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时代:现代异教精神的兴起(上)

启蒙时代:现代异教精神的兴起(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彼得·盖伊 著,刘北成 译
图书标签:
  • 启蒙运动
  • 现代思想
  • 异教复兴
  • 宗教史
  • 文化史
  • 哲学史
  • 西方思想史
  • 近代史
  • 知识分子
  • 精神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576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5229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0
字数:4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 美国国家图书奖作品 耶鲁大学荣休教授 彼得?盖伊 经典代表作

  ◎ 为我们认识“启蒙”提供了迄今为止至为可靠的一座桥梁

 

  《启蒙时代》经典名著的地位,在当代同类研究中无人能出其右,是全面认识“启蒙”的至为可靠桥梁。启蒙运动是盖伊一生研究的用力之所在,此书出版后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也奠定了盖伊史学巨擘的地位;

  一本面向广大读者的书,带领大家重新认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时代。《启蒙时代》令人激动之处在于,它不仅具备学术研究的严谨,而且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在巨大的体量之下,是生动灵巧的叙述和对大量史料游刃有余的掌控。

内容简介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标志着现代的开端,于其时,对科学方法、理性以及进步的信仰支配了整个西方世界。进入20世纪,启蒙运动则受到了苛刻地批评,批评者称其怀有明显的、过分简单的乐观主义。现代史学巨擘彼得?盖伊追根溯源,对启蒙运动的成就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盖伊先后花费了六七年时间撰写《启蒙时代》,运用极其丰富的史料,呈现了整个启蒙运动的面貌。在上卷《现代异教精神的兴起》中,盖伊首先分析了启蒙思想家如何利用古代异教思想家作为资源,以摆脱自身所继承的基督教文化遗产。在盖伊生动、灵巧地叙事下,一卷极其细密的启蒙思想纹理图徐徐展开,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哲人活跃其上。他们统一在一个共同的伟大纲领之下,同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又战又和。令人尊崇的古代、可憎的基督教以及新近浮现的现代,这三者之间紧张的互动,既决定了启蒙哲人在身份认同上的极大危机,也决定了危机的解决方式。

作者简介

  彼得·盖伊(Peter Gay)

  德裔美国史学家,耶鲁大学荣休教授。1923年生于柏林,后移民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曾在此任教。盖伊著作等身,研究主题广泛,涉及启蒙运动、中产阶级等诸多社会文化史领域。其早期的重要作品《启蒙时代》《魏玛文化》等在文化史研究领域具有典范意义;而研究后期又以“运用精神分析方法的文化史”而闻名,是心理分析史学的实践者,代表作《弗洛伊德传》更是试图将精神分析、传记与历史相互结合。盖伊曾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历史学会杰出学术贡献奖、美国艺术与文学院金奖等重要奖项。

  译者: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世界历史》编委 、世界近代史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兼职研究员。刘北成教授长期从事世界近代史和西方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在评介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译介国外史学及世界近代史研究方面成就斐然。

  主要著作:《福柯思想肖像》《本雅明思想肖像》等。

  主要译作:《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合法化危机》等。

精彩书评

  对那一段启蒙运动,还没有看到过这么丰富的原始资料,这么精细地还原历史的原貌,让人身历其境。书中对当时启蒙学者的个性描写,栩栩如生,没有刻意美化,也不作道德谴责,特别适合我们当代人的口味。读了这本书, “什么是启蒙运动”,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和几个空洞的命题,而是进到历史记忆的深处,怀着对一群过世的老朋友的亲切怀念,感受到他们的思想已融入了我们的血液。

  ——邓晓芒

  盖伊教授是研究启蒙运动的美国学者中之翘楚,故这部著作极为重要。它在许多方面都是不同凡响的杰作。

  ——帕默尔(R.R.Palmer,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殿堂级历史教科书《现代世界史》作者)

  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行动,从未有过一部涵盖如此全面的作品。它是一座资讯的金矿。

  ——贝伦兹(C.B.A.Behrens),《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盖伊先生给了我们一部罕有其匹的思想史著作。本书既分析和评价了过去的思想,也企图形塑当代的思想。

  ——拉特(John Ratte),《每周之书》(Book Week)

