² 《南方人物周刊》知名记者、采访总监卫毅十年力作,书写一个资深媒体人眼中百年的中国。
² 本书作者卫毅2007年入驻《南方人物周刊》,至今已十年,他从记者、资深记者、主笔、高级主笔到采访总监,一直奋斗在一线。十年间,他亲身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件与人物,以媒体人的广度和力度,以敏锐的眼光紧握历史中的个体,不断叩击着百年中国人的内在魂灵。
² 当下的故事、十年前的故事、几十年前的故事、一百年前的故事在这里交织, 留下一份中国社会百年变迁的底稿;乡村教育志愿者、汶川地震灾民、北京奥运工地上的建设者、著名学者、知名作家或编剧、电影导演、商人,他们一直没有停止寻找理想之地的脚步,为我们探索出一条条无限接近桃花源的路径……
² 李泽厚、阎连科、刘震云、李敬泽、梁鸿、张悦然、周濂、徐烈、傅国涌、余世存鼎力推荐
“寻找桃花源”是隐喻。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理想之地或者精神归宿,但“桃花源”似乎总在变动,一直在更远的地方,大概永远无法抵达,我们却从未停止寻找。
在《寻找桃花源》中,卫毅如同一位时间的旅行者,在不同时空、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中穿行,去寻找那些“寻找桃花源”的故事。这里有当下的故事,有十年前的故事,有几十年前的故事,还有一百年前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生活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等地,这是华语世界里的故事。故事里的人有的是乡村教育志愿者,比如卢安克、萧望野;有的是幸存者,比如汶川地震灾民;有的是农民工,比如北京奥运工地上的建设者;有的是艺术家,比如黄永玉、张充和;有的是学者,比如李泽厚、刘再复、夏志清、王德威、孙康宜、张灏;有的是作家或编剧,比如萧红、许地山、刘震云、李樯;有的是导演,比如吴宇森、许鞍华;有的是商人,比如施永青。
与之平行的,还有卫毅自己和家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一个“复调”的世界,不同的声音在此汇集,不同的命运互相交织。卫毅有一颗宽广而细腻的心,冷静而有感情,独到而又贴切,他为我们呈现了各种气象万千的人生,这是一幅充满了中国人百年冷暖悲欣的立体图景。
卫毅,这是我的真名,大概姓卫的人少,有人会产生这是笔名的误会。1980年,我出生在广西一个叫平乐的县城。在县里从幼儿园读到高二,然后转学到桂林市读完高中。大学就读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在西北待了4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广西,在南宁待了4年。2007年,到了广州。2008年,到了北京。算是走南闯北。到2017年,我在《南方人物周刊》已经工作了10年,杂志版权页上的头衔变化依次是:记者、资深记者、主笔、高级主笔、采访总监。这提醒我,年龄已经不小了。许多时光流走了,我希望通过文字,能留下来一些。
这是一部用“复调”叙述的非虚构作品。作家将受访者的世界与自己的世界连系并打通,使得“他们”的现实和“他”的现实交织、构筑为一个多声部的世界,让他在倾听的同时,用自己个人的形式发出了个人独有的声音。
——阎连科(著名作家)
在这里,每个人的声音和讲述都是逃离和前往的故事,都隐蔽着一处不复得路的桃花源。卫毅却机敏地寻出每个人的路,他在倾听中发现人与岁月,发现虚妄、困苦、希望和尊严。这是卫毅的倾听之旅,渐渐地,倾听者竟进入了自己的桃花源。
——李敬泽(著名评论家、作家)
书里写的是此刻、十载和百年的故事。转型时期的中国每个时段的故事特征和类型有所不同,卫毅努力去探究此间人物命运的起伏流转,以此看见过去、现在和将来。
——梁鸿(著名非虚构作家、学者)
卫毅用一颗相信的心和一双祝福的眼睛,在那些异乡和陌生的人身上,找寻着“故乡感”,那是一种心灵的亲近,一种记忆的交融,一种梦想的共振。
——张悦然(著名青年作家)
古人眼里的桃花源,是一片避世的净土,而记者的梦想,则是脚踏实地直面人生。若推动社会的力量受阻,至少也能记录当下,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那个无法企及的桃花源,因了一批追梦者,才总令人向往。
——徐列(《南方人物周刊》创始人、前主编)
第一章 山的那边/001
第二章最长的一年/023
看不见的北京 / 024
川流不息 / 028
紫禁城的晨昏 / 042
万荷堂的夏日 / 049
奥运梦游 / 053
伤心列车 / 062
四季的死生 / 068
第三章 乡村生活图景/071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 / 072
乡宴 / 088
第四章流动的八十年代/095
落基山下的思想者 / 096
梦里已知身是客 / 105
第五章他乡与故乡/119
在弗吉尼亚思考幽暗意识 /120
抒情波士顿 / 122
白色纽黑文 / 125
纽约的老顽童 / 131
北港的仕女图 / 138
第六章时代的漫游者/145
第七章百年萍聚/169
第八章革命之路/187
香江到中原有多远? / 188
一天里的一生 / 201?
