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系志湖北卷

中国土系志湖北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天巍 著
图书标签:
  • 湖北
  • 地方志
  • 土系
  • 中国土系志
  • 历史
  • 地理
  • 民俗
  • 文化
  • 古籍
  • 清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5046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5750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388
字数:5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土系志·湖北卷》在对湖北省区域概况和主要土壤类型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土壤高级分类单元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和基层分类单元土族-土系的鉴定和划分。《中国土系志湖北卷》的上篇论述区域概况、成土因素、成土过程、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土壤分类的发展以及本次土系调查的概况;下篇重点介绍建立的湖北省典型土系,内容包括每个土系所属的高级分类单元、分布与环境条件、土系特征与变幅、代表性单个土体、对比土系、利用性能综述和参比土种以及相应的理化性质。最后附湖北省土系与土种参比表。

目录

目录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丛书前言
前言
上篇 总论
第1章 区域概况与成土因素 3
1.1 区域概况 3
1.1.1 地理位置 3
1.1.2 土地利用 3
1.1.3 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4
1.2 成土因素 5
1.2.1 气候 5
1.2.2 地质运动 10
1.2.3 地貌地形 12
1.2.4 成土母岩(质) 17
1.2.5 植被 21
1.2.6 人类活动 22
第2章 成土过程与主要土层 25
2.1 成土过程 25
2.1.1 泥炭化过程 25
2.1.2 腐殖化过程 25
2.1.3 水耕熟化过程 25
2.1.4 旱耕熟化过程 25
2.1.5 潜育化过程 26
2.1.6 氧化还原过程 26
2.1.7 漂白过程 26
2.1.8 螯合淋溶过程 26
2.1.9 富铁铝化过程 26
2.1.10 黏化过程 27
2.1.11 钙积过程 27
2.1.12 初育过程 27
2.2 土壤诊断层与诊断特性 27
2.2.1 诊断表层 28
2.2.2 诊断表下层 30
2.2.3 诊断特性 32
第3章 土壤分类 36
3.1 土壤分类的历史回顾 36
3.2 土系调查 45
3.2.1 依托项目 45
3.2.2 调查方法 45
3.2.3 土系建立情况 47
下篇 区域典型土系
第4章 人为土 51
4.1 铁聚潜育水耕人为土 51
4.1.1 滨东系(Bindong Series) 51
4.1.2 李公垸系(Ligongyuan Series) 53
4.1.3 下阔系(Xiakuo Series) 55
4.2 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 57
4.2.1 花园系(Huayuan Series) 57
4.2.2 万电系(Wandian Series) 59
4.2.3 连通湖系(Liantonghu Series) 61
4.2.4 沿湖系(Yanhu Series) 63
4.2.5 南咀系(Nanzui Series) 65
4.2.6 良岭系(Liangling Series) 67
4.2.7 黄家台系(Huangjiatai Series) 69
4.2.8 四河系(Sihe Series) 71
4.2.9 车路系(Chelu Series) 73
4.2.10 吴门系(Wumen Series) 75
4.2.11 关刀系(Guandao Series) 77
4.3 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 79
4.3.1 西冲系(Xichong Series) 79
4.3.2 龙甲系(Longjia Series) 81
4.3.3 湘东系(Xiangdong Series) 83
4.3.4 楼子台系(Louzitai Series) 85
4.3.5 琅桥系(Langqiao Series) 87
4.3.6 石泉系(Shiquan Series) 89
4.3.7 蜀港系(Shugang Series) 91
4.3.8 中咀上系(Zhongjushang Series) 93
4.3.9 流塘系(Liutang Series) 95
4.3.10 白庙系(Baimiao Series) 97
4.3.11 茶庵岭系(Chaanling Series) 99
4.3.12 船叽系(Chuanji Series) 101
4.3.13 樊庙系(Fanmiao Series) 103
4.3.14 花山系(Huashan Series) 105
4.3.15 犁平系(Liping Series) 107
