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弇山堂别集》记载明时史料典故,是一本私人撰录的实录。全书共一百卷,记载明朝典制沿革、稗史异闻、史乘考误。以万历十八年翁良瑜雨金堂初刻本为底本,以万历庚寅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广雅书局本为校本,同时参校了《明实录》《明史》《国朝献征录》《古今万姓统谱》《弇州山人续稿》《弇州史料》等相关文献典籍。
《弇山堂别集》为《王世贞全集·正编》所收内容之一。
《王世贞全集》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王世贞全集》整理与研究”的成果。王世贞为明代后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以诗文名于世,声华意气笼盖海内。曾以“文必西汉,诗必盛唐”相倡,以期振兴明后期文风。晚年诗文以恬淡为宗。史学造诣亦深,喜访朝家故典,晚年得见内府秘籍,著述甚丰,亦颇具见解。
作为明代后七子领袖人物的王世贞,去世后从未有全集刊行,《王世贞全集》的整理出版可谓是一项填补空白的工作。全集分正编、副编、附编,收录其诗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180卷、《弇州山人续稿》207卷,史著《弇山堂别集》100卷,并汇辑王世贞其他著述500余卷,合计1000余卷,考订版本源流,精心校勘文字,并施以标点,以期为明代文学和史学的研究提供一部具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的文献。
许建平,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典籍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中文系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中国金瓶梅学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古代文学学会理事。
郑利华,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至2004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任交换研究员。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及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科研与教学。主要著作有《明代中期文学演进与城市形态》、《王世贞年谱》、《王世贞研究》、《疏放的中国人》、《中国诗学》第二卷(合作)、《前后七子研究》等。
吕浩,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篆隶万象名义>研究》、《汉字学十讲》等。
弇山堂别集目录
弇山堂别集小序
弇山堂别集卷一
皇明盛事叙
皇明盛事述一
太祖功德
成祖功德
二子即天位
英宗再正位
再正東宫
藩王登極
慈闈重慶