第九章 A Better Tomorrow / 205
第十章灾民的后代/235
第十一章游园惊梦/255
致谢/ 278
第一章山的那边
我有时能听到水声,有时又听不到。这在于梦境的真实与否。时间过于久远的场景,有时就没法分清是梦境还是现实,两者混在一起,像半瓶糨糊倒入流沙。水声有时出现在通往密山渡的路上。红色的风化山岩上流下来的泉水汩汩作响,时间是春天或者夏天,甚至是冬天,总之阳光刺眼,空气灼人。亚热带气候中,季节的特征并不是特别明显。那时候是1984年,我正跟着爷爷步行去密山渡,赶赴三叔公嫁女的喜宴。密山渡是爷爷出生的村子,位于广西平乐。
而此时,2008年春天,我身处广西东兰,天色已暗。我要去采访一位从北京来此地教书的老师,做完这次采访,我就要去北京了。北京有时候像梦境。我仍能记起第一次到北京时的情景。火车在市郊的铁轨上疾驰时,我甚至怀疑北京在此前是否存在,是不是一座只在观念中存在的城市。小时候,和同一条巷子里的小朋友曾有约定,2000年,迎接21世纪的那一年,一起去北京玩。21世纪遥远得和科幻世界差不多。1992年,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时候,我在一张纸条上写下:我希望2000年到北京看奥运会。2000年,我应该上大学了。要看奥运会,最好考上北京的大学。2000年到来的时候,北京既没有举办奥运会,我也没有考上北京的大学,也没有跟巷子里的小朋友一起去北京。
我住进了江边的一家旅馆。旅馆后边就是黑黝黝的山脊。躺在床上,看着那些山,我又听到了水声。我想起了爷爷。东兰大概是爷爷工作过的离家乡最远的地方。他在这里的邮局工作过一段时间。爷爷曾考上大学,但作为家里的老大,他没去上学,留在了家乡——广西平乐。那已经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了。
我从未问过爷爷是否心甘情愿留在家乡,当我想问他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已经去世多年。我们家就住在县城中学旧址的墙根边。爷爷曾经指着门前那些老房子的窗户,告诉我哪里是食堂,哪里是教室,哪里是厕所。通往厕所的木质天桥横跨巷子。
酷暑时节,爷爷会在家门口倒上一大盆凉水,我看着那些水慢慢变成水蒸气,消失在阳光下。太阳远远地从金子岭落下去了,望着那些山,我会想,山那边会是什么地方呢?我会离开这里,到山的那边去吗?
看着那些逐渐隐入夜幕的山峦,我睡着了。睡姿不好,早上起床时脖子有些疼。退了房,我登上了从东兰县城开往隘洞的车。
客车在东兰雨后的崎岖山路上快速盘绕,每一次猛烈的拐弯都让人感觉车子将会飞身坠入山谷。一位上了年纪的村妇不停地向着窗外呕吐,司机大声地和回乡的青年们用壮语聊天。颠簸的客车在一条小河边上停了下来,前方已没了可供一辆车行驶的车道,乘客们都下了车,并卸下大袋的化肥、饲料以及各种杂物。
“萧老师昨天才坐我的车回来。”女售票员在得知我是来这里找萧望野之后,指着河对岸的校舍说。
寒冬过后的料峭空气中,这所乡村小学里巨大的木棉树还未开花。正值午休时间,我在树下坐了一个小时后,一位女子从学校唯一的教师宿舍楼里走出来。一个学生告诉我,那就是萧老师。
她一头短发,矮个子,看上去白皙而柔弱。跟我握手之后,她拒绝了我观看她教学现场的请求。“现在还不成熟,我不想让别人看。”
……
评价二: 我向来对那些描写社会现实的书籍情有独钟,总觉得它们更能触及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更深刻的思考。而《寻找桃花源》恰恰就给了我这样的惊喜。它并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反而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当下社会种种问题的隐忧。但令人欣慰的是,作者并没有选择沉溺于批判,而是以一种更为温和、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探寻着一种可能的出路。我看到了书中人物在面对生活压力时的挣扎,看到了他们在迷茫中的彷徨,看到了他们在现实中的无奈。这些描写是如此真实,以至于我常常在阅读时,脑海中会浮现出身边熟悉的面孔,甚至自己的影子。然而,正是这些真实,构成了本书的力量。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一个可能的发展方向。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追求的“桃花源”,究竟是什么?是物质的富足?是精神的安宁?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去“寻找”?是在喧嚣的都市中寻找一片净土,还是在内心的深处开辟一方天地?这本书并没有提供详尽的解决方案,但它却在我的脑海中播下了怀疑的种子,引导我去质疑,去探索,去思考属于自己的答案。它让我相信,即使身处困境,也总有希望的光芒,只要我们不放弃寻找。
评分评价四: 我喜欢那些能够引起我情感共鸣的作品,而《寻找桃花源》无疑做到了这一点。虽然书名中带有“桃花源”这样理想化的色彩,但作者并没有将故事写成一个脱离现实的童话。相反,它更多地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与无奈。我看到了书中人物在面对生活压力时内心的挣扎,看到了他们在迷失方向时的焦虑,看到了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困惑。这些描写是如此真实,以至于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地代入其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让这些困境压垮人物。相反,在一次次的跌倒与爬起中,我看到了他们对希望的坚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韧性,这种不放弃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它告诉我,即使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即使前方的道路充满荆棘,只要心中还有一丝希望,就还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桃花源”。这种积极的力量,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一种关于生命力的赞歌。
