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博物馆文物集萃

阜阳博物馆文物集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阜阳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阜阳博物馆
  • 文物
  • 历史
  • 文化
  • 考古
  • 安徽
  • 阜阳
  • 博物馆藏品
  • 古代艺术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510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474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阜阳博物馆精品荟萃,收藏甚丰,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四十七件,二级文物数百件,现在藏品万余件,主要特点是以地方历史文物为主,品类较齐全,许多精品均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藏品可分为古生物化石、青铜器、陶瓷器、竹简、玉石器、书法绘画等十几类,有代表性的文物有商代龙虎铜尊(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战国楚“郢大”量,西汉青铜辟邪,王莽“井田制”青铜镜等堪称稀世之宝。1977年7月,阜阳博物馆与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共同发掘了阜阳西郊的双古堆一、二号汉墓。两墓墓主是第二代汝阴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之子夏侯灶和他的妻子。出土有珍贵竹简2016年起,阜阳博物馆计划在新开发区修建新场馆。

目录

铜器
1.兽面纹觚
2.“酉”爵
3.“月已”爵
4.饕餮纹分裆鼎
5.龙虎尊
6.兽面纹斝
7.兽面纹爵(2件)
8.兽面纹鬲(1组)
9.兽面纹尊
10.三角纹鼎
11.云雷纹觯
12.双龙耳簋
13.兽面纹分裆觑
14.蟠虺纹盘
15.兽耳簋
16.窃曲纹鼎
17.蟠虺纹钲
18.虎钮罅于
19.铁足铜鼎
20.宽缘折腹圜底铜炒锅
21.衣鼻
22.错金银带钩
23.郢大府铜量
24.“大梁七年”戈
25.错银戈鳟(2件)
26.几何云纹壶
27.鎏金香薰
28.鎏金邑
29.鎏金耳杯底座
30.提梁钫
31.铺首甑釜
32.提梁扁壶
33.防风行灯
34.青铜提梁樽
35.灶及炊具(1组)
36.刻花兽纹筒
37.鎏金嵌宝石熊形器足
38.凤首鐎盉
39.斑鸠杖首
40.铜铺首(1对)
41.辟邪
……
铜镜
陶器
瓷器
钱币
印章
玉器
书画
造像
其他
西汉汝阴侯墓
徽州文脉:皖南古建筑的时光印记 本书简介 《徽州文脉:皖南古建筑的时光印记》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地点的文物陈列,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田园笔触,深入剖析了皖南地区,特别是徽州府辖境(今安徽南部)的传统民居、祠堂、牌坊及私家园林。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凝固在岁月中的物质载体,追溯徽商的兴衰、宗族文化的演变、以及地域审美观念的形成与流变,呈现一幅生动而复杂的徽州文化生态图景。 本书的叙事结构围绕“木、石、砖”这三大建筑核心要素展开,辅以“礼制、商贾、文教”三大社会驱动力,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地域建筑史研究范本。全书共分六个主要部分,约五十万字,配有三百余幅专业测绘图纸和高清实景摄影图片。 第一部分:风水与格局——徽州村落的宇宙观 本部分首先探讨了徽州古村落选址的自然哲学。不同于简单的依山傍水,徽州人对“风水”的理解融入了深刻的地理环境适应性与社会心理需求。我们详细分析了如宏村、西递等典型村落的水系规划——牛形水系如何将饮用、灌溉、消防融为一体,以及“外山环抱,内水环绕”的防御与庇护理念。 重点解析了“巷弄”与“天井”在空间上的双重作用。巷弄是宗族秩序和安全防御的物理体现,狭窄幽深,将外界的喧嚣隔绝;而天井,作为建筑的“天光井”,不仅是采光通风的核心,更是家族成员“天人合一”精神寄托的具象化。我们通过对不同时期(宋元、明清鼎盛期、民国)天井比例和装饰风格的对比,勾勒出宗族力量的此消彼长。 第二部分:木之魂——梁架结构与雕刻艺术 徽州建筑的精髓在于其木构架系统。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徽州传统木结构体系的特点,如抬梁式与穿斗式的地域性应用,以及榫卯结构的精妙绝伦,它使得庞大的建筑群得以在不依赖金属钉的情况下,实现极佳的抗震性和可拆卸性。 