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玖壹壹(软精装):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的百年影像史

壹玖壹壹(软精装):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的百年影像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香成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鸦片战争
  • 军阀混战
  • 历史影像
  • 百年影像史
  • 民国史
  • 历史照片
  • 软精装
  • 壹玖壹壹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812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569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爱好者、摄影爱好者
  著名摄影家、普利策奖华人得主刘香成先生以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20年代的标志性事件为线索,以视觉影像的形式勾勒出这一时期政治、社会、民生等的变迁,直观而立体地呈现了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本书展现了海内外近代中国影像档案收藏的重要作品,分别来源于世界图片社、档案馆、博物馆及重要的私人收藏,有1/3以上是首次发表。在厄内斯特?莫理循、方苏雅、路得?那爱德、小川一真等来华摄影师、传教士和探险家的镜头下,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作者遍访全球、动用可观资源对这些珍贵的照片进行了次综合的、全面的、大规模的、细致的整理、分类和研究,从上万件弥足珍贵的影像作品中精选四百来张汇聚成册。与以往只是单镜头“老照片”的简单合集不同,本书更像是一部综合的纸上历史纪录片,依次呈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武昌起义、军阀混战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及其细节。高标准的国际化设计思路,先进的影像修复调整技法,结合前沿的高端印刷装帧手段,完美地再现鲜活的历史画面。精装版采取限量印刷发行,极具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取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其中三分之一为头次披露)编辑成册,全面呈现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的动荡巨变的中国百年近代史,期望能帮助历史学家、读者直观地认识、思考这段历史,回顾、反思其间的辛亥革命这一开创性事件。
  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加速清王朝覆灭的关键,促成了中华民国的建立。这一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是必然,还是偶然?慈禧太后等保皇派,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袁世凯这类军阀,严复、蔡元培等教育家……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如何认识?这些问题不断在海内外学者中引发激烈的辩论。各地学者对辛亥革命遗产也有不尽相同的解释。抛开派别的分歧,所有中国人都将那段动荡岁月视为“百年忧虑”或“百年屈辱”的历史,其中蕴含的情感至今萦绕在人们心头。
  作者通过历时一年对全球范围内公共展馆和私人藏品的梳理汇编,用真实的影像重现近一个世纪的“集体记忆”,这些历史的印记可以帮助世人认识现代的中国。曾协助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为中美关系铺平道路的亨利·基辛格写道,即使具开放思想的中国国际主义者都认为,中国过去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决定了中国如何参与世界事务、如何界定在其中所要扮演的角色。
  本书通过所收集的影像,为今天与未来的读者提供了1850—1928年间中国日常生活、历史事件与社会巨变的视觉叙事。它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在这里,人们可以反思过去、展望未来。

作者简介

  刘香成,1975年毕业于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曾任美联社派驻北京、洛杉矶、新德里、首尔、莫斯科记者/摄影记者。拍摄了大量照片,内容涉及西单民主墙、中国20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的经济改革、斯里兰卡宗教冲突、苏联出兵阿富汗及苏联解体。
  1989年,被美联社执行编辑协会评为“佳摄影师”。1992年,因对苏联解体的杰出报道,与同事一起荣膺“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与“美国海外俱乐部柯达奖”。2004年,被《巴黎摄影》杂志遴选为当代摄影界有影响力的百位摄影师之一。
  著有《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企鹅出版社1983年出版;后浪公司策划,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出版)和《苏联解体:一个帝国的坠落》(美联社1993年出版),均广受赞誉。编著有《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塔森出版社2008年出版),以六种语言全球同步发行,被评为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2008年度佳摄影画册”。2010年,与凯伦·史密斯合作编著《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后浪公司策划,企鹅出版社出版英文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中文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本书很出色。为了这本书,刘香成走遍全球,从珍稀的影像收藏中挑选作品。这些照片生动地呈现了中国一百年间动荡的历史,使得这本书焕发出灼热的光辉。
  ——詹姆斯·金奇(《中国震撼世界》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者)
  
