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伦敦自然博物馆18 世纪至19 世纪的印度博物绘画藏品
32幅尺寸为185 mm *260 mm的原作复刻版画作,用画框装裱起来,就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建一个异国情调的自然美术馆,体味一回当“策展人”的乐趣。
一本书犹如一场“中国博物艺术展览”。书中不仅让读者欣赏到了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的珍贵艺术绘画藏品,而且还为读者讲述了:那个时期身处中国的欧洲人、欧洲对中国的科学兴趣在其博物学中的重要地位、艺术中的博物学、身处中国的博物学家等精彩内容。
出版方将本书作为艺术品来设计,悉心选纸和印刷:黄色的瓦楞纸板制作的书匣,犹如历史久远的古卷宗,有复古的感觉;打开书匣,当你将图书和装裱画取出时,不经意间书匣背面的一幅单色印刷的植物画作便出现在了你的眼前。就像书匣外贴纸上的图章“艺术=生活”,出版方就是这想用这样一种形式和态度把书中的艺术之美带给读者,让读者把它再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打开书,享受属于自己的艺术之旅!(姊妹书:《可装裱的印度博物艺术》)
《可装裱的中国博物艺术》包含32 幅原作复刻版画作和一本精美的图书,如同为读者举办了一场“18 世纪至19 世纪中国博物艺术展览”,书中不仅让读者欣赏到了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的珍贵艺术绘画藏品,而且还为读者讲述了:那个时期身处中国的欧洲人、欧洲对中国的科学兴趣在其博物学中的重要地位、艺术中的博物学、身处中国的博物学家等精彩内容。
伦敦自然博物馆中保存的艺术与画作藏品跨越了三百年光阴,展现了博物学在历史上和科学研究中的一些意义重大的场景,囊括了世界各地众多探险与航海发现。其中zui大型的收藏系列之一属于约翰·里夫斯和他的儿子,由19 世纪早期的中国画作组成。本书中再现的动植物与昆虫画作精品就是来自这一系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来自18 世纪与19 世纪其他的中国收藏系列画作。
有读者肯定会问为什么叫《可装裱的中国博物艺术》。正是因为书中每张画作都是那么美,像在低语诉说:“将我剪下来,贴在墙上吧!”实在不舍得让读者剪书,出版方从书中精心挑选出32幅尺寸为185 mm *260 mm的原作复刻版画作,用画框装裱起来,就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建一个异国情调的自然美术馆,体味一回当“策展人”的乐趣。
《可装裱的中国博物艺术》一书,出版方将它作为艺术品来设计:黄色的瓦楞纸板制作的书匣,犹如历史久远的古卷宗,有复古的感觉;打开书匣,当你将图书和装裱画取出时,不经意间书匣背面的一幅单色印刷的植物画作便出现在了你的眼前。就像书匣外贴纸上的图章“艺术=生活”,出版方就是这想用这样一种形式和态度把书中的艺术之美带给读者,让读者把它再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打开书,享受属于自己的艺术之旅!(姊妹书:《可装裱的印度博物艺术》)。
朱迪斯·玛吉,伦敦自然博物馆艺术藏品部主管,著有《自然艺术》和《威廉·巴拉特的艺术与科学》,并协助创作了其他几部书籍,包括《植物探索:一位植物学家的植物探险之旅》和《伟大的博物学家》。
前 言 1
植物学的艺术 1
动物学的艺术 53
索 引 103
这本画册简直是视觉的盛宴,我光是翻阅着那些精美的宋代花鸟画,就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宁静。那些工笔的细致入微,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每一根羽毛、每一片花瓣都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栩栩如生。尤其是几幅描绘雨后荷塘的作品,水墨的晕染层次感太强了,那种湿润的空气仿佛都能透过纸张扑面而来。我特别喜欢书里对不同朝代绘画风格的比较分析,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作者的解读非常平易近人,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领略到其中的精妙之处。装帧设计也特别讲究,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配上烫金的书名,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一看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典藏级作品。唯一的小遗憾是,其中几页的印刷色度似乎略微偏暗了一点点,不过瑕不掩瑜,整体的艺术感染力是无可挑剔的。我打算找个好画框,把里面最喜欢的几幅作品复制出来裱起来,挂在书房里,每天都能沉浸在这份古典的雅致之中。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工艺充满热情的爱好者,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展示古代织锦和刺绣纹样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那些繁复的十二章纹,云锦的流光溢彩,每一幅图例都展现了古代匠人超凡的耐心和技艺。