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日本,提到作家夏目漱石,可说无人不知。常用的一千日元纸币正面曾以夏目漱石的肖像为图案。至于夏目漱石的作品,从袖珍型的文库本到各种开本的文集、全集,始终是书店常备的热门书。而且,儿童读物、青少年读物、知识教养丛书、中老年爱读书目以及各种文学名著书目里,都少不了夏目漱石的作品。
夏目漱石在世四十九年,正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四十九年。近代日本确立时期的日本社会中发生的种种社会现象、社会事件乃至明治文明的形式及表现,都在夏目漱石的作品里有所反映和论述。
夏目漱石的出现,使日本近代文学面目一新。在自然主义文学主导文坛、浪漫主义文学席卷文坛的时候,漱石文学独树一帜,摆脱劝善惩恶式的教训主义故事格局,对人间社会洞察细微,连用“讲谈”、“落语”中的传统手法和写生文的技法,针砭日本文明社会的弊端,揭露金钱支配社会的丑恶现象,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漱石作品的读者层次广泛,知识分子尤其青睐,置身其间,倍感亲切。
——吴树文《漱石枕流,悠悠百年》
内容简介
《心》是夏目漱石晚期三部曲《春分之后》、《行人》、《心》中的最后一部。讲述青年学生"我"偶然认识了厌世的先生,成为忘年之交。先生自杀前,写给"我"一封信,解释他自杀的原因:年轻时用不光明的手段赢了朋友兼情敌K,导致了K的自杀。从此对人类之善产生怀疑,无法摆脱负罪感。刻画了一个在伦理道德中挣扎的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简介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重要的文学家。本名夏目金之助,出生于东京官吏之家,一八九〇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英文专业。一九〇〇年赴英留学,一九〇二年归国后,在东京大学教授英国文学。夏目漱石兼具东西方文化素养,早期致力于俳句创作,后创作小说,代表作有《我是猫》《哥儿》《三四郎》《后来的事》《门》《心》《明暗》等。
精彩书评
夏目漱石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天才,他将欧洲中心的世界文学观推倒了极端。
——苏珊·桑塔格
夏目漱石是与莎士比亚、歌德并肩的文学人物。
——英国文学批评家,达米安·弗拉纳哥
目录
上 先生和我 ……………………1
中 双亲和我 …………………75
下 先生和遗书 ………………113
精彩书摘
上先生和我
一
我常常将那个人称之为“先生”,因而在此也只写“先生”而不公开他的真名。与其说这是对于社会的顾虑,毋宁说这么做,对我而言是极其自然的。只要我想起他的事,立刻就想以“先生”相称。我执笔时的心情也相同,实在不愿使用那种令人倍感疏远的英语大写字母。
与先生相识是在镰仓,那时我还是个年轻的学子。有个朋友利用暑假在那儿的海水浴场游泳,他寄来的明信片,要我也务必前往。我决定设法多少弄点钱前往,于是花了两三天筹钱。然而,把我叫去的朋友在我到达镰仓后不到三天,突然接到老家让他回去的电报,电报称其母亲患病,可朋友并不相信。很早以前,家乡的父母就要强加给他并不情愿的婚姻,以现代的习惯看,他以当下的年龄就结婚还嫌太早,关键还是那位对象并不满意,所以在本该回家的暑假,故意来东京附近游玩,以作回避。他把电报给我看,与我商量该怎么处置,我也束手无策。若他的母亲果真患病,他是应该回家的。结果,最终他还是回去了,留下了特地赶来镰仓的我。
那时离学校开学上课还有不少天数,我处于留在镰仓与回去两可之间的境地,于是决定暂且留在原来的旅馆里住上一阵。朋友是中国①大财主家的少爷,完全不缺钱花。学校就是那么个学校,年纪也大致相仿,生活状况与我并无大异。这使单独一人留下的我免去了另找合适旅馆的麻烦。
在镰仓,这家旅馆的方位也属地处偏僻。诸如台球呀冰激凌之类时兴的东西,不走上长长的一段路是无法玩到和吃到的,坐车去嘛,要花掉两毛钱的车费。不过,那里散建着好几栋私人别墅,靠海滨又很近,要去海水浴场倒是个极其便利的位置。
我每天都去下海,穿过熏得黑黑的老旧的茅草房下到海岸,只见海滨的沙滩上挤满了前来避暑的男男女女,令人惊讶这一带怎么会住了如此多的都市人。有时候海面上人头攒动,活像澡堂大池里那么拥挤,可其中没有一个我认识的。我挤在如此热闹的人群中,一会儿在沙滩上随意躺躺,一会儿在没膝的海水中跳来蹦去的,煞是快乐。
我就是在这种熙熙攘攘的环境中发现先生的。那时,海岸上有两家茶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其中的一家混熟了。与长谷边一带拥有大别墅的人不同,来这儿避暑的客人,并没有各自专有的更衣处,这种兼有公共更衣室的茶馆对他们来说绝对必要。客人们在此喝茶、休息,还可请人代洗泳衣,在这儿冲净身上的盐分,寄存自己的帽子和雨伞。虽然我没有游泳衣,却也担心随身物品被盗,所以每次下海之前,总是把所有东西都寄放在那家茶馆里。
