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文

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引驰 著
图书标签:
  • 古文
  • 经典
  • 中国文学
  • 文化
  • 历史
  • 教育
  • 教材
  • 阅读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630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101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教授历时三年编撰,精辟导读

  ◇特别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古文选篇,详尽注释,90篇作品深度赏析

  ◇复旦文学博士、复旦附中语文老师等编校团队quan wei选篇注解

  ◇熟读本书,快速、全面、深入掌握中国古典文学阅读理解技巧


内容简介

  古文中的世界,丰富广阔。那些荣辱悲欢,瞬间的思绪统统定格在文字之间,读来就好像翻看了一段历史,经历了一段人生。

  本书由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先生编著,甄别、挑选文辞优美,感发人心的文章共90篇,加以注释和赏析,希望能成为面对浩瀚的古文汪洋时zui好的观澜平台。

  文章后的赏析文字,不取串讲形式,不求全面阐发,仅求抓住文章脉络,写出从中所受的感动,希望得到读者的共鸣,也希望这本文选可以置于孩子的床头,放在客厅的茶几上,装进旅行途中的背包里,可以在春日的午后,写作业的间隙,通勤的公车和地铁里,翻开来读几页,让自己的生活多一个维度。


作者简介

  陈引驰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人,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


  段红伟

  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上海学悦教育的教学部主任。


  王琳妮

  复旦大学文学硕士,现任复旦附中语文教师。


目录

  ◎庄子

  逍遥游/001

  养生主/008

  ◎屈原

  楚辞·渔父/012

  ◎李斯

  谏逐客书/014

  ◎贾谊

  过秦论(上篇)/019

  ◎司马迁

  报任安书/024

  ◎李陵

  答苏武书/033

  ◎马援

  诫兄子严敦书/040

  ◎王粲

  登楼赋/043

  ◎诸葛亮

  前出师表/046

  ◎曹植

  洛神赋/050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055

  ◎向秀

  思旧赋并序/062

  ◎李密

  陈情表/065

  ◎王羲之

  兰亭集·序/069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并序/072

  桃花源记/076

  五柳先生传/079

  ◎江淹

  别赋/081

  ◎丘迟

  与陈伯之书/086

  ◎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090

  ◎吴均

  与朱元思书/091

  ◎郦道元

  水经注·三峡/093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095

  ◎王维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01

  ◎李白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103

  ◎韩愈

  祭十二郎文/105

  杂说四(世有伯乐)/110

  送李愿归盘谷序/112

  ◎刘禹锡

  陋室铭/115

  ◎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117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121

  三戒/123

  ◎杜牧

  阿房宫赋/126

  ◎范仲淹

  岳阳楼记/129

  ◎周敦颐

  爱莲说/133

  ◎欧阳修

  醉翁亭记/135

  秋声赋/138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141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144

  前赤壁赋/146

  后赤壁赋/150

  宝绘堂记/153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56

  亡妻王氏墓志铭/159

  留侯论/161

  记游松风亭/164

  与程秀才/166

  试笔自书/168

  与二郎侄/170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172

  ◎朱熹

  江陵府曲江楼记/179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182

  ◎周密

  观潮/187

  ◎刘基

  松风阁记/189

  ◎宋濂

  王冕传/192

  秦士录/196

  ◎马中锡

  中山狼传/200

  ◎沈周

  听蕉记/207

  记雪月之观/209

  ◎王守仁

  君子亭记/211

  ◎归有光

  项脊轩志/214

  先妣事略/218

  ◎宗臣

  报刘一丈书/221

  ◎袁宏道

  徐文长传/224

  虎丘记/228

  晚游六桥待月记/231

  ◎王思任

  剡溪/233

  ◎徐弘祖

  天都峰/235

  ◎谭元春

  再游乌龙潭记/238

  ◎刘侗

  帝京景物略·水尽头/240

  ◎张岱

  陶庵梦忆·序/242

  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246

  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248

  柳敬亭说书/251

  ◎张溥

  五人墓碑记/253

  ◎夏完淳

  狱中上母书/257

  ◎李渔

  芙蕖/261

  ◎林嗣环

  口技/264

  ◎郑日奎

  游钓台记/267

  醉书斋记/271

  ◎全祖望

  梅花岭记/274

  ◎陈鼎

  八大山人传/277

  ◎袁枚

  祭妹文/280

  ◎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284

  ◎龚自珍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287

  病梅馆记/291

  ◎吴敏树

  说钓/293

  ◎刘鹗

  老残游记·序/296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299


精彩书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北宋杰出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文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跻身"北宋四大家"之列。

