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湿地区湿地保护与生态工程建设

中国主要湿地区湿地保护与生态工程建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兴土 等 著
图书标签:
  • 湿地保护
  • 生态工程
  • 中国湿地
  • 湿地生态
  • 环境保护
  • 水利工程
  • 生态建设
  • 湿地修复
  • 生物多样性
  • 环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7752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3232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页数:308
字数:4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主要湿地区湿地保护与生态工程建设》是笔者在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中国湿地保护和生态工程建设战略与对策研究”成果和国家973计划课题“大规模围填海活动时空演进和湿地生态格局变化”(2013CB430401)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的。《中国主要湿地区湿地保护与生态工程建设》共三篇十二章:第一篇论述了我国主要湿地区湿地的动态变化与保护,第二篇研究了我国湿地保护的若干战略与对策,第三篇总结了我国实施湿地生态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与模式。

目录

目录
第一篇 我国主要湿地区湿地的动态变化与保护
第一章 三江平原湿地的动态变化与保护 3
第一节 三江平原湿地的动态变化 3
一、三江平原湿地概况 3
二、三江平原湿地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4
第二节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形成因素及类型特征 5
一、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形成因素 6
二、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类型特征 7
第三节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环境调节功能 11
一、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蓄水与调洪功能 11
二、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净化水质功能 13
三、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局地气候调节功能 14
四、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碳汇功能 15
第四节 加强湿地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19
一、依法遏制湿地的开垦和破坏,落实湿地保护红线 19
二、健全湿地自然保护区体系,提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能力 19
三、推进“两江一湖”工程建设,以地表水灌溉代替井灌种稻 21
四、防治农田退水带来的湿地面源污染问题 21
参考文献 21
第二章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的保护与恢复 23
第一节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概况 23
一、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范围界定 23
二、若尔盖高原沼泽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25
第二节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生态特征 26
一、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生态结构组成 26
二、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关键生态过程 29
三、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 31
第三节 若尔盖高原湿地现状分析 33
一、湿地类型、面积及保护状况 33
二、湿地退化状况及原因 34
三、退化原因分析 38
第四节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保护面临的挑战 41
一、单一经济模式下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 41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 41
三、法律政策、协调机制的不完善 42
四、退化趋势 42
第五节 若尔盖湿地保护与恢复对策 42
一、转变利用思路,更新发展观念 42
二、完善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保护的经济保障机制和手段 43
三、探索湿地确权,加强法制管理 43
四、加强科学技术研究 44
五、开展退化湿地综合治理,妥善解决保护与利用矛盾 44
参考文献 48
第三章 长江中下游湿地的保护与管理 50
第一节 长江中下游基本概况 50
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湿地特征 50
一、长江中下游湿地概述 50
二、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与管理 52
三、长江中下游湿地特点及分布规律 54
第三节 长江中下游湿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评价 55
一、长江中下游湿地资源现状评价 55
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利用状况评价 58
三、存在的问题与合理利用建议 61
第四节 长江中下游湿地管理现状及其评价 63
一、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和管理现状 63
二、受威胁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66
三、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与管理的建议 68
参考文献 70
第四章 大江大河三角洲湿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 71
第一节 概述 71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源 72
一、滨海湿地范围的确定 72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72
三、滨海湿地分类系统及解译标志 73
四、数据分析方法 74
第三节 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 76
一、辽河三角洲概况 76
二、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动态变化 77
三、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演变 81
四、驱动因素分析 84
第四节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动态遥感监测及驱动因素简析 87
一、研究区范围及概况 87
二、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面积变化 89
三、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93
