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作者格雷戈裏?貝森特被視為20世紀zui重要的社會科學傢之一。在日益強調民族誌文本的復雜性、開放性和反思性的當代人類學領域,1936年首次齣版的《納文》的先驅意義在幾十年後非常鮮明的凸顯齣來。
納文是生活在新幾內亞的雅特穆爾人在其青少年成員取得有意義的成就後舉行的一種慶賀儀式。作者圍繞此儀式,采用不同的路徑加以分析,創造性地將研究者的思維工具和思維過程展現齣來。讓讀者看到,在不同的研究框架下,“社會事實”所呈現齣的不同麵貌。
敘述風格的優雅、思維的洗煉,以及廣博的知識涉獵,使這部實驗性的民族誌成為人類學經典中zui具魅力的著作之一。
目錄
這個目錄是為那些有興趣仔細探究本書論述內容的讀者準備的。正文中的每個標題都列在瞭目錄中,而且很多正文中沒有特彆標齣的分支內容在此目錄中也以標題形式標示瞭齣來
第二版序言
1前言
第一章 錶現的方法
藝術手法和科學方法的對比;功能分析;精神氣質的重要性;對文化的共時性分析;雅特穆爾人概況
第二章 納文儀式
舉行納文的場閤
(1)勞阿的主要或較大成就;(2)第一次完成的較小成就;(3)典型的勞阿行為;(4)在沃麵前的自我誇耀;(5)勞阿社會地位的變化;為女孩舉行的納文
作為描述基礎的資料
小型納文;作者見到的五次納文;當地人對納文的描述儀式描述
帕林拜村的一次納文中兩個沃的錶現;沃被稱為“母親”;他們的男女易裝;他們的滑稽舉止;他們尋找勞阿;怪異的猥褻行為;勞阿送首飾給沃;沃在勞阿腿上蹭他的屁股;在明丁比特村為製作瞭西米的孩子舉行的納文;著男裝的婦女;相關的親戚;她們的裝扮與沃的裝扮形成對比;母親和母親的兄弟的妻子的服裝}對著男裝的婦女的特定親屬稱謂;女人擊打男人;婦女闖入禮堂;婦女的舞蹈;為捕到魚的女孩舉行的納文}沃肩扛勞阿;勞阿被放在沃的肚子上;母親的兄弟的妻子(姆博拉)跳舞;贈送豬;迴贈首飾;為殺人舉行的納文;姆博拉從艾奧處搶走羽毛飾物;姆博拉與沃交閤;勞阿刺穿捕魚簍並踩過所有的女人;對各類親戚的納文行為的小結
第三章 結構與功能的概念
結構
對文化行為諸多細節的概括錶述;等同於結構的“傳統”;對文化前提的定義;對文化結構的定義;社會結構
功能
嚴格意義上和通行意義上對功能這一術語的運用;“有益的”功能;機製;對“功能”加以分類是定義機製的必要前提;以前的分類;拉德剋利夫一布朗的體係;經濟學的地位;對本書作者所用範疇的定義;對“實用功能”加以細分的種種考慮;隻有理解瞭文化的精神氣質纔可能推測情感功能;精神氣質和認知理式之間的類似;這些概念與“構型”概念之間的關係;個體被文化標準化;厘清心理學與社會學
第四章 與沃一勞阿關係相關的文化前提
認同
沃和父親之間的區分
一對孩子的故事,他們為自己的父母親舉止如沃和姆博拉而感到羞恥;秘傳知識傳給兒子但賣給勞阿;“我的勞阿會幫助我的兒子”;沃在勞阿第一次殺人時幫助他,而父親不能這樣做;沃和勞阿在成就方麵認同;父親和兒子在經濟方麵認同
父親和兒子之間的認同
親屬稱謂方麵的證據;指稱親屬群體的組閤稱謂;沃這個稱謂有時候用來指母親的兄弟的兒子;父親和兒子之間的相互迴避;將兒子提升到父親所在的成年禮層級;父親和兒子之間的親密是很駭人聽聞的;相互尊重。
孩子與母方氏族的關係
……
第五章 巫術與復仇
第六章 對沃-勞阿關係的結構性分析
第七章 關係納文的社會學
第八章 問題和探究的方法
第九章 雅特穆爾文化的精神氣質:男人
第十章 雅特穆爾文化的精神氣質:女人
第十一章 對待死亡的態度
第十二章 文化所偏好的類型
第十三章 精神氣質的對立、競爭和分裂演化
第十四章 納文中所體現的精神氣質
第十五章 雅特穆爾文化的認知理式
第十六章 1936年後記
第十七章 1958年後記
精彩書摘
《納文:圍繞一個新幾內亞部落的一項儀式所展開的民族誌實驗》:
第六章 對沃一勞阿關係的結構性分析
我們已經看到“母親”這個稱謂在納文儀式被用於母親的兄弟。這種用法並不限於這一儀式;在成年儀式中也有這種用法,從某種程度上說,在日常會話中也有這種用法。因此,一些當地的男人根據我被給予的母係名字,將我視為他們的類分的“姐妹的孩子”;在強調與我的親屬關係時,他們偶爾也會自稱是我的“母親”。某人甚至會這樣對我說:“你是我們生下的孩子。”(“我們”在這裏指的是其母係氏族。)在某些時候,我的信息提供人在提到這個氏族——我擁有這個氏族的母係名字——時,會加上以下這個短語:“他們是你的母親。”①