  1.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2.相与:共同,一同。


  【赏析】


  毫无疑问,苏东坡最大的理想是致君尧舜、兼济天下,然而他的一生屡遭政敌打击,饱尝仕途险恶,所以他的文字中时常会有隐遁江湖、自由自在度过一生的愿望。他有词句道:"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综观东坡一生,这两个理想都没实现,但也始终坚持。在宦海浮沉中,他总能找到机会,哪怕只是一时一刻,抽身出来,做个"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所记便是苏东坡在被贬黄州时的"休闲"时光。此前经历了无比凶险的"乌台诗案",从一个朝野瞩目、仕途顺畅的政治明星,转眼变成了一个险些被定为死罪、贬谪到黄州看管的戴罪之身,东坡遭遇了他人生的第一个低谷,却也迎来了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东坡以其潇洒豁达的人生态度、豪迈开阔的胸襟,化解了政治失意的苦闷悲愁,在黄州留下了一段诗意人生的轨迹。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个片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已是初冬的黄州,苏东坡被照入房中的月色触动,穿衣起床,到承天寺寻友人一起赏月。在东坡的眼中,洒满月光的承天寺庭院,空明澄澈,仿佛一个晶莹无尘的水中世界。院中竹柏投在地上的影子,仿佛水中的水草交错摇曳。那一刻,东坡先生一定有些恍惚了。他找到了做"闲人"的感觉。

  "闲人"不是无所事事的百无聊赖,而是将自己从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抽身出来,从奔竞忙碌的官场生活中抽身出来,摒除对名利富贵的追求,让身心完全处于诗意自由的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才能用心去感觉这个世界,一个寻常的月夜,也才成为了一道如此绝美的风景。






  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1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2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3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4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5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6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7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8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9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1.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2.鏦鏦(cōng)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衔枚:古时行军或袭击敌军时,让士兵衔枚以防出声。枚,形似竹筷,衔于口中,两端有带,系于脖上。

  3.云敛:云雾密聚。敛:收,聚。栗冽:寒冷。砭: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申为刺的意思。

  4.绿缛:碧绿繁茂。

  5.一气:指构成天地万物的浑然之气。

  6.刑官:执掌刑狱的官。《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于时为阴:古人以阴阳配四季,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于行用金:古人把五行分配于四季,秋天属金。义气:节烈、刚正之气。

  7.商声主西方之音:古代以五声配四时,商声属秋;五声和五行相配,则商声属金,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古以十二律配十二月,七月为夷则。

  8.有时:有固定时限。


  【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从宋玉《九辨》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悲秋便是中国古典文学中重要主题,悲秋的名篇佳作迭见不鲜。欧阳修不惧重复,从秋声着手,以秋声写秋怀;层层剖析,貌似说理实则抒情;从有声的自然之秋转到无声的人生之秋,使感秋之悲更加深沉,让人无可释怀。

  文章开篇写"声",寂静的深夜,突然有声音响起,让作者感到惊惧。声音是无形的,本来很难描摹,文章用了一连串比喻,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像奔腾澎湃的波涛声,像骤然而至的狂风暴雨声,又像金铁相撞的鏦鏦铮铮声,暗夜里奔赴敌阵的军队的人马行进声,形象地描绘出了这声音自远而近、时小时大的状态。

  这本是风声,可是作者却从中感受到了秋天,进而从秋色、秋容、秋气、秋意四个方面呈现出"秋之为状",秋天是惨淡、寥远、寒冷、萧条的。在这样一种肃杀的秋天的氛围里,秋声便尤其"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了;而原本繁茂葱茏的草木,也在秋声中迅速凋零衰败。不仅自然界中秋具有如此的肃杀之气,人类社会中凡与秋相关的,无不令人联想到杀戮和死亡。秋天是行刑的季节;秋冬为阴;秋属金,又有战争的象征;秋属五音中的商声,商声主西方之音,又谐音为"伤",含有悲伤之意。十二律中,夷则是七月的音律,七月是秋天的第一个月,夷是删刈,有杀戮之意。原来肃杀是秋之为心,从自然到社会,秋天都意味着万物的由盛转衰,意味着肃杀悲凉。

  以上摹秋声,绘秋状,析秋心,悲秋之意已足,迟暮之叹隐隐升起。但接下来作者突然又为秋声"开脱",认为人的迟暮怪不到秋的肃杀,而是由于人自己的忧心劳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人事忧劳必然伤害心神,损耗精力,更何况人还总是"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原本红润的容貌变为苍老枯槁,原本乌黑的须发也变成花白,人事的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

  写《秋声赋》时,欧阳修五十三岁。一生中经历多次贬谪,无数的宦海风波,渐渐步入暮年,对于生命的流逝,人世的艰险,都已深深体味过了。所以听到秋声,便油然生出如许感慨。可惜他身边的童子并不能理解,竟"垂头而睡"。文章便在四壁虫声唧唧中戛然而止,留下余味悠长。

  其实,声本无哀乐,哀乐在于人心。文中那个童子,不就对这秋声、对欧阳修的感慨无动于衷么?




