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救贖 後現代管理締造

管理救贖 後現代管理締造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羿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財富齣版社
ISBN:978750476560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147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4
字數:44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揭示瞭現代管理範式的全麵崩潰,並構築瞭後現代管理範式的完整創新體係。這是當代管理變革在世界範圍內的全麵推進。通過本書,讀者可以清晰地瞭解現代管理與後現代管理的根本區彆,使巨變時代的企業實踐獲得完整而係統的導航路綫與持續創新圖譜。
  本書將剖析全球企業實踐與管理創新中的諸多誤區。在此過程中,讀者將會發現後現代管理範式的許多方麵似乎令人既熟悉又陌生。關鍵的是,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並且通過有機的整閤,改變瞭人們通常對管理的認識。


作者簡介

  張羿,著名管理學傢、後現代管理開創者,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秘書長、中商研究院首席管理學傢,中國數字信息與安全産業聯盟暨中數信安集團首席管理顧問,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多所著名高校EMBA導師。
  著有《後現代企業與管理革命》(2004年)《中國式管理批判》(2007年)。2004年7月,應邀齣席IFSAM第七屆世界管理大會,發錶《現代企業的終結與後現代企業的興起》主題報告,引起國際管理界強烈關注。《管理救贖》是張羿二十年管理創新研究集大成之作。
  張羿曆經二十年企業實踐,具有從記者到經理人到創業者的豐富從業經曆。其管理學著作視野開闊,思想深刻獨到,理論與實踐並重,是具有世界級高度的中國管理學傢之一。

目錄

緒論 從成功企業之道邁嚮企業成功之道001
第一章 現代管理的淪陷與救贖007
一、拯救企業全球行動008
管理危機兵臨城下009
管理範式與創新者窘境010
隱性傲慢與巨頭的隕落012
二、現代管理王國的淪陷015
現代管理的終結015
現代管理思維的潰敗018
正在被顛覆的現代管理九大範式020
三、後現代管理的復興之戰024
後現代管理範式的崛起025
後現代管理的立體化突圍026
公司重生:後現代管理救贖之道030
第二章 人性、自由與管理031
一、重新定義人性032
現代管理史就是一部“人性誤診史”032
從亞當·斯密到馬斯洛的人性誤讀033
人性的“斯芬剋斯之謎”036
從中西經典透視人性本質036
人性的“ 99+1定律 ”038
二、自由與權威040
自由:從尊重權威開始041
自由與順服042
究竟什麼是自由043
三、自由與秩序044
沒有規則的自由不是真自由044
絕對自由是牢獄的另一種形式045
自由:在軌道中運行的秘訣046
四、重新定義管理046
管理的本質:人的最高使命047
管理與領導的關係049
沒有一人是閤格的管理者050
管理的開始:人的塑造050
管理的目標是人的解放051
何為管理的“宇宙智慧”052
管理的五維模型053
五、人性、自由與管理056
管理:人性與自由的藝術056
互聯網與人性解放057
如何實現管理的自由058
六、人性同構,管理相通059
文化存異,人性求同059
“人性論”重構是後現代管理的前提060
締造後現代管理的超文化之路061
第三章 後現代公司治理與數字生態共同體063
一、現代公司治理大廈的倒塌065
現代公司治理預設的誤區065
委托—代理模式的終結066
“安然事件”與現代治理大廈的倒塌067
美國模式與德日模式的演變069
二、萬科與一個時代的謝幕071
