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对技巧刻意地追求,
或是本来面目的自然呈现,
或是抒发自己心境,
或是观察与思考。
我们从镜头中看世界,
记录不同国度的自然风光、
各式建筑、人物及民族风情……
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始建于1204年,原是法国的王宫,现为卢浮宫博物馆。卢浮宫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ZUI珍贵的建筑物之一,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如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断臂维纳斯雕像和胜利女神雕像等。卢浮宫也是巴黎的经典景点之一,正像人们感叹的,“古老的欧洲城堡加上玻璃金字塔外观,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巴黎圣心教堂位于巴黎蒙马特高地上,建成于1919年,具有罗马式与拜占庭式相结合的别致风格。教堂通体洁白,四个小圆顶围绕一个大圆顶,很具中东情调。教堂后部有座高84米的方形钟楼,正面有三扇拱形大门,门顶两侧有两尊骑像,分别是圣路易王和圣女贞德。教堂一侧是小丘广场,这儿是艺术家的聚集地,有许多画家和学生在此卖画或为游客画肖像,我也曾买过两幅小品。
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巴黎圣母院因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的一部同名小说使她更加闻名于世。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也是世界著名的教堂。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1250年间,历时180多年,为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
孙宪法,别署半隐庐主人,书屋名半隐庐、砚耘斋、无尽斋,原籍江苏淮安,1954年9月生于辽宁,成长于河南洛阳,北京大学法律硕士。1970年12月应征入伍,在空军部队历任雷达师、指导员、干事、协理员等职。1988年转业,先后在国家人事部、山西天镇县、国务院稽查特派员总署、中央企业工委工作,曾任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第2办事处主任(正司级),现任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外部董事。发表、编著过多篇法律、经济类论著。有书法、摄影、散文作品发表于报刊、杂志,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书展并获奖。现为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
贺京平,原籍陕西宜君,1954年10月生于北京,大学文化。1972年12月从河南洛阳应征入伍,在空军部队历任电传员、分队长、指导员、协理员、科长等职。1986年转业为部队职员,在空军司令部招待所任处长、办公室主任等职。工作之余,喜好书法、摄影,退休以后,热衷于旅游和摄影创作。
我们不是摄影发烧友,更不是摄影家,只是爱好者。我们去的地方虽不多,但涉及亚、大洋、非、欧、南美、北美六大洲20个国家。有些作品是年轻时出国学习、工作之余用胶片拍摄的,更多的是退休后拍摄的。退休以后,老伴俩有了更多的时间,我们一起到南非、埃及等更遥远的地方,没有时间限制,信马由缰,更轻松、惬意。虽然摄影技术并未提高,只是用数码代替了胶片,但拍摄兴趣更加提高。拍的图片多了,将它们整理成册,让亲朋好友观赏,他们赞誉拍得还不错,当然是站在业余的角度。我们从来没有想到出影集,倒是计划出一本游记散文,配以拍摄的图片。这时有位在旅游出版社担任摄影编辑部主任的朋友、摄影家龚威健看了图文草稿,建议出个摄影集,摄影图片比文字更有可读性。在他鼓励及倡导下,使我们下决心出这部摄影集。影集以摄影图片为主,简要的文字抒发创作感受,起名为“从镜头中看世界—孙宪法、贺京平摄影随笔集”。感谢中国摄影出版社的编辑们,他们为这部影集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指导、帮助。
希望这部作品能给大家带来美的感受,能为没有去过这些地方的朋友提供一些信息。同时,真诚地请读者与朋友们给予指正。
作者
2017年元旦前夕
006 西欧 南欧篇
WESTERN EUROPE AND SOUTHERN EUROPE
032 北欧 东欧篇
NORTHERN EUROPE AND EASTERN EUROPE
056 南美篇
SOUTH AMERICA
070 北美篇
NORTH AMERICA
088 非洲篇
AFRICA
112 亚州 大洋洲篇
ASIA AND OCEANIA
目录 C O N T E N T S
128 后记
POSTSCRIPT
鱼尾狮是新加坡的地标与象征,紧邻滨海湾沿线,身后是金融中心的高楼大厦群。鱼尾狮是一种虚构的鱼身狮头的动物,狮头代表传说中的“狮城”,鱼尾既代表新加坡从渔港变成商港的特性,同时也象征着当年漂洋过海、南来谋生、刻苦耐劳的先辈们。1972年9月15日,当时担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为鱼尾狮塑像主持开幕仪式,他在致辞时希望鱼尾狮能成为新加坡的象征,就如艾菲尔塔是巴黎的象征一样。随后这数十年里,鱼尾狮成功打造出新加坡的国际形象,成为吸引外来游客拍摄“到此一游”照片的最佳镜头。今天,鱼尾狮已被图腾化。
新加坡是东南亚十国中唯一的发达国家,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采取的国家主导经济政策刺激了经济成长,使之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发达国家,并因此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我去过新加坡两次,这里治安良好,犯罪率低,社会稳定。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华人占74%。在文化方面,汇聚东西方文化的精粹,形成自己的特点。总之给我的印象是清洁、有序、诚信、绿色。
