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论中国诗》选译小川环树先生论述中国古典诗歌的长短论文十六篇,合成十二章;前三章通论,作者通过对“风与云”“风景”“风流”的考察,综论《诗经》《楚辞》至清代二千多年中国诗人的自然、人生观、审美观、社会观的变化历程。其他诸篇就特定的题材,尤其是宋代诗人的艺术成就,作出深入的论考。
作者简介
小川环树(1910-1993),原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曾任日本中国学会理事长、日本学士院会员,二十世纪日本*著名汉学家之一,与吉川幸次郎齐名。著作宏富,对中国文史哲的研究范围自先秦直至现当代,而在唐宋文学研究方面建树尤多;对汉语语言学亦有精深研究。
目录
总序(金耀基)
自序
第一编
第一章 风景的意义
第二章 风流词义的演变
第三章 风与云——中国感伤文学的起源
第四章 镜铭的抒情成分——汉代文学的一个侧面
第五章 大自然对人类怀好意吗?——宋诗的拟人法
第六章 诗的比喻——工拙与雅俗
第二编
第七章 唐宋诗人杂谈
第八章 宋诗研究序说
第九章 苏东坡的生涯和诗风
第十章 苏东坡古诗用韵考
第三编
第十一章 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背景述略
第十二章 《敕勒歌》——中国少数民族诗歌论略
附录
迎小川环树先生来新亚书院讲学金耀基
小川环树先生其人兴膳宏作、谭汝谦译
小川环树先生年谱简编谭汝谦编
本书各篇原题及出处说明谭汝谦
编译后记谭汝谦
精彩书摘
《论中国诗/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东坡古诗的押韵并不遵从上述官书的规定。不过,不但东坡一人如此,其实古体诗的押韵,大体上比近体诗宽缓。这是一般熟知的事实,不必冗述。
本来,近体诗因某种竞赛的结果以致其押韵规则逐渐严格起来的,“应制”和“省试”就是这种竞赛的实例。然而,古体诗存在于科举考试的束缚之外,其体裁较为自由,押韵也不必像近体诗那样严守一定的规则,这是当然的了。
可是,在一般的观念中,古诗的押韵还是要用“古韵”的,所以我想就此事略加说明。“古韵”这个名称,顾名思义,恐怕就是指模仿古代作品押韵得来的东西。不过,所谓“模仿”,实际上是大有问题的。古代的语言(所谓上古汉语Archaic Chinese)与宋代的官定韵书所根据的语言(中古汉语Ancient Chinese),两者的音韵体系差异甚大。苏东坡这位十一世纪的诗人,要想袭用五世纪(齐梁)以前或公元前数世纪(先秦)的语言去押韵的话,就必须具备有关上古汉语音韵体系的精确的知识。但经过整理而成体系的知识,要到他死后数百年的十八世纪(清朝)才开始确立,才成为诗人可以使用的形式。在此意义下,古韵研究在东坡时代可说尚未兴起。
今日所知的最早的古韵(上古音)研究者是吴械(才老);他死于南宋绍兴二十二、二十三年(1152、1153)前后,是东坡的后辈。吴氏著作中唯一流传下来的《韵补》,收集了很多过去诗人(包括东坡)违犯规则的押韵实例,可以反映古诗容许例外的实况。然而,如后所述,5当我们审视吴氏所总结容许条件的韵目时,就可发觉,特别是入声古诗,其押韵的区分与词韵大致相合。也就是说,在吴氏心目中,上古音与他的时代(十二世纪)的实际语音,几乎是没有区别的。
唐初经学者陆德明(553-630)说:“古人韵缓,不烦改字。”(《经典释文·毛诗·邶风-燕燕》篇),这句话成为后世古音学者各种学说的起点。对于并非以研究音韵学为目的的诗人,这句话很可能被理解为:学习古人作诗法,押韵是可以宽缓的。既然容许“韵缓”,即音韵的区分范围可以放宽,那么,押韵时是否严谨地符合古人真实的音韵体系,恐怕没有诗人再为这一问题而伤脑筋了。故此,“韵缓”的结果,使所押的韵更加接近诗人自己实际口语的语音,也就不足为奇了。
话得说回来,以上只不过是从押韵的实例得来的推想。为了确证东坡古诗的押韵包含了口语音,我们必须另外提出证据来。以下我将转而探讨这个问题。
……
前言/序言
1981年10月,应新亚书院邀约,我往访香港中文大学,并为新亚书院“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做了三次演讲,总题是《中国风景之意义及其演变》,另外又在中文大学中国语文系及新亚研究所演讲《风流词义的演变》。这四次演讲所据的日文稿本大都是我的旧作,由曾留学京都大学的谭汝谦氏等翻译,我只不过是照译文朗读罢了。
在访港时,承新亚书院金耀基院长提议,决定公刊四次演讲的讲稿,盛情可感。但是讲稿的篇幅过于短小,不足以单行出版,故从旧著《风与云——中国文学论集》(东京,1972年)选取数篇有关中国旧诗的论文,又从拙著《中国语言学研究》(东京,1977年)选取一篇,予以补充,遂成此书。全书蒙谭汝谦氏等诸贤苦心翻译。惟其中《陆游的“静”》一篇,是用我于1980年在台北“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所作报告的中文提纲略事增饰而成,而有关《敕勒歌》的一篇,则是据1981年春访问北京大学时所作的报告,略改梁国豪君等的译文而成的。
回想起来,我早岁留学中国,厕身北京大学诸硕学讲堂末席,旁听聆教,已是1934年至1935年的事了。当时,我必须竭尽心力,始能理解讲授的内容及作成简略的笔记,完全不敢妄想将来自己有机会厕身中国的大学教坛披露心得。
归国后,自1936年赴任仙台的东北大学至1974年依例从京都大学退休为止,荏苒三十八年之间,我倾注心力的地方,主要是以日语讲解中国古典文学。至于讲读之余所发表的论文,大半是为日本读者介绍中国名著,实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今不揣谫劣冒昧,敢献一得之愚,无非乞求博雅指教。对于莅临讲席不吝教正的列位教授、耐心迻译拙稿的诸贤,以及曾聆听拙见的学生诸君,谨志感谢之忱。
《论中国诗》:穿越时空的艺术回响 中国诗歌,作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情感的抒发、哲思的启迪、历史的沉淀以及民族精神的缩影。《论中国诗》一书,正是这样一部力图深入剖析中国诗歌精髓,追溯其发展脉络,体味其艺术价值的力作。它并非仅仅罗列历代名家名篇,更在于探寻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文化基因、时代印记与思想光辉。 本书的编纂,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中国诗歌世界的大门,让大家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更能领略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意蕴。我们试图从多个维度,对中国诗歌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解读。 溯源与演变: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的辉煌 中国诗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的诗歌,多以朴素的歌谣形式出现,承载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情感表达以及祭祀祈祷。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诗经》,它被誉为中国诗歌的鼻祖,其“风、雅、颂”的体例,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基本格局。《诗经》中的篇章,无论是描绘自然风光、抒发男女之情,还是反映社会现实、歌颂君王功德,都展现了朴实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艺术手法,至今读来仍觉亲切感人。 随着时代的变迁,诗歌的形式与内容也在不断发展。