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友芝全集(套装全12册)

莫友芝全集(套装全1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剑,张燕婴 整理 著
图书标签:
  • 莫友芝
  • 哲学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学术著作
  • 文化
  • 历史
  • 全集
  • 套装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14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961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058
套装数量:12
字数:340000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想了解晚清牛人是如何玩转书画金石、版本目录、音韵训诂、诗词歌赋甚至农桑养殖的吗?

  想感受一代通儒是以怎样的人格魅力让曾国藩写下“京华一见便倾心,当时书肆订交,早钦宿学”的吗?

  想知道全能型人才是如何读书、治学、交友的吗?

  认识一个人,就读他的全集。

  展开《莫友芝全集》,找到你的答案。

内容简介

  莫友芝先生一生颠沛,但倥偬之中,著述不辍,其《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治古典文献者必读;《郘亭诗集》《郘亭文集》,治清代文学者必读;《黔诗纪略》,治西南历史者必读。此皆流传较广者,而莫氏学问渊深,于四部皆有建树:治经,则汇纂前说,考证补苴,撰《十先生中庸集解》;治小学,则阐发幽隐,析分源流,撰《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韵学源流》;治版本目录,则广访博求,搜剔众本,撰《持静斋书目》《持静斋藏书记要》《江南收书记》《影山草堂书目》;治书画金石,则耳闻目验,手拓心识,撰《书画经眼录》《金石影目录》《郘亭校碑记》《文选楼缩刻少室石阕十五石》;治农桑,则旧著新阐,通俗便农,撰《樗茧谱》……此外又有大量书信、日记,涉及与诸多晚清重要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的交往,载有众多关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的历史事实。今《全集》收录莫氏除《遵义府志》以外的所有存世著述,不遗片纸,又附多种相关资料,内容至为丰富,研究莫友芝、研究晚清学术、研究近代历史,均须参考。

作者简介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眲叟,贵州独山人。精音韵训诂,通金石目录,工诗文,擅书法,名重当世。先后入胡林翼、曾国藩、李鸿章幕,同晚清众多重要人物往来密切,与曾国藩交谊尤深。其学淹贯四部,于经学、小学、史学、版本学、目录学、金石学均有著作,目为一代通儒,殆非过誉。

精彩书评

  篆文已与流俗殊,解说尤令耳目新。

  乾嘉老儒耽苍雅,东南严段并绝伦。

  就中一字百搜讨,诘难蠭起何龂龂。

  暗与此本相符契,古辙正合今时轮。

                  ——曾国藩评《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


  京华一见便倾心,当时书肆订交,早钦宿学;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酒樽和泪,来吊诗魂。

                            ——曾国藩挽莫友芝

  

  先生与位西先生同时,同为曾文正讲学之友,其平生好书之癖亦正相同。……故在今日道丧文敝之世,读书者日见其少,好书者犹见其多,则数先生提倡之功为不小矣。

                            ——叶德辉评《郘亭知见传本书目》

目录

第一册

前 言

十先生中庸集解

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

韵学源流

樗茧谱

第二册

持静斋书目

持静斋藏书记要

第三册

宋元旧本书经眼录

郘亭书画经眼录

金石影目录

郘亭江南收书记

第四册

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一—卷八)

第五册

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九—卷十六)

第六册

郘亭日记

郘亭书信

第七册

郘亭诗集

第八册

郘亭文集

郘亭集联

第九册

黔诗纪略(卷一—卷十)

第十册

黔诗纪略(卷十一—卷二十一)

第十一册

黔诗纪略(卷二十二—卷三十三)

第十二册

郘亭印存

郘亭校碑记

文选楼缩刻少室石阕十五石

影山草堂书目

附 录

后 记

精彩书摘

  致曾国藩(咸丰九年七月)