  答苏武书

  李陵

  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1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2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3韦韝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4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5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6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7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8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9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10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11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12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13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14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15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16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17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18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19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20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21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22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23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24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葅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25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26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27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28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29丁年奉使,皓首而归。30老母终堂,生妻去帷。31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32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33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34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35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36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37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38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39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40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41


  李陵(?-前74):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汉武帝时将军,名将李广之孙,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

  1.子卿:苏武字。足下:古代用以称上级或同辈的敬词。令德:美德。令,美好的。策名:臣子的姓名书写在国君的简策上。这里指做官。清时:政治清明的时世。荣问:好名声。问通"闻"。休畅:吉祥顺利。休:美。畅:通。

  2.辱:承蒙,书信中常用的谦词。

  3.异类: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贬称,此处指匈奴。

  4.韦韝(gōu):皮革制的长袖套,用以束衣袖,以便射箭或其他操作。毳(cuì)幕:毛毡制成的帐篷。

  5.玄冰:厚冰。形容冰结得厚实,极言天气寒冷。

  6.胡笳:古代我国北方民族的管乐,其音悲凉。

  7.临年:达到一定的年龄。此处指已至暮年。鲸鲵:鲸鱼雄的称"鲸",雌的称"鲵"。此处借指被牵连诛戮的人。

  8.孤负:亏负。后世多写作"辜负"。

  9.攘臂:捋起袖口,露出手臂,是准备劳作或搏斗的动作。

  10.忉怛(dāodá):悲痛。

  11.搴(qiān):拔取。灭迹扫尘:喻肃清残敌。枭帅:骁勇的将帅。

  12.希:少,与"稀"通。难堪:难以相比。

  13.练:同"拣",挑选。

  14.扶:支持,支撑。乘:凌驾,此处有不顾的意思。决命争首:效命争先。

  15.徒首:光着头,意指不穿防护的甲衣。

  16.饮血:指饮泣。形容极度悲愤。

  17.引还:退兵返回。引,后退。贼臣:指叛投匈奴的军侯管敢。

  18.高皇帝:即汉高祖刘邦。

  19.当:如,像。

  20.执事者:掌权者。苟:但,只。

  21.捐妻子:舍弃妻子和儿女。

  22.虚死:指无谓而死。灭名:使名声泯灭。

  23.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指越王勾践兵败,向吴王夫差求和,范蠡作为人质前往吴国,并未因求和之耻自杀殉国。曹沫不死三败之辱:曹沫为春秋时鲁国人,曾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并不因屡次受辱而自杀身死。当齐桓公与鲁庄公会盟于柯,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迫使他全部归还战争中侵占的鲁国土地。

  24.椎心、泣血:形容极度悲伤。椎,用椎打击。泣血,悲痛无声的哭。

  25.萧:萧何,辅助刘邦建汉,封酂侯,曾因请求开放上林苑(专供皇族畋猎的场所)而遭囚禁。樊:樊哙,从刘邦起兵,封舞阳侯,曾因被人诬告与吕后家族结党而被囚拘。韩:韩信,助刘邦击败项羽,先封齐王,又迁楚王,后贬为淮阴侯,终被吕后斩首。彭:彭越,秦末聚众起兵,后归刘邦,封梁王。后被处死,并夷三族。葅醢(zūhǎi):剁成肉酱,为古代残酷的死刑。晁错: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建议削各诸侯国封地。后吴楚等七国诸侯反,有人认为是削地所致,晁错因而被杀。周:周勃,从刘邦起事,拜绛侯,吕氏死,周勃与陈平共诛诸吕,立汉文帝,曾被诬告欲造反而下狱。魏:窦婴,汉景帝时,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有功,封魏其侯,汉武帝时被诛。见:受。辜:罪。