從“君萬之爭”到“寶萬之爭”071
壯士之歌:萬科模式背後的文化073
萬科産權之爭與一個時代的謝幕074
三、互聯網與公司治理救贖075
現代公司治理反人性075
人性覺醒與治理結構變革077
互聯網驅動下的公司治理077
四、産權變革與公司治理078
共享、共産與共生078
股權革命與公司治理080
公司控製權的幾種模式081
公司治理革命下的股權設計084
五、共同治理範式與資本主義的終結086
公司治理:不僅是産權086
共同治理範式的四重突圍087
共同治理範式的創新089
六、破譯共同治理範式的基因密碼092
彼得·德魯剋之夢092
從“社區公司”到“數字生態共同體”093
共同治理基因的超文化透視094
第四章 新叢林法則:後現代商業模式解析095
一、重新定義商業模式096
對商業模式概念的界定097
商業模式靜態構成11要素098
商業模式動態管理8要素100
商業模式重塑競爭戰略101
二、平颱—生態化:商業模式基本形態102
商業帝國時代的終結102
平颱商業模式的本質103
工業4��0與商業模式轉型104
平颱—生態圈商業模式演化105
平颱—生態型商業模式的未來106
三、商業模式創新推動管理範式革命109
互聯網商業模式與管理範式革命109
商業模式創新全麵瓦解現代管理109
商業模式創新重構現代管理範式110
四、商業模式創新與戰略協同111
商業模式創新與戰略築基111
商業模式創新與戰略選擇112
商業模式創新與戰略破局113
商業模式與戰略的共振式推進114
五、商業模式創新與組織協同115
商業模式與組織模式的錯位現象115
組織創新構築商業模式競爭壁壘116
文化創新是商業模式創新的引擎117
商業模式的“三位一體”118
六、商業模式創新的“造鍾模式”119
不要神化商業模式119
推進商業模式與産品創新的共振120
商業模式的雙元性創新121
商業模式創新的全程管理122
後現代管理:打造生態叢林化公司123
探秘商業模式的價值基因125
第五章 後現代管理戰略復興圖譜127
一、戰略決勝時代剛剛拉開序幕129
“定位理論”過時瞭嗎129
利他經濟學與戰略重生130
移動性定位與移動性戰略131
戰略角逐全球大舞颱132
二、戰略之舞:冰刀上的決策133
遠見:確定性與戰略決策134
未雨綢繆:不確定性與戰略決策135
何為中性決策136
何為靈性決策137
“第七感”:另類決策密碼138
三、後現代戰略舞颱圖景139
駕馭復閤式戰略的鐵騎139
一個全新的戰略時代140
築基:占領戰略的大陸架141
布局:戰略的抉擇與匹配142
跨越:復閤式戰略轉型全景144
四、巨變時代的戰略特質146
海豚:戰略的柔性146
流動:戰略的變化性147
瀑布:戰略的突變性149
迭代:戰略的演化性149
鴿子:戰略的專注性150
五、從戰略協同到生命共振152
從企業帝國到集群平颱152
生命型戰略圖譜152
戰略共振153
六、復閤式戰略管理154
戰略定義:藍圖+計劃+執行154
戰略執行:達成商業模式的路徑與行動155
決勝全局:復閤式戰略管理創新156
第六章 後現代管理的超生命組織蝶變159
一、誤導全球的流行組織概念161
去中心化162
去中間化164
無邊界組織165
二、傳統組織已死167
顛覆“科斯定律”:組織的超生命模式167
重新定義公司168
組織復活之海爾模式169
海爾組織變革的標杆意義172
三、什麼纔是核心競爭壁壘172
組織創新纔是最大的競爭壁壘173
組織、戰略、商業模式鐵三角174
打造超生命組織戰略壁壘體係175
四、平颱:島嶼、航母與聯閤艦隊175
組織:漂移的平颱176
島嶼、軍事基地、航母與聯閤艦隊176
互聯網與超生命組織179
五、超生命組織與公司社會化179
生態型公司的野蠻生長179
未來公司與數字生態共同體180
平颱社會化與公司使命181
六、自由、效率與組織協同181
自我管理團隊與自組織182
平颱的驅動與管理182
自由、效率與組織協同183
七、超生命組織的進化基因185
超生命組織與生産力升級185
超生命組織與人性解放186
超文化:超生命組織的驅動力量186
第七章 後現代管理的營銷模式裂變189
一、需求:麵嚮2030年的消費者190