藩國之盛
宗室之盛
慶成王百子
皇太后父
公侯子尚主
勳臣國戚
南直隸盛事
弇山堂别集卷二
皇明盛事述二
父子封王
三代封王
封三代王
一門兩公
父子三公
父子贈爵
三世知經筵再監修國史
父子兄弟封三國
三代尚書
父子尚書
父子至三品九卿
三代三品九卿
三代司馬中丞
三代大司成
三代翰林
四代尊官
父子文選郎中
父子翰林
父子提學
父子同科
子先父登進士
五世甲科
父子贈官一品
勳臣累世不絶謚
文臣父子賜謚
武臣父子同謚忠
祖孫尚書
祖孫三品九卿
兄弟封爵
兄弟尚主
兄弟尚書
兄弟三品九卿
兄弟翰林
兄弟賜謚
庚辰首甲兄弟
叔姪尚書
叔姪封爵
父子同時大位
父任内閣長吏部子孫登第
婦翁與壻同在大位
父子兄弟有文名
公侯父在受封
孤卿封父
一門高第
三代甲科同時俱在
弇山堂别集卷三
皇明盛事述三
父子兄弟貴盛一時
郭氏子孫蕃顯
門宗仕宦
闕里恩澤
義門恩澤
王氏奇蹟
番將子孫兄弟勳烈
三番將種
師弟同居内閣
文臣一時十玉
内閣六相
二相同時極品
翰林十五學士
林下九相
壬子浙江三仁
浙江三大功文臣
壬戌首甲三相
内閣三元
三省長官同鄉
内閣同鄉
内閣首輔太宰同鄉
蒲州盛事
吴中盛事
一郡八座三元
吾州盛事
崑山盛事
嚴州盛事
一郡同榜兩元
一郡三及第
一郡三傳臚
國初三遺老
金處二郡文武分盛
一榜四相
一科六玉帶
弇山堂别集卷四
皇明盛事述四
勳臣歴三公
文臣遍歴三孤
文臣遍歴一品階勳
歴封公侯伯
出將入相
吏兵二部正
吏部尚書入内閣
文武二選
遍歴殿閣
臺臣敭歴督撫
敭歴部院之多
郎署至尚書不離局
再長中書
四入内閣
三入内閣
再入内閣
再正銓部
三長户部
三長兵部
九佩大將印
八佩將印
七佩將印
三爲大將軍
三下南交
三下滇南
文臣累爲督帥
三總三邊
三總漕運
四總河道
身封二國
勳德文武
文臣再知經筵
文臣再監修國史
兩總裁國史
六主鄉會文衡
三主會試
兩主鄉會試
兩主會試
三主鄉試
十知貢舉
連主鄉會試
享國長久
勳臣久任
一品考十八年
一品考十二年
文臣久任
文臣腰玉年久
直廬應制年久
中官壽考久任
中貴人歴中外任
弇山堂别集卷五
皇明盛事述五
親王高壽
見任高年文臣
大臣眉壽
勳臣享封爵高壽
高年人瑞
舊德
丙辰兩狀元
驟貴
早達
晚達
文貞奇遇
三元
會元狀元
解元會元
解元狀元
三試魁元
狀元入内閣
狀元一品
狀元二品
狀元三品
榜眼入内閣
榜眼一品
榜眼二品
榜眼三品
探花入内閣
探花一品
探花二品
探花三品
會元入内閣
會元一品
會元二品
會元三品
狀元得謚
會元得謚
榜眼得謚
探花得謚
武舉首至通顯
弇山堂别集卷六
皇明異典述序
皇明異典述一
再上祖宗號
世宗欲罷
天子别號
天子爵封
三祖爵封
兩宫並尊
親王賜道號
親王將兵
親王授官
諸王公主初定歲禄
親王歲禄之異
親王功賞之厚
親王誕辰特頒
親王封國改建
親王降封
郡王同親王
宗王獻詩奬賞
夷王如親王
異姓追封王
異姓封王
贈三代王
再進公號
再易侯號
父子易封
遥授國公
恩澤公
襲爵公侯贈王公
文臣封爵
録軍國重事
文職冒武號
文武勳號之優
文臣贈爵
公世子
上柱國
左柱國
左柱國不兼特進
文臣特進
弇山堂别集卷七
皇明異典述二
文臣加三公
勳臣太師
公孤真任
四夷三公
三孤兼東宫卑秩
公孤自相兼
公兼三孤及侯兼東宫三少
三少相兼
三品兼三少
孤卿兼宫官
孤卿不兼宫官
南部三孤
節鎮三孤
尚書 品
四輔官分四時
一佩九印
六卿兩銜
吏部尚書掌别部
别部尚書署吏兵部
六卿外署
吏部尚書外遷