二
我在茶馆看到先生时,他正好脱下衣服要下海去,而我与之相反,刚从海里上岸,任由海风吹拂着湿淋淋的身子。两人之间有不少黑脑袋在晃动,遮挡住彼此的视线。没有特别的情况,也许我就会错过先生。海滩上是那么嘈杂,我又是如此漫不经心,之所以当时能立刻发现先生,完全是因为他身边伴有一个西方人的缘故。
那个洋人肤色白皙得出奇,一走进茶馆,就立即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身穿一件纯粹的日本式浴衣,随意把它往折椅上一撂,双手合抱在胸前,面朝海边站立着。他身上只有一条我们常穿的裤衩,除此之外,便一无所有,我首先感到不可思议。两天之前,我去过由井浜,蹲在沙滩上长时间观察洋人们下海的模样。我所坐下的地方是个小小的沙丘,旁边就是饭店的后门,在我凝神注意观察时,不少洋人从那儿走出来去洗海水浴,他们都不外露自己的身体、手臂和大腿,女人们裹得更加严实,基本上都戴着橡胶皮浴帽,有绛紫色的、藏青色的和天蓝色的,它们漂浮在大海的波涛间。目睹这种情景后,又见只穿一条裤衩大大方方地站在众人面前的洋人,顿觉十分稀罕。
不一会儿,他环顾自己的身边,对身边的一个弯腰的日本人说了几句,那日本人正在捡拾一条掉在沙滩上的手巾。他捡起来后,马上将它包在头上,就朝大海方向走去。那个人就是先生。只是出于好奇心,我注视着并排走下沙滩的两人的背影。只见他们径直走进海水中,穿过浅滩上嘈杂喧哗的人群,来到比较宽阔的海面,一起游了起来,一直游到离海岸很远的地方,两人的脑袋变成了两个小黑点。接着,他俩又折返,笔直地游回海滨。回到茶馆后,也不用井水冲洗一下,立即擦干身子,穿上衣服,急急地赶去别的地方。
等两人离去后,我坐在原来的折椅上抽起烟来。我愣愣地思考着先生的事,总觉得那张脸曾似相识,却怎么也想不起那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过。
那一阵子,我不仅每天无忧无虑,简直可以说无聊得难受。于是在心中盘算着能见到先生的时间,专程赶往茶馆去看看情况。今天那洋人没来,只有先生一人头戴草帽而来。他摘下眼镜搁在桌上,立马用手巾包上头,大步流星地走下海滩。和昨天一样,先生穿过那些嘈杂喧哗的浴客,独自下水游了起来。我突然起了尾随他而去的念头,在浅滩上奔跑,弄得海水直溅到头上。跑到水深处,以先生为目标奋力游去。谁知先生与昨天不同,游出一条弧线,从令人感到奇妙的方向朝岸边游去。我的目的最终未能达成,上岸后甩着水珠嗒嗒滴的双手走进茶馆时,先生已经穿好衣服,与我迎面擦肩走出屋去。
①指日本的中国地区,位于日本本州西部,由鸟取、岛根、冈山、广岛和山口五县组成。
……
夏目漱石,这位日本近代文学的巨匠,其作品如同陈年佳酿,越是品味,越能体会出其醇厚与深邃。他以犀利的笔触,精准地剖析着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个体在道德、情感与生存压力下的种种困境。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身处社会洪流中的普通人,还是在精神世界里挣扎的智识分子,都拥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与坚持,无不触动着读者的内心深处。 在夏目漱石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他对日本社会变迁的敏锐观察。明治维新带来的西方文明冲击,如何在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中激起层层涟漪,又如何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投下阴影,他都以不动声色的笔调呈现出来。他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歌颂,而是以一种近乎哲学式的思考,去探究人类共通的矛盾与挣扎。那些因新旧思想碰撞而产生的隔阂,那些在社会规则与个人情感之间的摇摆,都成为了他笔下生动的故事。 他的作品,往往充斥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感。这种孤独,并非源于与他人的疏离,而是来自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当个体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意识到社会无处不在的规则与期望,意识到内心深处无法被他人完全理解的孤寂时,那种挥之不去的忧伤便如影随形。漱石笔下的人物,常常沉浸在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问中,他们试图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却又常常被虚无与不安所困扰。 