四、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97
第五节 长江三角洲滨海湿地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分析 99
一、长江三角洲滨海湿地概况 99
二、长江三角洲滨海湿地时空演变分析 101
三、长江三角洲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105
四、长江三角洲滨海湿地时空演变驱动因素分析 109
第六节 珠江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 111
一、研究区简介 111
二、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时空演变分析 112
三、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动态 115
四、滨海湿地动态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118
第七节 大江大河三角洲地区滨海湿地保护对策 121
一、湿地资源监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122
二、完善滨海湿地管理与保护法律体系 123
三、逐步制定和完善滨海湿地保护体制与协调机制 124
四、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与教育宣传 124
五、开展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逐步构建滨海湿地补偿制度 125
参考文献 126
第二篇 我国湿地保护的若干战略与对策
第五章 我国湿地保护立法战略研究 131
第一节 湿地立法的必要性 131
一、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131
二、湿地面临的威胁 132
三、湿地立法对湿地保护管理的重要性 134
第二节 世界各地湿地保护立法状况 137
第三节 我国的湿地保护立法 140
一、地方湿地立法进展 140
二、中央层面的湿地立法 144
第四节 我国湿地立法的主要内容 145
一、湿地开发利用许可证制度 145
二、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 147
三、管理决策公众参与制度 147
四、湿地保护部门合作制度 148
五、国家湿地公园制度 148
六、其他制度 149
参考文献 152
第六章 加强湿地生态需水研究与建立湿地长效补水机制 153
第一节 湿地生态需水基础理论和方法 153
一、湿地生态需水概念及特征 153
二、湿地生态需水研究进展 154
三、湿地生态需水研究的关键问题 156
四、湿地生态需水研究的必要性 158
第二节 湿地生态补水机制的构建 159
一、湿地生态补水 159
二、湿地长效补水机制 161
三、国外湿地长效补水机制的经验教训 162
四、我国湿地长效补水机制的构建 164
第三节 我国湿地生态补水案例 165
一、湖沼湿地生态补水 165
二、河滨湿地生态补水 166
三、滨海湿地生态补水 166
参考文献 167
第七章 实施湿地生态补偿对策 173
第一节 湿地生态补偿 173
一、湿地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173
二、湿地生态补偿的概念和内涵 174
三、湿地生态补偿原则 175
四、湿地生态补偿措施 176
第二节 不同情形的湿地生态补偿 177
一、负外部性的湿地生态补偿 177
二、正外部性的湿地生态补偿 178
第三节 湿地生态补偿的国际经验 180
一、国外湿地生态补偿的发展历程 180
二、国外湿地生态补偿实践经验 181
三、美国湿地生态补偿的主要制度 182
第四节 我国湿地生态补偿的政策及问题 184
一、湿地生态补偿的政策 184
二、湿地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186
第五节 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187
一、加快立法进程,建立湿地占用补偿制度 187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提高补偿标准 187
三、明确补偿主体,拓展资金来源,探索市场机制 188
四、构建多元化补偿方式 188
参考文献 189
第八章 气候变化下湿地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 191
第一节 概述 191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的影响 191
二、湿地是陆地表层重要的生态系统 191
三、气候变化对湿地保护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192
第二节 气候变化对我国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193
一、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方式 193
二、气候变化对湿地分布及面积的影响 194
三、气候变化对湿地水文过程的影响 196
四、气候变化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98
五、气候变化对湿地碳循环的影响 199
第三节 湿地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策略 200
一、湿地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内容 200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要点 202
第四节 适应气候变化的未来研究重点 205
一、1990年,IPCC将适应与减缓列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两项基本策略 205
二、我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205
参考文献 207
第三篇 湿地生态工程建设
第九章 长江上游湿地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实践 215
第一节 湿地农业工程的发展背景 215
第二节 湿地农业工程的框架体系 216
一、湿地农业工程的框架体系 216
二、湿地农业资源利用方式 216
第三节 长江上游湿地农业工程案例 220
一、以荷花为核心的丘区湿地农业 220
二、以莼菜为核心的山地湿地农业 222
三、水质净化与生物生产互利共生的城郊型湿地农业 224
四、适应水位变化的水库消落带湿地农业 225
五、农家乐生活污水处理的微型湿地生态经济系统 230
第四节 湿地农业工程发展展望 233
参考文献 233
第十章 松嫩平原西部湿地农业生态工程研究与示范——苇-蟹(鱼)-稻复合生态工程 235
第一节 区域背景及研究区概况 235
第二节 退化芦苇湿地的恢复 238
一、退化芦苇湿地恢复的目标与原则 238
二、退化芦苇湿地恢复的水文调控 239
三、退化芦苇湿地的植被恢复 240
第三节 湿地苇-蟹(鱼)-稻复合生态工程模式研究与示范 243
一、苇田养蟹 243
二、苇田养鱼 246
三、重度盐碱地种稻技术 248
第四节 退化芦苇湿地恢复和合理利用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分析 251
一、芦苇湿地恢复的经济效益 251
二、苇-蟹(鱼)模式的经济效益 252
第五节 退化芦苇湿地恢复的生态监测 253
一、芦苇湿地的蒸散发监测 253
二、芦苇湿地的局地气候调节功能 254
三、芦苇湿地的水质净化功能 256
四、芦苇湿地的光合能力 256
五、芦苇湿地的土壤CO2源-汇变化 257
参考文献 258
第十一章 湿地净化污水生态工程 259
第一节 湿地净化污水生态工程的发展背景 259
第二节 湿地净化污水生态系统的分类与特点 260
一、表面流型湿地 261
二、潜流型湿地 261
三、垂直流型湿地 262
第三节 湿地净化污水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263
一、各种透水性的基质 263