吏部尚書改别部
尚書兼九列
南兼北銜
北銜理南務
户部事禄之異
一部二尚書
參贊團營非兵部
蘇松江浙人户部帶銜
尊官掌九列
内閣次序互異
掌文淵閣
閣臣不預事
大學士非内閣
内閣兼掌部院
内閣司考察
南部入閣
内閣出爲六卿
内閣出理南部
致仕丁憂部臣入内閣
閣臣外任
輔宰臣督工
内閣公侯審録
内閣不由翰林
殿閣二銜
學士二銜
内閣首臣復居次
内閣兼官之異
學士兼官之異
閣臣出使
閣臣扈從
贈官内閣吏部銜
各部尚書兼學士
二尚書任國子
弇山堂别集卷八
皇明異典述三
文臣監修國史
文臣知經筵
勳臣從祀孔廟
文臣配享
藉田孤卿五推
文職世文蔭
侍郎非本曹
巡撫非部院
大將軍
掛兩將軍印
副副將軍
外任下遷翰林
翰林兼諫官
翰林改給事中
翰林改御史
翰林改教授
狀元謫任
進士徑授編檢
首甲不授翰林
給事御史互改
布衣總裁國史
布衣考試
三布衣優禮
編修主會試
編修主鄉試
司直修撰主會試
待詔典籍紀善主會試
致仕官主試
非翰林官主試
同考官尊於主考
三伯讀卷
異途官讀卷
特賜出身
贈進士
一歲兩狀元
連歲狀元
會試四主考
丞相知貢舉
知貢舉官讀卷
典史中會試
朱書黄榜
同考試官作試録序
一歲兩考庶吉士
冠帶舉人
史官教庶吉士
藩臬兼任
特蒞鄉土
節制各省
兩京文臣總督
勳臣巡撫
給事中巡撫
錦衣一品
弇山堂别集卷九
皇明異典述四
勳臣總省府臺
勳戚理文職
勳戚理太學
文臣掛將軍印
文武二銜
文臣理武職
武臣理文職
武臣改文
文臣改武
文臣國戚
文武臣掌中外兵
勳戚大臣爲指揮使
駙馬伯二品
指揮掛將軍印
駙馬封侯
駙馬加公孤
駙馬坐府典兵
駙馬提學
外戚握兵政
勳戚武臣直廬應制
錦衣指揮侍經筵
武臣兼總團營廠衛
内臣任文銜
外臣任内政官
番將握兵
土官陞府部大臣
内閣制勑兩房極品
五孝子舉
尚書待詔
題名記非翰林臣撰
非二品銀印
二品麟玉
非翰林官謚文
翰林不謚文
謚不避名
四品以下官得謚
改謚
四字謚
追謚三代
夫妻贈謚異典
公主賜謚
夷狄賜謚
與推陞加秩
轉官加宫秩
駙馬録文蔭
乳母録文蔭
弇山堂别集卷十
皇明異典述五
文臣異途
任子大位
任子清華之秩
王國超封
超封公侯
峻加
超遷
光學超遷
布政遷尚書
文臣從龍遷秩
布衣超擢
弇山堂别集卷十一
皇明異典述六
宣德後許親王入朝
皇貴妃册寳
東宫送公主入邸
賜印記
特賜黄金牙刻關防
文臣賜第
特賜額號
賜號旌奬
賜宴華蓋殿
輔臣三載考績宴禮部
賜禁苑乗輿
賜禁苑直舍
車駕東宫迎送功臣
天子臨吊
行幸大臣
皇太后賜見
御製神道碑
御製紀功文
賜調甘露漿
君臣同遊
宴坐超本列
賜大臣父母
二品賜玉帶
賜坐
手札不名
詔勅不名
行人齎旨取尚書
宴賞下僚
大臣面呼先生
大臣賜衛士
賜禁衣
賜衣文武互異
五品鶴袍
賜土官服色
賜尚師儀仗
弇山堂别集卷十二
皇明異典述七
勳臣超贈
公孤超贈
累贈官
致仕給禄
辭官加秩
致仕加級
致仕後加官
致仕任事
今職古銜
用給事御史
郎中坐法改御史
立中宫加恩内閣
皇子生推恩内閣司禮
邊功加恩内閣
更定舊官
建文官制後革
永樂官制
弇山堂别集卷十三
皇明異典述八
召故相勑劄
致仕守正大臣勅諭
致仕輔臣壽考恩典
賜八十九十大臣勅諭
考滿非常恩賜
勳臣致仕恩典
八十恩數
丁憂恩典
大臣殁後儀典
居守賜勑
在京尚書都御史特勑
洪熙特旌大臣三勅
太后還宫賜勅
賜勅奬言事
手勅問大臣疾
行人勑免真人朝
勑奬郡邑下僚
賜勑褒致仕官
賜夫人勑
弇山堂别集卷十四
皇明異典述九
天子賜名
賜國姓
賜降虜姓名
