_88

把双手放在臀部两侧,表明信心十足_90

发短信喜欢使用表情符号的人多不自信_92

第七章 认可还是否定,看这些肢体小动作

不停点头往往不是赞同_96

笑不露齿是在礼貌地拒绝_98

频频点头是应付式的答应_101

从眼镜上方看人,是拒绝交流的表现_103

扬起的眉毛,代表怀疑的心理_105

双手托腮,心事重重_107

做出稍息姿势时,说明他想结束谈话_109

第八章 坚定还是动摇,看这些肢体小动作

摸纽扣摸袖口的动作有了,事也就成了_112

视线开始游离,说明内心出现不安_114

自我拥抱,自我安慰_116

拍案而起与手势下劈体现威慑力_118

收到账单就付款的人拿得起放得下_120

站立式身体角度反映出的内心世界_122

第九章 消极还是积极,看这些肢体小动作

手摸下巴的心理表现_126

鼻孔扩张说明情绪高涨_129

兴奋时瞳孔扩张,低落时瞳孔收缩_131

低头耸肩,有自我保护的意味_133

翘起脚尖,内心高兴的表现_135

朝下吐烟圈,说明有心事_137

蜷曲身体睡觉的人压力重重_140

第十章 意识和喜好,看这些肢体小动作

延长眨眼时间,往往是讨厌的心理暗示_144

握手时盯人,常常带有挑衅心理_146

以指尖轻敲桌子,说明他有话要讲_149

摩拳擦掌的多种情绪与态度_151

手放在酒杯中央的人,往往是和事佬_153

走路连蹦带跳,透出来的是侠义心肠_155

文质彬彬走路的人不会轻易动怒_157

吃东西闷不作声,是内向害羞的表现_159

第十一章 喜欢还是防备,看这些肢体小动作

握手时将手掌翻转是在制造强势心理_162

自我抚摸往往是内心没有安全感_164

腰挺得直,背绷得紧,说明警觉度高_166

拖着脚步的人需要你付出关心_168

骑跨椅子折射抵触情绪_170

不敢直视你,往往是喜欢你_172

紧握双手,往往是有挫败感_173

第十二章 一发二妆三服装,微动作透视人心

突然改变发型的人往往刚经历过不快_176

爱化浓妆的女人渴望引人注目_178

爱穿相似款式鞋子的人,不爱冒险_182

以不同的服装示人折射不同的关切点_184

珍惜鞋子的男人心理往往很保守_187

第十三章 察颜观貌,于细微之处看人识心

读懂表情,摸清心思_190

爱站别人边上照相的人往往缺少主见_192

翻来覆去摆弄空酒杯,内心多虚荣_194

老调重弹,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_197

以声识心,音调音量透露内心_199

掏钱摊钱方式,反映内心世界_202

爱往人群里钻的人,内心渴望被关注_205

不停换座位,说明很挑剔_207

总是在人前讲电话的人常常是自我主义_209

买东西犹豫不决,内心也多优柔寡断_212

喜欢坐门口位置,性格多急躁_214

第十四章 言为心声,闻言听音辨心理

“我脾气不太好”:自恋的外在表示_218

“年轻真好啊”:口服心不服_220

讲话夸大其词:内心渴望与人交谈_222

“小张真能干”:隐隐的敌意_224

“算了,别再提了”:欲盖弥彰_226

“给您倒点水”:内心尴尬要解围_228

“我不会说客套话”:虚伪很会拍马屁_230

“本来是想”:自尊心很强_232

先强调不利条件,往往是在意別人的看法_234

“对啊”:通常是圆滑_236

“能去就去”:薄情小气者居多_238

第十五章 观姿阅行,捕捉小动作玩转社交圈

面带微笑的人,是想拉近和你的距离_242

冷漠的斜视意味深长_244

从不说别人坏话的人,多不可信_247

同步行为,模仿拉近心理距离_249

递接名片的动作讲究_251

一股脑说话的人,值得信赖与交往_253

配合他人的身体状态事半功倍_255

拥抱动作里的真心与假意_257

与对方的呼吸节奏保持同步_259


精彩书摘

  肢体语言是润物无声的表达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宾曾提出“7%-38%-55%定律”:当人们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时候,会使用到三个主要的沟通元素——用词、声调,还有肢体语言。所谓的“7%-38%-55%定律”,指的就是这三项元素在沟通中所担任的影响比重。用词占7%,声调占38%,肢体语言占比最重,是55%。从这个定律中,我们至少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面对面的沟通中,说话内容是最不重要的,身体语言在信息交流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美国行为学家斯泰恩将非言语沟通中的显性行为称为身体语言,亦称体语。主要包括眼神、手势、语调、触摸、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这类显性行为。