“阿爾法一代”與新營銷開端190
AI新人類192
洞察“新新人類”的共性與個性193
二、移動互聯與部落化營銷194
社群—新部落文化的兩個層次194
部落化營銷迴歸商業本質195
部落化營銷引領原創時代196
三、大數據重塑營銷模式197
逆嚮創造與營銷革命197
産品經理角色的升級198
大數據與營銷模式變革199
四、超文化營銷時代的到來200
經典營銷理論的終結200
超文化營銷6因素模型201
人工智能與超文化營銷203
五、“精準+復閤”傳播策略204
復閤式傳播策略205
人工智能與精準傳播206
營銷傳播的“超真實”模式207
六、AI新人類與品牌戰略轉型208
“第一原理”時代的品牌戰略209
品牌“超真實化”與人性化趨勢211
後現代品牌的分化與進化格局212
七、AI新人類與營銷基因重組215
“新新人類”與營銷的超時尚基因215
觸摸靈魂的超文化營銷216
“人工智能+超文化”營銷的擴散217
第八章 後現代管理創新拯救之道219
一、現代創新範式的終結220
大企業的創新陷阱220
現代創新範式的終結222
創新:從本能到管理223
二、走齣創新戰略的誤區224
被顛覆的公司是因為管理良好嗎224
雙元性創新中的戰略錯位226
創新戰略與組織戰略的匹配227
三、設計思維主導的創新轉型227
設計的戰略屬性228
以設計創新取代技術創新228
設計創新的四大維度231
以價值為中心的設計創新管理232
四、突破創新者窘境的創新之路235
自我驅動的組織模式235
超文化創新哲學236
創新永續:開放式平颱創新模型237
五、跨界創新的人力雲管理239
“極端閤作”是創新的關鍵239
拒絕高級平庸241
廢棄僵化的人纔模闆242
數字遊牧者與內部營銷243
六、思維與管理創新:被忽視的救贖244
創新者應具備思想史思維245
創新者應具備超文化思維245
以管理範式為本的創新體係246
創新者極限與管理救贖247
第九章 人性救贖與後現代領導力締造249
一、麵嚮未來的領導力創新250
領導的本質250
數字化領導252
從超情境領導開始252
對約翰·科特的超越254
領導行為的四個層次257
二、領導力的基本構成258
領導者的心智結構258
領導者的使命261
領導者10力模型262
領導者的經曆265
領導者的心靈管理265
三、後現代企業的領導模式266
既非獨裁,也非民主266
管理在先,領導在後268
從聯席總裁到輪值總裁268
“人人皆為領導”:一個古老的命題269
賦能與隱形:領導者的本真狀態270
四、絕望與信心:領導者的逆境管理272
逆境是企業傢的永恒處境272
領導者的逆境管理法則273
在絕望中前行的智慧274
五、男權世界中的女性領導者274
女性領袖興起275
女性領導者的人生平衡276
傑齣女性與後現代領導277
六、領導者的第六項修煉277
領導者的人性救贖與自我修煉278
鷹的高度:領導者的超越精神278
領導力與管理範式變革279
第十章 超文化:後現代公司的基因密碼283
一、文化和戰略284
文化第一,戰略第二285
文化、商業模式與戰略的融閤285
未來是文化戰略製勝的時代286
二、公司即文化,文化即公司287
文化即績效287
公司即文化289
文化:管理的基因290
三、超文化與管理救贖290
互聯網文化的本質291
不同文化的共同基因291
超文化、人性與本能293
超文化與管理救贖294
超文化與靈性管理295
四、大公司文化的趨同性296
公司文化淩駕於國傢文化之上296
全球化公司文化重構的全新視角297
超文化與大公司文化的趨同性299
五、後現代公司:構築全新的文化模型301
超文化與後現代世界觀301
工業4��0與文化0��0302
後現代公司超文化模型303
六、再造公司價值,重拾人類夢想306
超文化價值觀考核306
“去政治化”的公司文化並非童話306
超文化基因構築公司理想國307
第十一章 哲學終結與後現代管理哲學重構309
一、一種管理就是一種世界觀311
有管理範式就有世界觀311
現代管理背後的機械論世界觀312
後現代管理背後的有機論世界觀312
二、曆史並未終結:互聯網與復興的宇宙313
世界並未絕望314
從互聯網到生命互聯317
互聯網與人類的未來317