賜免死詔
親譔祭文
賜群臣詩
勝國臣特旌
賞功異典
勳臣歸鄉賞賜
賞告密功
軍民 事之賞
尚師之賞
真人之賞
諸降虜重賞
北虜之賞
戎王來朝之賞
夷王賞功之優
賜百官食
弇山堂别集卷十五
皇明異典述十
致仕降級
勳臣奪公孤
孤卿左削
死後追削生前公孤宫秩
死後削公孤贈及謚
訪仙進秩
中貴歲米
三廠
中貴家屬勳封
内臣封父
中貴與實録恩
内臣賜祠
特賜蔣山寺廣薦佛會
番僧封爵之異
道教封爵之異
真人得内閣恩典
夷王封號之異
殉葬宫妃之典
誅公侯二特詔
罷輔臣特勑
弇山堂别集卷十六
皇明奇事述叙
皇明奇事述一
再登大位
再立東宫
魯府二事
國封相同
封爵相同
贈爵相同
王公國封相同
王侯郡邑相同
大臣姓名同
父子同名
叔姪名位事體相同
兄弟名位事體相同
詹許父子
吴聘君父子
孿生子同顯
二相公子科第
二死節同月日
二陳中宫父
山西二國戚
正德萬曆三相
常熟二祭酒
南北大臣之異
弇山堂别集卷十七
皇明奇事述二
三鄂公
三文成
内閣三楊
吏部二楊
嘉靖三楊
三文臣戰功伯爵皆王姓
東西王
吏部三王
又二王
又二王
又兩王司空
湖廣二王徹侯
又二王封奪
又二王
吾州四王
吾郡二吴宗伯
吾郡三陳祭酒
湖廣二張
嘉靖四張
華亭二張
江西二羅
内閣二劉
又三劉
二譚
二徐
四羅功名相近
正統三會元
文武二姓名
湖廣 時之奇
丁丑三伯讀卷
胡端敏李康惠名位
江西三功臣
甲子二相
二故侯
倫氏三元
丙辰甲戌狀元
丁丑狀元
輸粟三元
嘉靖二真人
大科更易
甲辰二會元
紹興二首甲
蒲州三孤
全州二相
餘姚二相
寧波二相
三庚戌宗伯非由翰林
四長史
二陳司馬
二馬都督
南直隸六相相克
文武互用之極
任子官位大於所由
兩任子改翰林給事之異
三唐狀元皆戌科
母孕兩狀元
……
《弇山堂别集》点校说明
《弇山堂别集》一百卷是明代文坛巨擘王世贞编撰的一部史学著作。王氏一生博学多闻,著述繁富。他自早年起即好访稽阅览史籍典故,孜孜不倦,为此倾注了极大的心力,其在《弇山堂别集小序》中即云:“王子弱冠登朝,即好访问朝家故典与阀阅琬琰之详,盖三十年如一日矣。晚而从故相徐公所,得尽窥金匮石室之藏,窃亦欲藉薜萝之日,一从事于龙门、兰台遗响,庶几昭代之盛,不至忞忞尔。”这多少也说出了他生平心志所向。全书所载为明代之典故,“凡《盛事述》五卷;《异典述》十卷;《奇事述》四卷;《史乘考误》十一卷;表三十四卷,分六十七目;考三十六卷,分十六目”(《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一史部《弇山堂别集》提要),内容涉及朝廷典制、兵刑钱谷、诏疏文册、宗室世系、职官履历、奇闻逸事等诸多方面,可谓包罗万象,极其繁杂。然由于该书文献来源广博,并对大量史实典故多有考核辨断,史料价值较高,于全面了解有明一代政治制度、文化掌故、人物事迹等诚有裨益。是以《四库》馆臣评价此书,谓“其间如《史乘考误》及诸侯王百官表,《亲征》《命将》《谥法》《兵制》《市马》《中官》诸考,皆能辨析精核,有裨考证”,并认为“盖明自永乐间盖修《太祖实录》,诬妄尤甚。其后累朝所修实录,类皆阙漏疏芜,而民间野史竞出,又多凭私心好恶,诞妄失伦,史愈繁,而是非同异之迹愈颠倒而失其实。世贞承世家文献,熟悉朝章,复能博览群书,多识于前言往行,故其所述,颇为详洽”,虽间有误失,但“其大端可信”(同上)。所评亦属中肯之见。