肢体语言虽然无声,但具有鲜明而准确的含义,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譬如,星期天,忙碌了一上午的妻子吃完午饭后刚睡着,丈夫轻轻打开窗户准备让正在楼下玩耍的女儿回家做作业。为了不吵醒妻子,丈夫没有大声呼喊女儿,而是朝她招了招手。女儿看见爸爸的手势后,顿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便迅速朝家走来。这时,丈夫抬手一看表,不到一点半,心想还可以让女儿再玩一会儿,于是,丈夫又向正朝家走来的女儿挥挥手。女儿看见爸爸的这个手势后,稍微一想,便又调转头,兴高采烈地和伙伴们玩去了。整个过程丈夫没有说一个字,仅凭手的两个简单动作,便和女儿完成了两次沟通。
  同理,大街上的交通警察指挥来来往往的汽车和行人,靠的也是这种无言的体语。而一些目的性很强的动作,则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的信号。譬如,书店里,某一个人踮着脚去拿书架上的一本书,我们知道,他想看看这本书。尽管他已把脚踮得很高,但还是够不着。这时,他旁边身材较高的营业员注意到了他的这个动作,于是,从架上拿了那本书递给了这位顾客。营业员是怎么知晓这位顾客心理的呢?因为顾客踮脚的动作表现了一种难以被人忽视的窘境:“我需要帮助!”
  不同于有声语言的蕴藉性和委婉性,我们身体所表达的话语是鲜明而准确的,尽管这一点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肢体语言一旦和有声语言相结合,能准确传达话语者内心思想和情感的往往不是有声语言而是体语。如,一位年轻女孩告诉她的心理医生,她很爱她的男朋友,与此同时却又下意识地摇着头,从而否定了她的话语表达。可见,要想真正了解交谈对象的话语意思,在认真倾听其述说的同时,还必须认真解读对方的体语。他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在传达着他的真实想法。
  “在没有得到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是不能进行推理的,那样,只能是误入歧途。”这是文学经典形象福尔摩斯侦探的名言。福尔摩斯是柯南·道尔笔下的神探,他的神奇之处在于他可以凭借指甲、外套的袖子、脚上的靴子、膝盖处的褶皱、食指和拇指上的老茧,以及面部表情和种种行为判断人的内心活动。
  “假如在得到所有这些信息的情况下,竟然还是无法对这些信息的主人做出准确的判断,我认为,这一定是天方夜谭。”福尔摩斯如是说。为什么他有如此大的信心呢?因为他十分清楚人的身体语言密码所拥有的巨大力量。犯罪嫌疑人可以制造出种种口头上的谎言,却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的身体语言。不经意中他们就会把内心的秘密泄露在一个眼神,或者一个看似没有深意的手势里。与一般人相比,福尔摩斯的优势就在于他能够通过人的身体语言来分辨他是否在说谎,同时从这些不说谎的信号里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
  告别了福尔摩斯,我们再来看看卓别林。卓别林是无声电影时代最伟大的电影演员,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大银幕经典形象。只要提起他的名字,我们就会回忆起那个穿着破烂的燕尾服,迈着八字步的形象。与今天音画俱全、推崇技术的电影相比,卓别林的电影受时代和技术的限制,没有声音也没有色彩。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到卓别林对故事的讲述,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个个结构精巧、感人至深的故事。那么,你不会感到惊奇吗?他是凭借什么在无声的世界里把这些故事完整地叙述出来的呢?这些问题的答案,既简洁又内涵丰富,那就是身体语言。卓别林就是使用丰富的身体语言把人物的感情、想法、经历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的。观众没有感觉缺省,也不会觉得唐突,而是被他的一举一动所吸引,所感动。演员的身体语言是无声电影的灵魂。
  从福尔摩斯到卓别林,我们一再提及一个词——身体语言。而我们总是过分重视口头内容表达,而忽略了身体语言的能量之大。福尔摩斯与卓别林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在与人面对面交流沟通时,即使不说话,我们也可以凭借对方的身体语言来探索他内心的秘密,对方同样可以通过身体语言了解到我们的真实想法。所以,开始有意识地去探究身体语言的密码吧!那些曾经被你忽视的非语言信息才是读懂对方心思的最可靠的资源。
  ……