尤其详尽阐述了“三雕”艺术(木雕、石雕、砖雕)在建筑中的功能与审美。木雕部分侧重于“戏文雕”、“花鸟博古”的母题分析,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精细的镂空技术,在保持结构强度的同时,达到光影的艺术效果。本书收集并分析了大量现存祠堂大枋上的历史故事图景,解读其作为宗族教育和道德训诫的媒介作用。 第三部分:石之骨——牌坊与祠堂的礼制空间 祠堂,是徽州宗族社会结构的核心。本书将祠堂的建筑形制分为祭祖型、议事型和教育型,并分析了它们在平面布局上的差异。例如,带有“拜厅”、“享堂”、“寝堂”的完整礼制配置,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孝道伦理。 石雕部分的核心是对牌坊的深入研究。牌坊不仅是纪念逝者或表彰功绩的纪念碑,更是徽州“贞节观”、“功名观”的物质载体。我们从建筑形制上辨析了“节孝坊”、“功德坊”与“百岁坊”在结构上(如二柱牌坊与四柱牌坊)的细微差别,并结合清代旌表制度,探讨了国家权力与地方宗族声望的互动关系。 第四部分:砖之韵——民居的立面叙事 砖雕在徽州民居中的应用,是其立面艺术的最高体现。本书摒弃了单纯罗列图案的传统做法,转而从“粉墙黛瓦”的色彩哲学入手。白墙的“素”与黛瓦的“沉”构建了徽州独特的“素雅”基调,它反映了文人哲学的“去繁就简”倾向,同时也是一种对外界纷扰的隔绝态度。 砖雕的研究聚焦于其在山墙、门楼上的布局。我们重点分析了其题材的“世俗化”倾向:相对于宋代佛道题材的盛行,明清徽州砖雕更多地转向了世俗生活的场景描绘,如耕读场景、民间故事、甚至商贾贸易的片段,揭示了徽商经济力量对审美取向的深刻影响。 第五部分:商贾的印记——私家园林与厅堂陈设 随着徽商财富的积累,对居住舒适性和审美展示的需求日益迫切,这催生了徽州私家园林的兴起,以及厅堂陈设的精致化。 本部分探讨了徽州园林如何打破传统北方园林的规整,吸收江南文人园林的灵气,形成一种“内敛而富于变化”的风格。园中的水池、假山与花木配置,往往是为了服务于居住者的阅读和冥想,而非单纯的游览。 厅堂的陈设部分,分析了“百子图”、“进士匾”等室内陈设品的功能性——它们是家族荣誉的展示,也是对子孙后代的无声期许。通过对建筑内部陈设的考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徽商不仅将财富带到了远方,也将对故土、对家族荣耀的看重,融入到每一寸居所的构建之中。 第六部分:流变与守护——现代视野下的徽州建筑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投向当代。在经历了战乱和现代化的冲击后,徽州古建筑的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本章梳理了二十世纪以来,学者和政府对徽州建筑的研究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当代旅游开发背景下,古村落如何在保持其“风貌完整性”与满足“功能适宜性”之间寻求平衡。 通过对材料流失、技艺传承断代的案例分析,本书呼吁一种更具文化自觉的保护模式,强调建筑的“活态传承”——即让居住其中的人,重新成为建筑文脉的守护者。 总结 《徽州文脉:皖南古建筑的时光印记》是一部立足于建筑本体,深入挖掘其背后社会结构、经济形态和精神信仰的综合性研究专著。它试图以最朴实的建筑语言,还原一个鲜活、复杂、充满生命力的徽州世界。阅读本书,如同置身于皖南的群山之中,触摸那些被岁月打磨得温润而坚韧的砖石,聆听那些沉睡在梁枋间的家族低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气质,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尤其是封面那几件文物的局部特写,处理得极为细腻,色彩的过渡自然到仿佛能触摸到器物的纹理。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哑光处理让印刷的图像细节得以完美展现,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青铜器锈蚀的斑驳痕迹,也清晰可见,没有丝毫的失真。我尤其欣赏编者在版式设计上没有走那种堆砌式的老路子,而是留出了大量的留白,使得每件展品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读者在欣赏一件器物时,能完全沉浸其中,而不是被周围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片所干扰。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在如今许多速食式的出版物中是极其罕见的。阅读的愉悦感,往往是从翻开书本的第一秒就开始的,而这本集萃无疑是做到了极致,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值得放在书架上细细品味。