4.3.16 骆店系(Luodian Series) 109
4.3.17 南门山系(Nanmenshan Series) 111
4.3.18 跑马岭系(Paomaling Series) 113
4.3.19 双桥系(Shuangqiao Series) 115
4.3.20 瓦瓷系(Waci Series) 117
4.3.21 下津系(Xiajin Series) 119
4.3.22 井堂系(Jingtang Series) 121
4.3.23 柏树巷系(Baishuxiang Series) 123
4.3.24 胡洲系(Huzhou Series) 125
4.3.25 永丰系(Yongfeng Series) 127
4.3.26 长林系(Changlin Series) 129
4.3.27 豪洲系(Haozhou Series) 131
4.3.28 寿庙系(Shoumiao Series) 133
4.3.29 雷骆系(Leiluo Series) 135
4.3.30 刘家隔系(Liujiage Series) 137
4.3.31 汪李系(Wangli Series) 139
4.4 底潜简育水耕人为土 141
4.4.1 腊里山系(Lalishan Series) 141
4.4.2 长湖系(Changhu Series) 143
4.4.3 中林系(Zhonglin Series) 145
4.4.4 车坝系(Cheba Series) 147
4.5 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 149
4.5.1 青山系(Qingshan Series) 149
4.5.2 陡堰系(Douyan Series) 151
4.5.3 潘家湾系(Panjiawan Series) 153
4.5.4 原种二场系(Yuanzhongerchang Series) 155
4.5.5 天新系(Tianxin Series) 157
4.5.6 柴湖系(Chaihu Series) 159
4.5.7 义礼系(Yili Series) 161
4.5.8 张集系(Zhangji Series) 163
4.5.9 黑桥系(Heiqiao Series) 165
4.5.10 盘石系(Panshi Series) 167
4.6 石灰-斑纹肥熟旱耕人为土 169
4.6.1 辛安渡系(Xinandu Series) 169
第5章 富铁土 171
5.1 表蚀黏化湿润富铁土 171
5.1.1 港背系(Gangbei Series) 171
5.2 普通黏化湿润富铁土 173
5.2.1 高冲系(Gaochong Series) 173
第6章 淋溶土 175
6.1 腐殖-棕色钙质湿润淋溶土 175
6.1.1 双泉系(Shuangquan Series) 175
6.2 普通钙质湿润淋溶土 177
6.2.1 百霓系(Baini Series) 177
6.3 普通黏磐湿润淋溶土 179
6.3.1 桥洼系(Qiaowa Series) 179
6.4 普通铝质湿润淋溶土 181
6.4.1 郭屋吕系(Guowulü Series) 181
6.4.2 塘口系(Tangkou Series) 183
6.5 铁质酸性湿润淋溶土 185
6.5.1 大田畈系(Datianfan Series) 185
6.6 红色铁质湿润淋溶土 187
6.6.1 高铁岭系(Gaotieling Series) 187
6.6.2 杨司系(Yangsi Series) 189
6.6.3 刘家河系(Liujiahe Series) 191
6.6.4 庹家系(Tuojia Series) 193
6.6.5 后溪系(Houxi Series) 195
6.6.6 黄家营系(Huangjiaying Series) 197
6.6.7 邢川系(Xingchuan Series) 199
6.7 斑纹铁质湿润淋溶土 201
6.7.1 余沟系(Yugou Series) 201
6.7.2 申畈系(Shenfan Series) 203
6.7.3 院子湾系(Yuanziwan Series) 205
6.7.4 孙庙系(Sunmiao Series) 207
6.8 普通铁质湿润淋溶土 209
6.8.1 五保山系(Wubaoshan Series) 209
6.8.2 柏墩系(Baidun Series) 211
6.9 斑纹简育湿润淋溶土 213
6.9.1 小惠庄系(Xiaohuizhuang Series) 213
6.9.2 白果树系(Baiguoshu Series) 215
6.9.3 香隆山系(Xianglongshan Series) 217
6.10 普通简育湿润淋溶土 219
6.10.1 盘石岭系(Panshiling Series) 219
第7章 雏形土 221
7.1 水耕淡色潮湿雏形土 221
7.1.1 沙岗系(Shagang Series) 221
7.2 石灰淡色潮湿雏形土 223
7.2.1 五三系(Wusan Series) 223
7.2.2 青安系(Qingan Series) 225
7.2.3 金家坮系(Jinjiatai Series) 227
7.2.4 马家寨系(Majiazhai Series) 229
7.2.5 刘台系(Liutai Series) 231
7.2.6 罗集系(Louji Series) 233
7.2.7 一社系(Yishe Series) 235
7.2.8 汈汊湖系(Diaochahu Series) 237