  盖伊为启蒙思想家描绘的图像具有说服力,学养深湛而文体从容

  ——莫斯(George L. Mosse),《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这是一部让人动容的著作:学问广博、文体优雅、主要论点信而有征,而且还对大量相关研究著作有睿智评论。在各种把启蒙运动解释为具有一贯性和自觉性的努力中,这书无疑是引人入胜和激发思考的。

  ——希利(George R. Healy),《威廉与玛丽季刊》(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本书是对启蒙运动一个大师手笔的全面研究,说明了批判理性是如何兴起,被认为是改善人类处境的杠杆。……本书之完成是一个辉煌的成就、一座学问的丰碑(它的《研究著作评介》本身就是一件作品,是日后其他学者不可不读的),却又平易近人、可读性极高。

  ——伯罗(J.W.Burrow),《周六评论》(Saturday Review)

目录

序 曲 启蒙运动的世界

一、 一小群启蒙哲人

二、 表象与现实

第一篇 对古代的追慕

第一章 有用又可爱的过去

一、 希伯来人和希腊人

二、 意气相投

三、 寻找异教: 从自比古人到自我认同

第二章 第一次启蒙运动

一、 希腊:从神话到理性

二、 罗马的启蒙运动

第三章 批判的风气

一、 批判即哲学

二、 好客的万神殿

三、 道德现实主义优先

四、 老实人:坚忍的享乐者

第二篇 与基督教的矛盾

第四章 从理性退缩

一、 对古代的篡改

二、 对批判的背弃

三、 神话的修复

第五章 异教徒基督教的时代

一、 正本清源

二、 古今之争: 古人派

三、 古今之争: 今人派

第六章 可疑的战争

一、 基督教的成分

二、 教士的背叛

第七章 跳出雷池

一、 学术的盗用

二、 卢克莱修的使命

三、 休谟: 彻底的现代异教徒

文献综述

主要引用作品

索引

精彩书摘

  序曲 启蒙运动的世界

  一、 一小群启蒙哲人

  1

  18 世纪有许多启蒙哲人,但是只有一个启蒙运动。从爱丁堡到那不勒斯,从巴黎到柏林,从波士顿到费城,文化批判家、宗教怀疑者、政治改革者形成了一个松散的、非正式的、完全没有组织的联盟。这些启蒙哲人构成了一个喧闹的大合唱。他们之中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但是令人惊讶的不是那偶尔的噪杂,而是整体上的和谐。启蒙人士统一在一个雄心勃勃的纲领之下。这是一个提倡世俗主义、人道、世界主义,尤其是自由的纲领。这里说的自由包括许多具体形式: 免于专横权力、言论自由、贸易自由、发挥自己才能的自由、审美的自由,总之,一个有道德的人在世界上自行其是的自由。1784 年,当启蒙运动已经基本大功告成之时,康德给启蒙运动下了一个定义: 人类脱离自己招致的不成熟状态。他还给启蒙运动提出了一句口号: 敢于认识,亦即,要敢于去发现,毫无拘束地行使批判的权利,要甘于自主自立的寂寞。与其他启蒙哲人一样(因为康德只是表达了其他人在论辩中一直提示的观点),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 人要求把自己当作一个成人,一个能够承担责任的人。正是这一声明以及启蒙哲人对这一声明的同气相求,使得启蒙运动成为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统一并不意味着众口一词。这个哲学联盟的一个标志乃是启蒙哲人们在哲学和政治信念上的各持己见。联盟有时也因此陷入危机。少数——非常少的——启蒙哲人对所接受的基督教教育抱残守缺,另一些启蒙哲人则斗胆转向无神论和唯物主义;一些人始终对王权忠心耿耿,激进者则发展了民主理想。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刑法的斗争中,在反对“迷信”的论战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比较孤独而无力,几乎完全回避政治。德国的才子作家、物理学家和怀疑论者格奥尔格·克里斯托夫·利希滕贝格在笔记本中私下写道的:“至少在德意志,一种沉重的税负堵在启蒙运动的窗口上。”在那些接触到新思想的意大利邦国,尤其是在伦巴底和托斯卡纳,改革者在公众中拥有一批赞赏者,而且在愿意聆听的当权者中也能获得同情。英国人已经经历过革命,法国人正在为革命创造条件,德国人还没有可能去梦想革命,意大利人则正在借助国家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因此,政治经验的多样性使得启蒙运动具有各不相同的分支;启蒙哲人既不是一个纪律严明的方阵,也不是一个严格的思想学派。如果说他们组成了什么,那也是一种松散的结构,可以说组成了一个家族。

