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之路展品100个故事

复兴之路展品100个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章申 著
图书标签:
  • 复兴之路
  • 展览
  • 历史
  • 文化
  • 中国
  • 故事
  • 红色记忆
  • 时代精神
  • 博物馆
  • 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148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28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正文语种:01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青少年及党政干部

☆精选中国国家博物馆基本陈列“复兴之路”100件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

☆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通俗读物

☆第三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精品教材

《复兴之路展品100个故事》堪称“复兴之路”展览的精华版,通过精选代表典型历史事件的典型文物,还原其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及符号含义。旨在同展览一样,成为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以此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复兴之路展品100个故事》通过对100件展览图片资料的解读,回顾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突出复兴之路的宏大主题。

《复兴之路展品100个故事》在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和干部测评中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中荣获精品教材。


内容简介

《复兴之路展品100个故事》精选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展品中能反映主题的100余件文物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对它们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的阐述,形象生动地讲解文物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使读者更能清晰地了解中华民族百年的追梦历程。该书根据历史阶段共分为5个部分,一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三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五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作者简介

吕章申,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院特邀研究员、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顾问、中国收藏家协会顾问。著作有《吕章申书法集》《吕章申书法作品集》《吕章申赴台湾书法展作品集》等。


目录

一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01 卖官敛财的铁证
清政府户部发给段忠位的捐宫执照
02 科举难成才
光绪十一年乙酉科山西乡试试题卷
03 大快人心事
林则徐、邓廷桢、怡良合奏虎门销烟完竣折
04 屈辱的城下之盟
为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上清廷的奏折
05 圆明园浩劫的记忆
历尽沧桑的鼠首、兔首铜像
06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证据
《京城各国暂分界址全图》
07 沉重的枷锁
大清国债赔款清单
08 上海公共租界扩张拓界的实物见证
上海公共租界界碑
09 美国争夺粤汉、川汉铁路借款权
美国与清政府关于修建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修改稿
10 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的华人审判权
上海租界会审委员钤记
11 租界武装“万国商团”
上海万国商团旗样
12 德国强租胶州湾
德国强租胶州湾后发行的邮票
13 力挫敌焰 九龙告捷
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奏广东水师击败英军挑衅折
14 虎门抗英义胆忠魂
邓廷桢、关天培监制的大炮
15 烈士暮年誓守边关
清军扼守镇南关城全图
16 旗进人进旗退人退
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指挥旗——三星旗
17 不言而喻 一目了然
兴中会会员、爱国华侨谢缵泰绘制的《时局图》

二 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18 分庭抗礼的象征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玉玺
19 充实军需 维护民生
张朝爵颁发的榨油坊营业执照
20 太平军北伐震京畿
清政府绘制的《京师布防图》
21 一张洋务运动的成绩单
江南制造局1865年至1885年造船清单
22 开启中国新式学堂之门
京师同文馆门额
23 戊戌变法的遗存
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关防
24 从救人到救国
孙中山在广州学医时使用的显微镜镜头
……