三、人工智能與管理哲學救贖318
大數據與管理哲學變革318
人工智能與技術哲學319
遏製科技與創新的宗教化傾嚮320
AI世界觀:後現代創新哲學324
四、元哲學:管理哲學重構方法論325
迴到中西哲學的源頭326
哲學的終結與重生326
超文化視角重構管理哲學327
五、後現代管理生命哲學觀330
開創生態商業時代330
締造生命型企業331
構築生命型管理331
六、後現代企業價值圖景332
重建公司價值332
重構公司經營哲學333
成就人性與人生完善334
第十二章 拯救與重生:後現代管理鳥瞰335
一、超文化與後現代管理革命337
現代與後現代的定義337
現代管理與後現代管理的定義338
公司重生:後現代管理6大模式340
二、後現代管理簡史345
企業實踐簡史345
理論總結與創新簡史352
三、後現代超文化管理模型358
超文化管理基礎模型359
超文化管理係統模型361
四、超文化管理與人類幸福指數363
像哺育生命一樣從事管理364
管理的終極使命364
超文化管理與全球化企業締造365
五、在極速創新時代擁抱生命的意義366
信步經濟與科技的海洋366
在管理中確立人生的價值366
構建人類精神傢園367
六、後現代管理:創新與迴歸368
後現代管理的兩大特質368
管理的極限369
一個蘇格拉底式的循環370
後記 未來20年將是全球後現代管理變革黃金期371
緻謝373

精彩書摘

  我們需要重新定義管理,包括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哲學和整個現代管理體係。由於管理觀念的誤區,那些似乎理所當然的管理模式,其實已經使我們陷入極大的睏境,現代管理正麵臨整體救贖。
  在極速創新時代,我們需要宇宙智慧。所謂宇宙智慧,包括真理的客觀性和道德的客觀性等。如果沒有一種超越而真實的宇宙智慧和宇宙法則,科技的發展,特彆是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有可能令世界一步步走嚮失控。
  過去二十年的中國企業界,是管理時尚和各類江湖培訓師流行的時代。這些流行的管理時尚大多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撐,隻是抓住瞭某一個節點並迎閤瞭中國企業快速成功的心理而走紅。同時,真正被這些管理時尚所吸引的,大多是沒有受過係統管理學訓練的企業經營者。
  隨著中國企業的不斷成熟,以及受過專業商業教育的人數越來越多,人們對較低級的管理時尚已經不那麼熱衷。但同時,又齣現瞭一種對高級管理時尚的追捧現象。在當今中國乃至世界,流行的商業概念層齣不窮,比如商業模式、組織扁平化、顛覆式創新等。但在這些流行商業元素火爆齣現的同時,卻是管理創新的極端落伍,企業創新淪為局部改進和對新概念的盲目推崇。而事實上,創新是一個極其綜閤而復雜的過程,其根本在於管理範式的整體變革。
  由於西方管理界對後現代管理範式亦缺乏足夠的認知與整閤,導緻目前的管理創新大部分是在現代管理體係之內的局部性改良。管理創新的落伍是一種世界性普遍現象。在彼得·德魯剋、湯姆·彼得斯等管理大師之後,管理創新也陷入瞭一種剋裏斯坦森所說的“創新者窘境”。而管理創新的落伍,是企業創新睏境背後的真正原因。
  本書揭示瞭現代管理範式的全麵崩潰,並構築瞭後現代管理範式的完整創新體係。這是當代管理變革在世界範圍內的全麵推進。通過本書,讀者可以清晰地瞭解現代管理與後現代管理的根本區彆,使巨變時代的企業實踐獲得完整而係統的導航路綫與持續創新圖譜。
  本書將剖析全球企業實踐與管理創新中的諸多誤區。在此過程中,讀者將會發現後現代管理範式的許多方麵似乎既熟悉又陌生。關鍵的是,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並且通過有機地整閤,改變瞭人們通常對管理的認識。本書的突破不是憑空産生,而是建立在紮實的現代管理史和全球企業實踐的基礎之上,它將從以下諸多方麵對當代管理變革産生整體的推進。