  如果说启蒙哲人是一个家族的话,那么这是一个喧闹的家族。他们是战友,而且常常有深厚的私人友谊,但是,除了以推动共同的事业为最大乐事外,其次就是以批判战友为乐事了。他们彼此展开无休止的论战,有些交往完全是唇枪舌剑,毫不客气。后人对启蒙运动的许多指责——天真的乐观主义、傲慢的理性主义、非哲学的哲学化——最初都是出自他们彼此之间的攻讦。甚至有些从那时就开始流传的误解也是出自启蒙哲人: 伏尔泰制造了所谓卢梭崇拜原始生活的谣言,狄德罗和维兰德重复了这种说法;休谟和另外一些人是最早把伏尔泰的优雅机智误解为玩世不恭的。

  让他们的敌人幸灾乐祸的是,启蒙哲人把他们自己的氛围搞得极其紧张: 朋友关系都很情绪化,争吵时惊天动地,和解时涕泗横流,私事炒得沸沸扬扬。狄德罗除了对卢梭外,对其他人的缺点都很大度,但是他很难原谅达朗贝尔在与他合编《百科全书》时因谨慎而临阵逃脱。伏尔泰最喜欢那些才能不如他的人,却对狄德罗表示了让人不舒服的、莫名其妙的敬意,参与他本人其实不以为然的《百科全书》;狄德罗则对这个时代的文坛霸主报以蹩脚的颂扬。狄德罗在给索菲·沃兰的信中赞美伏尔泰,但是说他行为古怪:“有人把一页纸给他看,上面有日内瓦公民卢梭刚刚胡乱写成的攻击他的内容。他勃然大怒,大发雷霆,把卢梭称作恶棍;他巴不得有人把这个卑劣的家伙打死。当场有人说:‘看看,我敢说,今天、明天或后天,他会求你收容他。你打算怎么办?’‘我该怎么办?’伏尔泰咬牙切齿地回答:‘我该怎么办?我会拉着他的手,领着他进入我的房间,然后对他说: 看吧,这是我的床,这幢房子里最好的床,躺在那里睡觉吧,后半生就睡在那里吧,祝你快乐。’”1 故事有趣,但绵里藏针。狄德罗欣赏伏尔泰的作品和仁慈大度,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绝不信任他。直到1778 年,他们两人才见面,当时伏尔泰返回巴黎,不久就故去了。至于德意志人的同道,例如莱辛,他们与法国人保持一种疏远的、得体的、有点让人不太愉快的关系: 他们崇拜法国人,但心怀嫉妒,卢梭最初受到所有人的追捧,然后他拒斥所有的人,也遭到所有人的拒斥,甚至遭到大卫·休谟的拒斥。胖乎乎的休谟毫无嫉妒之心,善于交际,快乐宽厚。似乎只有他广受欢迎,是启蒙哲人家族中受宠爱的小舅舅。

