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岩土工程/同济大学研究生教材

海洋岩土工程/同济大学研究生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波勒斯 著,郑永来 译
图书标签:
  • 海洋工程
  • 岩土工程
  • 同济大学
  • 研究生教材
  • 海岸工程
  • 港口工程
  • 海洋地质
  • 土力学
  • 基础工程
  • 海洋资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707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83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同济大学研究生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海洋岩土工程/同济大学研究生教材》介绍了海洋资源以及典型的海岸结构类型,对海洋土体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特别是周期荷载作用下土体的特性,涉及海床的波浪荷载、沙在地震荷载下的液化等当今海洋岩土工程研究的热门和难点课题。《海洋岩土工程/同济大学研究生教材》在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上,介绍了离岸重力式结构基础、自升式钻台基础以及近海桩基。同时,还对海床失稳、滑坡等问题的机理和评价方法进行阐述,为维护海床稳定性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1 近海资源的发展
1.1 海洋资源
1.2 近海石油和天然气
1.3 海岸结构的类型
1.4 近海结构在设计时所需考虑的因素
1.5 海岸地质工程问题

2 海洋土的特性
2.1 海洋床面的地形要素
2.2 海底沉积物的来源、分类和分布情况
2.3 海洋泥沙的原位应力状态
2.4 无机黏性泥土
2.5 石灰质沉积物
2.6 硅质沉积物

3 周期荷载作用下土的特性
3.1 概述
3.2 土体周期特性的概念
3.3 周期性荷载下土壤相应的分析方法
3.4 周期性荷载下土壤反应的实验室试验程序
3.5 影响实验室试验结果的因素
3.6 砂的实践方法
3.7 黏土的实施方法

4 海洋岩土工程勘察
4.1 勘察的各个阶段
4.2 地球物理勘测
4.3 钻孔和取样过程
4.4 原位测试技术
4.5 实验室试验

5 离岸重力式结构的地基
5.1 概述
5.2 重力式平台的施工、安装及仪器
5.3 稳定性分析
5.4 变形分析
5.5 管涌和侵蚀
5.6 预测工作和观测工作

6 自升式钻台的基础
6.1 绪论
6.2 基础类型和设计荷载
6.3 独立基础的性能预测
6.4 板式基础性能预测

7 近海桩基
7.1 概述
7.2 离岸桩的类型
7.3 桩结构的临时支撑
7.4 打桩的动态分析
7.5 轴向承载力
7.6 轴向变形分析
7.7 横向荷载
7.8 动态响应

