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图鉴

野菜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付彦荣 著
图书标签:
  • 野菜
  • 植物
  • 图鉴
  • 食用
  • 野生植物
  • 健康
  • 自然
  • 户外
  • 科普
  • 食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536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485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含章·图鉴系列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56
字数:3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野菜图鉴》主要选取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257种野菜,以方便读者认识。比如人们常见的马齿苋、蕨菜、蒲公英、大车前、豆瓣菜等,详细介绍它们的名称、别名、特征、功效、习性、分布、饮食宜忌等,使读者能够有针对性地食用。同时,为每种野菜配备高清彩色图片,采取图鉴的方式展现野菜的各部位特征,以方便读者辨认不同野菜。

作者简介

付彦荣

园艺学博士,高级工程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多年从事园艺领域研究与教学工作,现任职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内页插图

目录

14植物的分类系谱

15植物的结构

17野菜的叶子类型

20野菜的花

22野菜的果实

23野菜的种子

24野菜的营养价值

25野菜的食用

28野菜的采摘

第一章茎叶类野菜

32马齿苋

33蕨菜

33荚果蕨

34酸模叶蓼

34灰绿藜

35酸模

35地肤

36反枝苋

37青葙

37牛繁缕

38刺苋

39诸葛菜

39朝天委陵菜

40豆瓣菜

40宝盖草

41蔊菜

42景天三七

43歪头菜

43扶芳藤

44秋海棠

44珍珠菜

45酢浆草

46红花酢浆草

47冬葵

48毛罗勒

49刺芹

49地笋

50水芹

51山芹菜

52罗勒

53打碗花

54紫苏

55薄荷

56香薷

56藿香

57马兰头

57野茼蒿

58野艾蒿

59蒌蒿

60蒲公英

61抱茎苦荬菜

61山韭

62凤眼莲

63薤白

64野韭菜

64绞股蓝

65落葵

65榆钱

66刺五加

67柳树芽

68龙牙楤木

68香椿

69牛膝菊

69黄荆

70牡荆

71五叶木通

71黑三棱

72水田碎米荠

72碎米荠

73大叶碎米荠

73垂盆草

74美丽胡枝子

74虎耳草

75地榆

76翻白草

77白车轴草

77卫矛

78凤仙花

79锦葵

79野西瓜苗

80千屈菜

80天胡荽

81过路黄

81錾菜

82连翘

83野芝麻

84红薯叶

85饭包草

85直立婆婆纳

86龙葵

87猪殃殃

87半边莲

88接骨木

89鳢肠

89秋英

90旋覆花

91野菊

92苦菜

92假蒌

93啤酒花

94远志

95月见草

96小茴香

97藜

97红心藜

98龙芽草

99荠菜

100鹅绒委陵菜

100芝麻菜

101紫蓼

101满天星

102小花鬼针草

102狼把草

103鬼针草

103鼠曲草

104一年蓬

105花椒

106红蓼

106水蓼

107红花

108益母草

109夏枯草

110水苦荬

111大车前

112大刺儿菜

112鸦葱

113黄鹌菜

113茵陈蒿

114柳兰

115鸭舌草

115萝藦

第二章食花类野菜

118金莲花

119蜀葵

120木棉

121木芙蓉

121山丹百合

122鸡蛋花

123菊花

124款冬

125朱槿

126黄花菜

127有斑百合

127卷丹

128玉簪花

128木槿

129牡丹

130月季

131玫瑰花

132忍冬

133杜鹃花

133米兰

134茉莉花

135栀子

136雨久花

136合欢花

137桂花

138月桂

139泡桐花

139结香

140兰花

141迎春花