  后学莫友芝顿首奉书涤生先生少司马大人麾下:奉别遂一纪,自军兴来,熟闻先生膺简命任征讨之重,独以实心实力,举错不阿,振刷于挠挫之余,刮湖江,荡鄂皖,扫彭蠡而南,靡坚不催,势如破竹。天下之人,识与不识,罔不异口同声,以为阳明子用兵殆无以过,有真将略必在真读书人,信哉!颇怪今之议军务者,每以无人无饷为病,非真无也,用人不当其才,而饷耗诸无用之地也。友芝居万山中,不能悉天下事,窃常目击乡里用兵,每一事起,其与事人必有实劳、虚寄、偾媴数等。其既也,实劳与虚寄等擢,已不足以劝功,至偾媴亦优有叙阶,而豪杰解体矣。比再有事,其效驰驱者,尽碌碌无短长,虚张名簿,惟取坐靡,事之或已,非其真能,特苟且幸值其暂云尔。是胡赏不足劝,罚不足惩,波流滔滔,几于皆是。惟先生行军赏信罚必,悉当功罪,传在人口,故部下得人最盛,建功亦最多。昨阅邸抄,载信丰解围,酌举在事人员,他人连篇累牍,而先生寥寥数人,不敌其十一二,以推他件,知无不然。信乎,大贤举动,迥绝时流,假使海内封疆重寄尽能核实进退如吾先生,则士皆作气,饷无浪掷,何物长毛尚能负固如此淹久者哉!友芝以桑梓连年不靖,至于置砚无所,友朋牵率,漫复计偕。而所业就荒,依然席帽,遂以截取到班,就图谒选。而铨法纷更,必输饷、军劳两班无投到人,方许波及正班一二,此即必无之事,知持议者早取此正班束之高阁。聊俟来岁,春官消散,三场冷粥,再作变计耳。边荒下士,既无补于世用,又不能苟谋自存作空山终老计,纵浪大化,未知止泊,诗书误人,亦至于此。唯念平生知己,无逾先生,曩昔教言,常佩心鬲,金台飘泊,驰慕无已。值万安丁令赴任,肃此付舍弟祥芝呈道悃忱。祥芝自去夏蒙调随营,惧其少不更事,不敢作书申谢。昨闻复有开方绘图之委,不知能遽称任使否。惟冀严诲而切督之,俾稍解世务之一二,造就逾于生成矣。敬请崇安,伏乞垂鉴。后学友芝顿首上。

前言/序言

  莫友芝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诗词方面。他的诗生前身后都有不少人称誉。郑珍言其诗似“东野、后山”,与韩愈、苏轼也仅有一间之隔(《郘亭诗钞》序);黄统认为其诗似李商隐、黄庭坚、陈师道,已造杜甫、韩愈门庭(《郘亭诗钞》序);翁同书认为其诗“不尚流美”、“风骨高而性情出”(《郘亭诗钞》序);徐子苓认为其诗“肇原韩、孟之间,气体却自冲粹”(《郘亭诗钞》跋);汪士铎认为其诗“如秋霄警鹤,汉苑鸣蜩,风露凄清,知为不食人间烟火者。又如五丁开山,斧险凿崖,绝无一寸平土,真可药袁、蒋之性灵,起钟、谭之废疾”(《莫郘亭遗诗》跋)……大要皆指向莫友芝诗思、诗境、诗语之精严不苟。今观莫诗,如“栗尾劳清饷,锋心谢妙书”(《简梦湘观察兼致张杨园先生书》)、“石竹迂通径,岩花淡拂楼”(《小晴出游》)、“径兼朱果烂,垣枕绿苔荒”(《苦雨》)、“午日鱼开钥,秋风马脱衔”(《西斋》其二)、“夜潮舂客魂,梦醒犹惘惘”(《羊崖关》)等精于炼思、炼境、炼字之例不胜枚举,颇可见其诗思、诗境、诗语之生新不俗。翁同书认为莫诗不俗的原因在于“子偲天性惇朴,家多藏书,而又能善读之,以蕴蓄为辞章,故能远去尘俗,不失涪翁质厚为本家法”(《郘亭诗钞》序),即其诗学成就建立在深厚学养之上,此亦为当时通识,诸家皆将莫诗视为“学人之诗”,或将之视为晚清“宋诗派”的主要成员。陈衍《石遗室诗话》云:“郑、莫并称,而子偲学人之诗,长于考证,与子尹有迥不相同者,如《芦酒诗》后记一二千言,《遵乱纪事》廿余首,《哭杜杏东》亦有记千百言附后,皆有注,可称诗史。”又云:“道咸以来,何子贞绍基、祁春圃寯藻、魏默深源、曾涤生国藩、欧阳磵东辂、郑子尹珍、莫子偲友芝诸老,始喜言宋诗。”此亦为有识之见。然莫诗对于山水的深摹细描,又上接韦、柳而远踪二谢,非宋诗所能牢笼。《贵州通志·莫友芝传》云其诗:“早岁刻意二谢,中间希踪韦、柳,晚乃苍劲古秀,由宋人以远希杜陵。”就山水诗而言,所评近之。就诗歌体裁而言,莫诗实富于变化:“律诗胜于古体;而七律之出入黄、陆,又胜五律;五古之骎骤杜、韩,又胜七古;绝句则全是宋派,意所不属故耳。”(郑珍《郘亭诗钞题识》)莫诗亦有过于追求新奇精严,而致板涩枯槁之弊,郑珍评莫诗:“惟用思太深,避常过甚,笔墨之痕,时有未化。……郘亭与柏容平时论此事每推我,平心自揣,实才不逮两君,只粗服乱头,自任其性,似稍稍不无一得者。”(《郘亭诗钞题识》)然而莫诗虽不及郑珍诗歌腾跃自然,“而朴属微至,洗尽腥腴,亦偏师之雄矣”(钱仲联《梦苕盦诗话》)。