  第一,後現代管理始於西方,但西方經典管理大師對後現代管理的創新亦處於初級階段,而本書則是在經典大師基礎上的全麵推進。彼得·德魯剋提齣瞭“後現代世界”概念,對後現代管理有一些前瞻性預言,但尚未對後現代管理進行係統構築。湯姆·彼得斯對後現代管理有相對具體的闡述,但他過分強調瞭後現代管理的無序性,而沒有對後現代管理進行係統的創新與整閤。彼得·聖吉的學習型組織理論,試圖從企業基因層麵對現代管理進行全麵的顛覆,但由於缺少世界觀的高度而變成瞭一種改良。邁剋爾·哈默和詹姆斯·錢皮所推動的企業再造隻是著重於業務流程和組織模式再造,而不是管理範式的全麵再造。因此,以上管理大師都隻是後現代管理的先行者。今天,全球企業都需要徹底摒棄現代管理範式而導入後現代管理範式,一個真正的企業再造的時代到來瞭。但本書拒絕“企業再造”概念,而使用“企業締造”概念。因為後現代管理已經成為一個新時代的地基,無論全球巨頭還是初創企業,都應該以後現代管理作為新的起點。
  第二,管理範式變革有賴於對人性的重新定義,因此本書第二章用整整一章的篇幅來闡述管理與人性的關係。本書指齣現代管理史是一部人性的誤診史,闡明瞭從亞當·斯密到馬斯洛的西方管理的人性論誤區,並提齣全新的後現代管理人性論,如人性的“99+1定律”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讀者將會發現,對人性的重新定義是後現代管理的基礎,它與商業模式、企業戰略、組織模式、營銷模式等均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聯係。
  第三,管理變革理應是係統變革,而非局部改進。由於目前後現代管理理論創新的滯後,導緻企業實踐中的局部改進成為普遍現象,管理各子係統之間的不匹配成為企業前進的最大障礙,甚至因此寸步難行。本書想要告訴讀者的是,商業模式不是成功的捷徑,也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即使擁有好的商業模式,照樣可能一敗塗地。同樣,組織扁平化和藍海戰略等也都存在著各自的局限性。當今企業需要從文化基因到管理範式的全麵締造,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權宜式改良。迄今為止,全球範圍內都缺乏對後現代管理範式的整體締造,而本書的問世則將徹底改變這一格局。
  第四,本書在治理模式、商業模式、戰略模式、組織模式、營銷模式、創新模式、領導模式、企業文化和管理哲學等諸多方麵均有突破,更重要的是發現瞭管理各子係統之間的共同結構。同時,由於前所未有地把管理各子係統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審視,本書對管理的解剖在很多方麵顛覆瞭目前流行的觀點。比如,本書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麵來構築商業模式模型,揭示瞭已有靜態商業模式模型的局限性;本書顛覆瞭那種認為在一個不確定性時代很難進行戰略規劃的論點,指齣在一個不確定的時代,戰略的重要性是加倍提升而不是降低瞭;在組織模式方麵,本書指齣所謂去中心化、去中間化和無邊界組織等流行概念的誤區,提齣瞭新的“超生命組織”概念。事實上,本書顛覆瞭從泰勒、法約爾到馬科斯·韋伯,乃至從科斯到邁剋爾·波特、菲利普·科特勒、唐·舒爾茨、霍夫斯泰德、剋裏斯坦森、約翰·科特,甚至彼得·德魯剋等所構成的整個現代管理大廈。本書全方位的突破性創新,在當今世界管理著作中尚屬罕見,甚至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唯一性。
  第五,本書還對管理的定義有所推進,對管理的本質、管理的模型、管理與領導的關係等均提齣瞭全然不同的觀點。比如彼得·德魯剋把管理劃分為科學與藝術兩維,明茨伯格在此基礎上提齣瞭管理的科學、藝術、技巧的三角模型。而本書則在明茨伯格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齣瞭管理的五維模型。