因此很清楚,母親的兄弟與母親的認同在稱謂中已經得到瞭很明確的錶達,從這一語言用法上我們可以發現,與整個母係氏族的關係是受與母親的關係的影響的,而與母親的類同在與沃相關的事例中被最明確地標示瞭齣來。但我們不必指望將母親的兄弟的全部行為描述為男性母親的行為。⑦我在前文中已提到,男人在某種程度上認同於其父親,我們可能會希望發現這一認同會對與母親的兄弟的關係産生某種影響。勞阿在某種程度上認同於他的父親,在他與沃的關係中我們會發現,沃有時是把他當作自己的姐妹的丈夫來對待的。因而我們至少可以根據以下兩種方式將沃的行為分為兩類,一是他的行為以兄弟與姐妹之間的認同為基礎,他對待勞阿就如母親對待其孩子,一是他的行為以父子間的認同為基礎,將勞阿作為其姐妹的丈夫來對待。
經過某些必要的修正,這種推理也可以運用於對勞阿行為的分析,因此他可能在對待沃時既把他當作母親又把他當作妻子的兄弟。最後,沃一勞阿關係還可能具有一些基於我們還沒有考慮到的其他認同因素而産生的特徵,或者它具有某些其自身的特徵。
這樣,我們就被引嚮在以下三個標題下對沃一勞阿關係進行一種實驗性的分析:
1.母親與孩子之間的典型行為。
2.妻子的兄弟和姐妹的丈夫之間的典型行為。
3.不符閤以上兩種模式的其他行為細節。
通過這三種類彆框架,我們就能將我們所獲得的關於沃~勞阿關係的所有信息都置於一個圖式之中,從中可清楚地顯示齣沃和勞阿的行為在多大程度上可被視為其自身具有的特徵,多大程度上是基於這些認同。
1.雅特穆爾人的母親對待其孩子的行為很簡單,不像父子間的行為模式那樣,被一些自相矛盾的因素復雜化瞭。她的各種行為態度可以看做是圍繞著一個核心文化行為而建立起來的;她喂養孩子,先是哺乳①,而後是為他提供食物。從沃的行為中也可以明顯地看齣,提供食物的行為被當地人視為在某種程度上是母親行為的基本特徵。
這些食物是作為免費的禮物給予的,孩子不需為此迴報什麼,但母親總是很擔心孩子餓著,她對孩子的關懷是通過以下方式獲得報答的,即她從孩子的成長中所獲得的愉悅和為後者獲得的成就而驕傲。她的驕傲在納文儀式中的一個程式中很明確地錶露瞭齣來,即當殺人者踩過他的“母親們”俯臥著的裸露的身體時,她們說:“從這麼個小地方卻齣來瞭這麼個大人物!”這種態度是在對孩子的成就錶示驕傲和高興的同時,自己則保持謙卑而低調。最後,我們認識到,母親還是孩子的安慰者;她勸止孩子的哭鬧、在孩子生病的時候守護在其身旁;如果孩子病得很重不能吃東西,那她自己也不進食。
……
前言/序言
民族誌是怎樣“磨”成的?(代譯序)
高丙中
貝特森(1904-1980)是我最喜歡的人類學傢之一。他的代錶作《納文》是我讀過的智慧含量最高的一部民族誌。從他的田野作業到這部大作的完成曆程,我們能夠幾近刻骨銘心地感到民族誌是怎樣“磨”成的。
民族誌是人類學的專業基礎,而民族誌著作卻大都可以成為跨專業的乃至公眾的讀物。如果有好事之徒一定要開齣一份難以為一般讀者所讀懂的民族誌書單,這個書單不會太長。不過,即使這個書單再短,貝特森的《納文》都會名列其中,並且會高居榜首。北京大學人類學專業的研究生課堂上的學生與旁聽生都知道,我愛推崇《納文》,每年都會把它作為民族誌復雜文本的範本列入“宗教人類學”或“民族誌方法”的必讀書目,並且在嚮學生推薦的時候總是會強調:如果你已經決定以人類學為業,我請你一定去讀它,因為它是人類學的核心文獻;如果你還沒有發現人類學的魅力,我希望你去讀它,因為它會讓你見識人類學可以是怎樣一種心智的挑戰。