  这本非凡的影像集呈现了中国与西方超过一个世纪的激烈冲突。刘香成遍访世界各地的影像收藏,为这个处于现代性风口浪尖上的国家的官员、学生、掏耳工做了一次悲壮、刺激的影像挖掘。这本书是一个时代的独特视觉历史呈现,那个时代至今仍持续塑造着中国人的情思。
  ——何伟(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作者)
  
  1911年是中国走向现代的第一步。虽然事实上的皇帝不断出现,可是皇帝的名义谁都不敢用了。我们希望中国再向前走一步,既没有皇帝的名义,也没有了事实上的皇帝。
  ——周有光(1906—2017,《朝闻道集》作者)
  
  自摄影术发明以来,影像就渐渐成为历史书写的一部分。以图证史,图文互证,相互阐释,历史越来越丰富、真实、生动。这就是《壹玖壹壹》的意义。
  ——雷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这是一项伟大的工作!书中的每一页,刘香成和他所选的摄影作品都捕获了紧张、欣喜、悲伤和羞耻。简而言之,这就是一部中国的近代人文史。一种纯净、简约的高贵赋予这些影像以生命。
  ——罗恩·嘉维斯(罗恩·嘉维斯全球公司负责人和创立者,原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执行总编辑)

目录

008—015 刘香成 通往一九一一年的动荡之路:一部看得见的历史
016—025 周锡瑞 一九一一:从大清帝国到一个世纪的革命
026—033 黄克武 辛亥革命是怎样成功的?
034—041 张海鹏 革命,共和,是推动辛亥革命发生的动力
042—123 一八五六—一八六〇第二次鸦片战争
124—173 一八九四—一八九五甲午战争
174—239 一八九八—一九〇三义和团运动
240—283 一九〇四—一九〇五日俄战争
284—333 一九一一武昌起义
334—387 一九一二—一九二八军阀内战
388—399 大事记
400—401 致谢
402—403 摄影家索引
404—405 参考书目
406—407 引语注释
408 出版后记