《微动作心理学》是一本深度探索人类行为背后细微之处的引人入胜的读物。本书并非罗列枯燥乏味的理论,而是以生动翔实的案例,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由眼神、表情、手势、姿态乃至微乎其微的身体反应所构筑的复杂心理世界。它揭示了那些我们常常忽略,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真实情感、意图和思维的“微动作”,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际交往、沟通效率乃至我们对自身和他人的认知。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我们认识那些最基本、最普遍的微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眨眼,一个快速掠过的眼神,甚至是脸部肌肉一闪而过的细微抽动,都可能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我们会学习如何分辨出真诚的笑容与礼貌性的微笑之间的差异,例如真诚的笑容会牵动眼角周围的肌肉,形成所谓的“鱼尾纹”,而机械的笑容则显得僵硬而缺乏生命力。书中将通过大量真实的对话场景分析,展示如何通过观察面部微表情来判断对方的情绪状态,例如,当一个人感到焦虑时,可能会不自觉地舔嘴唇或揉捏手指;当一个人试图掩饰负面情绪时,可能会在下意识中出现与真实情绪相反的表情,但这种相反的表情往往非常短暂,稍纵即逝,因此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捕捉到。 除了面部表情,本书还将深入探讨肢体语言的微妙之处。坐姿、站姿、手臂的摆放、腿的交叠方式,甚至是你坐着时脚尖的方向,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你的内心世界。例如,身体前倾通常表示兴趣和投入,而身体后仰则可能暗示着防御或疏离。交叉双臂的姿势,在某些情境下可以解读为防御或不信任,但有时也仅仅是一种舒适的放松方式,关键在于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其他信号进行综合判断。书中会详细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肢体语言的差异,提醒读者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误解。我们会学习到,在某些文化中,直接的眼神交流是尊重的表现,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冒犯。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莫过于对“微反应”的深度解析。微反应是指那些在极短时间内(通常不到一秒)发生的、个体无法有意识控制的生理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往往是情绪的真实写照,即使个体试图掩饰,微反应也会悄悄地泄露出来。书中将介绍科学家们如何通过高科技手段(如多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来捕捉和分析这些微反应,并将其应用于诸如测谎、犯罪心理分析等领域。我们将学习到,当一个人说谎时,其心率、血压、皮肤电导率等生理指标可能会发生细微变化,尽管这些变化不易被察觉,但在专业人士的解读下,却能成为重要的判断依据。同时,书中也会探讨微反应在日常沟通中的应用,比如,当我们对某个提议感到犹豫时,即使口头表达同意,但微小的身体反应(如瞳孔放大、呼吸加速)却可能暗示着内心的不安。 《微动作心理学》并非仅仅停留在“解码”层面,它更进一步引导读者思考这些微动作背后的心理动因。为什么我们会产生某些微动作?它们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的?书中将结合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解释微动作与大脑特定区域(如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的关联,以及它们如何受到情绪、压力、记忆和个体内在信念的影响。例如,当我们感到恐惧时,大脑的杏仁核会被激活,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包括瞳孔放大、心率加快等,这些都是我们所观察到的微动作的生理基础。 此外,本书还会探讨微动作在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作用。无论是第一次见面时的印象塑造,还是长期伴侣之间的默契互动,微动作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掌握微动作的解读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从而提升沟通效率,化解潜在的冲突。书中会提供大量的实用技巧,教导读者如何在面试、谈判、约会等不同场景下,通过观察他人的微动作来获取关键信息,以及如何调整自己的微动作来展现出更自信、更真诚的一面。例如,在面试中,通过观察面试官的微动作,可以判断对方是否对你的回答感兴趣,是否在思考你的潜在价值;通过调整自己的坐姿和眼神,可以展现出积极和认真的态度。 《微动作心理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帮助我们“看透”他人,更在于帮助我们“看清”自己。通过反观自身的微动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潜在的恐惧和欲望。当我们在某个情境下感到不适或焦虑时,往往会在无意识中表现出一些特定的微动作,比如频繁地触摸面部、不安地挪动身体等。识别这些自身的微动作,可以帮助我们及时调整心态,做出更明智的应对。书中将鼓励读者进行自我观察和记录,逐步建立起对自身微动作的觉察能力。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阅读。同时,书中穿插着引人入胜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来源于日常生活、历史事件、电影场景等,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更具说服力。作者以一种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笔触,引导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揭示人类内心奥秘的微动作之旅。 总而言之,《微动作心理学》是一本集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著作。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提升对他人行为的洞察力,更能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它教会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人际互动中,那些最细微的信号,往往才是最真实、最具有价值的。通过阅读本书,您将掌握一双洞察人心的“慧眼”,在理解他人、改善沟通、提升自我方面,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它将颠覆您对沟通和人际互动的传统认知,让您在未来的每一次交流中,都能更加游刃有余,更加深刻地连接彼此。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必须说,简直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挺“直”的人,不太在意那些细枝末节,但《微动作心理学》却用它独特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注意过的世界。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他能够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之处,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告诉你,这些细微之处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一个人在撒谎时,身体会发出哪些“不一致”的信号。比如,如果一个人在告诉你一件“悲伤”的事情,但他的脸上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或者他的身体姿势显得非常放松,那么这可能就意味着他所说的“悲伤”并非真实的情感。这种观察,我以前觉得只能靠“感觉”,但这本书给了我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有很多生动的案例,让我能够立即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发现,自从读了这本书,我对周围的人变得更加敏锐了,也更能分辨出一些表里不一的情况,这让我感到非常有趣,也很有成就感。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到过的最令人着迷的一本书。我一直对人类的内心世界充满好奇,而《微动作心理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个隐秘世界的大门。作者的文字,生动、犀利,而且充满了智慧,他能够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被我们忽视的细节,赋予深刻的意义。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领导力”与“追随者”之间微动作的对比。他会告诉你,一个真正的领导者,会用怎样的眼神来传递自信,会用怎样的姿态来彰显权威。反之,一个追随者,又会表现出怎样的顺从和认同。这些分析,让我对职场上的权力动态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曾经一度对一些上司的领导方式感到困惑,现在我才明白,很多时候,他们的影响力,不仅仅来自于他们的职位,更来自于他们无意识间流露出的微小信号。这本书,真的让我对“看人”这件事,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