评分

我以前对古代的陶瓷工艺了解得比较零散,多是停留在教科书上的概念层面,但读了这本书后,那种立体感和历史的温度一下子就鲜活起来了。书里对几件宋代瓷器的介绍,简直是如数家珍,文字描述极其生动,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年代、釉色和器型,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烧制工艺的技术瓶颈与突破口。比如,关于钧窑窑变那种天青与绛紫交织的釉色,作者没有用干巴巴的化学分析来搪塞,而是结合了当时匠人的审美取向和社会对“美”的追求来解读,读起来让人心悦诚服。更绝的是,某些器物旁配有当时相关文献的摘录,比如宋人的笔记中对某类瓷器的赞美之词,将实物与人文背景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得每件陶瓷都不再是孤立的物件,而是那个时代文化精神的载体。这种深入骨髓的解读,让我对中国陶瓷史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绝对是行家里手才能写出的文字。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文物的背景故事挖掘得非常到位,不像有些文物图册只是冷冰冰地展示图片和数据,这本集萃更像是一部娓娓道来的历史小说。特别是对那些出土于特定墓葬的组合器物群的介绍,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它们的功能,更是通过考古报告中的推断,还原了当时墓主人身份的尊贵与丧葬礼仪的复杂性。例如,其中关于几件青铜礼器从铸造到使用,再到最终入土的全过程的推测,逻辑链条严密,细节描述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去想象那个庄严肃穆的祭祀场景。我甚至能感受到当年工匠在敲击钟鼎时,那种力量与信仰的交织。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是最好的历史启蒙,它让那些沉睡千年的物件重新获得了生命力,充满了叙事张力,读完后意犹未尽,总想去查阅更多相关的历史资料。

评分

坦率地说,市面上关于地方博物馆文物的出版物,很多都显得有些单薄和功利,无非是为了应付展览的宣传需要,内容深度和广度都比较有限。但《阜阳博物馆文物集萃》明显是抱着一种“立馆之作”的态度来编纂的,其学术严谨性令人称道。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对于几件石刻造像的拓片和分析部分,那些关于造像风格流变、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论述,都引用了最新的学界观点,注释详实可靠,完全禁得起专业人士的推敲。这说明编纂团队在资料搜集和专家咨询上投入了巨大的心力,绝非简单地将库房里的资料整理一下就完事大吉。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脉络的研究者来说,这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本土案例,来印证宏观的历史发展趋势。

评分

这本书在文物影像的呈现上,展现了一种近乎苛刻的专业精神。许多我们过去只能在模糊的黑白照片中看到的珍贵文物,在这本集萃里都获得了高清的彩版重现,光影控制得极好。比如,对几件纺织品文物的微距拍摄,那种丝线的经纬交错,甚至连氧化后的色彩层次都清晰可见,这对于研究古代纺织技术和染色工艺的人来说,是无可替代的直观资料。更难得的是,编者似乎在追求清晰度的同时,也保留了历史的“质感”,没有过度使用现代数字技术进行“美化”,让读者能够看到文物最真实的面貌,包括岁月的痕迹。这种对图像真实性的坚持,体现了文物保护与学术研究的最高标准,使得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都大大提升,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和珍藏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