《弇山堂别集》的部分内容,最初见于王世贞的《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八十卷本《四部稿》内含《野史家乘考误》上中下三卷,另有一百七十四卷本《四部稿》后附《史乘考误》七卷、《皇明盛事述》三卷、《皇明异典述》五卷、《皇明异事述》(刻入《别集》时改为《皇明奇事述》)一卷。王世贞在致友人徐益孙书札中述及:“所谓《巵言》《别集》者,易之曰《宛委余编》,而斥《盛事》《异典》别行之,公家赐小珰宫姬事亦増録矣。”(《弇州山人续稿》卷一百八十二《徐孟孺》)《四部稿》分赋、诗、文、说四部,《宛委余编》编入说部,王世贞之所以最终将《盛事述》《异典述》等从《四部稿》中分离出去而“别行之”,易之以《宛委余编》,当是顾及“四部”的分类尤其是说部的体制。与此同时,还增录了“公家赐小珰宫姬事”。尽管《皇明盛事述》三卷、《皇明异事述》一卷、《皇明异典述》五卷有单行本,但实际上它们只是从《四部稿》中析出、重印成册而已,内容上并无增补删削。换言之,所谓增录“公家赐小珰宫姬事”,主要是出于《弇山堂别集》编纂的考虑。而编入《别集》的《盛事述》《异典述》《奇事述》等,与《四部稿》原先载录的内容相比,也有了较大规模的增删。就增补情况而言,《盛事述》由三卷增至五卷,《异典述》由五卷增至十卷,《奇事述》由一卷增至四卷。凡此,也表明王世贞编辑《别集》以单独行世之良苦用心。而他在《弇山堂别集小序》中还述及自己“甫欲命管而病妬之”,“既而自惟材力绵浅,一不称也;所睹章奏竿尺赋颂之类,鲜足裒者,二不称也;是非小有不当,流祸后世,三不称也。而是时倡道者谓王子:毋受役于笔研以凿性灵。自是绝意不复作。其他有所闻见,偶书之赫蹏,以数甓贮藏”。这说明《别集》的成书,不仅经历了编者长时间对史料访览搜辑的过程,而且中间因为各种原因时断时续。
再看《别集》的版本情况。万历十七年(1589)六月,王世贞升任南京刑部尚书,八月赴金陵履任。据收入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中的《弇山堂别集小序》,是时《别集》“编次成帙,凡九十□卷,携来金陵署中。梓人翁生见而异之,固请付剞劂”(《弇州山人续稿》卷五十四)。可见当时书稿只有九十卷或九十余卷,《弇山堂别集》卷首王世贞所撰《弇山堂别集小序》谓“编次成帙,凡一百卷”,当系后来改易。起初书稿中很可能未包含《史乘考误》,此部分内容或为其后补入。这是因为《四部稿》含有《史乘考误》内容,并且刻入《别集》的《史乘考误》分为十一卷,与十卷左右的容量大体相当,全集的卷帙其后有可能重新作了调整,加起来遂成一百卷。《别集》一百卷有翁良瑜雨金堂刻本,王世贞既然说“梓人翁生”见该集而“固请付剞劂”,则翁氏所刊雨金堂本当系初刊。又国家图书馆藏有无陈文烛作于万历十八年(1590)冬日序文的翁氏雨金堂本,其即为初刻本,而南京图书馆所藏有陈氏万历十八年序文的翁氏雨金堂本,应为补加陈序的后印本。且《别集》所载有万历十八年事迹,如《皇明奇事述一·大臣姓名同》:“两陈于陛:万历十八年,一为詹事学士,一为左副都御史,班正联立。”(卷十六)《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表》:“孙丕扬,陜西富平人。由进士,万历十八年任。”(卷五十三)则翁氏雨金堂本当刻成于万历十八年。同时,此本也曾遭挖改(国家图书馆藏有翁氏雨金堂本的挖改残本),而挖改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订正初刻本中存在的讹误。