三 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
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五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探索与发现:未曾言说的历史侧影 一部关于人类文明、科技飞跃与个体抉择的宏大叙事,聚焦于那些在主流历史叙事中被轻描淡写,却深刻影响了世界面貌的关键时刻与人物。 主题聚焦: 本书并非对既定历史的重复梳理,而是致力于挖掘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细微脉络,探讨技术进步如何重塑社会结构,以及在剧变时期,普通人的智慧与勇气如何成为推动历史车轮的隐形力量。我们将穿越时空,从古典时代的工程奇迹到现代科学的伦理困境,以多角度、跨学科的视角,解构人类文明发展的复杂性。 第一部分:思维的熔炉——思想的起源与传播 本部分深入探究了人类思维模式的早期演变,重点描绘了那些奠定现代科学与哲学基础的“非主流”思想流派。 1.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失落卷轴与口头传统的价值: 我们不再仅仅关注馆藏的焚毁,而是侧重于研究在信息尚未被大规模纸质化的时代,知识是如何通过不同社群的口头传承得以保存和演化的。书中详细分析了古希腊晚期,某些重要的几何学和医学知识,是如何在特定的工匠阶层中,通过口诀和仪式代代相传,并在随后被重新发现的过程。这部分内容探讨了“记忆的工程学”在古代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2. 早期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翻译运动”中的隐形贡献者: 历史上常聚焦于巴格达的“智慧宫”,但本书将笔墨转向那些在偏远地区(如安达卢西亚或波斯东部)默默进行文本校订和注释的学者。他们不仅是翻译者,更是文化间的“意义中介人”。书中描绘了一位佚名的叙利亚基督教抄写员,他如何通过自己对古希腊语和梵语的独特理解,间接促成了对欧几里得和托勒密著作的更精确的阿拉伯语转译,并探讨了这种细微的文化融合如何影响了随后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 3. 明代中叶江南士大夫对西方天文观测的“借用”与“改造”: 抛开传统的中西科技交流叙事,我们细致考察了在官方对西方传入事物持谨慎态度的背景下,地方精英阶层如何以“艺术鉴赏”或“实用历法推算”的名义,悄然吸纳和实践哥白尼体系的某些早期观测成果。书中通过对地方志和私人信件的挖掘,重构了一组旨在提高农业生产的、具有早期三角学雏形的观测实践。 第二部分:物质的革命——材料、制造与日常生活 本部分着眼于那些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小技术”的诞生与传播,它们往往缺乏震撼的宏大叙事,却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础骨架。 4. 中世纪欧洲的“水力驱动”与社会流动性: 聚焦于中世纪晚期,水磨技术如何不再局限于谷物加工,而是被应用于冶金、皮革制作甚至最早期的机械钟表制造。本书通过对勃艮第地区一个偏远修道院水力系统的考古分析,揭示了这种能源革命如何使得非贵族出身的工匠阶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自主权,从而间接削弱了传统封建领主的权力基础。 5. 荷兰“代尔夫特蓝瓷”背后的化学师与走私网络: 德化瓷的兴盛固然重要,但本书关注的是欧洲本土陶瓷工匠群体如何通过对本地矿物(特别是氧化钴)的深度化学实验,试图复制出东方瓷器的质地与光泽。我们详述了一个围绕代尔夫特市建立的、与走私香料和颜料贸易交织的秘密“化学同业公会”,探讨了知识产权在早期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模糊界限。 6. 铁路时代:信号系统与时间标准的“隐形战争”: 蒸汽机车的光芒掩盖了其背后的复杂控制系统。本书聚焦于十九世纪铁路信号灯和接轨技术的标准化斗争。尤其关注了早期电报技术与机械联动装置的结合,以及不同国家和铁路公司在时间同步(经度确定)问题上的利益冲突,展示了统一标准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政治与工程较量。 第三部分:边界的重塑——地理、生态与人类的干预 本部分探讨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改造,如何催生了全新的全球观和管理模式。 7. 秘鲁安第斯山脉的梯田系统与现代水资源管理的对照研究: 聚焦于前印加文明在极端高海拔地区建立的复杂水渠和冷热梯田系统。本书运用现代遥感技术,分析了其生态适应性,并将其与二十世纪中期在干旱地区推行的“绿色革命”中的某些单一作物灌溉模式进行对比,反思了人类对复杂生态智慧的遗忘。 8. 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空气污染地图绘制者”: 在伦敦雾成为著名象征之前,有一批默默无闻的医生和统计学家,他们首次尝试将健康数据与空气污染物源头进行空间关联。本书重构了他们使用简陋工具,通过对比不同街区的死亡率数据来定位工业区和燃煤取暖区的工作方法,这是现代环境流行病学的雏形。 9. 巴拿马运河工程中的“热带医学”的早期突破: 绕开著名的巴拿马运河竣工历史,本书侧重于早期法国和美国工程团队中,那些致力于疟疾和黄热病防治的本土医生和护士。重点描绘了他们如何结合传统土法和新兴的细菌学理论,开发出基于蚊虫控制的公共卫生策略,这场“看不见的战争”比挖土工作本身更具决定性。 结语:非线性历史的回响 全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种“多点透视”的历史观。它提醒读者,任何重大的“复兴”或“飞跃”,往往是由无数个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由不被注意的个体完成的微小、关键的实验、发现和决策累积而成的。这些故事,共同构筑了我们理解当下世界的深层结构。 --- (注:此书内容完全基于对上述九个独立主题的深入挖掘与论述,与您提供的书名《复兴之路展品100个故事》所涉及的具体内容无任何交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用心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光是抚摸着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封面色彩的搭配,那种深沉中透着一丝希望的色调,让人一眼就联想到那些筚路蓝缕的岁月。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内页的字体选择,既清晰易读,又带着一种老照片般的怀旧韵味,仿佛每一页都在轻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更别提那些高质量的图片印刷,即便是泛黄的旧照片,其细节和层次感也表现得淋漓尽致,那种仿佛能穿透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让人不得不驻足细看,去揣摩照片背后人物的眼神和心境。整体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从视觉和触觉上都提供了极佳的阅读体验,光是翻阅的过程就充满了仪式感,足以配得上它所承载的那些非凡的记忆与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它没有采取那种宏大叙事、堆砌史实的做法,而是选择了以“故事”为切入口,这种方式极大地拉近了历史与普通读者的距离。每一个篇章都像一颗打磨光滑的鹅卵石,独立存在,却又共同构筑起了波澜壮阔的长河。我注意到作者在讲述每一个事件时,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鲜活的个体细节——也许是一个关键人物在某个瞬间的抉择,或是一件小物件所承载的巨大意义。这种叙事策略的好处在于,它避免了生硬的说教,而是让读者通过情感的共鸣去理解历史的必然与偶然。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听一位见多识广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传奇经历,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那段峥嵘岁月有了更深刻、更人性化的体会和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对既有历史的梳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察和思考的视角。我发现作者在选择这“一百个故事”时,展现出了极高的甄选标准和洞察力,那些被选中的物件或事件,无一不是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起到了某种催化或象征的作用。它们像散落在历史沙盘上的棋子,每一个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和意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是如何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展品,上升到关乎民族精神和时代走向的高度进行解读的。这种深度的挖掘和独到的见解,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历史事件多维度理解的可能性,让我开始意识到,宏伟的历史往往就隐藏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日常物事之中,需要用心去发掘和体悟,其思想的穿透力是相当惊人的。