  启蒙家族这个比喻不是我的发明。启蒙哲人们就这样说。他们自称是一个“小团体”(petite troupe),有共同效忠的事业和共同的世界观。这种意识超越了他们彼此之间的激烈争吵: 启蒙哲人没有一个政党纲领,但他们确实结成一党。有些最难听的指责只是生在家庭内部,一旦变得公开,通常会用于大量的客套言辞来加以粉饰。此外,外界的骚扰或对骚扰的担心也驱使启蒙哲人们想到他们的共同之处,忘掉他们之间的分歧。只要得知一本书被查禁焚毁、一个激进作者被投入监狱、一段异端文字被审查删除,那就够了。他们就会聚集队伍,爱挑事的官员就得面对一场突然的战斗: 与伏尔泰歇斯底里地号召团结相比,1758 年爱尔维修发表《论精神》引发的风暴,翌年对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的查禁,更能把启蒙哲人变成一党。那些试图摧毁这一运动的批评者反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757 年,报人弗雷隆向书报检查主管马尔泽布指控狄德罗是“一个大团伙的头目,他掌管着一个人数众多的社团。这伙人每天都在用阴谋诡计来发展壮大自己”。但是马尔泽布依然尽其所能地保护启蒙哲人。一个名叫帕里索的报人,为人精明,政治嗅觉灵敏,但品味较差。他在1760 年写了一部名为《哲人们》(Les philosophes)的二流喜剧,嘲笑卢梭,说他是一个近乎猿猴的野人,奚落爱尔维修、狄德罗和杜克洛,说他们是一帮无原则的伪君子,用精心的谋划来剥削社交界那些轻浮盲从的女士。帕里索肯定地说:“尽人皆知,这些哲学大腕有一个攻守同盟。”2 很显然,这种攻击奈何不了这些大腕。贺拉斯·沃波尔不喜欢这些人,他在1765 年来到巴黎时一下子就认出了这一小伙人。他在给托马斯·格雷的信中写道:“哲人们是一些信口开河、肤浅而又傲慢的狂热分子。他们不停地说教……”

  沃波尔的刻画过于情绪化,有失公允。实际上,启蒙哲人比那些狂热的传道者更能容忍不同的意见。伏尔泰很高兴地承认,尽管无神论误入歧途,具有潜在的危险性,但是一个有许多个霍尔巴赫的世界会是很惬意的,远远比一个充满基督徒的世界更惬意;霍尔巴赫对伏尔泰提倡的自然神论并不看好,但也投桃报李地表示敬意。当然,有一个事情差点打碎了启蒙运动的团结,那就是启蒙哲人们对卢梭的迫害。但是这些迫害者并不这样看。他们为自己的粗暴进行辩护,说卢梭自行脱离这个家族,是最不齿的人,是启蒙哲人的逃兵。1762 年7 月,就在卢梭的《爱弥儿》遭到查禁和焚毁不久,狄德罗在给索菲·沃兰的信中写道:“不,我亲爱的,不,卢梭的事情不会有什么后果的。他有热烈的拥护者。他用说启蒙哲人的坏话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因为他们对我们的仇恨远远大于他们对上帝的爱,所以卢梭把基督拖进污泥里,对于他们来说也就无关宏旨了。只要他不是我们中的一员就行。他们一直希望他能浪子回头;他们确信,我们阵营的逃兵迟早会加入他们的阵营。”不过,启蒙哲人之间的论争通常采用伏尔泰评说霍尔巴赫时的那种口气,而不采用狄德罗评说卢梭时的腔调。狄德罗在这封信中用“我们”来对抗“他们”,使用军事比喻,对反对派怀有刻骨仇恨;这种修辞方式也暴露了18 世纪60 年代启蒙人士表面上信心十足并团结一致,内心却焦虑不安的事实。