前言/序言

  历通往一九一一年的动荡之路:一部看得见的历史
  刘香成序
  我着手用影像为辛亥革命做编年史,心中不免惴惴。2011年是武昌起义一百周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亚洲第一个共和国随之建立。起义赶走了清朝统治者,但新生的中华民国仍聚居着不同国籍的人,这种状况又持续了好些年。因此,我的研究从一次长途旅行开始:跨越中国大陆和台湾,横穿欧洲和美洲,遍访各地的公共展馆和私人藏品。从东京到悉尼,从伦敦到巴黎,从洛杉矶到纽约,我看到了数目庞大的原始影像,被珍藏了一个多世纪。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知识分子一直关注着18、19世纪帝国主义的遗产。作为后殖民主义崛起的一部分,对殖民历史和经验这个棘手话题的表述屡屡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历史教科书中,较新的有毕可思(RobertBickers)近著《争夺中国》以及帕特里克?弗伦奇(PatrickFrench)所写的V.S.奈保尔(Naipaul)传记。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这种遗产的方法却不尽相同。2011年1月1日,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于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新年致辞中表示,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影响记忆犹新。1919年,美国国会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该条约提出将德国在华“领土”和势力范围转让给日本。曾留学美国的哲人和教育家胡适说过一句名言:“哪有帝国主义?”尽管当时他为此饱受抨击,但随着越来越多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邓小平领导的翻天覆地的改革汲取了美国式资本主义的营养,胡适的思想和观念在中国大陆日渐复兴。真相是,从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中国,直到今天人们所理解的“版本”,长期以来都与西方通常叙述中的中国格格不入。将20世纪90年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运动的理由归结为中国人的受害者意识或民族屈辱感,则失之简单。
  中国对《凡尔赛和约》的回应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中国知识分子怒不可遏,遂引发1919年的五四运动,抗议强加于中国的“西方帝国主义”。这场运动标志着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诞生,代表着对晚清时期外国人半殖民式在华存在的心态。时至今日,中国对这种存在仍很敏感,一切与中国主权有关的问题都充满了感情色彩: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之前,发生在英国和法国火炬接力中的抢夺火炬事件激怒了中国的年轻人。一个名叫“FangKC”的博主在网上检索《人民日报》电子版,发现1946—2006年间有19个国家或组织被批评“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总计达115次3。就像《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Friedman)所说:“屈辱是人类情感中最具威力的,雪耻次之……”
  自五四运动以来,“屈辱”和“帝国主义”这两个词屡见不鲜,常常同时出现,因此为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所熟知。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绵延数千年,其间北方的蒙古人和东北的满人曾侵入中原,但几乎未引起屈辱或帝国主义的概念。事实恰恰相反,倒是儒家学说和汉语最终将非汉族的入侵者同化进“本土”文化。因此,元朝和清朝毫无疑问地被认作是中国的王朝。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发生于湖北的中心武汉。起义百年之后,本影集构筑了起义发生的动力—“屈辱与帝国主义”—的视觉大背景,并进一步揭示了起义如何加速清王朝的瓦解。若是没有今日中国和平崛起以及代替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现实,曾在整个20世纪饱尝受害者意识影响的数代中国人也许只会把这些相片看作“老照片”。然而,本书用于展览并汇聚成册的图像远远超越“老照片”,它们是五四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重要社会生活和事件的视觉记录,是我们的“共同记忆”。其内容包括19世纪下半叶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帝国宫廷内的场景、权贵和贫民的日常生活,以及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义和团运动、1904—1905年中国领土上爆发的日俄战争。在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十年的照片中,还可以看到袁世凯的影像。他未能如愿加冕为皇帝,在其死后中国堕入军阀混战的十年。