142玉兰

143白兰

144槐花

145石榴花

146鸡冠花

147山茶花

148郁金香

149紫萼

150风信子

151水仙

152紫罗兰

153紫藤

154蜡梅

155迷迭香

156金鱼草

157美人蕉

158夹竹桃

159薰衣草

160太阳花

161康乃馨

162天竺葵

163勿忘我

164小苍兰

165羊蹄甲

166金盏菊

167绣球

168仙客来

169银莲花

第三章根茎类野菜

172鱼腥草

173虎杖

173薯蓣

174莲

175芍药

176麦冬

176山葵

177野胡萝卜

178甘露子

178地黄

179桔梗

180魔芋

180党参

181仙人掌

182何首乌

182展枝沙参

183杏叶沙参

183黄精

184牛蒡

185菊芋

186紫菀

187菱角

187荸荠

第四章果籽类野菜

190苦荞麦

191芡实

191酸角

192野大豆

193苘麻

193救荒野豌豆

194黄秋葵

195野燕麦

195薏苡

196枸杞

197银杏

第五章幼苗类野菜

200皱果苋

200紫花苜蓿

201南苜蓿

201委陵菜

202刺儿菜

202苣荬菜

203附地菜

203玉竹

204竹笋

205芦笋

205芦苇

206白茅

206香蒲

207小香蒲

207女娄菜

208鸡毛菜

208田紫草

209活血丹

210紫花地丁

211遏蓝菜

第六章藻菇类野菜

214鸡枞菌

214松蕈

215青头菌

215松树菌

216鸡油菌

216绣球菌

217小美牛肝菌

217双色牛肝菌

218香菇

218平菇

219金针菇

219草菇

220猴头菇

220鸡腿菇

221茶树菇

221羊肚菌

222头状秃马勃

222毛木耳

223银耳

223条斑紫菜

224海带

224裙带菜

225鹅掌菜

225羊栖菜

附录常见野果

228杨梅

229酸浆

230橄榄

231山葡萄

232软枣猕猴桃

232狗枣猕猴桃

233鸡蛋果

234东北茶藨子

235酸枣

235番石榴

236山楂

237毛樱桃

238野核桃

239榛

240茅栗

241野杏

242毛桃

243沙棘

244构树

245火棘

246桑

247无花果

248褐梨

248文冠果

249番木瓜

250拐枣

250君迁子

251沙枣

251龙眼

252索引


精彩书摘

植物的分类系谱

野菜是植物世界的一员,要想了解和辨识野菜就要先了解植物的分类和结构。植物的分类系谱图如下:

门(Phylum)

整个植物界通常被分为16门。有裸藻门、绿藻门、轮藻门、金藻门、甲藻门、褐藻门、红藻门、蓝藻门、细菌门、粘菌门、真菌门等。

纲(Class)

纲隶属于门。分为单子叶植物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Order)

目隶属于纲。有泽泻目、水鳖目、槟榔目、天南星目、鸭跖草目、莎草目、姜目、百合目、蔷薇目、石竹目、无患子目、毛茛目、玄参目、鼠李目、胡椒目、樟目等。

科(Family)

科隶属于目。一个科包含了一个或者几个相近的属。有香蒲科、眼子菜科、茨藻科、冰沼草科、泽泻科、禾本科、雨久花科、薯蓣科、芭蕉科、姜科、兰科、景天科、豆科等。

属(Genus)

一个属包含了一个或者几个相近的种。有蔷薇属、向日葵属、蓝雪属、栀子属、杜鹃花属、野豌豆属、万寿菊属、曼陀罗属、酢浆草属、兔耳草属、见血封喉属、茶属等。

种(Species)

每个单位的个体就是一个种,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

亚种(Subspecies)

有地理分化特征的种群,在分类上与本种中其他亚种有可供区别的形态和生物学特征。

植物的结构

一棵完整的植物由以下部分构成:

茎是维管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上部分主要依托于茎,多呈圆柱形,也有少数呈其他形状,如某些多肉植物呈扁圆形或多角柱形。它具有支撑、贮藏、运输、光合作用以及繁殖等功能,其主要功能是为植物的各部分输送营养物质和水分,犹如人类的血管,此外,它还可以为植物的地上部分提供支撑力量,某些植物还可以光合作用和繁殖后代。茎通常有分枝,分枝可以增加植物的覆盖面积,使植物能够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也有利于繁殖后代。分枝类型有以下几种:

叶是维管植物制造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之一,因含叶绿素而呈绿色,但也有少数植物呈其他颜色。叶通常由表皮、叶肉、叶脉组成,每个部分还可以再细分为更小的部分,它们都具有自己的特有功能,各司其职,才能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根是指植物的地下部分,也是植物的重要器官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制造和贮藏营养物质,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及营养物质,一部分通过茎输送到植物的各部分,一部分则贮藏起来。根是植物最早发育的部分,种子萌发后,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然后向下垂直生长成主根,主根还会生长出许多支根,称为侧根,此外,还有许多不定根。根部经过多次生长,最后形成整个根系。

花是被子植物的重要器官之一,具有繁殖功能。它一般通过媒介传播花粉,可分为生物媒介和非生物媒介。花是植物的重要特征之一,植株可根据花朵数,分为单生和簇生,也可根据雌、雄蕊是否在同一植物上,分为“完全花”“两性花”和“不完全花”“单性花”。雌、雄蕊生长在同一植物上,被称为“完全花”或“两性花”,这种现象也被称为“雌雄同株”;雌、雄蕊生长不同植物上,被称为“不完全花”“单性花”,这种现象也被称为“雌雄异株”。

种子

种子是种子植物的重要繁殖器官之一,由胚珠经传粉受精而成。它通常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不同植物的种子相差极大,不仅大小、形状、颜色及亮度不同,而且有些植物的种子上面还长出了毛、翅、芒和刺等。

果实

果实是指被子植物在传粉受精后,由雌蕊或在花托、花萼等部分参与下形成的器官,由果皮和种子构成,包含一个或多个种子。它可分为三类,即单果、聚合果和聚花果;单果是由一朵花中的单个雌蕊子房形成,如毛桃、欧李等;聚合果是由一朵花中的数个离生雌蕊子房及花托共同形成,如蛇莓等;聚花果,又叫复果,是由许多花的子房或在其他器官的参与下形成,如无花果等。


前言/序言

野菜,就是非人工栽培、自然生长、能够食用的野生植物,它们长期生长繁衍在深山幽谷、茫茫草原、旷野荒地、河畔湖畔以及田埂屋边等适宜其生长的自然环境中,有很强的生命力。野菜制成的佳肴有味美可口、绿色健康以及营养丰富的特点。此外,有些野菜还有药用价值,能够起到辅助治疗疾病的作用,它们是大自然赠予我们的“珍贵礼物”。

  我国地域辽阔,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野生蔬菜品种繁多,广大人民食用野菜的历史悠久,早在3000年前的《诗经》中就有描述人们采摘野菜的诗句。在灾荒之年和革命战争时期,野菜更可为人们解决果腹之需。即使在人工栽培的蔬菜供应充足的时期,在广大的农村、山区,特别是草原、边远地区,野菜仍然是人们的重要佐餐食物。

  近年来,野菜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主要是由于野菜具有绿色、营养、美容、食疗、健身等功效。其中,“绿色”是指野菜一般自然生长在山野丛林间,呼吸新鲜空气,渴饮天地雨露,汲取自然精华,既不需要农药和化肥,也不需要大棚的庇护,因此,它是无污染的,也是纯天然的;“营养”是指野菜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某些野菜的维生素含量甚至比人工栽培的蔬菜高出数倍,此外,野菜还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等;野菜因含抗氧化成分而具有美容价值,不仅可以改善皮肤状况,而且还可以调节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因此,它既可以直接烹食,又可以制作护肤品,能产生良好的美容效果;一些野菜还具有很好的食疗效果,如果食用得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治疗疾病,例如,荠菜有清肝明目的功效,可辅助治疗肝炎、缓解高血压等,苦菜能清热解毒,可预防贫血及癌症等,野苋菜可明目,能治疗痢疾、眼疾等,蕨菜能利湿养阴,可用于辅助治疗热病等;此外,去山野田间采集野菜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许多城里人选择在周末或假期时郊游,他们走入乡野村间,呼吸新鲜空气,并随手采摘野菜,有益于身心健康。