  那时,启蒙运动成了在一面旗帜引导下的一支军队,有一个大型的核心军团,有左翼和右翼,有勇敢的侦察兵,也有差劲的掉队者。启蒙运动还征募士兵,那些人并不自称是启蒙哲人,但他们是这些启蒙哲人的师友或门徒。这个启蒙家族聚在一起,缘于政治策略的需要、教会和国家的敌意以及文人争取提高声望和增加收入的斗争。但是,启蒙哲人之间的凝聚力有更深的根源。在策略同盟和私人友谊背后,是一种共同的经验使他们去建构一种融贯的哲学。这种经验——给各个启蒙哲人打上的标记深浅不同,但给他们全体都打上了标记——就是他们对古代的追慕、他们与基督教的矛盾以及他们对现代性的追求这三者之间的辩证互动。这种辩证关系界定了启蒙哲人,使他们与同时代的其他开明人士迥然有别: 与其他人不同,他们利用自己的古典学问来摆脱基督教遗产对他们的束缚,接着,在与古人打过交道后,又转向一种现代世界观念。启蒙运动乃是古典主义、对宗教的亵渎以及科学三者的变幻混合;启蒙哲人可以说是现代的异教徒。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籍内容。 书名: 问道于道:先秦诸子思想的智慧与流变 内容简介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先秦时期无疑是一个思想激烈碰撞、智慧璀璨迸发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社会结构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乱频仍,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士人阶层开始深入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从而催生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哲学流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以及阴阳家等——的核心思想体系、历史渊源及其对后世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不仅仅是对古代经典的梳理和解读,更是一次对中国早期哲学思维模式的系统考察。我们尝试回到那个“轴心时代”,探寻这些思想巨匠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困境中,构建起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宇宙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第一部分:礼乐崩坏与仁爱之思——儒家思想的重建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奠基人,经由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本部分将详细阐述孔子“仁”与“礼”的核心概念。在孔子看来,“仁”是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道德情感,是人性的完善;而“礼”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实现仁道的具体规范。我们将探讨孔子如何将古代的政治理想转化为一套可操作的道德伦理体系,其核心在于“正名”与“克己复礼”。 随后,我们将聚焦孟子的性善论。孟子在承继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推行“仁政”,以民心为依归。这与荀子所持的“性恶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荀子主张人性有“伪”的一面,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礼法的约束来实现道德的提升。这种对人性的不同判断,不仅塑造了后世不同的政治实践路径,也深刻影响了士大夫群体的自我期许。 第二部分:无为而治与逍遥之境——道家的自然哲学 与积极入世的儒家相对,道家代表了另一种深刻的生命哲学。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它超越一切具体的概念和言辞。道家强调“无为”,并非主张不作为,而是指顺应自然之势,不妄加干涉,以实现与“道”的和谐统一。 本书将详细剖析老庄思想中的辩证法,特别是对“有”与“无”、“祸”与“福”之间相互转化的深刻洞察。庄子将这种哲学推向了极致,提出了“齐物论”,旨在消除人类主观认知中的对立与偏见,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达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乎无穷”的逍遥境界。道家的智慧为后世的隐逸文化、艺术创作以及个体精神解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 第三部分:兼爱非攻与尚贤任能——墨家思想的实践理性 墨家是先秦时期一股强大的、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思潮。墨子的思想建立在对功利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其核心主张“兼爱”与“非攻”。“兼爱”要求人们超越亲疏贵贱的差别,平等地爱护所有人,这在当时强调血缘和等级的社会中具有极强的颠覆性。而“非攻”则是基于兼爱原则,反对不义的战争,提倡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此外,墨家对社会治理提出的“尚贤”与“尚同”原则,强调任用有才能的人,并要求下级服从上级的正确决策。墨家以其严密的组织、实用的技术和强烈的社会关怀,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一股不可忽视的“平民”力量。本书将梳理墨家在逻辑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独特贡献,揭示其思想的实践理性光辉。 第四部分:以法治国与君主集权——法家的制度设计 面对周朝礼乐制度的瓦解和各国日益激烈的生存竞争,法家思想应运而生,它提供了一套彻底的、自上而下的国家治理方案。以商鞅、申不害、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摒弃了对道德和传统的依赖,将国家权力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韩非子集大成,提出了“法、术、势”三位一体的统治方略。“法”是公开的、统一的法律条文;“术”是君主驾驭臣下的权谋手段;“势”则是君主所处的不可动摇的地位。法家强调耕战,严刑峻法,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他们的思想为秦朝的统一提供了理论基础,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中央集权国家的早期形态。 第五部分:天人合一的早期探索——阴阳五行与邹衍学说 在诸子百家的争鸣中,阴阳家虽然常被视为辅助性的学说,但其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探究,以及“五德终始”的演变理论,对后世的史学、历法和哲学融合产生了巨大影响。邹衍提出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的相生相克理论,提供了一种宏大的、循环往复的宇宙生成图景。这种将自然现象纳入系统性解释的努力,展现了先秦思想家们对秩序的渴望。 总结与展望 先秦诸子百家,犹如百川汇流,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底色。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孤立地介绍每家思想,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考察,并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批判、继承与融合的过程。理解这些早期智慧的诞生背景和核心逻辑,是理解中国政治哲学、伦理观念乃至审美趣味的钥匙。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时空的隔阂,重新对话这些伟大的思想遗产,从中汲取对当代社会仍具启发性的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风格着实引人入胜,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宏大叙事的历史梳理方式,而是以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深入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脉络之中。作者似乎更关注那些在主流历史叙事中被忽略的、潜藏在社会肌理下的思想流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微妙的张力,那是理性主义的曙光与古老信仰的残影相互拉扯的景象。它不是在简单地罗列事实或哲学家的观点,而是试图捕捉一种“时代精神”的氛围,那种在科学日益昌明的同时,人们内心深处对某种更深层意义的呼唤与探索。文字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悠扬舒缓,时而又变得紧凑有力,引导着读者跟随作者的思绪,穿梭于沙龙的灯火与乡村的迷雾之间。这种对氛围和内在体验的侧重,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朝圣,而非枯燥的学术研究。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既怀旧又充满前瞻性的阅读感受,让人在沉浸于历史的同时,也不禁反思当代精神世界的根基。