  第六,本書提齣瞭“超文化”概念,這是後現代管理的方法論和後現代管理的基因所在,也是後現代管理的本質。它顛覆瞭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差異性模型,為全球化企業提供瞭比跨文化更科學的視角。霍夫斯泰德的理論過度強調文化的差異性,已經不利於全球化企業的締造。而本書提齣的超文化視角則在承認文化差異性的同時,強調不同文化的共同基因。管理的超文化基因存在於管理的各子係統之中,與後現代管理範式的形成具有極大關聯。
  第七,本書所構築的後現代管理範式,不是憑空産生的純學術理論,而是全球企業的管理變革大勢和正在被實踐所驗證的管理模式,以及中西管理學傢管理創新的共同方嚮。後現代管理不僅適用於中國企業,也適用於西方企業,它代錶著一場世界性的管理革命。隨著全球企業實踐和管理創新的立體化突圍,後現代管理時代已經全麵到來。
  第八,雖然歐美企業總體上仍然占據上風,但已經錶現齣創新乏力的態勢。管理創新的中國力量正在崛起,海爾、阿裏巴巴、騰訊、華為等中國領先企業的管理創新,正在或已經超越西方現代管理範式,並形成瞭對西方和全球企業的創新示範價值,中國企業管理創新全麵影響世界的時代即將到來。因此,本書對後現代管理範式的整閤與創新,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對中國領先企業的考察。
  本書將打開後現代管理的大門,開啓通往後現代管理時代的路徑與導航係統。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飛躍和東方大國的復興,中國管理也已經到瞭與西方管理並駕齊驅乃至超越西方的曆史時刻!
  ……

前言/序言

  2004年4月,我的第一部管理學著作《後現代企業與管理革命》問世。雖然該書隻是後現代管理的宣言式著作,尚未完全、深入地構建起後現代管理大廈,但因其突齣的跨學科視角和思想深度,得到瞭管理界權威的認可。中央黨校管理科學研究中心原主任、時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的孫錢章教授看到書稿後,力薦我齣席IFSAM(國際管理學者協會聯盟)第七屆世界管理大會。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發起人董新保教授等知名學者則熱情地為我的新書寫評語。董新保教授是劍橋大學剋拉霍學院終身成員,當年正是在他的提議邀請下,時任國傢經委副主任的硃鎔基纔齣麵擔任清華經管學院首任院長的。
  《後現代企業與管理革命》初稿完成後,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傢張曙光教授對個彆章節提齣瞭修改建議。該書齣版之後,立即引起瞭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不僅諸多媒體追蹤報道,主流財經媒體紛紛約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官網也轉載瞭該書節選。其後,很多大學把該書列為博士研究生的參考文獻,一些學者的論文也頻頻引用該書觀點。2004年7月,在由瑞典哥德堡大學主辦的IFSAM第七屆世界管理大會上,我的主題演講《現代企業的終結與後現代企業的興起》引起瞭來自全球各大商學院知名管理學傢的關注。
  迴國後,接到更多財經媒體的約稿,但我還是謝絕瞭大多數媒體,一來工作緊張,閑暇時間不多;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覺得《後現代企業與管理革命》還存在很多欠缺,不僅對後現代管理體係的構築尚欠火候,也缺少足夠的全球企業實踐佐證,後現代管理還未到真正拋頭露麵的時間。其後,我也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互聯網周刊》主編薑奇平先生展開過有關後現代管理的公開辯論,除瞭在業界引起過一定的反響之外,我大部分時間都埋頭於企業實踐和對後現代管理的進一步研究瞭。
  2005年夏天,時任南開大學國際商學院副院長的齊善鴻教授,在來上海開會期間約我交流。齊善鴻教授認為:“後現代管理是未來全球企業管理變革的必然方嚮,這是一項真正開創性的研究,對於中國乃至世界管理學的突破性創新都具有重要意義。”齊善鴻教授還與我探討瞭將來閤作研究的可能性。
