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历史系列:中国历史年表(套装上下册)

柏杨历史系列:中国历史年表(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柏杨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年表
  • 中国历史
  • 柏杨
  • 历史书籍
  • 通史
  • 历史参考
  • 文化
  • 套装
  • 两晋南北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219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291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06
套装数量:2
字数:65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源于作者自己读史的“困扰”——年号、朝代号、国号、帝王之尊号多而且乱,皇后妃妾、亲王、公主也不胜枚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历史年表》(柏杨版)以表格形式,逐年记录,上自开天辟地,下至中华民国成立,数千年间的重要事件与人物,都一应网罗其中。虽是表格,读来却绝不枯燥,更有言简意赅之感。无论是叙述事件或臧否人物,都不动声色,而读者又自可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鲜明的爱憎褒贬之情。

精彩书评

  柏杨编著的《中国历史年表(上下)》按年纪事,脉络清晰,事件分明,并有司马迁《史记》之风,臧否人物于不动声色之中。通晓历史来龙去脉,探索中国前因后果。人类与其他动物大的不同是:人类发明了文字,能够把自己的生活记载下来,成为历史。后代的人可以凭借这些记载,寻觅自己的归属,作生存的依据。有了历史的记载,我们短短的人生一世,才不致是一场没有背景、没有剧本,不知前因后果的荒唐的独幕剧。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读柏杨著作的时候则“自然地要联想起鲁迅先生”,“鲁迅曾经有一个想法,他想选择历来极其特别而又极其能代表中国人性质的一种人物,做一部‘中国人史’”,“鲁迅先生最后没写成,柏杨先生写的历史系列图书《中国人史纲》等历史系列,某种程度上就是鲁迅想写的‘中国人史’。”柏杨先生和鲁迅先生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他们都坚持对中国国民弱点的批判,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弱点的批判,也坚持自我反省,整个民族性的自我反省。

目录

目录

【纪元前】
神话时代
传说时代
半信史时代
信史时代
前9世纪(-周-)
前8世纪(-周·春秋时代始-)
前7世纪(-春秋时代-)
前6世纪(-春秋时代-)
前5世纪(-春秋时代终·战国时期始-)
前4世纪(-战国时代-)
前3世纪(-战国时代终·秦·西楚-西汉-)
前2世纪(-西汉-)
前1世纪(-西汉-)

【纪元后】
1 世纪(-西汉·新·玄汉·东汉-)
2 世纪(-东汉-)
3 世纪(-东汉·三国时代·西晋-)
4 世纪(-西晋·五胡乱华十九国-东晋-)
5 世纪(-东晋-五胡乱华十九国-南北朝-)
6 世纪(-南北朝·隋-)
7 世纪(-隋·唐·南周-)
8 世纪(-南周·唐-)
9 世纪(-唐-)
10 世纪(-唐·五代十一国·宋-辽-)
11 世纪(-宋-辽-西夏-)
12 世纪(-宋-辽·金-西夏-)
13 世纪(-宋-金-西夏·蒙古-)
14 世纪(-元·明-)
15 世纪(-明-)
16 世纪(-明-)
17 世纪(-明·清-)
18 世纪(-清-)
19 世纪(-清-)
20 世纪(-清·中华民国-)


精彩书摘

  古之文史各有其“表”,在文则“表以陈情”(《文心雕龙·章表》),在史则“史之有表,乃列传之叙目”(《文史通义·外篇:永清县志选举表序例》),柏杨为“中国历史”编“年表”,可见是后者,近人吕思勉说:“表之为用,至后世而愈广”,他们说的“表”,有表世系者,有表国者,此外,表官、表地、表人、表事,所谓“事之零碎无从叙又不可弃者,则以表驭之”(《史通评》),而柏杨之作“年表”,则不止一用,他既表国,又表官,甚至于人、事、物皆表。
  《中国历史年表(上下)》分上下两篇:公元前与公元后,前者从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半信史时代以至于信史时代的前一世纪(起于前九世纪,即周代);后者从一世纪(起于西汉之末)以迄二十世纪初的中华民国建立。柏杨以“世纪”为单元叙述,将王朝号、国号、年号皆“置于次要的地位”,主要是为了“中国永远存在,不受任何王朝影响……唐亡,不是中国亡,只是唐王朝和唐政府的覆灭。清亡,也不是中国亡,也只是清王朝和清政府的覆灭。中国屹立如故”。
  《中国历史年表(上下)》在记事部分则区分成国内、国外二栏,前详后略,但二栏之内则颇多国际交涉事务之记载,为了体贴读者,行文之间并作古今地名之对照,极有参考价值,读之亦可通古今之变也。
  ……