  野菜还可以用来调剂口味。食用蔬菜品种的固定不变,容易让人产生厌烦心理,而野菜品种较多,可以作为常见蔬菜的调剂品,以达到丰富餐桌的目的。在许多地方,野菜早已上市出售,在一些宾馆、饭店、酒楼、餐馆中,也被作为特种风味端上了餐桌。野菜早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并在经济上获得了较大的效益。因此开发利用野菜,在经济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野菜都具有以上功能,一些野菜如果食用不当,可能还会适得其反,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人缺乏接触野菜的机会,因此,野菜知识贫乏。因此,食用野菜、采摘野菜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则会适得其反,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吃法不同:不同的野菜需要选择不同的烹调方法,如有些可在采摘后直接食用,有些则需要在焯水甚至晒干后食用。

  二、适量食用:野菜多性寒凉,食用过多可能导致脾胃虚寒,有些过敏体质的人还会产生过敏反应,因此,不宜经常食用野菜,且如果发现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食用。

  三、避免误食:吃野菜最起码要知道所食野菜有毒无毒,不认识的野菜最好不要食用,特别是不认识的菌类,因为许多野生植物有毒,如果误食,会发生中毒现象,轻者呕吐、腹痛、腹泻等,重者可能会危及人的生命。

  四、防止污染:采摘野菜时,要注意有些易受污染的野菜不宜采摘,如工厂厂房、臭水沟、马路边以及市内草坪等处的野菜可能含有毒素,不宜采摘。

  五、因人而异:对野菜的选择要因人而异,有些野菜本身是药用植物,具有如同中药的药性。人们首先要考虑自身的身体状态,其次才是口味爱好。例如一些苦味野菜,其性凉味苦,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不适合阳虚畏寒的人们食用。

  六、正确看待:人们在青睐野菜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野菜观”。现代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厌倦了家常菜,偶尔换换口味、吃吃野菜也无可厚非,但野菜不能代替家种蔬菜。事实上,人们现在所吃的家种蔬菜,很多都是野菜经过人工栽培或是在此基础上培育出来的,营养成分符合科学指标。因此,从食用安全和营养角度而言,野菜无法替代家种蔬菜。

  鉴于此,为了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野菜的价值,也为了让野菜爱好者更好地认识野菜、食用野菜,我们编写了本书。

  中国的野菜很多,广义上认为,只要是能够食用的野生植物,都可以叫作野菜,但由于书的容量有限,不可能将所有野菜都包括在内,因此,本书主要选取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野菜,以方便读者认识。比如人们常见的马齿苋、蕨菜、蒲公英、大车前、豆瓣菜等,详细介绍它们的名称、别名、特征、功效、习性、分布、饮食宜忌等,使读者能够有针对性地食用。

  同时,本书为每种野菜配备高清彩色图片,采取图鉴的方式展现野菜的各部位特征,以方便读者辨认不同野菜。

  此外,野菜不同于一般蔬菜,它虽然营养丰富,但需要一定的烹饪方法,如果烹饪方法不正确,不仅会影响口感,还会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因此,本书根据野菜的不同特性为读者提供相应的食用方法,使读者能够正确食用野菜。另,本书所收录的野菜某些有小毒,请谨慎食用。