坦白讲,我最初被《微动作心理学》吸引,是因为我对“人性”这个永恒的谜题一直充满好奇。我总觉得,人们在说谎、在掩饰、在表达真实情感时,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只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这扇通往内心世界的大门。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观察到的现象,而是深入地剖析了这些微动作背后的心理机制。他会告诉你,为什么在紧张的时候,人们会不自觉地触摸自己的脖子;为什么在感到威胁时,瞳孔会瞬间放大。这些解释,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和心理学的洞察力,让我不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更能“理解”和“运用”。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权力动态”的微动作分析。比如,在一次谈判中,谁会不自觉地占据更多的空间?谁会用更长的眼神接触来宣示主导权?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能决定一场博弈的走向。我曾经在工作中遇到过一个非常强势的上司,我总觉得难以捉摸,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我可以通过观察他的微动作来判断他是否真的对某个提议满意,或者他是否在施加压力。这种“读心术”的能力,虽然听起来有些玄乎,但这本书提供的却是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解读者,这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带来了不小的积极影响。

评分

我必须承认,《微动作心理学》这本书,对我这个平日里社交圈子不那么广泛、但又渴望能更好地理解身边人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远不止于语言的交流,而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潜台词”,才是真正决定关系走向的关键。这本书就恰恰捕捉到了这些“潜台词”。作者用了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融入到日常的观察场景中,让我读起来既觉得新鲜有趣,又觉得实用性极强。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吸引力”和“排斥”的微动作解读。例如,一个人在喜欢你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模仿你的姿势,会不经意地把身体朝向你。反之,如果在交流中,对方频繁地转动身体,或者双臂交叉,那可能就是一种潜在的拒绝信号。这些细微之处,我以前可能也隐约感觉过,但从来没有系统地去梳理和理解。通过这本书,我得到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回应他人的情绪和意图。这不仅仅是在社交场合,甚至在家庭关系中,也能让我更好地理解我的伴侣和家人,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评分