除翁氏雨金堂本外,《别集》另有一刻本,其牌记署“大明万历庚寅孟冬谷旦金陵镌行”。观此本的刊刻特点,其整体内容与分卷同于翁氏刻本,且避讳、换行、空行、空字等格式,也大多仿照翁氏刻本,同时和翁本的挖改本局部挖改文字相同。这说明它与翁氏刻本的挖改本之间关系密切,应该是在挖改本的基础上重新刊刻的本子,从刊刻的时间顺序来说,翁本在前,此本在后。根据此本牌记,其似乎刻于万历庚寅年,也即万历十八年,这意味着它和翁氏雨金堂本在同一年刻成。如此,此本和翁氏刻本几乎同时完成刊刻的可能性值得怀疑,也就是说,此本虽署万历庚寅年刊刻,而其实际刻成的时间极有可能是在万历十八年之后,但应该不会相距太远。王锡爵《弇州山人续稿序》云:“公(指王世贞)自司寇归,病亟,裒所未刻,以付其少子骏。骏又没,长子驾部君续其事,两阅岁而集始成。先是,《四部》外有《别集》者,出贾人手,稍增损驳乱其间,诸子乃戒诸同志特就原藳订疑刊谬,不敢以己意有所甲乙。”(《弇州山人续稿》卷首)“贾人”当指翁良瑜。其时很有可能鉴于翁氏初刻本“增损驳乱”,校刻不精,而挖改本又未能订正完善,遂对《别集》重新刊刻,致使这个署万历庚寅年刻本的问世,用以取代刻成于万历十八年的翁氏刻本。后来的《四库全书》本和光绪年间的广雅书局本,均是在万历庚寅本的基础上形成的。
由于《别集》文献来源博杂,加上校刻不够精良,不论是翁氏雨金堂初刻本还是其他各本,都存在诸多鱼豕衍脱之误,这在客观上给此集的整理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中华书局于1983年曾经出版魏连科先生的《别集》整理本,魏本的出版,为学人阅读和利用此集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毋庸讳言的是,其中存在不少断句之误和大量失校之处,而局部出现的点校问题甚至相当密集(如《别集》卷十九《皇明奇事述四·明缙绅奇姓》等)。鉴于翁氏雨金堂初刻本相对多地保留了《别集》的原始面貌,此次整理即以翁氏初刻本为底本,以万历庚寅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广雅书局本为校本,同时参校了《明实录》《明史》《国朝献征录》《古今万姓统谱》《弇州山人续稿》《弇州史料》等相关文献典籍。鉴于《别集》无论是底本和诸校本文字讹误较多,校勘工作量和整理难度很大,加之我们整理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尚祈方家不吝指正。
郑利华、吕浩
还可以。。。。。。。。。。。
评分《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评分物流一般,东西不错,趁着活动,再加上券,价格还可以接受。值得再次趁着活动叠加优惠券购买。如果没有活动,或者没有优惠券,或者两个都没有,那就太贵了。
评分很少见的民间史
评分精装本,比较喜欢,已经放书柜了。慢慢等着找找时间看看吧!
评分王世贞的明代史方面的著作,可以充实正史的内容。
评分品相可以
评分经典著作,能再版真好,活动入手,很合算,可以看看明代掌故
评分送货速度快,活动力度一般般吧。这套坑貌似不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