  为了从当代更广阔的背景下考察这些问题,我邀请了周锡瑞(JosephEsherick)、黄克武和张海鹏等三位知名学者从不同角度观察1911年的革命。通过寻本溯源,他们的观点将帮助我们思考各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成败得失以及对百年后中国人的意义。
  1839年,法国人路易?达盖尔(LouisDaguerre)发明了摄影。欧洲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开启了新时代,随着西欧人到海外寻求新市场、攫取原材料和廉价劳力,摄影作为记录国内外社会的工具也在发展,与历史学家的作品一道服务于上述目标。19世纪晚期,外国传教士到世界各地传播基督教福音时,摄影起到了不可思议的重要作用。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为那一时期中国历史的丰富影像档案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在欧美,用照片展现186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末的中国及其人民,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重要手段。由此,这些影像作品所记录的历史十分丰富,对于为现今读者描绘旧时岁月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西方学者一贯比同时代的中国学者更审慎地对待这些历史记录,中国学者和影像史学家近些年才逐渐加入这一行列。
  直到19世纪末,西方摄影师都在用镜头记录中国人的“原生态”(nativetype)5,重点展现“中国人的民族特点”。然而,许多照片却是在摄影棚里摆弄完成的,只有很少的在自然背景或家居环境中拍出来。相对于此,表现恐怖的死刑—通常是枭首—以及对“苦力”的执迷都是常见的主题。“苦力”(coolie)一词的出现及使用,本身就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当时对这些人的盛行态度。有历史学者指出,“常见于照片说明中的‘苦力’一词,表明人们在解释这一群从印度、中国去往美国,后又返乡的劳工时是僵化而过激的。从语源学看,这个种族蔑称可追溯至殖民时代的印度,演化自泰米尔语(Kuli)或古吉拉特语(Koli)”。19世纪用各种方法将中国人描绘为“原生态”,以及执迷于死刑或裹脚,与约瑟夫?康拉德(JosephConrad)形容的“高尚野蛮人”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18世纪,罗马教皇克雷芒十一世(ClementXI)作出有利于多明我教会(Dominicans)的裁决,否决了耶稣会的观点。多明我教会提出,中国人的“信仰”及其实践是偶像崇拜,一切对圣贤或祖宗的虔敬行为与崇拜魔鬼无异。两个世纪前,利玛窦及其耶稣会同仁在有教养的儒者身上发现“共生”关系,提出对帝王或祖先的崇拜并非与基督教精神水火不容。
  法国汉学家谢诺(JeanChesneaux)的观点很敏锐。他写道,从早期耶稣会士、伏尔泰式的法国哲学家或主编《百科全书》的狄德罗等人著作的棱镜中看中国就如同见到海市蜃楼。所有的看法都被抽象,成为法国哲学家和知识分子思考法国时局的理想模型。后者批评法国朝廷为古代政权,“效忠国王”(法国宫廷官员履行的死板官僚制度)。他们也将这一概念安放在中国头上,尽管大部分法国哲学家从未到过中国,也不熟悉那里的现实情况和复杂性。他们从耶稣会士的中国游记中提炼出一套先进的官僚体制,也是由宫廷官员侍奉皇帝,但这些中国官员忠诚且机敏。
  于是,中国艺术风格在欧洲宫廷中流行开来。关于明代和清代早期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接受情况,利玛窦的著录与最新一部赛珍珠传记中的描绘大相径庭。据后者所述,赛珍珠之父传教士赛兆祥(AbsalomSydenstricker)在江苏和安徽农村待了10年,“据他自己计算,共使10个人皈依”。利玛窦努力使精英官员改信基督教,而之后的外国传教士则在穷苦人中传教。
  19世纪晚期,在英法两国的军队经海路抵达中国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和法国印度苏伊士公司及其商业代表留下了与众不同的发展轨迹。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NiallFerguson)认为,之所以西方文明在早期取得成功,是因为到1500年时欧洲的几大未来帝国握有全世界10%的领土,创造出40%多的财富;而到1913年帝国时代臻于顶峰时,西方控制了全世界60%的领土,共创造出全球80%的财富。