  莫友芝词,其生前藏拙不肯付梓。后朱孝臧得其钞本,激赏之,誉为“高健之骨、古艳之神,几合东坡、东山为一手。国初诸家俱无从望其肩背,无论后来矣”。民国凌惕安收入《黔南丛书》第四集中,但一直未能引起重视,近年来莫词始为学界关注,并给予较高评价。细观莫词,写恋情之缠绵,写亲情之真挚,写本意之体帖,写黔中风情之清新,写赠答寄怀之遥深,皆的然名家。刘扬忠云莫词是“心绪文学”的一个范本(《莫友芝〈影山词〉简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莫立民谓其“当得起晚清名词人的称呼”(《近代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词史中当为莫友芝留一席之地。

  莫友芝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音韵训诂、版本目录和地方文献三个方面。音韵训诂方面,莫友芝的《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以唐人写本《说文》木部残篇一百八十文,校孙刻大徐本、祁刻小徐本,足补正者将及百条,且不仅校异同,亦辨源流、校是非,从中可窥由上古到中古之语音变化,在说文学史上应有重要位置。他的《韵学源流》在音韵学史上亦具重要意义。陈振寰《韵学源流评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评价云:“它是第一部‘理明事简’的汉语音韵学史……对普及音韵和音韵学史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最先明确地分古韵研究、今韵研究、反切研究三方面阐述韵学史,对后世音韵学和音韵史的编撰,有一定的影响。”“它在不少地方以提炼旧说和综合评点的方式,提出了自己较有价值的见解。”莫友芝对水书文字也有所研究,其《黔诗纪略》卷九《红崖》序云:“吾独山土著有水家一种,其师师相传,有医、历二书,云自三代。舍弟祥芝曾录得其《六十纳音》一篇……且云其初本皆从竹简过录,其读迥与今异而多合古音,核其字画,疑斯籀前最简古文也。”水书系水族人民的百科全书,已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莫友芝算得上是较早研究水书文字的学者。

  版本目录方面,莫友芝不仅校勘刻成《张杨园先生集》、《中庸集解》、胡注《资治通鉴》等,且传世有《持静斋书目》、《持静斋藏书记要》、《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郘亭书画经眼录》、《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等多种目录学著述,对考察古籍源流、版本、存佚、流通、优劣皆具重要参考价值。尤其是《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汇南北图书目录之长,简注诸书传世不同版本,各目之注又时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语,向得赏鉴家珍爱,虽未足与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相颉颃,然亦不失为一代名著。