评分

我必须赞扬作者在文本结构上的大胆创新,它完全打破了传统断代史或思想史的刻板框架。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更像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侧写或深度访谈,每一个主题的展开都充满了意外的跳跃性和联想性。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策略,虽然初看可能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去构建内在的逻辑关联,但一旦适应,便能体会到其精妙之处——它更贴合思想的实际发展轨迹,即灵感的闪现和思想间的隐秘呼应往往是跳跃而非线性的。特别是对某些边缘性知识分子群体的关注,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些人物的命运和思想片段,被作者巧妙地编织进一个更大的文化织锦中,显示出一种跨学科的广博视野。它迫使读者跳出既有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去接受一个更加复杂、更加充满悖论的“启蒙”图景。这种对叙事形式的颠覆,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与馈赠。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的克制与精准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似乎非常警惕落入浮夸或过度诠释的陷阱。每一句话都经过了细致的打磨,用词考究,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保有文学的美感。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微妙的文化转折点时,作者选择了一种近乎临床的观察角度,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将证据铺陈开来,留给读者充分的解读空间。例如,在描述某种新兴的哲学思潮如何渗透到日常习俗中的段落,作者没有使用强硬的因果论断,而是通过描绘具体的社会场景和日常对话,让思想的“落地”过程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写作手法,使得全书的论证充满了韧性和说服力。它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宣言,而更像是一封写给同道者的、充满洞察力的信函,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功力。

评分

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启蒙”的表面歌颂或批判,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内部固有的矛盾性。它揭示了现代性在追求普世理性光辉的同时,是如何无意中催生了对某种“失落的整体性”的渴望,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辩证法体现。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舞台,让那些看似矛盾的元素——比如对科学进步的狂热与对神秘主义的暗流涌动——同台竞技,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底色。这本书让人反思,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许多精神困境,其根源是否早已深植于那个看似光明磊落的“启蒙时代”。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时代精神的幽微之处,引发了关于“现代性”本质的严肃追问,远超出了其所描绘的那个历史阶段本身。

评分

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还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时代变迁与微观的个人体验连接起来。作者擅长捕捉那些细小的、易逝的文化符号——一幅未完成的画作、一首流传的民间歌谣、一次特定的咖啡馆辩论——并通过这些碎片化的证据,来重建一个更接近真实面貌的精神世界。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立体和生动,仿佛我们不是在阅读关于过去的书籍,而是亲身参与了那段历史的呼吸之中。它拒绝将历史人物脸谱化或工具化,而是将他们还原为在特定时代压力下做出挣扎的鲜活个体。这种对“人”的关注,避免了将思想史写成纯粹的概念推演,而是赋予了其血肉和情感。读完之后,留下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益,更是一种对人类心智复杂性和韧性的深深敬意。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京东促销价格很合适!

评分

彼得·盖伊的《启蒙时代》(上卷)对现代异教徒精神论述精密。

评分

好书,感谢京东的大理优惠,一如既往的支持

评分

东西不错?快递也很快,好评!

评分

听别人说很好看,要看看如何,应该可以的呀,不错的呀

评分

京东图书,值得信赖!!

评分

启蒙时代:现代异教精神的兴起(上)

评分

很好的一套书,存着慢慢看吧。

评分

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的、有见识的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版商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 渠道。书评是 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 文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