柏杨历史系列:中国历史年表(套装上下册) (图书简介,不包含《中国历史年表》具体内容) 柏杨历史系列:一份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 柏杨先生的史学著作,以其独特的批判性视角、犀利的笔触和深厚的文化洞察力,在中国当代史学界独树一帜。他的历史观,既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又饱含对民族未来命运的深切忧虑。整个“柏杨历史系列”,并非简单的史料堆砌或传统线性叙述,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对中国历史进行全景式扫描和深度解剖的巨著群。 从宏观到微观的史学构建 柏杨先生的史学研究,往往采取一种“以小见大,以点破面”的独特方法。他擅长从历史的细枝末节中挖掘出影响时代走向的深层结构性问题。这套系列丛书,如同一座精心设计的博物馆,展出的不仅是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更是构成中华民族性格、文化基因和政治生态的复杂图景。 对“人”的关注:历史的主体性 与许多侧重于制度演变和政治权谋的传统史学不同,柏杨先生的目光始终聚焦于“人”。他笔下的历史人物,无论多么光鲜或黯淡,都被置于人性、欲望与道德的拷问之下。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权力腐蚀人性的过程,以及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普通人在巨大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妥协与反抗。这种对个体经验的关注,使得他的历史叙事充满了张力与共鸣,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重量。 批判精神:历史的镜鉴作用 柏杨先生的史学精神,核心在于其强烈的批判性。他深知,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未来的镜子。他以现代的眼光和价值体系,审视古老的制度、僵化的思想和屡试不爽的权力逻辑。他的批判并非简单的否定,而是基于一种对“人性弱点”的深刻理解之上。他探究历史悲剧是如何在不同朝代、以不同的面貌反复上演,这种对历史周期律的洞察,构成了整个系列思想深度的基石。 横跨文明的深度对话 柏杨先生在构建其历史叙事时,并非将中国历史孤立看待,而是将其置于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进行参照和对话。他常常引入外来文明的视角,来反观自身历史的独特性和局限性。这种跨文化的比较视野,极大地拓宽了读者对中国历史复杂性的理解,促使我们思考“中华文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以及它在全球历史进程中占据何种位置。 语言的艺术与叙事的张力 柏杨先生的文字功力,是支撑其庞大史学体系的重要支柱。他的文字,兼具古典的凝练与现代的犀利,节奏明快,富于激情,同时又极具逻辑的严密性。阅读他的作品,是一种审美享受,更是一种思维上的挑战。他擅长使用富有穿透力的比喻和精准的词汇,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让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场景,瞬间拉近到读者的眼前。 历史系列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概览) 柏杨历史系列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它涵盖了对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主题的深入探讨。除了专注于整体脉络梳理的作品外,该系列还可能包括对特定历史阶段的聚焦,例如对某一朝代的兴衰更迭的精细剖析;对某一关键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度挖掘;以及对特定文化现象、社会思潮的专题研究。 例如,系列中可能探讨了: 思想的变迁: 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思想流派在中国历史中的演变轨迹,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官方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 制度的困境: 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特别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运作及其内在矛盾的剖析,揭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适应性与僵化。 社会的面貌: 对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经济结构、社会阶层流动等方面进行考察,还原一个更为立体和多元的历史社会。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探讨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互动、外来宗教的传入与本土化的过程,这些外部力量如何持续地重塑中华文化的肌理。 这一系列作品群的共同目标,在于提供一个全面、深刻、不容回避的中国历史图景。它要求读者放下传统史观的既有成见,以一种近乎“清醒”的姿态,重新审视我们民族走过的每一步路。这套书,不仅是历史爱好者的案头必备,更是所有关怀民族命运的思考者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通过对过去的深刻反思,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理解自身、面向未来的宝贵参照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中国历史年表》真是让我这个历史爱好者喜出望外,它简直是梳理中国漫长历史脉络的一把利器。我一直觉得,学习历史最怕的就是时间线索的混乱,毕竟朝代更迭、重要事件层出不穷,很容易就混淆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直接用清晰的年表形式,把自上古到近代的重大历史节点,按照时间顺序一一罗列出来,这种直观性是任何叙事体历史书都难以比拟的。比如,当你研究某一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改革,或者某位君主的生平事迹时,可以迅速定位到具体的年份,然后交叉对比同期发生的其他关键事件,比如重要的战争、文化成就甚至是自然灾害。这种“一目了然”的结构,极大地提高了阅读和研究的效率。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考究,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改元、立国、灭亡的具体日期,都标注得非常精确,这对于进行严谨的历史考证工作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总而言之,对于任何想要系统构建中国历史时间框架的人来说,这套书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把复杂的时间信息,转化成了清晰、易于掌握的骨架。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套书的初衷更多是想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理清“谁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的参考书,但阅读下来,它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历史索引”,让我得以进行跨时空的比较性阅读。比如,我正在读一本关于宋代文学的书,书里提到了某一派词人的兴起,但如果脱离了当时的政治背景,理解就显得单薄。有了这套年表,我立刻能查到同期朝廷经历了哪些重大的党争、与辽金的关系处于何种状态,甚至能看到边境的军事调动情况。这种将“文化事件”与“政治军事背景”进行垂直对比的能力,是解读历史深层逻辑的关键。很多历史学家强调,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发生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这套年表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平台,让你能够迅速地进行这种“网状”的阅读和思考。它不是让你被动地接受叙述,而是主动地去构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种启发性实在太棒了。