  总之,本书同时具有实用性和知识性,不仅能指导读者如何采摘和食用野菜,还能为读者科普野菜知识。



《野趣餐桌:寻味山野,舌尖上的自然馈赠》 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驯化食物包围的世界,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似乎满足了我们对味蕾的所有期待。然而,在都市的喧嚣之外,隐藏着一个更为古老、更为丰富的食材宝库——大自然的馈赠。从春日的嫩芽到秋日的浆果,从林间的菌菇到溪边的野菜,它们以最朴素的姿态,蕴藏着最纯粹的生命力与最迷人的风味。 《野趣餐桌》并非一本详尽的植物识别手册,也非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著作。它是一场关于“寻味”的旅程,一次对自然食材的温柔探索。这本书试图唤醒我们心中对自然的那份久违的亲近感,让我们重新认识那些在田埂、山坡、林间悄然生长,却常常被我们忽略的馈赠。它邀请你放下对“奇珍异馐”的执念,转而拥抱那些看似平凡,实则充满生命能量的野趣食材,并通过餐桌上的烟火气,将这份自然之美融入日常生活。 第一部分:唤醒你的寻味之眼 这一部分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全新的视野,学会用“寻味”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将讨论如何从城市郊区、乡村田野,甚至是公园绿地中,发现那些可以食用的野菜和野果。重点不在于提供一份详尽的“能吃”与“不能吃”的清单(这部分内容将在后续章节以情境化的方式呈现),而是教会你一种思考方式:如何带着好奇心和尊重去接近自然,如何初步辨别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基本形态。 城市边缘的宝藏: 许多人可能认为,在城市周边很难找到可食用的野味。本书将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展示即便是在城市绿化带、河边湿地,甚至一些废弃的农田旁,也可能隐藏着意想不到的美味。我们将讨论一些常见的、相对容易辨别的野草,它们可能常常出现在我们眼皮底下,却未曾引起我们的注意。例如,关于如何区分常见的几种酢浆草,以及它们在不同季节的口感差异。 乡村田野的画卷: 对于拥有更多接触自然机会的读者,本书将勾勒出乡村野趣的丰富图景。我们将讲述在农事活动间隙,或是顺着田埂小路,如何发现那些随着季节更替而出现的宝藏。例如,春天时,野豌豆的嫩苗;夏天时,野苋菜的鲜嫩;秋天时,各种可食用的草本植物的种子或根茎。我们会强调观察植物的生长习性、栖息地,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从而培养一种初步的辨识能力。 尊重与安全是前提: 在享受寻味乐趣的同时,本书将时刻强调尊重自然和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们会提供一些基本的安全准则,例如避免采摘被污染区域的植物,不采摘不认识的植物,以及在采摘前了解其是否具有毒性或过敏性。我们将鼓励读者通过可靠的渠道(如请教当地经验丰富的老人,或参考专业的、带有地域特色的野外书籍)来学习和确认。这一部分并非枯燥的安全提示,而是将其融入到对自然生活方式的倡导中,使其成为寻味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餐桌上的野趣变奏 发现和采摘只是第一步,《野趣餐桌》的精髓在于如何将这些大自然的馈赠转化为餐桌上的佳肴。这一部分将聚焦于野味的处理、烹饪方法,以及如何与日常食材进行搭配,创造出既有创意又不失传统风味的菜肴。本书不会提供海量的食谱,而是通过一些经典的、富有代表性的例子,展现野味的独特魅力。 清洗与处理的智慧: 野味往往带着泥土的气息和自然的粗犷,如何在处理中保留其原有的风味,同时又能达到干净卫生的标准,是烹饪的关键。我们将分享一些处理不同种类野菜(如根茎类、叶片类、嫩芽类)的技巧,包括如何去除涩味、如何使其口感更加鲜嫩。例如,对于一些带有苦涩味的野菜,我们可以通过焯水、浸泡,或者搭配一些能中和其风味的食材(如猪油、豆制品)来改善口感。 经典与创新的融合: 本书将呈现一些经典的野味烹饪方式,例如清炒、凉拌、煲汤、制作馅料等。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将鼓励读者进行创新。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如何将常见的野菜与家常菜肴相结合。