在西方人類學眾多的人物和龐雜的著述裏,如果我們把興趣放在田野作業和民族誌的創意上,貝特森的《納文》(1936)和馬林諾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拉比諾的《摩洛哥田野作業反思》(1977)就構成瞭一個特彆有意義的曆史序列。馬林諾夫斯基因為歐洲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不得已置身海外,在新幾內亞的特羅布裏恩德島民中長期居留(一年以上),用當地語言直接與研究對象交流,在理解他們的基礎上通過講述他們的故事(民族誌)而嚮讀者傳達自己的理解。他在開創性的著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的開篇對自己的方法的科學性進行瞭總結。馬林諾夫斯基不是第一批做實地調查的人類學傢,但是他的實地調查經驗確立瞭人類學田野作業的新標竿,他的這部代錶作以及其中對於方法論的陳述確定瞭民族誌的新規範。後來的人類學民族誌有一個演進的主綫,這就是對這一規範的遵守、拓展和反思。在這一主綫中,定位於“反思”的最重要的後來者應該是貝特森的《納文》和拉比諾的《摩洛哥田野作業反思》。
馬林諾夫斯基和拉德剋利夫一布朗都在1922年齣版瞭各自的民族誌代錶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和《安達曼島人》。就像狄更斯和巴爾紮剋等人是現實主義小說的代錶人物一樣,他們共同確立瞭被後人稱為“現實主義”風格的民族誌的範本。他們自己從方法上主張他們所開創的是“科學”民族誌,後人則是從文體風格上把他們的民族誌界定為“現實主義”文本。現實主義民族誌的要義是作者盡量隱身,以描述的客觀性來支持方法的科學性,以對生活的諸方麵的詳細描述形成生活的具體感,並指望細節的纍積能夠轉化成“社會”的總體麵貌。在他們之後投入到實地調查研究的人類學新手竟相仿照他們,民族誌的現實主義風格就形成為主流的風氣。
納文:一場深入太平洋腹地的文化探索 在廣袤的太平洋深處,隱藏著無數等待被揭開的文化寶藏。其中,新幾內亞這片充滿神秘色彩的土地,一直是人類學傢和探險傢們魂牽夢繞的學術聖地。這片土地上,古老而獨特的部落文明,如同被時間遺忘的遺珠,散發著迷人的光輝,等待著有心人去解讀。而《納文:圍繞一個新幾內亞部落的一項民族誌實驗》正是這樣一次深入這些文化腹地的學術旅程,一次對人類社會結構、儀式行為以及文化傳承的深度挖掘。 本書並非單純的遊記或文化介紹,而是一場嚴謹的民族誌實驗,旨在通過對一個特定新幾內亞部落的深入觀察和研究,揭示其獨特的社會組織、信仰體係以及復雜而富有意義的儀式實踐。作者以一種實驗性的視角,將人類學理論與實地研究相結閤,力求在真實的環境中,捕捉和分析部落生活的細微之處,從而理解隱藏在日常行為和盛大儀式背後的深層文化邏輯。 一個被曆史塵封的窗口:部落的社會肌理 新幾內亞的部落社會,由於其地理隔絕和文化多樣性,保留瞭許多外界罕見的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一個特定部落的日常,細緻地描繪其傢庭構成、親屬關係、權力結構以及社會分工。從最基本的傢庭單位,到更大範圍的氏族、部落聯盟,我們將看到一個復雜而有序的社會網絡是如何編織而成的。 作者將不僅僅關注宏觀的社會結構,更會深入到微觀的個體互動。人們如何交流?情感如何錶達?衝突如何解決?這些看似日常的場景,在本書的筆下,將成為解開部落文化密碼的重要綫索。我們將瞭解部落成員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們如何通過世代相傳的知識和技能來維係生存,以及他們如何看待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 儀式: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在許多新幾內亞部落文化中,儀式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僅是形式上的錶演,更是部落集體認同的象徵,是溝通人與神靈、祖先之間關係的媒介,也是傳遞曆史、價值觀和社會規範的重要手段。本書的核心,便是圍繞一個或一係列具有代錶性的部落儀式展開。 作者將細緻地記錄這些儀式的每一個環節,從前期的準備工作,到儀式的進行過程,再到儀式結束後的餘波。我們會瞭解到,一場儀式的背後,可能涉及多少人的參與,需要準備多少物資,以及每個參與者在儀式中扮演的具體角色。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深入挖掘這些儀式所蘊含的象徵意義。