楚辞的出现,以其浪漫主义的色彩和瑰丽的想象,为中国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离骚》等作品,将诗人的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汉代的乐府诗,则更加贴近民间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广泛,记录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文人辈出,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曹操、曹植父子的建安风骨,阮籍、嵇康的玄言诗,以及陶渊明的田园诗,都各具特色,展现了当时文人的精神风貌和艺术追求。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群星璀璨,佳作迭出。从李白的浪漫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到白居易的通俗写实,王维的诗画结合,以及李商隐的朦胧婉约,每一位诗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贡献。唐诗的成就,不仅在于其数量庞大,更在于其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它反映了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貌,歌颂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国家的深刻思考。 宋代是中国诗歌的另一个高峰,词的兴盛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宋词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和艺术手法。苏轼的豪放旷达,辛弃疾的悲壮激昂,李清照的婉约哀愁,柳永的铺陈细腻,都展现了宋词独特的魅力。宋词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语言更加精炼,意境更加深远。 艺术特色与精神内涵:情、景、理的交融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经久不衰,与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邃的精神内涵密不可分。 首先,情景交融是中国诗歌最显著的艺术特征之一。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之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无论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送别之情,还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家国忧愁,都体现了诗人“情”与“景”的浑然一体。这种写法,使得诗歌既有形象的鲜明性,又有情感的深度,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其次,意境的营造是中国诗歌的另一大艺术追求。意境,是指诗歌所创造的超越文字本身、能够引发读者丰富想象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境界。中国诗歌善于运用含蓄、象征、烘托等手法,在寥寥数语中勾勒出广阔的意境。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寥寥十字,却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意境深远的塞外风光图。这种意境之美,是中国诗歌最令人着迷之处。 再者,精炼的语言与节奏的把握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独特的表意性和声调变化,为诗歌的语言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中国诗歌在字词的选择、句式的安排以及音韵的和谐上都力求极致,力求在最少的文字中传达最丰富的信息和最动人的情感。格律诗的押韵、平仄,词的曲牌、叶韵,都体现了对语言节奏和音乐美的追求。 更重要的是,中国诗歌承载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它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对社会现实的关照,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儒家的仁爱、中庸,道家的自然、逍遥,佛家的空灵、禅意,都或隐或现地体现在诗歌之中。诗歌既可以表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也可以展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及时行乐,更可以抒发“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打虎”的责任担当。这种多元的精神追求,使得中国诗歌具有了普适性和超越性,能够触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 时代的回响与现实的意义 《论中国诗》一书,还将重点关注诗歌与时代的关系。每一首诗,都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诗经》中反映的早期社会生活,到唐诗中涌动的盛世气象,再到宋词中蕴含的时代变迁,诗歌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映照着社会的兴衰更迭,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文人的思想情感。 同时,我们也关注中国诗歌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在信息爆炸、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诗歌是否还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认为,诗歌的价值非但没有减损,反而更加凸显。在浮躁的世界里,诗歌提供了一片宁静的思考空间;在喧嚣的生活中,诗歌滋养着人们的情感;在功利的社会里,诗歌提醒着我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真善的向往。通过阅读和理解中国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也更好地与世界进行对话。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对中国诗歌的深入探讨,让更多的读者能够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歌的魅力,汲取诗歌的营养,让中国诗歌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这并非易事,但我们坚信,每一位对中国诗歌怀有敬意和好奇的读者,都能在这本书的引导下,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体悟和深刻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