《华夏之镜:宋明清三代生活图景》 作者: 李明德 出版社: 文源书局 装帧: 函套精装,内含线装仿古册页若干 页数: 约850页(正文及图版) 定价: 580元 ISBN: 978-7-5665-1234-7 --- 内容简介 《华夏之镜:宋明清三代生活图景》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宋、明、清三代近千年社会生活、风俗人情、物质文化变迁的图像学与社会史著作。本书摒弃了宏大叙事的传统史学框架,转而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和解读海量的出土文物、传世绘画、地方志插图、以及工艺美术作品中的视觉信息,力求重建一个立体、鲜活、充满细节的古代中国社会侧影。 本书共分十二章,结构上采取“横向并置、纵向对比”的手法,力求展现三代在特定领域内的继承与创新。 第一部分:衣食之源——庶民的物质世界 第一章 锦绣的变迁:宋明清服饰流变考 本章集中探讨了自宋代“褙子”的兴起,到明代“曳撒”与“比甲”的定型,再到清代满汉服饰的深度融合与“长袍马褂”的最终确立。我们不关注帝王冕服的形制,而是深入探究士人、商贾、农夫、以及城市手工业者在不同场合下的穿着习惯。重点分析了纺织技术的进步(如宋代的绫罗提花、明代的官营织造),以及不同阶层对色彩、纹样的偏好,尤其关注女性服饰中“褙子”与“袄裙”在不同朝代的审美差异。 第二章 烟火人间:餐桌上的历史 从宋代的“点心”文化与茶馆的繁荣,到明代白银货币化对饮食结构的影响,再到清代“满汉合璧”的官府宴席与地域菜系的形成。本章通过分析出土的瓷釉餐具、食谱残卷插图,复原了三代人在不同季节、不同身份下所食用的主要谷物、肉类及烹饪方式。特别收录了对明代江南地区“稻作文明”与北方“面食文化”差异性的图解分析。 第三章 安居乐业:居所与器物 本章对比了宋代文人推崇的“精微之美”的建筑风格(如宋徽宗时期园林画中的写意布局),明代承袭并发展出的注重实用与等级的府邸结构,以及清代南方私家园林中的地域性装饰艺术。家具方面,重点描绘了宋代简约质朴的“宋体”家具风格与明代结构严谨、榫卯精巧的“明式家具”的巅峰,并探讨了清代家具在装饰上对繁复雕刻和镶嵌工艺的偏爱。 第二部分:伦理与信仰——社会的精神脉络 第四章 塾馆与私学:知识的传播途径 本书细致考察了宋代“书院”制度的兴盛,明代八股取士制度对民间教育的影响,以及清代“家塾”在地方士绅阶层中的普及。通过分析古代教科书的版画、科举考场速写,展现了不同时期知识分子对“经世致用”和“理学心学”的不同侧重,揭示了印刷术进步如何加速了知识的下沉。 第五章 宗祠与乡约:地方治理的基石 本章侧重于宗族制度在宋、明、清三代的发展与强化。探讨了宗族祠堂在乡村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分析了族规家法的制定与执行过程。对明清地方志中记载的“义仓”、“保甲”制度的图示进行了细致解读,勾勒出中央权力向地方延伸的具体运作方式。 第六章 游艺与消遣:市井的放松时刻 这一部分描绘了古人的娱乐生活。宋代的“瓦舍勾栏”中的杂剧、说书;明代市民阶层对戏曲(昆曲的成熟)、牌九、以及酒令的热衷;清代旗人阶层的马球、射箭活动。通过大量戏曲插图和风俗画,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在节日庆典与日常闲暇中的精神寄托。 第七章 神鬼之间:信仰与仪式 本书不作宗教学分析,而是侧重于“信仰的图像学”。考察了佛教、道教在三代中的世俗化进程,如宋代流行的“水陆画”、明代民间对“灶王爷”的祭祀,以及清代对“关公”信仰的泛化。重点解析了葬礼中的“送葬队伍”形制变化,反映了“孝道”在不同时期的强调重点。 第三部分:流通与变迁——经济与技术的侧影 第八章 斗秤之间:市场的日常交易 本章利用出土的钱币实物图谱和商贸场景的绘画,对比了宋代交子、会子的出现与白银在明中叶后的主导地位。详细描绘了城市“行会”的组织形式,以及乡村集市上农产品、手工业品的主要交易品类,展示了区域间物产交换的格局。 第九章 工匠之艺:生产力的展现 聚焦于陶瓷、冶金和造纸业。宋代的汝窑、官窑的极简审美,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如何走向海外(“苏麻离青”的应用),以及清代彩瓷的繁缛装饰。通过对工具图样的比对,展示了冶金技术在明代晚期向应用科学方向的初步探索。 第十章 江河之利:交通与商业网络 重点分析了水路交通的重要性。宋代漕运的繁忙景象,明代大运河的维护与管理,以及清代南方市镇如苏州、扬州、景德镇的繁荣景象。地图与航运图谱的对比,揭示了“南方富庶,北方漕运维系”的千年经济地理结构。 第十一章 士人的情怀:书信与交往 通过对大量书法作品的摹本分析,探讨了文人之间通过诗词、尺牍进行的精神交流。解析了宋代“唱和之风”与明代“文征明圈子”等文人小团体的形成,展现了在缺乏现代通讯手段下,情感维系与学术传承的独特方式。 第十二章 节令的流转:年度的仪式感 综合前述各章内容,以时间线索串联:从宋代的“踏青”,明代的“端午”,到清代的“春节”盛况。通过对年画和地方戏曲中节庆场景的分析,总结了在社会变迁中,哪些民间习俗得以延续,哪些则悄然消亡或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 本书特色: 图像优先原则: 全书配有超过600幅高清高清复刻图版(包括手绘图、文物照片、拓片及版画),力求“一图胜千言”。 多学科交叉: 融合了考古学、社会人类学、艺术史学和经济史学的研究成果,构建多维度的历史认知。 细腻入微的观察: 对比了宋、明、清三代在同一生活场景下,如“饮茶”、“读书”、“宴饮”的细节差异,极具可读性与启发性。 本书适合历史爱好者、文化研究者、以及对中国古代日常生活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深入研读。它提供了一种别样的视角,让我们得以“走进”历史,而非仅仅“仰望”历史的宏大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上那个略显文艺的“壹玖壹壹”开始,我就感觉作者的用心良苦。它不仅仅是一个年份的标注,更像是一个符号,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我对于历史书籍中对“影像”的运用一直非常敏感。如果这本书真的如书名所暗示的那样,充满了对那个时代视觉记录的挖掘和阐释,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因为文字描述往往有局限性,但一帧定格的画面,却能瞬间击穿时空。我期待着那些关于街景、服饰、人物表情的细腻描摹,它们是沉默的证人。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将文本的深度与视觉的冲击力结合起来,它就不仅仅是一本严肃的历史读物,更可能成为一部具有收藏价值的时代画卷。