这本书,我必须说,简直让我醍醐灌顶!起初拿到《微动作心理学》时,我以为会是那种泛泛而谈、讲些大道理的书,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觉得“嗯,知道了”然后就没有然后的书,而是真正触及了我们日常互动中最细微、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甚至有些“八卦”的笔触,揭示了那些我们下意识发出的信号,比如不经意间交叉的腿、眨眼的频率、手部细微的动作,甚至是我们面部肌肉的抽动,是如何泄露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的。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观察力还不错的人,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所见的,不过是冰山一角。它教会我如何去“读懂”别人,就像读一本没有文字的书一样,但比文字更准确、更直接。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信任”和“欺骗”的微动作解读。以前我觉得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主要靠听他说了什么,以及他是否眼神闪烁。但《微动作心理学》告诉了我,真正的破绽往往藏在更隐蔽的地方。比如,一个人在撒谎时,身体的某些部位可能会出现不协调的微小动作,比如手指无意识地摩擦,或者肩膀微微抬高。更让我震惊的是,书中还分析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一些微动作的含义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视角。我曾经因为误解了一个外国同事的一些肢体语言而闹出笑话,如果早点读到这本书,或许就能避免很多尴尬。这本书真的让我对人际交往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变得更加自信,也更加警惕。

评分

《微动作心理学》这本书,对我这个曾经以为自己对人情世故没什么天赋的人来说,简直是一本“救世主”。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不太擅长“读懂”别人的人,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直观、非常有说服力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原来我们身边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号”,只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 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一个人在感到不安全或受到威胁时,身体会做出哪些本能的反应。比如,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将手臂抱在胸前,或者寻找出口。这些动作,我以前可能也观察到过,但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它背后的含义。这本书让我明白,这些细微的动作,并非偶然,而是我们潜意识在发出信号。这让我对人类的心理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能够更平和地去理解那些可能带有防御性行为的人。

评分

当我翻开《微动作心理学》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大的期望,只是觉得它或许能提供一些有趣的观察点。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以一种令人惊叹的细腻,描绘了人类行为中那些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细节,并且将其与深层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人际吸引”的微动作分析。比如,一个人在对你感兴趣时,瞳孔会放大,身体会不自觉地朝向你,甚至会模仿你的微小动作。这些信号,听起来有些像“读心术”,但作者却用科学的原理进行了阐释,让我信服不已。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会我如何去“识别”,更是教会我如何去“回应”。它让我明白,在与人交往中,有时候,一个细微的动作,比千言万语更能传达真实的情感。

评分

拿起《微动作心理学》这本书,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出乎意料的是,它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心理学的奥秘展现在我面前。作者的文笔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越人类行为的丛林,发现那些隐藏在枝叶间的秘密。 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情绪泄露”的分析。举个例子,一个人在感到尴尬时,可能会不自觉地触摸自己的脸部,或者回避眼神接触。这些细微的反应,我们常常会忽略,但作者却将其解读得淋漓尽致。他会告诉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需求。这种深入的洞察,让我对人类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能够更 empathetically 地去对待他人。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会我如何去“看”,更是教会我如何去“懂”。

评分

我必须承认,《微动作心理学》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人际互动的看法。以前,我总觉得和人打交道,无非就是说说话、聊聊天,谁知道,原来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在悄悄地“说话”。作者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侦探,把那些被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信息,抽丝剥茧地呈现在我面前。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判断信任度”的章节。他会告诉你,一个人在说谎的时候,瞳孔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他的手部会有怎样的细微动作,甚至他的呼吸频率都会有所不同。这些信息,单拎出来可能并不起眼,但当它们结合在一起,就能形成一个非常有力的判断依据。我曾经有过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因为误信了别人而吃了亏,如果我早点读到这本书,或许就能避免那些损失。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会我如何去“防范”,更是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人心的复杂,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清醒和理智。

评分

《微动作心理学》这本书,对我来说,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比较理性的人,对情绪的理解可能没有那么细腻,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情感的表达,往往是通过那些最微小的身体信号来传递的。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甚至有些“侦探式”的笔触,揭示了这些隐藏在日常互动中的信息。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权力与服从”的微动作解读。比如,在一次会议中,谁会不自觉地将身体前倾,谁会用更坚定的眼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能反映出一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心态。我曾经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同事关系,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沟通不仅仅是语言,更是一种无声的较量。它让我变得更加敏锐,也更能理解那些我以前觉得“难以捉摸”的人。

评分

喜欢在这买几本书,实惠

评分

很不错,急需充电。

评分

很不错,急需充电。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是很实际的内容,没有你们想要的东西,嗯嗯就是这样

评分

孩子说还不错!

评分

不是很实际的内容,没有你们想要的东西,嗯嗯就是这样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是很实际的内容,没有你们想要的东西,嗯嗯就是这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