7.2.9 沙湖岭系(Shahuling Series) 239
7.2.10 月堤系(Yuedi Series) 241
7.2.11 中堡系(Zhongbao Series) 243
7.2.12 走马岭系(Zoumaling Series) 245
7.2.13 天新场系(Tianxinchang Series) 247
7.2.14 张家窑系(Zhangjiayao Series) 249
7.2.15 三含系(Sanhan Series) 251
7.2.16 渡普系(Dupu Series) 253
7.2.17 冯兴窑系(Fengxingyao Series) 255
7.2.18 畈湖系(Fanhu Series) 257
7.2.19 耀新系(Yaoxin Series) 259
7.2.20 滩桥系(Tanqiao Series) 261
7.2.21 游湖系(Youhu Series) 263
7.2.22 向阳湖系(Xiangyanghu Series) 265
7.2.23 民山系(Minshan Series) 267
7.2.24 阳明系(Yangming Series) 269
7.2.25 分水系(Fenshui Series) 271
7.2.26 高洪系(Gaohong Series) 273
7.2.27 梁桥系(Lian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土系地理、地质、土壤学研究的综合性著作,其内容涵盖了对中国特定区域,尤其是湖北省的土壤资源、形成演化、分类、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深入探讨。该书旨在为地质学、土壤学、农业科学、环境保护以及区域规划等领域的学者、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提供权威、详实的基础数据和前沿的研究成果。 《中国土系志·湖北卷》:中国土壤科学的地域性深度剖析 卷册定位与核心价值 《中国土系志》是一项宏大的国家级土壤普查与科学研究工程的结晶,旨在系统梳理和阐释中国幅员辽阔疆域内复杂多样的土壤物质基础、成因机制及其对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该志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湖北卷》聚焦于中国中部腹地的关键地理单元——湖北省。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地貌类型多样,气候条件复杂,为多种土壤类型的形成提供了独特的自然条件。本卷册的撰写,正是基于对湖北省境内历次土壤普查数据、野外详尽考察记录以及长期定位观测研究成果的整合与深度挖掘,力求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精细的湖北省土壤地理信息档案。 本书不仅是对区域土壤资源的简单罗列,更是一部融合了地理学、地质学、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专著。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湖北省典型土壤剖面、土壤发生过程的剖析,揭示特定地理环境(如秦巴山地、江汉平原、鄂南丘陵)对土壤属性的塑造作用,为区域生态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 内容结构与深度解析 《湖北卷》的结构设计力求逻辑严密,内容详尽,层次分明,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第一部分:湖北省土壤地理环境背景 本部分首先对研究区的自然地理要素进行了全面梳理,为理解土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 地质与地貌基础: 详细介绍湖北省的新生代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如玄武岩、石英砂岩、石灰岩、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及其对土壤母质的直接影响。重点分析了地貌对水热条件的控制,如山地、丘陵、平原区水土流失速率和土壤淋溶作用的差异。 2. 气候与水文条件: 阐述了湖北省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包括年均温、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无霜期等关键气候因子。结合长江、汉江水系,分析了区域内地下水位变化、河流阶地发育对土壤水分状况和氧化还原条件的塑造作用。 3. 植被与人类活动背景: 简述了区域主要植被类型(如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农作物群落)对土壤有机质积累和养分循环的影响。同时,概述了湖北省长期的人地关系历史,包括农业垦殖、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格局的演变路径。 第二部分:湖北省土壤发生学与发生过程 这是全书的理论核心部分,重点剖析土壤如何形成、演变,以及不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1. 