二、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 264
三、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种群 265
第四节 湿地净化污水生态工程案例 266
一、松嫩平原西部自然芦苇沼泽湿地的污染净化能力 267
二、松嫩平原西部盐碱芦苇沼泽净化工程机理研究 268
第五节 湿地净化污水生态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272
一、湿地净化污水生态工程的优势 272
二、湿地净化污水生态工程的不足 273
三、湿地净化污水生态工程展望 275
参考文献 278
第十二章 红树林湿地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工程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主要湿地区湿地保护与生态工程建设》的图书简介,但内容将严格围绕该书未包含的主题进行阐述,确保描述详尽、自然,且不透露任何与原书核心主题(中国湿地保护与生态工程)相关的信息。 --- 图书名称:《全球视野下的现代城市交通规划与智慧物流网络构建》 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特大城市群面临的交通拥堵、资源分配不均以及新兴技术迭代对城市功能重塑的严峻挑战。它摒弃了传统的、以单一区域或特定生态系统为中心的分析模式,转而采用宏观的、跨尺度的、以人为本的系统工程视角,深入剖析了现代都市的“血脉系统”——交通流与物流网络的动态优化策略。 本书并非探讨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维护,而是完全专注于人造环境的精妙设计与高效运行。全书结构分为五大部分,共二十章,旨在为城市规划师、交通工程师、政策制定者及智慧城市开发者提供一套前瞻性的理论框架与可操作的实践指南。 --- 第一部分:全球城市交通规划的范式转变(约300字)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城市交通规划理论的发展脉络,重点批判了“以车为本”模式的局限性,并引入了后现代城市主义视角下的“流动性公平”概念。我们详细探讨了全球主要超级都市,如东京、伦敦、新加坡和首尔,在应对人口密度激增和私人汽车保有量高企时的政策转向。 核心内容集中在“需求侧管理”(Demand Management, DM)的精细化应用,例如动态拥堵收费系统的定价模型构建、弹性公共交通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平台的架构设计,以及如何通过城市形态规划(如混合土地使用和步行友好型街区设计)从根本上减少不必要的出行需求。书中特别分析了“15分钟城市”理念在全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化适应性研究,强调通过空间重组实现出行效率的最优化,而非仅仅增加道路供给。 第二部分:智慧物流与城市末端配送的革命(约400字) 物流,作为现代商业循环的神经末梢,其效率直接决定了城市经济的活力。本部分完全脱离了对自然资源保护的讨论,转而深入研究“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的配送难题。我们构建了一个多模态、多层次的城市智慧物流网络模型。 书中详细阐述了无人机、自动驾驶货车(AGV)以及地下管道运输系统在城市内部的协同工作机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提出了基于量子计算启发算法的动态路径优化模型,该模型能够实时处理数以百万计的配送订单,并预测突发性交通事件对配送时效的影响。此外,本书对城市物流枢纽(Urban Consolidation Centers, UCCs)的选址标准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考虑土地成本、噪音污染(非生态影响,而是居民投诉指标)和交通可达性的综合评估体系。对冷链物流中能源消耗的优化,也以纯技术和经济效益为核心进行阐述。 第三部分:数据驱动的交通安全与行为分析(约350字) 安全是交通系统的基石。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如何利用大数据、物联网(IoT)和人工智能技术来构建一个“零事故预测系统”。我们摒弃了传统的事故统计分析,转而关注交通参与者的微观行为特征和意图预测。 书中详细介绍了利用高精度传感器、边缘计算设备获取的驾驶员生理数据(如疲劳度监测)和环境感知数据(如恶劣天气下的路面摩擦系数估计)。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风险热力图生成器”,该生成器能提前数小时预测特定路段在特定时间段内发生I类或II类交通事故的概率,从而指导交通管理部门进行预防性干预(如临时限速或信号灯配时调整)。关于行人安全,重点研究了非机动车道的物理隔离技术和智能人行横道信号系统,所有讨论均围绕技术实现和人因工程学展开。 第四部分:弹性交通基础设施与韧性网络构建(约300字) 本部分探讨了在面对极端城市事件——如大规模停电、网络攻击或恐怖威胁——时,如何确保城市交通系统不至于完全瘫痪。本书的“韧性”(Resilience)定义是系统在遭受冲击后恢复正常运作的能力和速度。 我们详细分析了能源基础设施的冗余设计,例如,如何利用分布式微电网为关键的交通控制中心和信号系统提供不间断电源。在网络安全方面,书中提出了针对交通控制系统的多层加密协议和入侵检测系统(IDS)的部署方案。对于基础设施本身的抗冲击性,我们评估了新型复合材料在桥梁和隧道建设中的应用,重点关注其耐受极端载荷和延长使用寿命的经济效益,而非其环境兼容性。 第五部分:可持续融资与跨区域协同治理(约250字) 最终部分将目光投向了保障交通系统长期健康运行的经济和治理结构。本书没有涉及自然资源管理资金的筹措,而是专注于公共交通和基础设施项目的资本化运作。 我们深入剖析了公私合营(PPP)模式在轨道交通项目中的风险分担机制、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ABS)的操作流程。在治理层面,本书强调了跨行政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必要性,并提供了建立统一的区域交通数据共享平台和协调决策机构的法律及技术框架。核心目标是通过优化的财政模型和高效的行政协作,确保城市群之间的通勤效率能够持续提升,支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目标。 --- 总结: 《全球视野下的现代城市交通规划与智慧物流网络构建》是一部面向未来的技术与管理专著,它以严谨的工程学方法论,全面解析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优化,重塑全球主要城市的交通流与物流脉络,实现高效、安全、公平的现代都市运转。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城市交通领域研究人员和实践者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湿地状况的窗口。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当前中国湿地保护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自然退化,更包括来自人类活动的压力,比如城市扩张、农业开发、污染排放等等。书中是否会分析这些挑战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政策执行不力,还是公众意识不足?更进一步,关于“生态工程建设”,我希望书中能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比如,在一些已经严重退化的湿地区域,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重建措施?是重新引入原生植物,还是构建人工湿地系统?这些工程的可持续性如何保证?会不会考虑到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让保护和建设能够惠及当地居民,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能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和方法。