评分评价三: 初读《寻找桃花源》,我便被它那充满诗意的语言深深吸引。作者的文笔极为优美,如同在描绘一幅幅淡淡的水墨画,没有激烈的色彩,却有着无穷的韵味。他对景物的描写,尤其是那些自然景致,可谓是出神入化。我仿佛能闻到青草的芬芳,听到风吹过树梢的沙沙声,触摸到清晨露珠的湿润。这种感官的代入感,是我很久未曾体验过的。然而,这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在文字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深刻的哲思。作者通过对“寻找”这一过程的描绘,探讨了关于人生意义、关于心灵归宿的命题。那些在旅途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困惑,都成为了作者思考的素材。我从中看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寻,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张力的审视,以及对“家”的定义不断拓展的理解。这本书并非一本容易读懂的书,它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它像一位智者,在低语,在引导,在启发。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每一次重读,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完的书,而是值得反复咀嚼、细细回味的书。
评分评价五: 《寻找桃花源》带给我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沉思。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轰炸,被各种欲望驱使,而这本书,则像是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得以暂时卸下重担,静心思考。作者在描绘“寻找”的过程时,并没有刻意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将笔触聚焦于人物内心的变化,以及他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我看到了主人公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对自我认知的不断深化,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那些与书中人物的对话,那些对生活细节的描写,都充满了智慧与洞察力。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追求的“桃花源”,究竟是什么?是物质的充裕,还是精神的丰盈?是远方的风景,还是眼前的苟且?这本书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将这个问题抛给了读者,引导我们去自行探索。它是一种温和的唤醒,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觉得如释重负,反倒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它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醇厚与甘甜。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更加关注内心的声音,更加努力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
评分评价一: 初翻开这本《寻找桃花源》,我并未抱有太高的期待,毕竟“桃花源”这个意象实在太过常见,仿佛已承载了太多前人的想象与解读,难以再有新鲜感。然而,当指尖滑过书页,那些细腻的文字便如同一缕缕清风,悄然拂过心间。作者并没有急于描绘一个现成的、完美的世外桃源,而是将笔触聚焦于“寻找”的过程本身。这是一种更为动人的叙事方式,它让我不由自主地代入其中,仿佛我也是那个怀揣着一丝憧憬,踏上未知旅途的旅人。书中对沿途风景的描写,没有流于俗套的壮丽,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那些寻常的山野,那些不经意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都被赋予了诗意。我看到了雨后的泥土散发出的芬芳,听到了溪水潺潺流过石头的低语,感受到了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却共同编织成一幅生动而富有张力的画卷,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沉醉其中。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描写“寻找”时,并未回避其中的艰辛与困惑。旅途并非坦途,总会有迷失方向的时候,总会有疲惫不堪的瞬间。然而,正是这些磨难,使得“桃花源”的意象更加珍贵,使得寻找的过程更具意义。我从中体会到一种别样的哲学,一种关于坚持与希望的力量,它告诉我,真正的桃花源,或许并不在于终点的抵达,而在于追寻过程中的成长与领悟。
评分很好看的书,多看书能提高人的素质。
评分送货及时,价格合理,质量不错,相信京东,一直在买
评分价格便宜,还没有看。
评分是被书的名字和封面吸引的。生活平庸而无趣,让我在书里找希望的自己。
评分推荐购买。
评分帮别人买的,买的就是喜欢的,没说的。
评分书的质量非常好,包装完整,正版无疑。送货很快,一天就到了。很好的购物体验!
评分京东自营,还是比较相信的
评分原来世界如此真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