母质差异对成土的控制: 详细对比了在不同岩石母质(如酸性基性岩、碳酸盐岩)上发育的土壤,如何展现出酸碱度、养分有效性及粘土矿物组合的显著差异。 2. 水热条件下的淋溶与淀积作用: 深入探讨了湿热气候下,特别是鄂南山区和江汉平原排水不良区域,硅铝氧化物、腐殖质和次生碳酸盐的垂直迁移与再分配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典型次生发育特征。 3. 土壤侵蚀与沉积动力学: 结合水土保持数据,量化分析了高陡坡和梯田系统中的侵蚀速率。重点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如何受到周期性洪水带来的沉积物影响,形成特殊的“淹育”或“堆积土”特征。 第三部分:湖北省土壤分类与系统描述 本部分严格遵循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SC)或国际通用分类体系(如WRB),对湖北省的各类土壤进行了精确的界定、描述和图谱化。 1. 主要土壤类群的详细剖析: 涵盖了水稻土(占据核心地位)、黄壤、棕壤、紫色土、石灰岩喀斯特土、潮土、堆肥土等。 2. 典型剖面描述与理化性状分析: 对每个主要土壤类型,提供了若干代表性剖面的详细描述,包括发生层厚度、颜色、质地、结构、孔隙度等形态特征。同时,提供了包含全剖面pH值、有机碳、全氮磷钾、阳离子代换量、交换性酸、以及微量元素(如B、Zn、Mn、Fe)在内的详尽理化分析数据表。 3. 土壤亚类与变域的划分: 进一步细化了各土类的内部变异,根据气候、母质、水文等差异,划分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亚类,例如富铁铝土、富石灰岩溶蚀残积土等。 第四部分:土壤利用、改良与保护 本卷册的实践指导部分,直接服务于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 1. 农业土壤的肥力评价: 基于土壤养分现状,建立了适宜于水稻、油菜、棉花等主要作物的土壤肥力分级标准。分析了长期单一作物种植导致的土壤养分失衡问题。 2. 土壤改良技术: 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土壤类型的改良方案,如针对低肥力黄壤的有机质培肥技术、针对石灰岩土的酸化改良措施、以及针对江汉平原渍涝土壤的排灌与土壤改良路径。 3. 土壤环境质量与污染研究: 考察了湖北省工业区和矿区周边土壤的重金属(如Cd、Pb、As)背景值和潜在累积风险。探讨了化肥、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与迁移转化规律,为制定区域性土壤安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4. 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 结合区域重点工程,如三峡库区、丹江口水库周边,阐述了工程措施和植被恢复措施对土壤侵蚀的控制效果和生态效益评估。 数据支持与图谱呈现 全书大量引用了高分辨率的土壤普查样点数据和遥感解译成果。书中包含大量的精美图件,包括: 湖北省土壤类型空间分布图(多比例尺)。 典型土壤剖面手绘图与数码照片。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插值图(如有机质含量、pH值分布图)。 关键土壤理化指标的柱状图和散点图,直观展示了不同土层和不同区域的对比关系。 总结 《中国土系志·湖北卷》不仅是对湖北省土壤资源的全面“点名册”,更是对区域土壤演化历史的深刻解读,对当前农业生产的精细化指导,以及对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预案。它是一部集科学性、系统性、地域性和实践指导性于一体的权威参考书,为深入理解中国中部土壤多样性及其功能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参照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阅读各种地方志和区域性研究的著作,总觉得它们能够勾勒出一个地方最真实、最生动的轮廓。《中国土系志·湖北卷》这本书,虽然它的主题听起来可能有些“接地气”,甚至有些枯燥,但我却从中看到了另一番别样的风景。我猜想,这本书并非简单地列举土壤的化学成分,而是会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探讨土壤与地貌、水文、气候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可能是在讲述,为什么湖北的河流纵横交错,为什么会有那么肥沃的冲积平原,又为何在某些山区会出现贫瘠的土地。书中或许会通过对不同土系的分析,来解读湖北自然环境的独特性,以及这些独特环境是如何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可能会附带精美的土壤剖面照片,以及不同区域的土壤分布图,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湖北大地那丰富的层次和变化。对我而言,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土壤学专著,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理解湖北大地”的入门指南。