但凡到悉尼的人,必到悉尼歌剧院(SydneyOperaHouse),她已成为悉尼市的地标建筑。一座贝壳形屋顶下方是结合剧院和厅室的水上综合建筑,歌剧院内部建筑结构则是仿效玛雅文化和
阿兹特克神庙。从远处看,悉尼歌剧院更像一艘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伴着音乐,驶向蔚蓝的海洋。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魂魄。
……
我们没有对技巧刻意地追求,
或是本来面目的自然呈现,
或是抒发自己心境,
或是观察与思考。
我们从镜头中看世界,
记录不同国度的自然风光、
各式建筑、人物及民族风情……
翻开《从镜头中看世界》,我立刻被一种别样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它不像我以往读过的许多摄影集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图片,配上简短的说明。孙宪法和贺京平的文字,与图片之间,似乎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和呼应。他们的随笔,既有对拍摄场景的细致描绘,又充满了对当下情境的深刻反思。读着文字,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空气、光线,甚至人物的情绪。而当目光转向图片,那些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便更加鲜活地呈现在眼前。我惊叹于他们捕捉瞬间的能力,更佩服他们将瞬间转化为永恒的文字功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摄影,更是关于如何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生活。我尤其喜欢那些看似平淡的场景,在他们的镜头和笔触下,却焕发出了动人的光彩。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否也曾错过身边那些同样美好的风景和故事?这本书,无疑是在提醒我,要放慢脚步,去细细品味生活中的点滴。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在这里不便详细描述具体细节,但整体而言,它呈现出一种大气、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图片与文字的编排,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种阅读的节奏感,让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沉浸在文字所营造的氛围之中。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留白的运用,这种“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反而让画面和文字更加突出,更具表现力。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内容的阅读,也是一次视觉的享受。它让我看到,一本优秀的图书,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内容,更要有精良的制作和用心的设计。
评分《从镜头中看世界》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关于“观看”的启示。我们每天都在观看,但我们是否真的“看见”了?孙宪法和贺京平的镜头,和他们的文字,都在引导我去重新审视“观看”这个行为。他们不只是简单地记录,更是带着一种审视和理解去观看。他们关注普通人,关注被忽略的角落,关注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他们的作品,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多样性,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也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与不易。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如何观看世界的,我的观看是否足够深入、足够有温度?它鼓励我,用更积极、更敏锐、更富同情心的目光去观察周围,去发现那些被遮蔽的美丽和真相。
评分初拿到这本《从镜头中看世界》,我便被书名所吸引。这两个名字,孙宪法、贺京平,虽然我并非摄影圈内的资深人士,但隐约知道他们是影像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书名中的“镜头”二字,似乎就已经点明了这本书的灵魂所在——透过摄影师的眼睛,去观察、去理解、去感悟我们所处的世界。更吸引我的是“随笔集”这三个字,这预示着它并非一本枯燥的摄影技术指南,也不是生硬的艺术评论,而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一次思想的碰撞。我期待着,在他们冷静、敏锐的镜头语言背后,能够窥探到那些细腻、深邃的情感和思考。我很好奇,当两位艺术家将他们的作品与文字结合,会描绘出怎样一幅幅既有视觉冲击力,又有文字温度的画卷。是宏大的叙事,还是微观的洞察?是瞬间的捕捉,还是时间的沉淀?我带着满心的好奇和一丝期待,准备走进这本书,走进他们用影像和文字构建的独特世界。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生活片段,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不平凡。