  26.贾谊:汉文帝时召为博士,颇受器重,后被权贵排斥出朝廷,郁郁而死。亚夫:即周亚夫,封条侯,以军令严整闻名,汉景帝时率军平定七国叛乱,后被诬谋反,绝食而死。

  27.二子:指贾谊、周亚夫。遐举:原指远行,此处兼指功业。

  28.陵先将军:指李广。贵臣:指卫青。卫青为大将军伐匈奴,李广为前将军,被遣出东道,因东道远而难行,迷惑失路,被卫青追逼问罪,愤而自杀。

  29.伏剑:以剑自杀。此指苏武在被逼降时,引佩刀自刺的事。朔北:北方。这里指匈奴地域。

  30.丁年:成丁的年龄,即成年。这里强调苏武出使时正处壮年。

  31.终堂:死在家里。去帷:改嫁。去:离开。

  32.蛮貊(mò):泛指少数民族。这里指匈奴。

  33.茅土之荐:指赐土地、封诸侯。古代帝王社祭之坛共有五色土,分封诸侯则按封地方向取坛上一色土,以茅包之,称茅土,给所封诸侯在国内立社坛。千乘之赏:也指封诸侯之位。

  34.典属国:官名,九卿之一,掌管民族交往事务。

  35.廊庙:殿四周的廊和太庙,是帝王与大臣议论政事的地方,因此称朝廷为廊庙。"廊庙宰",即指朝廷中掌权的人。

  36.孤恩:辜负恩情。

  37.安:安于死,即视死如归之意。

  38.稽颡(sǎng):叩首,以额触地。颡:额。北阙:原指宫殿北面的门楼,后借指帝王宫禁或朝廷。刀笔之吏:主办文案的官吏。

  39.幸:希望。谢:问候。故人:老朋友。

  40.胤子:儿子。苏武曾娶匈奴女为妻,生子名叫苏通国,苏武回国时他仍留在匈奴,汉宣帝时才回到汉朝。

  41.顿首:叩头,书信结尾常用作谦辞。


  【赏析】


  李陵出生于一个悲情的将门世家。他的祖父是被时人誉为"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被匈奴人敬畏地称作"汉飞将军"的名将李广。但李广一生无缘封侯,最后一次征战中因迷路误期,不愿面对刀笔吏责问而自杀。李陵的父亲早死,李陵是遗腹子。当李陵成人之时,家门衰落,李陵肩上承担着重振家族声望的重任。天汉二年,李陵自告奋勇,率步卒五千,深入匈奴之地,遇到单于主力。单于召集数十倍于李陵的骑兵,付出死伤上万的代价,最终击破李陵的军队,李陵投降。李陵和苏武是朋友,他投降的前一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李陵投降后,曾多次去看望苏武。后苏武回到汉朝,写信劝李陵归汉,李陵写了此信作答。在信中,李陵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作战经过、失败投降的心路历程以及不能归汉的原因。

  史书记载,单于对李陵十分器重,封他为右校王,还将女儿嫁给他。但从信中来看,李陵却并不以此感到快乐。相反,他的内心充满了悲苦。他写自己在匈奴的生活,饮食习俗、气候环境都与汉地迥然相异,夜不能寐,晨起落泪。一方面他从内心抵触匈奴的文化和风俗,他看到的是"异类",听到的是"异方之乐","蛮夷"和"戎狄"的一切都只会加重他内心的悲伤。但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回到汉朝,汉武帝由于他的投降而杀了他的全家,"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他与汉朝已恩断义绝。全家被杀已令李陵痛不欲生,更让他愤怒的是,他虽然战败投降,但自认为"功大罪小",他不该受到如此严厉的处置。

  为了证明自己"功大罪小",李陵在信中详细地描述了作战的经过。这本是一次可以不必发生的战役。汉武帝遣李广利率汉军主力西征天山,李陵最初的任务是为大军负责辎重。这是一个没有什么风险的任务,但也几乎没有机会参加对匈奴的战斗。急于恢复家门声望的李陵对此自然不能满意,遂主动请求仅率五千步兵北出大漠,攻击单于王庭。也正如李陵所期待的,当他率军向北进发三十多日后,遇到了匈奴单于所率领的三万骑兵。在平坦的大草原上,骑兵对步兵本就具有兵种上的压倒性优势,更何况现在数量上也是匈奴骑兵占据绝对优势。所以匈奴骑兵迅速发动了攻击,在他们看来,这应该是一场不费力气的屠杀。但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不仅进攻被打退,而且汉军还对他们进行了追击。单于一边败退,一边从各部又调集了八万骑兵。李陵此时"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这才向汉地方向撤退。可以想见李陵军队面临的凶险处境,孤军深入,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作战,骑兵强大的机动性使敌人一路尾随不舍,随时可以发起进攻,随时可以撤出战斗。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应是匈奴人占据绝对优势和主动,但李陵的军队却丝毫未落下风。正如李陵在信中描述的,"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当撤至距离汉朝边境不过一百多里时,李陵的军队已经筋疲力尽,而且面临两个致命的问题:第一,武器消耗殆尽;第二,没有后援。但即使如此,每次战斗时李陵振臂一呼,汉军仍然"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匈奴已阵亡上万人,且越来越接近汉朝边境,就在匈奴单于愈来愈心惊胆寒,准备退兵时,汉军队伍里却出了叛徒。这个叛徒将汉军的虚实告诉了单于,最终,李陵兵败被俘。

