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首次完整收录福柯晚期所作的两次演讲——《什么是批判?》和《自我的文化》,以及演讲后精彩的问答和讨论环节,福柯的机敏和睿智在其中展现无余。
·本书编者参照福柯演讲手稿对两次演讲的文本进行了悉心校订,以期使福柯思想的面貌臻于完整。
·福柯的这两次演讲,时隔五年,期间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演变。此次同时发表这两次演讲不仅极富意味,也可为研究福柯晚期思想提供一把钥匙。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米歇尔·福柯晚期所作的两次演讲。
di一次演讲,名为“什么是批判?”,于1978年5月27日在法国哲学学会举行。福柯把自己的研究纳入由康德《什么是启蒙?》一文所开启的视角,把批判定义为一种伦理—政治态度,而此态度在于一种不被过度治理的艺术。
第二次演讲,名为“自我的文化”,于1983年4月12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所作。福柯在其中把自己的研究定义为一种关于我们自己的历史本体论,指出他对启蒙的看法和他对古希腊-罗马的分析有关。随后,福柯在伯克利分校还参加了三次讨论会,回顾了他哲学进程中的若干方面。
批判既可针对治理,也可针对自己。无论是质疑治理的批判,还是质疑自我的批判,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启蒙的精神。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本书编者把《什么是批判?》和《自我的文化》放在一起的用意。
作者简介
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1926—1984),法国哲学家、思想史家、社会理论家、语言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作为法国后结构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知识型、权力、知识考古学等观念对之后直至今天的人文科学影响深远。其代表作有《古典时代疯狂史》、《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等。
潘培庆,1980年代初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语系,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后赴瑞士留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对中西哲学、中西政治文化战略的比较研究有兴趣。著有《解构中国政治文化战略》,译作有《福柯思想辞典》、《福柯的最后一课:关于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治》、《词语》、《论自愿为奴》等。
目录
总 序 | 重拾拜德雅之学
译者序 | 批判和治理如影随形,自我与技术如水随器
福柯著作名缩写
关于本书的说明
导言
什么是批判?自我的文化:福柯的两次演讲及问答录
什么是批判?(1978年5月27日)
自我的文化(1983年4月12日)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系讨论会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讨论会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语系讨论会
精彩书摘
福柯的思想经历了一系列转变,但同样的声音却总是可以辨认出来的。问题在于一方面把握这些变化, 同时又把握这一在哲学上如此独特的声音。本书的中心是两次演讲,时隔五年之久,它们好像显得非常遥远。然而在这两次演讲中至少存在着某种基本的连接点,其价值和含义都值得详细阐发,这一连接点说明了两者的初次接近:这就是福柯对康德《什么是启蒙?》一文的参照,福柯同时思考了康德的批判任务的含义,他以激进方式对此任务重新定义,以便为己所用。
这种参照贯穿了福柯从1978年到1984年的所有文章和讲话,只是这种参照经常是快速涌现,几乎隐隐约约,没有进行任何系统的分析。但有两个“时刻”是例外:1978 年,在为乔治·康吉莱姆《正常与病态》一书的美国英文版所作导言中,福柯提到了康德的文章和启蒙的问题,他在法国哲学学会所作演讲中则详尽地谈论此问题,我们在此首次发表这一“批判”文本。其次是在 1983 年,福柯一方面在法兰西学院关于“治理自己与他人”的首次讲课中又谈论此问题,其中若干节选被重新整理,并以文章形式在1984 年发表;此外,福柯还有一篇文章讨论此问题,文章在美国发表,时间也是在1984年。1983年4月12日,地点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福柯决定在“校董讲座”(Regent’s lectures)的演讲(我们在此首次发表此演讲)中,以一段关于康德论述启蒙文章的简短讨论开始,据他说,目的在于“说明我为什么对‘自我的文化’这一作为哲学和历史问题的主题感兴趣”。
我们在此介绍的两次演讲:“什么是批判?”和“自我的文化”,它们构成了两“极”,由此可以考察福柯在1978年和1983年之间的思想演变。于是可以思考福柯阅读《什么是启蒙?》(这成为他手中的一个真正的工具箱)一文的不同方法,不过还可以思考连续性因素,不管怎么说,这些连续性因素促使他把自己的历史-哲学观点以及现在和过去的研究都纳入到由康德论述启蒙的文章所开启的 “批判” 问题之中;不过,依福柯之见,他的“批判”问题不能,也不应该被等同于康德那种严格意义上的著名批判研究。如果说福柯对康德的参照始终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这种参照自从他关于“人类学”博士副论文就开始了,那么他试图通过揭示另一个康德,或者至少通过阐明一条替代“批判”之路的“康德”之路,由此勾画出他自己的哲学实践的谱系。
……
什么是批判?自我的文化:福柯的两次演讲及问答录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