  地方文献方面,莫友芝可谓黔省文化保存与传播的功勋之臣。其与郑珍合撰的《遵义府志》,“博采汉唐以来图书地志、荒经野史,披榛剔陋,援证精确,体例矜严,成书四十八卷。时人以配《水经注》、《华阳国志》”(黎庶昌《莫征君别传》)。梁启超甚至誉为“府志中第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其编辑完成的《黔诗纪略》三十三卷,网罗明代二百多位贵州诗人,诗二千余首,“因诗存人,亦因人存诗;旁征事实,各系以传,而大要以年为次。无诗而事实可传、文字有关暨山川可考者,相因附见,按以证之。国朝人文字足备掌故者,间附录焉”(莫绳孙《黔诗纪略》卷首题记)。贵州文献始灿然可述,堪称贵州历史文化之瑰宝。

  莫友芝的学术特点,可以博闻、综理、独断六字目之。其平生好交游,足迹遍南北,知交满天下,故能博闻广识;其学术以综合整理前人为主,如《韵学源流》、《记周景王大泉》、《记王少伯龙标诗》、《河图洛书俱不可考说》等,大半文字均转述概括自前人著述,郑珍谓“其读书,谨守大师家法,不少越尺寸”(《郘亭诗钞》序)。但莫氏绝非“两脚书橱”,而是每能于比较中见出对象之特点与价值(可参前引陈振寰评《韵学源流》之语),李鸿裔曾回忆咸丰十年与莫友芝京师相聚的情形云:“吾一日发兴为长句,仿玉溪偶成转韵七十二句,性龙、碧湄以为似高、岑。偲老奋髯曰,此诗风格才调在太白《鲁郡尧祠》间,作者意中之玉溪,评者目中之高、岑,皆浪说耳。至今思之,如在目前。”(莫友芝咸丰十年七月四日致潘祖荫信末所附李鸿裔跋)此真可谓独断之学,然亦得其博闻之助也。

  莫友芝的书法成就,当时已有美誉。黎庶昌谓其“真行篆隶,蕴藉朴茂,极书家之能事”(《莼斋偶笔》)。莫祥芝谓其“尤善书,篆隶楷行皆能力追古人而运以己意,足迹所至,人争求之,得者以为幸。近年自谓楷书更有心得云”(《郘亭先生行述》)。旧山楼主人赵宗建至以常临莫氏法书自遣。后人评价愈高。《清史稿》本传谓其“真行篆隶书不类唐以后人,世争宝贵”。沙孟海谓:“学邓石如的,莫友芝最好,赵之谦、吴熙载其次。”(《近三百年书学》)张舜徽谓:“咸同间之能书者,自以莫郘亭为一大家。真行篆隶,兼擅其长,而篆隶尤有名。下笔辄刚健有势,知其沉潜于古者深也。”(《爱晚庐随笔》)而马宗霍评价较为平允:“郘亭篆隶,皆古拙有金石气,不以姿致取容,虽器宇稍隘,固狷者之美也。”要之,莫氏无愧为晚清一大书家。