  作为军人,没有比投降更大的耻辱了。李陵当然不甘心背负这样的耻辱,至少,他希望别人能够知道他的苦衷。他不是苟且偷生之人,战败而未死,是认为"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希冀着能像范蠡、曹沬那样,忍辱负重,最终用大功来复仇雪耻。只是由于汉武帝不能体谅他的苦衷,杀了他的全家,使他过去所做的一切,以及本来所计划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并将不得不永远背负投降的耻辱,再也没有机会洗刷。这让他感到椎心泣血般的痛苦。

  写到此处,李陵再也压抑不住他对汉武帝的愤恨,连带着愤怒指责自汉高祖以来,汉朝历代皇帝对功臣的刻薄寡恩。萧何、樊哙从刘邦起兵之时就跟着刘邦出生入死,却一度被投进监狱;韩信、彭越为刘邦打败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都被处死。周勃既是开国功臣,又在平定吕氏、迎立汉文帝的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却被汉文帝逮捕系狱;贾谊为汉朝的治理殚精竭虑,却被远贬长沙,郁郁而终。汉景帝轻率地杀掉了他曾最为倚重的晁错,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被投入监狱,绝食而死。另一个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大功的魏其侯窦婴,则被汉武帝杀掉。李陵还想到了自己的祖父李广,一生为汉朝作战,结局却是愤而自杀。而汉朝对功臣刻薄的传统,也延续到了苏武身上。苏武在汉武帝时出使被扣,十九年忠贞不屈,"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他的节义是"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理应有封侯之赏,但他回到汉朝后,"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

  苏武的来信没有保留下来,但从李陵的回信推测,其主要内容应是劝李陵归汉。李陵首先承认自己对匈奴的不认同,从饮食、气候到文化,他都从内心感到抵触。但想到汉朝对自己的不公正,想到全家被杀,想到汉朝历代皇帝的刻薄寡恩,他毅然断绝了返回汉朝的念头。甚至对自己的投降行为也不感到后悔:"陵虽孤恩,汉亦负德。"因此,李陵最后给了苏武斩钉截铁的回答:"愿足下勿复望陵!"

  对于投降变节者,中国人似乎向来不惜以最严厉最苛刻的态度加以批判。但对李陵,却多抱以深深的同情。


前言/序言

  在古人眼中,文章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曹丕《典论·论文》认为文章能让人不朽,他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广为流传的《神童诗》强调了文章的世俗意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论从精神层面还是从世俗角度,人们历来都有足够的动力为文章的写作反复推敲,殚精竭虑。因此,今天的我们也才有了这样一座富如江海的古文宝库。

  即便从《尚书》中的殷周文献算起,中国的文章史也有三千多年了。三千多年中,才子名家代不乏人,雄篇妙文层出不穷。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耸峙于中华文明的奠基期,为后世文章写作树立了典范;两汉的政论文和史传散文踵武而至,气势磅礴;至魏晋南北朝,文风一变,骈文成为文坛主流,铺陈辞藻,雕缋满眼,将汉语的形式之美发挥到极致;有鉴于骈文之弊,唐宋八大家高举古文大旗,变革文体,闳其中而肆其外,蔚为壮观;下至明清,取法秦汉、上继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创作成绩斐然,桐城派古文一直到现代还很有影响,林琴南用来翻译西方文学,朱光潜借以将人生和学术的道理书写得明晰宛转;而明清以来灵动隽永、抒写性灵的小品文犹如一股清流,更为新文学的一些大家作手所推重,也被众多普通的读者所喜爱。

  三千年的文章中,既有洪钟大吕,亦有浅斟低唱。

  仁人志士将文章视作经国大业,在文章中指点江山,心怀天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梁启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他们的人格光风霁月,他们的文章堂堂正正。

  寒士骚人以文章作不平之鸣,在文章中泣血哀歌,述志明心。司马迁著《史记》未完,遭逢李陵之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王勃连遭贬黜,郁郁不得志,但并未怨天尤人,而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夏完淳壮志未酬身先死,但以殉国为分内事,"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他们的人生悲惨坎坷,他们的文章沉郁悲痛。