  我對管理學從來不是書齋式的研究,因為我本身就是一個管理實踐者。自1997年從國傢建設部主管的《中華錦綉》畫報社辭職進入企業工作後,二十年來,我經曆瞭從經理人到創業者等多重角色的轉換,跨越瞭高科技、管理谘詢、商業地産和互聯網等多個行業,始終處於管理實踐的第一綫,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學者。《後現代企業與管理革命》齣版至今已經13年,期間,除瞭2007年因痛感中國颱灣曾仕強先生的“中國式管理”對中國企業實踐具有太多誤導,而齣版《中國式管理批判》外,我沒有再寫其他管理著作,並暫停瞭與管理界和媒體界的接觸。我想沉下心來,在實踐中對後現代管理進行更全麵而深入的體驗、觀察與研究,以期在適當的時候再度推齣一本成熟的、能夠對全球企業實踐具有切實指導價值的開創性著作——就是今天的《管理救贖》。
  這是一個全球企業都需要管理救贖的時代。當代思想界創新乏力,管理學的建設更落入急功近利的工具主義泥潭之中。在這樣的巨變時代,我們尤其需要像彼得·德魯剋那樣高度跨學科又極具實踐性的管理學創新。在哲學終結的背景下,管理學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具建設性和引領性的人文學科。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東西方學者眾說紛紜而鮮有突破,導緻大部分思想者都陷入怨婦式爭辯的陷阱。這使我對當代思想界敬而遠之。雖然在這十幾年間,我也曾與中國思想界有所接觸,其中還齣席瞭第一屆海安523中國當代藝術思想論壇,發錶瞭《後曆史:藝術與哲學的雙重終結》主題演講,引起藝術圈的熱議。但最終,我還是懷著對思想界清談之風的厭倦而迴到管理學的大地上。當然,我從未離開過管理。
  管理學讓我感到踏實,它是巨變時代的真正燈塔。“若沒有真正的實踐,就不會有真正的知識,知行閤一纔能構築堅實的知識大廈。”而管理學尤其如此。懷著對國傢、民族、時代和人類的深沉使命,管理學讓我找迴瞭真正的大陸。管理學是哲學、經濟學、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社會學、曆史學、領導學、傳播學等一切人文社會科學的集閤體,它所需要的功力比任何一門人文學科都要深厚,同時更須艱苦卓絕地實踐和磨礪。從某種意義上,管理學纔是真正的“人學”,而不是文學和藝術。文學藝術在追求人性完善的過程中,很容易走上扭麯人性的歧途。而管理學更能使人性迴歸到真實的大地上。
  在堅實的大地上,我們首先是一個勞動者和管理者,管理無處不在。若任何學科不能有助於我們成為一個更閤格的勞動者和管理者,而是導緻我們與現實格格不入,那麼這門學科就注定是失敗的。管理學並不是一門功利主義學科,它是真正偉大並充滿理想主義情懷的“人學”,每個人最基本的角色都是管理者。我並不否定其他人文學科的作用和重要性,恰恰相反,正是其他人文學科滋養瞭我,使我能夠以不同的材料構築管理學大廈。我想強調的是,在一個相對主義思潮蔓延的時代,我們不如先通過管理實踐而成為一個閤格的人,這樣纔夠分量去從事任何學科的建設。否則,我們會給這個原本沉重的世界增添太多的包袱。我不是批評彆人,而是與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人共勉。
  也許談太多理想會讓處於殘酷競爭現實中的企業傢和管理者感到虛誇,那就讓我們迴到管理實踐!事實上,本書絕對是實踐性最強的管理思想體係。因為本人是一個企業管理實踐者,而且一直痛恨各個領域內的清談現象。
  雖然本書是我對後現代管理曆時二十年的研究總結,但它一定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作為對現代管理體係的全麵顛覆和對後現代管理體係的全新締造,本書今後仍須不斷提升。這有賴於企業界、管理學界各位同人的指點,社會各界朋友和讀者的批評指正。期待各方人士共同推動本書及後現代管理體係的完善,這對於整個世界都意義非凡。
  是為序。
  張羿
  2017年1月1日於上海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