《墨海撷英:中国古代书画名家传记汇编》 内容概要: 《墨海撷英》是一部内容详实的中国古代书画名家传记汇编,旨在通过深入挖掘与梳理,为读者呈现一系列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大家们的生平事迹、艺术风格、创作理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本书并非单一作者的创作,而是汇集了多位艺术史研究者、收藏家及文学爱好者数十年心血的结晶,力求从不同角度、运用多重史料,立体地展现这些艺术巨匠的风采。 本书收录的名家涵盖了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的各个重要时期,横跨书法、绘画、篆刻等多个艺术门类。我们精选了那些在各自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艺术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代表人物,如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他的笔法精妙,气韵生动,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画圣”吴道子,其笔下的龙腾虎跃,鬼斧神工,被誉为“吴带当风”;宋代四大书画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的书画风格各异,却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各自开创了一代风气;明代的文徵明、唐寅,他们的文人画意趣盎然,笔墨潇洒,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涛,他们以独特的笔墨语言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艺术的独立精神和时代的反思。 本书的编写遵循严谨的学术态度,力求史料准确,考证详尽。每一位名家的传记都建立在广泛的文献研究基础之上,包括但不限于正史记载、笔记小说、文人诗文、书画题跋、遗迹碑刻等。在叙述传记的同时,我们特别注重考证其艺术生涯的关键节点,例如拜师学艺的经历,重要的创作时期,重要的作品流传考,以及与其他艺术家的交往互动。这些细节的呈现,不仅能帮助读者了解名家的个人成长轨迹,更能窥见他们艺术风格形成与演变的内在逻辑。 在艺术风格的分析部分,本书摒弃了泛泛而谈的空洞评价,而是深入到具体作品的分析之中。我们会选取名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从笔墨技巧、构图布局、色彩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解读。例如,在介绍王羲之的书法时,我们会具体分析《兰亭集序》中“之”字的写法变化,以及其整体行笔的流畅与韵律;在解读吴道子的绘画时,我们会着重分析其线条的运用,如何通过遒劲的笔触表现出物象的立体感和生命力。对于绘画作品,我们还会探讨其题材的选择、主题的表达,以及时代背景对作品内涵的影响。 此外,本书还高度重视对名家艺术思想和创作理念的挖掘。我们相信,艺术家的作品是其内心世界的折射,而创作理念则是驱动其艺术实践的内在动力。因此,本书会通过分析名家的自述、与他人的通信、以及后人的评论,来呈现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例如他们如何看待笔墨的含义,如何追求“意境”的表达,以及如何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融入创作之中。例如,我们会探讨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山水画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主张。 《墨海撷英》不仅是一部艺术史的普及读物,更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参考书。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为广大艺术爱好者、研究者、以及收藏家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书画名家的平台。本书的编纂者们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热诚拥趸,深感中国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亦不乏失传与遗珠,故而汇聚此书,期望能将这些璀璨的明珠呈现于世,让更多人领略中华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排版设计上,本书力求典雅大方,与书籍内容相得益彰。每位名家的传记都配有精选的代表作品图片,力求高清、真实,还原作品的艺术神韵。图片的选取严格遵循版权规定,并经过精心校对,确保其准确性。书中还穿插有相关的历史地图、名人画像、以及古建筑的插图,以增强阅读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本书的问世,是对中国古代艺术宝库的一次珍贵梳理和呈现。我们相信,《墨海撷英》将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中国古代艺术殿堂的窗口,使读者在欣赏那些传世之作的同时,更能走近那些伟大的灵魂,感受他们不朽的艺术生命。本书的目标是让每一个翻开它的人,都能从中汲取知识,获得启迪,并对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章节示例(部分): 第一章:笔走龙蛇,神采飞扬——“书圣”王羲之的艺术传奇 早年师承与艺术启蒙 《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与艺术成就 行书、草书的技法探析 书迹流传与后世影响 第三章:意笔天成,气韵生动——宋代文人书画的时代风采 苏轼:诗书画三绝的北宋巨擘 《寒食帖》的悲凉意境与书法艺术 文人画理念的阐述与实践 黄庭坚:雄浑恣肆的笔墨狂歌 《松风阁诗帖》的书法气势 对笔法的创新与追求 米芾:尚意写意的书画探索者 “米点山水”的独特表现手法 书法中“颠逸”风格的形成 蔡襄:温润典雅的书画气度 对宋代书法审美的贡献 其画作风格的独特性 第六章:师法自然,独辟蹊径——明清山水画的革新者 文徵明:温雅清丽的江南文人画代表 晚年山水画的淡雅风格 对弟子们的教导与影响 唐寅:才情横溢的仕女画与山水画大师 《溪山行旅图》中的精妙构思 从“唐伯虎”到艺术家的蜕变 董其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书画大家 “南北宗论”的提出与影响 其山水画的笔墨特色与时代意义 八大山人:孤傲奇绝的笔墨世界 “哭之、笑之”的独特符号 写意画的极致表达 石涛:我辈岂是蓬蒿人——“搜尽奇峰打尽草”的艺术宣言 “笔墨当随时代”的哲学思考 对中国画发展的重要贡献 本书不仅仅是陈列一个个名字和作品,更是希望通过对这些艺术巨匠的生命历程和艺术探索的追溯,让读者能够深刻理解中国古代艺术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薪火相传的内在生命力。我们相信,每一次对历史的重温,都是一次对未来的启示,《墨海撷英》正是这样一部承载着历史智慧与艺术光辉的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文集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完整呈现了莫友芝在学术低谷期如何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某些卷册中,可以看到他被排挤、被误解后的自我反思和更加坚定的学术立场。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和坚持,透过那些发黄的信札和日记文字,扑面而来,极具感染力。特别是关于他晚年致力于整理和校勘宋元明以来的重要典籍,那种“抢救性”的学术行为,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深切责任感。他不是为了写出惊世骇俗的“新论”,而是脚踏实地地为后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内容,在其他零散的选集中是看不到的,唯有在这部“全集”中才能体会到他一生的学术轨迹和心路历程。坦率地说,光是那几篇关于古籍版本学的论文,其方法论的先进性,都足以让当代的版本目录学研究者汗颜。这是一部有温度、有血肉的学术巨著。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套厚厚的《莫友芝全集》时,心里还有些忐忑,担心内容会过于枯燥晦涩,毕竟涉及的领域太广了。但读完前几卷关于他宦游生涯的记录,我彻底被吸引住了。那些关于他治理地方的政绩和地方史志的整理,远比教科书上冷冰冰的记载要生动得多。他对于水利工程的关注,对地方教育的重视,都体现出一种“兼济天下”的儒家情怀。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其中关于某些地方戏曲腔调演变的记录,他不仅用文字描述了声调的高低起伏和韵味,甚至还试图用当时的音韵学理论去解释其变化规律,这种跨学科的探索精神真是令人叹服。而且,这套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都非常棒,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累,这对于一套动辄上百万字的文集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细节。它不仅仅是一套学术工具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