  文人雅士多写闲情逸致,在文章中吟风弄月,流连光景。举凡山水、花鸟、书画、茶酒、风俗、世情,无不入文,或如沈周津津乐道雨打芭蕉的声音,或如马中锡借中山狼嘲讽忘恩负义之徒,或如郑日奎对自己痴迷于书的自嘲与自得,描摹刻画,穷形尽相。

  古文中的世界,丰富广阔。古人将他们的人生写进文章里,他们的荣辱悲欢,瞬间的思绪,一生的回顾,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态度,统统定格在文章里。当我们阅读一页页的文章,其实是在走进古人的生活,走进古人的内心。阅读古文可以增长见闻,澡雪精神,受到熏染,得到教益。但这需要我们常读多读。

  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我们希望做出一本适合普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文选,希望这本篇幅精简的书能成为读者面对浩瀚的古文汪洋时最好的观澜平台。我们希望这本文选可以置于孩子的床头,放在客厅的茶几上,装进旅行途中的背包里,可以在春日的午后,写作业的间隙,通勤的公车和地铁里,翻开来读几页,让自己的生活多一个维度。

  和同系列的诗选一样,这本文选的主要选录标准依然是文辞优美,感发人心,读时让人愉悦,读后令人流连;适合青少年、可以作为现代中国人最基本的传统文章素养和理解,也是我们时时在心中考量的。每篇文章后的赏析文字,不取串讲形式,不求全面阐发,仅求抓住文章的脉络,写出从文章中所受的感动,希望得到读者的共鸣,更希望读者能与文章的作者共鸣。