评分

我并非地质或土壤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我对自然科学类书籍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热爱,尤其当它们能以一种系统、详实的方式展现某个地理区域的自然禀赋时。《中国土系志·湖北卷》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我设想,这本书一定是一份极其严谨的科学档案,它可能按照科学的分类体系,对湖北省内的各种土壤类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划分。书中出现的“土系”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猜测它代表着一种比土壤类型更精细、更具区域代表性的划分。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来构建出这样一套完整的土系体系的?会不会包含大量的野外调查数据、土壤剖面图、以及各种理化指标的列表?我能想象到,当翻阅这本书时,会像是在阅读一份关于湖北大地的“体检报告”,全面而深入地揭示其地下世界的构成。对于那些渴望深入了解湖北自然环境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乡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地方最直观的方式就是触摸它的土壤。这次有幸在网上看到《中国土系志·湖北卷》的介绍,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入手,但光看内容概述就让我心潮澎湃。它不像一般地方志那样侧重于人文历史或风土人情,而是将视角投向了更为基础、也更为根本的土壤。我一直相信,土壤的性质直接影响着当地的农作物种类、耕作方式,进而塑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色。想象一下,书中会详细介绍红土、黄土、黑土在湖北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各自的形成原因、物理化学性质,这简直就像在解读一本地下版的“湖北风物志”。我尤其期待书中会不会有关于湖北特色农产品的土壤基础分析,比如荆州、恩施这些地方,它们独特的土壤条件是如何孕育出闻名遐迩的稻米、茶叶、或是其他特产的?这本书仿佛一座宝库,里面藏着的是这片土地最原始、最真实的 DNA 信息,对于我这样的“土著情结”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评分

我之前在朋友的书架上偶然瞥见了《中国土系志·湖北卷》,当时就被这厚重的封面和封面上那充满历史感的纹饰吸引住了。我一直对地理、土壤这些基础学科很感兴趣,总觉得它们是理解一个地方最根本的钥匙。所以,尽管我并非专业人士,看到这样一本似乎囊括了湖北省内各种土壤信息的书,还是忍不住产生了好奇。我试着翻阅了几页,虽然很多专业术语我并不完全理解,但那严谨的排版、细致的图表,以及似乎涵盖了从地质构造到植被分布的方方面面,都让我感受到编纂者付出的巨大心血。书中的地图标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不同颜色和纹理代表着不同的土系,仿佛将整个湖北的地面剖析开来,呈现出其内在的复杂肌理。我猜想,对于研究湖北农业、环境、乃至历史文化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宝典。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土壤的科学记录,更是关于这片土地如何孕育出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人文风貌的深层解读。我设想,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或许就像是在亲手触摸湖北的根脉,感受它深藏于地下的故事。

评分

最近我在构思一个关于湖北地区传统农业发展史的研究课题,急需一些关于土壤环境基础数据的支持。《中国土系志·湖北卷》这个名字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虽然我还没有具体翻阅过这本书,但从书名和“土系志”的定位来看,我推测它应该是一部极其专业、极其权威的土壤分类和研究著作。对于我来说,书中可能包含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土壤类型介绍,更重要的是对不同土系形成的地理、气候、成土母质、植被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尽的土壤分布图,以及不同土系在肥力、保水性、透气性等方面的具体数据。这些信息将直接关系到我对于不同地区传统农作物种植适宜性、以及农业技术演变的研究。例如,我需要了解特定地区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以及微量元素构成,以便分析为什么当地会形成某种特定的农业生产模式。这本书,对于我这样的研究者而言,无疑是一本能够提供核心参考价值的“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