例如,用春天嫩嫩的荠菜制作饺子或馄饨;用夏天肥美的马齿苋制作煎饼或凉菜;用秋天丰硕的野果制作果酱或烘焙点心。这些例子旨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他们看到野味在现代厨房中的无限可能。 风味搭配的艺术: 野味的口感和风味千变万化,如何将其与其他食材进行巧妙搭配,是提升菜肴风味的关键。我们将探讨一些经典的野味搭配原则,例如,口感清淡的野菜适合搭配口味浓郁的肉类,而一些带有特殊风味的野菜,则可以与米饭、面条等主食进行创意组合。例如,如何用一点点山野的香料为蒸鱼增添独特的层次感,或者如何将鲜嫩的蕨菜与滑嫩的鸡蛋一起炒制,形成一道简单而美味的家常菜。 季节的韵味: 我们会强调,不同的季节,野味会呈现出不同的风味。春天,万物复苏,野菜口感鲜嫩,带有清新的气息;夏天,植被茂盛,野菜种类繁多,口感也更为丰富;秋天,果实成熟,根茎肥厚,是收获的季节。本书的烹饪建议将贯穿这种季节性的理念,鼓励读者在恰当的季节,品尝最适合的野味。 第三部分:餐桌之外的野趣生活 《野趣餐桌》所倡导的,远不止于餐桌上的那一顿饭,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回归,一种与自然重新建立连接的尝试。本部分将延伸至餐桌之外,探讨如何将这份野趣融入到更广阔的生活体验中。 教育与传承: 引导读者,尤其是家长,如何将对自然的探索和对野味的认知,通过一种有趣的方式传达给下一代。例如,带着孩子一起去认识一些安全的、可食用的野菜,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玩乐中成长,从而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热爱之情。 慢生活的哲学: 寻味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慢下来”的体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本书鼓励读者放慢脚步,去感受采摘的乐趣,去体会烹饪的温度,去品味食材的本真。这种“慢”不仅体现在食物上,更是一种心态的调整,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社区与分享: 鼓励读者与其他热爱野趣生活的人们建立联系,分享经验,交流心得。例如,组织一次野菜采摘的周末活动,或者在网络社区分享自己制作的野味菜肴。这种社区的互动,不仅能带来乐趣,也能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提升。 可持续的采摘: 再次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呼吁读者采取可持续的采摘方式。不贪婪,不破坏,确保生态的平衡,让这份馈赠得以延续。这并非严肃的说教,而是将其融入到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态度之中。 结语: 《野趣餐桌》不是一本速成的指南,而是一份邀请。它邀请你走出舒适区,去拥抱那些被遗忘的美味;它邀请你放慢脚步,去重新感受大自然那份慷慨与温柔;它邀请你用最质朴的方式,找回那些最纯粹的味蕾记忆。当我们能够从一片不起眼的野菜,一份酸甜的野果中品尝到季节的更替,感受到生命的顽强,那便是对生活最深沉的理解和最真挚的热爱。愿这本书,能为你打开一扇通往野趣餐桌的大门,在那里,你将发现一个充满惊喜与可能性的全新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野鸟图鉴》简直是户外爱好者的福音啊!我作为一个常年混迹于山林间的“老鸟”,深知一本靠谱的图鉴对辨识鸟类的关键性。这本书的版式设计极其用心,色彩还原度高得惊人,即便是那些对色彩敏感度不高的新手也能一眼分辨出物种间的细微差别。图集的排布逻辑清晰,不仅有精美的彩绘或照片,更重要的是,它详尽地描述了每种鸟类的栖息地偏好、迁徙路线,以及最具特色的鸣叫声谱图。我尤其欣赏它加入了“行为习性”这一模块,比起单纯的物种介绍,这些关于鸟儿觅食、求偶甚至筑巢的生动细节,让冰冷的图鉴瞬间“活”了起来。我记得有一次在郊野公园,看到一只不太熟悉的莺类,当时拿出手机查资料半天没头绪,如果早有这本在手边,估计一分钟就能锁定目标。它对不同季节、不同性别的羽色变化描述得也非常到位,避免了许多初学者容易陷入的“只有夏羽雄鸟才是标准”的误区。总而言之,对于那些想从“看鸟”升级到“识鸟”的同好们,这本工具书的专业度和实用性,绝对是市面上少有的精品,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自然、热衷于观察野生动物的朋友们!