  书中所选的近百篇古文,是我们应该熟读的。让我们一起来熟读这些古文吧。


  陈引驰

  2017年3月



《悠悠中华:文脉传承与智慧启迪》 摘要 《悠悠中华:文脉传承与智慧启迪》并非一本专注于某一特定古典文本的精读手册,而是旨在勾勒出一条宏大的中国古典文学与哲学思想的脉络。它不提供逐字逐句的翻译,也不陷入对某个篇章的细节考据,而是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领略中华文明思想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不朽价值。本书的核心在于“融汇”与“启迪”,它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经典思想串联起来,展现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演变,最终目的是激发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启迪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从中汲取适用于当下生活的智慧。 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思想的源头与奠基 本部分将追溯中国思想文化的滥觞,着力于介绍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底色的早期经典。我们不会深入解析《尚书》的每一篇,也不会穷尽《诗经》的每一章,而是会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与思想,探讨其在中国早期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例如,我们会从《尚书》中提炼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思想,阐释其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地位,以及对君权合法性的界定。在《诗经》部分,我们将不再纠结于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而是聚焦于其中所展现的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劳动场景以及对自然朴素的认知,以此来展现早期中国社会的生机勃勃与人文关怀。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思想激荡、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本部分将重点介绍“三教九流”中的几位核心人物及其代表性思想,但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分析,我们将更注重思想的“故事性”与“应用性”。对于孔子,我们不会详细解读《论语》中的每一句“子曰”,而是选取那些最能体现其“仁”、“礼”、“孝”、“忠”等核心概念的论述,并辅以历史故事,说明这些观念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和人际交往模式。我们会探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所蕴含的普世价值,以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揭示的人格差异。 对于老子,我们不会拘泥于《道德经》的玄妙义理,而是侧重于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我们会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观出发,探讨其对宇宙生成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并尝试将其“以柔克刚”、“上善若水”的智慧应用于现代生活的挑战。对于庄子,我们将通过其充满想象力的寓言故事,如“鲲鹏展翅”、“庄周梦蝶”,来展现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哲学境界。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其“齐物论”所倡导的平等观念,以及“逍遥游”所描绘的理想人格。 此外,本部分还将简要介绍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韩非子的法治理念,以及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智慧。但这些介绍将以宏观梳理为主,旨在让读者了解不同学派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而非进行深入的文本剖析。我们会强调这些早期思想如何奠定了中国哲学、政治、伦理的基石,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第二部分:智慧的传承与发展——儒释道三家主流思想的交融与演变 本部分将聚焦于秦汉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发展脉络,重点展现儒、释、道三家思想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激化、吸收,并最终形成影响深远的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 对于儒家,我们将不再局限于先秦的原始思想,而是着重介绍汉代的“独尊儒术”如何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以及宋明理学如何对其进行发展和创新。我们会探讨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差异与联系,但不会深入探讨其复杂的哲学体系。取而代之的是,我们会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儒家核心实践路径出发,探讨这些理念在个人修养、家庭教育、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现实意义。我们将强调儒家思想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对秩序和和谐的追求,并思考这些价值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对于佛教,我们将不再细究其传入中国的具体过程和不同宗派的教义,而是侧重于介绍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落地生根及其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我们将探讨“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慈悲为怀”等观念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并对艺术、文学、民间习俗产生深远影响。我们会关注禅宗的“顿悟”思想,以及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独特传承方式,并尝试将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智慧与现代人缓解压力、寻找内心平静的诉求相结合。 对于道家,除了先秦的经典,我们还将涉及魏晋玄学及其对后世道家思想的影响。我们会关注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所形成的独特面貌,以及其在养生、哲学、艺术等领域的影响。我们将探讨道家“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思想,并思考其在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生命质量提升方面的启示。 本部分的重点在于展现这三家思想的“融合”而非“孤立”。我们会分析儒家思想如何吸取佛教的因果观念和道家的自然主义,以及佛教和道家如何在与儒家思想的互动中,逐渐中国化。例如,我们会探讨“修身”在中国文化中的多重含义,既有儒家的道德修养,也有佛教的戒律修行,更有道家的养生之道。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形成了中国文化独特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第三部分:文脉的绵延与精神的升华——诗词、散文与思想的时代回响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中国古典文学中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篇章,但同样是以“文脉”和“思想”为线索,而非以文体或作者为划分。 我们将选取唐诗宋词中那些超越时空的佳作,但不是进行详细的鉴赏和解析。我们会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感受到浪漫主义的豪情,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体味家国情怀的沉重,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领悟豁达的人生观。重点在于提炼这些诗词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哲思和人生态度,并思考它们如何与我们当下相似的境遇产生共鸣。我们会探讨诗歌所承载的士大夫情怀、隐逸情趣、边塞风光,以及它们如何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精神追求。 在散文方面,我们将不拘泥于“古文运动”的时代背景,而是聚焦于那些展现出深刻思想性和独特艺术魅力的篇章。我们会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感受到对世俗功名的淡泊,从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境中体味孤独与超然,从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中领略哲学思考与人生感慨的完美结合。我们会关注这些散文作品所表达的对自然的亲近、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以及在逆境中保持独立精神的力量。 此外,本部分还将触及一些影响广泛的杂家著作,如《世说新语》中那些关于人物品评和言谈风尚的记录,以及一些历史散文中的深刻洞见。我们会强调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际交往和思想观念的窗口。 第四部分:当代回响与智慧启迪——古典之光照亮现代生活 作为全书的落点,《悠悠中华:文脉传承与智慧启迪》的第四部分并非对前文的简单总结,而是着力于探讨如何将古典的智慧转化为现代生活的实践。 我们不会提供一套僵化的“人生指南”,而是通过案例分析和引导性思考,启发读者自行发掘古典智慧在当下的应用。例如,我们会探讨《论语》中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如何帮助我们反思人际关系中的责任归属;《道德经》中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如何引导我们审视消费主义的陷阱;《庄子》的“逍遥游”如何给予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保持内心宁静的启示。 我们会强调,古典智慧并非陈旧的古董,而是历经时间检验的普适性真理。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本书将鼓励读者带着开放的心态去阅读、去思考、去实践,在古典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结论 《悠悠中华:文脉传承与智慧启迪》旨在以一种更具启发性和人文关怀的方式,引导读者走近中国古典文化。它不是一本艰涩的学术著作,也不是一本简单的工具书,而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旅行。通过勾勒出中国思想文化的宏大脉络,展现不同思想流派的交融与发展,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智慧,本书期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理解自我,认识世界,活出精彩的人生。它相信,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古典文字,依然能够为现代人的心灵提供滋养,为当下社会的进步提供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必读”的古文书籍是抱有怀疑态度的,毕竟市面上这类书太多了,很多都是东拼西凑,质量参差不齐。但拿到这本《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文》后,那种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选材眼光立刻让我放下了戒心。它不像那种只追求广度的选本,更注重对精髓的提炼。作者在选文时,似乎非常清楚当代读者在理解古代文本时会遇到的“痛点”,他们没有一味地堆砌佶屈聱牙的句子,而是挑选了那些在思想性、文学性和时代穿透力上都达到顶尖水准的作品。我对其中关于魏晋风度的描摹印象特别深刻,作者没有流于表面的谈论名士风流,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动荡时代背景下对个体自由的终极追求,那种对生命本真的探寻,至今读来仍令人热血沸腾。书中的注释详尽却不累赘,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细节的考究,又不会让初学者望而却步。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考究,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极其舒适,让人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品味文字背后的历史厚重感和哲理光芒。这是一部真正体现了“学养”二字的佳作。