我记得有一组专门介绍苏绣“平针绣”的特写照片,那种针脚的紧密和线条的流畅感,简直是机器难以企及的。书中对这些工艺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梳理得很有条理,从早期的实用性到后来的审美功能转变,分析得鞭辟入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美”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纹样背后的文化符号和等级制度,比如龙凤图案在不同时期的微妙变化,这大大增加了阅读的深度。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服饰或者装饰艺术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图版资料无疑是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库。我甚至已经开始尝试模仿其中的一些几何纹样,虽然效果差强人意,但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让人爱不释手。它巧妙地平衡了视觉冲击力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比如,当介绍到宏伟的石窟壁画时,采用跨页全景式的印刷,那种扑面而来的气势感是小图无法比拟的;而当聚焦于某一个细节,比如唐三彩上釉的斑驳效果时,又会用极高分辨率的局部放大图来呈现质感。更妙的是,文字说明不是生硬地堆砌在图的旁边,而是设计成了仿佛是手稿批注的形式,融入在留白之中,既不干扰视觉,又能在需要时提供详尽的背景信息。我特别欣赏它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方面的专题介绍,那种对文物“原真性”的尊重,通过文字和图片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看图册”,更像是一次有温度的、深度的学术考察之旅。我常常一坐下来,就被它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感所吸引,时间过得飞快。
评分坦白讲,我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大美中国”合集,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聚焦于那些常常被主流艺术史忽略的“实用器物”之美。比如对不同时期青铜礼器上兽面纹的演变分析,那种从狞厉到抽象的过渡,展示了社会心理的变迁;还有对宋代定窑瓷器底款的拓片收集,这对于研究窑口特征来说,是极具价值的原始资料。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对细节的关注,他们没有仅仅展示成品,而是花大力气去还原制作过程中的“痕迹”——烧制的窑变、拉坯的指纹、雕刻的刀法,这些“不完美”恰恰是艺术生命力的体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古代建筑构件的插图,那些榫卯结构的严谨逻辑,展现了中国古代工程学的智慧,那种理性与美学的完美结合,令人敬佩。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越了我对“博物艺术”这个概念的初步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用料,体现了一种内敛而高级的审美情趣。它没有采用市面上常见的那些过于光亮的铜版纸,而是选择了一种吸光性更好的哑光纸张,这使得那些水墨画和版画的层次感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避免了反光带来的阅读障碍。封面设计非常简洁,那种淡雅的米白色背景,仅仅以一小块传统纹样的浮雕作为点缀,低调却极具品位。我翻阅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纸张边缘的切口处理得非常细致,没有任何毛刺感,这让翻页成为一种享受。此外,随书附带的几张高精度书签,上面印着不同朝代印章的拓片,这个小小的附件设计,更显出出版方的诚意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于我这种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来说,一本好的艺术书籍,手感和视觉享受是同等重要的,而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物超所值。
评分里面的一册书很薄,装裱画很漂亮。
评分很好,很满意,不错,下次还会再买
评分很好,很满意,不错,下次还会再买
评分挺好的,快递服务好,推荐,很喜欢这种风格
评分不错的书,孩子喜欢,喜欢最好
评分里面的一册书很薄,装裱画很漂亮。
评分还没看,包装送货都很快,很精美的书
评分还没看,包装送货都很快,很精美的书
评分很好,很满意,不错,下次还会再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