然而,夏目漱石的作品并非只有阴郁的色彩。在他的文字里,也闪烁着对人性的温情与理解。即使是在最绝望的境遇中,他的人物身上也总能看到一丝不屈的精神,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他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对细微情感的捕捉,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的细腻与深刻。他描绘的那些日常片段,那些看似平凡的对话,却往往蕴含着直击人心的力量,让我们在共鸣中反思自身。 他的语言风格,更是独树一帜。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他擅长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情感与哲理具象化,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故事的引人入胜,更能体会到文字背后深沉的意蕴。他的幽默感,也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这种幽默,并非粗俗的笑料,而是源于对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的精准讽刺,带着一丝淡淡的嘲弄,却又饱含着悲悯。 夏目漱石的作品,是一面映照现代人内心世界的镜子。在阅读他的文字时,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迷茫、曾经的困惑、曾经的挣扎。他让我们审视自身,理解他人,并最终对生命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他的作品,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一杯清茶,细细品味。它们不会给出简单的答案,却会在你的心中播下思考的种子,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那种“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受过教育,对世界有着自己的看法,但正是这种“看法”,让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他们敏感、多疑,常常为一些小事而烦恼,为一些宏大的问题而忧虑。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真诚的联系,却又因为内心的壁垒而显得疏远。这种“疏离感”,是夏目漱石作品中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它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个体在寻求自我认同过程中的必然经历。 他的作品,也常常探讨着“爱”与“关系”。然而,这种“爱”,并非浪漫的童话,而是充满了现实的纠葛与复杂。无论是家庭中的亲情,还是朋友间的友情,抑或是男女之间的爱情,都无法逃脱社会规则、个人欲望和误解的侵蚀。他笔下的人物,在追求爱的过程中,常常遭遇挫折,甚至背叛。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爱的真谛,以及维系一段关系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夏目漱石的作品,尤其适合那些对人性有着深刻洞察,对社会现实有着强烈思考的读者。它们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情感,提升我们的认知。他的文字,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引导我们去探索生命的奥秘,去理解人性的复杂。 总而言之,夏目漱石的作品,是一座取之不尽的文学宝库。它蕴含着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深刻解读,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以及对人性的温情洞察。它们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生命旅程的深刻启迪。阅读漱石,就是与一位伟大的灵魂对话,在文字的世界里,我们能找到共鸣,能获得力量,也能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他的作品,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