评分

这本书我确实还没来得及仔细阅读,但光看书名《中国主要湿地区湿地保护与生态工程建设》,就足以让我联想到许多值得深思和探索的问题。比如,在湿地保护方面,书中是否深入探讨了不同区域湿地的独特性?例如,东北的黑土地湿地和南方的红树林湿地,它们在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以及面临的威胁上都有着天壤之别。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湿地的保护策略,是侧重于恢复其自然属性,还是在人工干预下实现功能性的维持?我对书中关于“生态工程建设”的部分尤其感兴趣,这是否意味着一种将工程技术与生态理念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我很好奇书中会列举哪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是否会有关于湿地净化水质的工程,或者是恢复鸟类栖息地的生态廊道建设?这些工程的成效如何评估?有没有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分享?毕竟,湿地保护并非易事,常常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找平衡点,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宝贵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特别是“生态工程建设”这部分,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一直认为,单纯的“保护”固然重要,但有时也需要积极的“建设”来修复和提升湿地的生态功能。因此,我非常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湿地生态工程的具体设计理念和实施方法。比如,在一些被过度开发的地区,是否可以通过人工湿地技术来重建具有净化水质和提供栖息地功能的湿地?这些人工湿地的建设成本如何?维护管理是否复杂?而且,书中是否会关注不同地区湿地的生态承载能力?例如,在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建设和维护湿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并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湿地生态工程。

评分

关于《中国主要湿地区湿地保护与生态工程建设》,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书中关于“生态工程建设”的实践部分。作为一名对环境保护充满热情的读者,我深知许多湿地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单纯的封禁保护可能不足以恢复其原有生态功能。我希望书中能够详尽地介绍一些成功的生态工程案例,例如,是如何通过人工措施来恢复湿地的水文过程,或者是如何通过植被重建来提升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分析这些工程项目的成本效益,以及它们在当地社区的接受度和可持续性。此外,我也希望能看到书中对未来湿地生态工程发展趋势的展望,比如,是否会更多地运用智能化技术,或者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从而开创更有效的湿地保护和修复模式。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题目《中国主要湿地区湿地保护与生态工程建设》充满了期待,因为这正是我一直关注的领域。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生态环境的普通读者,我深切地感受到湿地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关键作用,它们不仅是无数野生动植物的家园,更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环境的重要“地球之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中国不同区域典型湿地的现状,比如南方沿海的滩涂湿地,北方高原的沼泽湿地,甚至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季节性湿地,它们的生态价值和保护难点各不相同。书中对于“生态工程建设”的论述,我期望能看到一些创新的实践案例,比如如何在河流下游建设生态缓冲带,如何利用微生物技术修复被污染的湿地,或者如何通过恢复淹水周期来维持湿地的生态功能。我非常好奇这些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技术难题,以及如何克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