评分

作为一个对那个时代抱有复杂情感的读者,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所呈现出的那种克制而饱满的情感张力。它既没有过度渲染苦难,让读者沉溺于悲情,也没有一味地歌颂和美化,而是保持了一种近乎冷静的客观性来叙述事实。然而,在这种克制之下,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种深沉的敬意和对前辈筚路蓝缕的理解。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选择上的斟酌,力求在还原历史真实性的同时,又不失文学性,使得情感的表达显得尤为真挚和有力。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使得阅读过程既是理性的求知,也是感性的沉浸,最终带来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发自内心的感动,它让人懂得,真正的伟大,往往是在极端困境中磨砺出来的坚韧与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编排结构体现了一种清晰的逻辑脉络,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历史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我特别留意到,在讲述完一个故事之后,作者通常会设置一个简短的“延伸思考”或“影响分析”,这部分虽然篇幅不长,但其作用是巨大的。它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个体经验与更宏大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有效的连接,避免了故事的碎片化。这种结构上的匠心设计,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信息密度适中,让人在吸收具体细节的同时,还能不断地提炼出更高层面的认知。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框架,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稳定、清晰的历史认知地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零散的事实记忆上,显示出作者在知识组织和传播学上的深厚功底。

评分

藏书,有空再看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到货很快,质量也不错,京东买书不比当当差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正品

评分

正品

评分

一次买了1000元左右的书,时效很快且物流很好,书本没有磕碰,很好。

评分

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

评分

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