评分

我对《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文》的评价,可以用“精准打击”来形容。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国古代思想脉络的入门读物,市面上的很多书要么过于侧重诗歌,要么过于偏重哲学,缺乏一种平衡的视野。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散文、赋、论辩和史传中的经典片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全貌。作者的编撰逻辑非常清晰,每一个选篇似乎都旨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比如“古人如何看待权力”、“古人如何处理友谊”等等。这种主题式的梳理,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的理解速度。我发现,很多我过去觉得难以理解的典故,在书中被放置在一个更宏大的叙事框架下进行解读,瞬间就明晰了。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密的钥匙,帮助我开启了通往中国古代精英文化殿堂的大门。它不是填鸭式的说教,而是启发式的引导,它激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求知欲,让我愿意主动去查阅更多的背景资料进行延伸阅读。这是一部充满启发性、极具实用价值的文化指南。

评分

这本《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文》对我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重构”的视角。我过去总觉得古文是束之高阁的陈年旧物,与我的日常生活格格不入。然而,这本书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论证和今译的对比,成功地将那些遥远的经典拉回到了“当下”。比如说,书中对一些古代的社交礼仪和处世哲学的解读,简直可以作为一本现代“情商修炼手册”来阅读。它展示了古人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保持人格的完整与独立,这种智慧是跨越时代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文言语法结构时的那种庖丁解牛般的精准,它不是生硬地灌输规则,而是通过分析具体的名篇,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古文的内在逻辑。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心灵世界的密室大门。这本书的体量适中,既不会因为篇幅过大而让人产生畏惧感,又能保证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非常适合作为系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入门或进阶读物。它让我对“熟读”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熟读并非死记硬背,而是内化于心,最终融会贯通。

评分

坦白讲,我过去对中国古代的散文和骈文兴趣不大,总觉得它们华丽有余,真情实感不足。但读了《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文》之后,我的看法彻底颠覆了。这本书的选篇眼光非常独到,它没有过度偏重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带有强烈个人情感色彩的作品。那些关于离愁别绪、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通过作者精妙的导读,变得无比鲜活和感人。我甚至被几段描述边塞风光的文字深深打动,仿佛能闻到那遥远荒凉之地特有的气息。这本书的文字功力也毋庸置疑,它本身就是一本优秀的范文。阅读过程是一种享受,那些考究的词汇、对仗工整的句式,在现代语境下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美学力量。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高品质的审美体验。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那种经过时间沉淀后依旧熠熠生辉的艺术魅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唤醒了我们对本民族文学艺术的原始激情。

评分

这本《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文》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古典文学素养欠缺,每次看到那些优美的诗词歌赋,心里总是痒痒的,却抓不住精髓。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贴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它不像传统的古文选集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了一种非常现代、非常生活化的方式来解读那些“高冷”的古文。比如,它对《论语》的某些段落的阐释,简直是神来之笔,让我一下子明白了古人那些看似深奥的道理,其实和我们现在面临的职场困境、人际关系处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读起来毫不费力,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就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坐在你身边,不急不躁地跟你聊着千年前的故事和智慧。尤其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收录了一些非常冷门但又极具思想价值的篇章,这些篇章在其他普及读物中是很难见到的。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像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我对中华文化的敬畏之情又深了一层。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构建,让我这个“新时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与古代先贤对话。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但又害怕被晦涩文字劝退的朋友们,这本书绝对能帮你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评分

书质量很好,是正版,内容也很好,希望对孩子有帮助!

评分

大赞大赞,超级不错

评分

一杯茶一本书,最爱中国古诗文。学生时代的学习更多为了应对考试,工作后希望随着年龄增长能多一份自己的情怀。

评分

《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诗》《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文》由复旦中文系教授陈引驰先生编著,甄别、挑选文辞优美,感发人心的古代诗歌263篇、古代散文90篇,加以注释和赏析,轻松读通三千年古典诗歌散文

评分

早就想买,错过了读书节,一直等的现在,

评分

搞活动买书是很划算的。京东就是我们家的书库。

评分

塑封包装,2本为一套包在一起,书的内容编写得非常好,配合作者的评论能够很好地理解古诗文所要表达的意义。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字体清晰。内容,更没的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值得收藏。美中不足的是注释的字号太小了。

评分

快递很给力,书很漂亮,字迹清晰。一次愉快的购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