一個特定的動作,一種色彩的運用,一段古老的歌謠,都可能承載著部落祖先的智慧和對世界的理解。 本書將著重分析儀式的多重功能:它們如何強化部落的凝聚力,如何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如何幫助個體度過人生中的重要轉摺點(如成年禮、婚禮、葬禮),以及它們如何處理潛在的社會矛盾和群體衝突。通過對儀式的深入解讀,我們將窺見部落成員的世界觀,他們對生死、命運、自然力量以及超自然存在的看法。 民族誌的實驗性維度:挑戰與洞察 “民族誌實驗”的視角,意味著本書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作者並非簡單地記錄和描述,而是試圖通過一種更具互動性和反思性的方式,與部落成員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並在研究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優化自己的觀察與分析方法。 這可能涉及到作者親身參與到部落的某些活動中,以更貼近的方式體驗他們的生活。也可能意味著作者會運用對比分析、結構主義等理論工具,來解讀觀察到的現象,並嘗試構建齣更具解釋力的模型。這種實驗性,也體現在作者對自身作為研究者所處位置的自覺反思,以及對研究過程中可能齣現的文化偏見和誤讀的警惕。 本書將展現作者如何剋服語言障礙、文化隔閡以及可能存在的外部乾擾,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建立起與部落成員的信任關係,並從他們那裏獲得一手、真實的信息。這種挑戰本身,就是民族誌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本書引人入勝之處。 文化傳承的動態視角:從過去到現在,看嚮未來 文化並非凝固不變的化石,而是活態流轉的生命體。本書將不止步於對部落當下文化的靜態描繪,更會關注文化的傳承與演變。作者將探究部落的口述曆史、神話傳說以及民間故事是如何被一代代傳下去的,這些故事在今天的部落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著部落成員的觀念和行為。 同時,作者也會關注外部世界對部落文化的影響,以及部落文化如何在現代化的浪潮中尋找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新舊文化的碰撞與融閤,將為我們提供一個觀察文化動態演變的絕佳窗口。本書或許會觸及部落在麵對全球化、基督教傳播、國傢政策等外部因素時所做齣的適應與抵抗,以及這些互動對部落社會結構和文化認同帶來的改變。 《納文》:不止於學術,更是一次人文關懷 《納文:圍繞一個新幾內亞部落的一項民族誌實驗》是一本學術性與文學性並存的書籍。它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對一個遙遠而獨特的文化進行瞭深刻的剖析;同時,它也以人性的溫度,展現瞭作者對研究對象深深的尊重與關懷。 閱讀本書,讀者將有機會: 拓寬視野: 瞭解人類社會的多樣性,認識到文化並非隻有一種模式。 深化理解: 洞察人類行為的深層動因,理解那些看似“奇異”的文化習俗背後所蘊含的邏輯。 反思自身: 在對比中審視自己的文化,重新審視習以為常的價值觀念。 體驗探險: 隨同作者一同踏上這場充滿未知與驚喜的學術探險之旅。 本書將是一次難忘的人文閱讀體驗,它將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的界限,走進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去聆聽那些古老而鮮活的聲音,去感受那些與我們迥異卻同樣值得尊重的生命脈搏。它是一扇打開新幾內亞部落文明的窗口,更是對人類文化豐富性與復雜性的一次深刻的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