8 海床稳定性
8.1 海床失稳的原因
8.2 海底滑坡的地质特征
8.3 失稳的机理
8.4 斜坡稳定性分析
8.5 重力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
8.6 波浪力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
8.7 地震影响
8.8 土体失稳对桩的影响
8.9 海底管道
8.10 海床锚锭物
参考文献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岩土工程基础理论与应用》的详细图书简介,其内容完全独立于您提到的“海洋岩土工程/同济大学研究生教材”。 --- 《岩土工程基础理论与应用》 导言:理解我们脚下的世界 在土木工程、地质勘察乃至环境保护领域,对地基和土体的深入理解是项目成功的基石。《岩土工程基础理论与应用》一书,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高校师生及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深入的岩土工程知识框架。本书超越了传统教材的范畴,聚焦于理论的严谨性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力求构建一座连接基础力学原理与复杂地质环境工程决策的桥梁。 本书的编写遵循“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力求清晰阐释岩土体这一复杂多相介质的本构行为、变形机制及失稳判据,并结合现代工程技术的最新进展,探讨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策略。 第一部分:岩土体基本性质与本构理论 本部分是全书的理论基石,详细剖析了岩土材料的微观结构、宏观力学特性及其在应力作用下的响应规律。 第一章:岩土材料的本构特性 本章首先回顾了岩土体的三相组成(固、液、气)及其对工程性质的影响。重点阐述了土体颗粒级配、孔隙比、塑性指标(如阿特伯格限)等指标的物理意义及其在初步工程评价中的作用。 随后,深入探讨了土体应力状态的描述,包括有效应力原理的物理内涵及其在水土耦合条件下的应用。我们详细分析了常规三轴试验、直剪试验等室内试验结果,并据此引入摩尔-库仑破坏准则及Drucker-Prager屈服面,为后续的稳定性分析奠定了数学基础。 第二章:粘性土与非粘性土的本构模型 本章致力于构建描述岩土体变形和强度的数学模型。 针对非粘性土(如砂土、砾石),重点介绍基于应变率和剪胀性的本构描述,如临界孔隙比概念及其在液化评估中的应用。 对于粘性土,本章花费大量篇幅讨论固结理论。从Terzaghi一维固结理论出发,逐步过渡到Bjerrum的非线性固结模型,详细解析了瞬时沉降、超固结压力、回应比(OCR)等关键参数对长期沉降的影响。在强度方面,深入剖析了剑桥模型(Softening Model),解释了应力历史对粘土剪切强度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了有效应力路径在描述真实强度变化中的不可替代性。 第三章:岩石的工程特性与结构控制 虽然本书核心关注土体,但岩石作为结构面和深层地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程特性不可或缺。本章介绍了岩石的强度分类(如RMR、Q值系统),并重点分析了节理、裂隙等结构面对岩体整体稳定性的控制作用。 第二部分:岩土工程的经典分析与应用 在掌握了本构理论之后,本部分将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中的两大核心问题:地基承载力与边坡/深基坑稳定分析。 第四章:地基承载力与沉降控制 本章详细梳理了浅基础设计的主要方法。首先,系统回顾了Terzaghi、Meyerhof、Hansen等经典承载力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适用条件。重点讨论了如何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在沉降分析方面,本书侧重于分层总和法和弹性沉降计算。针对软土地基,提出了基于固结沉降计算的沉降控制方案,并引入了预压固结法、真空预压法等处理技术的设计参数选取依据。 第五章:边坡与岩土体稳定性分析 本章是岩土工程安全评估的核心内容。 针对天然边坡和开挖边坡,详细介绍了极限平衡法的原理,包括瑞典条分法(Fellenius)和Bishop法,并论述了如何引入地下水和外部荷载。特别地,本章引入了塑性区扩展理论,用以识别潜在的滑动面。 对于深基坑工程,本书提供了分阶段的支护设计思路,重点分析了土压力分布的假定(主动、被动土压力),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如有限元法)校核了支护结构的变形与内力。 第三部分:现代岩土工程技术与数值方法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现代岩土工程越来越依赖先进的数值模拟手段。本部分聚焦于这些前沿工具的应用。 第六章:岩土工程中的有限元方法(FEM) 本章是全书的升华部分,旨在使读者能够“读懂”和“用好”商业有限元软件的输出结果。 首先,解释了平面应变问题和轴对称问题在岩土工程中的建立方式,以及单元选择(如三角形、四边形单元)对计算精度和效率的影响。 核心内容在于模型的初始化(应力平衡、固结分析)与加载过程的模拟(荷载步长、边界条件设置)。我们详细讨论了如何将复杂的本构模型(如Mohr-Coulomb模型)转化为有限元求解器可以处理的格式,并强调了网格敏感性分析和结果的工程合理性判读,避免“垃圾进,垃圾出”的误区。 第七章:动态响应与工程抗震 针对地震荷载,本章首先概述了地震波的传播特性与场地效应。重点解析了土体液化判据(如基于标准贯入试验的评估方法),并探讨了在强震作用下,边坡与挡土结构可能发生的失稳模式。本书还介绍了动力有限元分析中时间步长的选择与阻尼的引入,确保动态响应模拟的可靠性。 结语:面向未来的岩土工程实践 《岩土工程基础理论与应用》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引导思考的专著。它强调,任何工程决策都必须建立在对地质环境的敬畏和对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之上。通过对本领域基础理论的系统梳理和对现代计算方法的介绍,本书期望培养新一代岩土工程师,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工程挑战面前,做出安全、经济且可持续的决策。本书附录提供了常用岩土力学公式的推导概览,以及国际常用工程规范中的关键参数查表,以方便读者进行即时查阅与工程校核。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我之前接触过一些海洋工程相关的资料,但往往是零散的,不成体系。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为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尤其是在关于海洋波浪荷载对岩土体影响的章节,我非常感兴趣。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这些荷载的计算和分析变得异常困难,而这直接关系到海洋结构物的安全与稳定。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如何精确地模拟这些动态荷载,以及它们对不同类型海洋土体的响应呢?还有,对于海啸、台风等极端海洋灾害,岩土工程又该如何应对?这本书的篇幅和深度,让我相信它能够解答这些我一直困惑的问题,并为我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前沿的思路。

评分

初见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深邃的标题所吸引,它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人类与海洋互动新世界的门扉。虽然我尚未细读全书,但我可以预见,它一定蕴含着许多关于如何与这片蓝色星球和谐共处的智慧。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海洋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的部分。在日益严峻的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面前,如何利用岩土工程的专业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海洋环境的挑战,将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岩土工程的手段,来评估和减缓海洋侵蚀、海岸塌陷等问题?它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监测技术和预警模型,从而为我们提供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海洋开发策略?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指明方向,让我能够为守护这片蔚蓝做出更有效的贡献。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深沉而又广阔的气息,像是透过潜水镜看到的深邃海底,又像是远眺无垠的大海。拿到手中,沉甸甸的质感立刻让人感受到其内容的扎实。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一些章节的引言,就已经被其涉及的领域之广所吸引。从海洋地质环境的勘察,到海洋结构物的选址设计,再到施工技术的挑战与创新,这本书几乎涵盖了海洋岩土工程的每一个重要环节。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深海基础设计的部分感到好奇,想象着工程师们如何在巨大的水压和复杂的海洋动力条件下,为海上风电、石油平台等大型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书中提及的数值模拟和试验方法,也预示着它将是一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参考书,对于我这样正在进行相关研究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充满了启发和探索的空间,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让我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翻阅一本海洋工程的“兵法”。它不仅仅是罗列技术和方法,更像是在讲述如何“攻坚克难”的故事。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可能涵盖的海洋沉井和围堰技术,这些都是在复杂水下环境中进行陆域工程的重要手段。想象一下,工程师们如何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搭建起临时的“工作空间”,然后才能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进行施工,这其中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这些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以及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经典的工程案例,通过实际的经验来印证理论的有效性?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参考,更是一份宝贵的实践经验总结。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工程奇迹充满敬畏,而这本书的名字,正是触及了这一神秘领域的核心。虽然我还没有机会通读全书,但从其精炼的标题和某些章节的纲要来看,它似乎在讲述着如何在挑战极限的海洋环境中,实现人类工程梦想的故事。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海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部分,这可是许多海洋工程的难点所在。想象一下,如何在松软的海底建造起稳固的码头、桥梁,甚至是复杂的海洋观测站,这其中的智慧和技术含量令人惊叹。书中提到的新型加固材料和施工工艺,无疑是这场“人与海”的博弈中,人类不断进步的见证。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技术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们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从而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海洋岩土工程的精髓,以及它在推动全球海洋开发和环境保护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