评分

我对历史的阅读,总有一种探寻“人性”的潜意识驱动。那个百年间,无数人经历了家国破碎、社会动荡,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希望,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底色。我希望这本书在宏观的历史架构之下,能够深入到个体经验的层面。作者是否有能力捕捉到那种在巨大历史压力下,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面?比如,在动荡中如何维系家庭的稳定?在思想启蒙下,知识分子如何抉择?这种对“人”本身的关注,比单纯的政治事件罗列要吸引我得多。一本真正优秀的历史书,最终是要让人反思我们自己,反思当下的处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缅怀或评判上。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引发我更深层次的自我对话。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导读部分,我立刻被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对细节的考据精神所折服。那种对史料的梳理和筛选,看得出背后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历史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无数个微小瞬间的叠加。这本书似乎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它没有将重点放在某一个单一的政治人物上,而是力图构建一个全景式的社会图景。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大历史’的脉络和‘小人物’的命运的。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历史作品,应该能让人产生共情,能让你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它无疑是成功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血肉的现场。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光是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厚重历史感。装帧很雅致,软精装的手感也恰到好处,既有分量又不失灵巧。我本来就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怀有浓厚的兴趣,从文字的介绍来看,作者似乎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切入这段历史的叙事。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瞬间如何被文字重新唤醒,尤其是那些关于社会变革和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韧的故事。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罗列事件,更像是在用一种更贴近人性的方式去触摸那个时代的脉搏。我常常在想,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幕后的人们究竟怀着怎样的心境?这本书能否揭开一些历史的迷雾,让我对那个“百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教科书上的那些刻板印象上,这是我最期待的部分。

评分

坦白说,我对很多历史书籍的叙事节奏感到乏味,常常读到一半就想放弃。但这本书的排版和章节划分给我一种很现代的感觉,似乎作者在努力打破传统历史写作的沉闷感。我尤其关注它在处理不同文化冲突和思想交锋时的笔法。那个百年,是旧王朝瓦解,新秩序尚未建立的混沌时期,各种思潮涌入,冲击着固有的价值观。作者会如何描绘这种精神层面的撕裂与融合?是批判性的审视,还是带有某种程度的同情与理解?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成熟、不偏不倚的论述,能引导读者去思考“变”的代价和“不变”的坚守。这种对复杂性的捕捉,往往决定了一本历史书的深度。

评分

很好的书不错,买来给孩子

评分

满意的服务,质量很好,完美。

评分

评分

评分

一杯香茗,一卷书香,远离芜杂,在心灵桃源静品人生!

评分

搞活动买简直太值了。

评分

京东的书籍邮寄能不能给一个纸箱,用一个包装袋把书弄坏了。50号库

评分

618,买书买不停,书都收到,基本品相都很好,京东还是很好的。

评分

京东物流好顶赞,物美价廉,买买买不要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