评分

说实话,我对各种自然科学类的“图鉴”一直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很多国内出版的这类书籍,要么是翻译腔过重,要么就是内容陈旧,更新速度跟不上实际的物种变迁。但是这本《野鸟图鉴》却给了我一个非常惊喜的体验。它的文字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读起来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鸟类学家在耳边娓娓道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分布与稀有度”部分,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图标注,它还结合了近年的环志数据和区域性调查报告,提供了非常具有时效性的信息。我曾用它来对比我所在省份的特有种群,发现其中一些数据甚至比我加入的本地观鸟协会内部资料还要详尽和准确。此外,这本书在“保护现状”的介绍上也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回避人与自然冲突的问题,而是提供了一些科学的、可操作的保护建议,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识别工具,更像是一本生态教育的入门读本。对于希望深入了解鸟类生态学和保护理念的进阶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值得称赞的。

评分

我是一个视觉动物,对图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尤其对于自然图鉴这种需要精确色彩还原的读物,印刷不过关,再好的内容也是白搭。然而,翻开这本《野鸟图鉴》后,我几乎挑不出什么硬伤。它的纸张选择很有讲究,不是那种反光的铜版纸,而是略带哑光的特种纸,这样在户外强光下翻阅时,眼睛不容易疲劳,而且能更好地展现出鸟类羽毛的质感。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的装订工艺非常扎实,即便我经常把它塞在背包里,带着它进行野外徒步,书脊也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关于图片的选择,我必须点个赞,它收录了大量的野外抓拍瞬间,这些照片的清晰度和光影处理堪称艺术品级别,远胜于那些只有展翅标本照的图鉴。这种真实的记录方式,对于学习鸟类的日常姿态和行为模式至关重要。如果你在寻找一本既能拿得出手,又经得起户外严酷考验的“硬核”工具书,那么这本书的硬件配置绝对是顶级的。

评分

我对生物多样性图鉴的关注点往往在于其信息结构的合理性和可检索性。坦率地说,很多图鉴的索引设计简直是灾难,找一只鸟能让你绕晕好几圈。但这本《野鸟图鉴》在信息架构上下足了功夫。它的分类系统采用了最新的鸟类分子系统学研究成果,这对于研究鸟类亲缘关系的人来说非常友好,避免了旧版分类法带来的混淆。更重要的是,它的检索系统设计得极其人性化:你可以通过“体型大小”、“主要颜色特征”甚至是“是否有冠羽”这样的直观特征快速定位,而不是被动地去记住复杂的拉丁学名。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个物种条目末尾设置的“易混淆种对比”小栏目,用并列的方式清晰地指出了容易张冠李戴的物种之间的关键差异点,比如翼斑、喙的形状等,这极大地提高了识别的准确率。这种精细到位的结构设计,体现了编者对实际使用场景的深刻理解,让信息获取的效率大大提升。

评分

作为一名对鸟类学有基础了解的业余爱好者,我更看重图鉴中对“声音识别”部分的详尽程度。毕竟,在茂密的林地中,很多时候我们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这本《野鸟图鉴》在这方面做得相当超前。它不仅提供了详细的鸣唱(Song)和叫声(Call)的文字描述,还非常巧妙地嵌入了大量的“声音生态学”知识。比如,它会解释为什么某些鸟类的鸣唱在清晨最为响亮,或者特定叫声在不同季节的功能区别。虽然这本书本身没有附带音频文件,但它对声音波形的文字描述和对音调、音色的刻画,精确到几乎能让你在脑海中重构出那种声音的质感,这需要极高的语言功底和专业的听觉训练。对于那些希望通过听觉来扩展观察范围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声音信息维度,是许多只注重视觉呈现的图鉴所无法比拟的深度和广度。它真的让你体会到,观察鸟类是一个多感官参与的复杂过程。

评分

东西不错,挺满意的,还会在来的.

评分

不错的书,增强孩子认知

评分

特别好的一套书,图片精美,性价比高,实用涨姿势,推荐大家购买

评分

客服耐心,东西不错,布很好,和沙发很配

评分

东西不错,挺满意的,还会在来的.

评分

东西不错,挺满意的,还会在来的.

评分

孩子没有看这本书,可能需要更多的知识吧

评分

还不错,快递很快

评分

是的 目的性很明显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