我必须提到这套书的整理工作,实在太专业了。要知道莫友芝的稿件流传下来,很多都是手稿、信件或者不同时期的刻本,版本错讹之处必然不少。这套全集的编纂团队显然下了大工夫,他们不仅尽力考订了原本的字句,还在重要的争议点上做了详尽的校勘记。例如,在涉及到一些地方志的引文时,他们甚至追溯到了原始的府县志原本进行比对,确保了引文的准确性。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于研究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保障。此外,全集还附带了非常详尽的人名、地名索引,这极大地便利了查找工作。我前段时间正在研究某个特定时期川渝地区的士人网络,有了这个索引,就能迅速定位到所有相关的记载,效率提升了好几倍。可以说,没有这个权威、规范的“全集”,对莫友芝的研究将是寸步难行。它真正做到了“集大成”和“精益求精”。

评分

这套《莫友芝全集》真是让我爱不释手,特别是那些早期札记和诗文的汇编,简直就是打开了清代中后期学术思想的一扇窗。我记得有一次,我正沉浸在他对碑帖的精细考证中,那些关于金石拓片纹理的描述,细致入微到让人仿佛能触摸到纸张的粗粝感。他对于古文字的辨识和考订,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放在今天来看也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我尤其欣赏他那种融汇贯通的能力,不仅精通经史子集,对园林、戏曲、甚至是地方风俗都有涉猎。比如其中收录的几篇关于巴蜀文化遗存的随笔,视角独特,资料翔实,远超当时士大夫常见的泛泛而谈。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莫友芝先生在昏黄的灯光下,手持毛笔,一遍遍校对文字的情景。这套书的编排也十分用心,注释详尽,将一些晦涩的典故和罕见的史料都做了清晰的梳理,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这位大学者深厚的学养。虽然篇幅浩大,但每翻开一页,都有新的惊喜,感觉自己仿佛在与一位博学的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诗词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这套书中的诗词存稿和批注部分,简直是我的“宝藏库”。莫友芝的诗风是沉郁顿挫中带着旷达的,不像同时代一些人那样流于靡弱或刻意求险。我尤其喜欢他那些借景抒怀的作品,比如他游历峨眉山时所作的一组组律诗,不仅描绘了壮丽的山川景色,更融入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更重要的是,全集收录了他对他人诗作的大量评语,这些评语往往一针见血,切中要害,展现了他极高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有些评论甚至直接点出了当时文坛的一些流弊,言辞犀利而不失风度。通过阅读这些点评,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诗词鉴赏水平,更领悟到了如何在古典文学的海洋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这套书在文学评论方面的贡献,绝对不亚于他在金石学上的成就。

评分

京东服务越来越好,比某当晚两天下单还提前到了,就是券太难抢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送货快,物美价廉,值得购买

评分

非常满意,快递小哥服务周到热情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送货快,物美价廉,值得购买

评分

送货快,物美价廉,值得购买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