评分

我一直对那种宏大叙事感到有些疲惫,总觉得大部头的通史读起来气势磅礴,却常常忽略了那些细微但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这套《中国历史年表》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以其特有的“颗粒度”,将历史的细节重新展现出来。它让我发现,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历史进程,其实是无数个微小决策和意外事件累积的结果。举个例子,关于某一特定人物的生平,传统的传记可能只提到他某一年被贬谪。但年表会告诉你,就在他被贬的前一年,朝廷发生了什么重大的财政政策调整,这可能才是他失势的真正导火索。这种对时间节点的精准捕捉,让历史的推演过程变得更加富有逻辑性和戏剧性。对我这种喜欢钻研“历史如何发生”而不是“历史是什么”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参照系是无可替代的。它迫使你跳出线性叙事的舒适区,进入一个多维度、多事件并行的历史空间。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这对于一本工具书而言至关重要。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感觉到的是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大小,阅读体验非常舒适,长时间查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它的信息密度控制得恰到好处。它没有陷入单纯的事件堆砌,而是非常聪明地使用了分类和标记。例如,对于军事冲突、科技发明、重要人物的逝世,可能采用了不同的符号或粗细的字体来区分,使得我们在快速浏览时,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迅速锁定目标信息。这种优秀的设计哲学,体现了编纂者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工具书必须高效、易用。它避免了那种把所有信息塞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的窘境。正是这种清晰的层级划分,让原本枯燥的年份数据,也拥有了清晰的阅读脉络和视觉引导。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也用过一些电子版的历史年表或者在线数据库,它们虽然检索方便,但始终缺乏一种“实体感”和“沉浸感”。翻阅实体书时,那种指尖拂过纸页,快速定位到某一页、某一行的感觉,是任何屏幕都无法替代的。这套《中国历史年表》的上下册分册,也体现了编纂上的合理考虑,比如可能将古代与近现代进行了有效分隔,或者按时间段进行了合理切割,使得每一册的厚度都适中,便于携带和在书桌上摊开查阅。当我需要比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标准时,可以把两册并排放在一起,直观地比较春秋战国与魏晋南北朝在制度建设上的异同。这种物理上的操作空间,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性。对于我这种习惯于在书页上做笔记、画重点的深度阅读者来说,这套纸质年表,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

物流快,质量可信。

评分

柏杨的书值得收藏,可读性强,这样读史有趣!

评分

现在像柏杨这么认真做学问的越来越少了!

评分

非常经典的一套书籍,赞一个。

评分

本套书是柏杨史学著作的代表作之一,是柏杨在九年零二十六天的监狱岁月里“埋头整理中国历史”而成的一部巨著。说它是巨著,一是就篇幅而言,全书近八十万字,作者以百年作为叙述单元,先把中国史分成非信史与信史,前者从神话、传说到半信史时代,后者从公元前九世纪开始,一直到晚清;二是就影响力来说,《中国人史纲》自出版以来,一直是广大读者了解中国通史的重要书籍;三是《中国人史纲》的成就代表了作家写史的一种立场,在将历史写得精彩好看又不乏深刻洞察力方面,柏杨先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评分

是真的挺好的,方便快捷,平时生活需要,都会上京东购物,真的很方便,省时省力省心,送货也很快。

评分

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中,柏杨先生对中国历史上的帝王、皇后、亲王和公主做了一次地毯式的搜索,将他们的头衔、年龄,在位时期,以及他们在皇族中的关系位置,以表格的形式详细说明,。可称是中国历代皇族家谱。它能使任何人都可以不必经过辛苦的寻觅,即可对那些“天皇贵胄”的身世,有一个明确一的了解,是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必备资料书与收藏经典。

评分

满意很满意,不错的商家

评分

收了柏杨先生的好几种书了,争取能收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