评分我必须承认,《从镜头中看世界》的文字部分,极大地拓展了我对摄影的理解。我一直以为,摄影师的“随笔”更多的是关于摄影技术的探讨,或者是一些创作心得的分享。然而,孙宪法和贺京平的文字,却远远超越了这些范畴。他们的随笔,充满了人文关怀,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甚至还涉及到了哲学和历史的探讨。这种跨领域的融合,让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更加立体和丰满的维度。我看到了他们对人性的洞察,对时代的记录,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他们的文字,既有摄影师的敏锐观察力,又有学者的深度思考力。这种结合,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随笔集,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社会的深刻读物。
评分《从镜头中看世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大象无形”的艺术境界。孙宪法和贺京平的作品,并没有刻意追求视觉上的震撼,也没有试图去表达多么宏大的主题。相反,他们往往聚焦于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瞬间。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在他们的手中,却被赋予了生命和灵魂。我看到了他们对光影的敏感,对色彩的运用,以及对构图的独特理解。但更让我动容的,是照片背后所流淌出的情感,是文字中那些对人生哲理的淡淡感悟。他们不是在“教”你看世界,而是在“引导”你用他们的视角去“感受”世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直接的灌输都要深刻。这本书,让我开始学会去发现身边的美,去感知生活中的诗意。
评分《从镜头中看世界》让我对“瞬间”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生活在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似乎一切都讲求效率,讲求“快”。然而,孙宪法和贺京平的作品,却提醒我,真正有价值的瞬间,往往是经过沉淀和捕捉的。他们的照片,可能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姿态,一个光影的变幻,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情感。他们的文字,也同样如此,往往从一个微小的切入点出发,却能触及到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真谛。这本书,让我明白,重要的不是“瞬间”有多么宏大,而是它是否能触动人心,是否能引发思考。我开始意识到,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更需要去捕捉那些“有意义的瞬间”,并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气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了快餐式的阅读和碎片化的信息。而《从镜头中看世界》,却像一股清流,引导我进入一种缓慢而深入的体验。孙宪法和贺京平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充满智慧。他们的随笔,往往从一个极小的切入点出发,却能引申出对人生、对社会、对艺术的深刻洞见。他们的照片,也同样如此,构图精准,光影考究,但更重要的是,它们都蕴含着一种情绪,一种故事。我常常会反复阅读同一段文字,或者反复欣赏同一张图片,每一次都能有新的体会。这种“慢阅读”的体验,让我感到久违的宁静和满足。它提醒我,真正的理解,需要时间和耐心。
评分《从镜头中看世界》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思维上的解放。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孙宪法和贺京平用他们的作品和文字,为我打开了一扇扇新的门。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的视角,而是敢于挑战惯性思维,去发掘事物的另一面。我看到他们对于人文关怀的关注,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以及对于个体命运的悲悯。这种深入骨髓的观察和思考,通过他们精炼的文字和极具表现力的画面,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我常常在想,摄影是否不仅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表达,一种对世界发出声音的方式?他们的作品,让我重新思考了“真实”的含义,也让我意识到,影像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是否过于片面,也鼓励我用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
评分在阅读《从镜头中看世界》时,我体验到了一种“知行合一”的快感。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孙宪法和贺京平的文字,并非凭空而来的感性抒发,而是建立在他们深入的观察和长期的实践基础之上的。他们的随笔,是对他们摄影作品的注解,更是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当读到他们对某个场景的描述时,我会在脑海中勾勒出相应的画面,而当看到图片时,又会回想起文字中的细节。这种影像与文字的相互映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创作,是思想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是否也应该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去让自己的认知和行动更加协调一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