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这种颇具威力的武器在明王朝开国时便大显身手,为明朝开疆拓土做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为明朝永宣强盛之世的到来奠定了军事上的基础,而在明代中后期抵御外敌时,火器在军中更是厥功至伟。但自古以来兵器的发展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旦被明王朝的敌人所掌握,必定会带来不测的后果,火器从另一角度上也间接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火器与明朝的盛衰息息相关,从中可以对风云激荡的明代军事史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 。
本书角度新颖,明代战争同样可以出现类似现代战争那样的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的场面。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明帝国的建立与存续都始终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军力强盛的明帝国在史上数次北伐蒙古,南平云南、安南之地,于东南沿海荡平抗倭,后又于山海关外抗击女真,其中誓死捍卫国家兴亡的北京保卫战、万历三大征、明清战争更是波澜壮阔。而在这些后人耳熟能详的战役中,火器为首的新技术开始在战争中显现出应有的威力,明帝国依靠火器所赋予的强大威力,结合日益更新的作战技术数次平定内忧外患,做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即使是在明清朝代更替以后,火器的影响也并没有随着明王朝的灭亡而销声匿迹,而是仍旧在清朝、郑明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战斗中发光。可以说火器在明帝国的内外征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起到了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作用。
本书通过讲述火器在明朝历次重大内外战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其发挥的应有作用,以及中西方关于火器、攻城守备技术的碰撞、交流等,从明朝火器的诞生及运用、改良、对战争形势乃至整个帝国走向的影响等方面,以一个个生动的战争故事描绘出大明帝国军事从建立到鼎盛,再到衰落的历史画卷。
李湖光,自由撰稿人,笔名“大好河山”,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历史研究与写作,已出版《霸者逐鹿?明蒙战争》等多部专著,发表字数过百万。
引子 杀人利器
第一章 建功立业
一 连续射击
二 北方阵营
三 神机铳炮
四 塞上风云
五 南疆烽火
第二章 盛极而衰
六 土木之变
七 保卫首都
八 鞑靼叩关
九 新式火器
第三章 保境安民
十 沿海倭患
十一 兵强将勇
十二 除恶务尽
十三 整顿军备
第四章 万历武功
十四 宁夏平叛
十五 抗日援朝
十六 时移势易
十七 攻坚硬仗
十八 水上奇兵
十九 平定播州
第五章 关外硝烟
二十 后金崛起
二十一 战守之争
二十二 军事科技
二十三 精良器械
二十四 野战能力
二十五 红衣大炮
二十六 后来居上
第六章 改朝换代
二十七 逐鹿中原
二十八 天下兴亡
二十九 海外孤忠
三十 曲折发展
参考书目
明英宗在土木堡的惨败令明朝北部边境一片风声鹤唳,很多军事要塞里的明军只能闭门自守,而另一些将士则勇敢地把部队拉出城外,进行野战。例如1450年5月,宣府左都督朱谦在率军追击一股敌人时,不幸误入包围圈中,zui后靠铳炮突围而出。同时,负责威远卫防务的游击将军都指挥石彪也用铳炮打死了一百多个敌人,斩首四级,缴获了百余匹战马。
明朝与退回塞外的瓦剌和谈,经过多次协商,双方恢复正常关系,此后虽然暂时停止了大战,可是小冲突一直不断。例如1451年7月,在永平、山海关等地镇守的明军就用火器击退了一百多名潜入防区的蒙古骑兵。
蒙古的政局不稳,说变就变。蒙古统治阶级内部长期积累的矛盾终于在1451年下半年爆发了,傀儡大汗脱脱不花被权臣也先篡夺汗位后在流亡途中死去,也先也在1454年(明景泰五年)8月被部属阿剌知院刺杀。从此,瓦剌势力衰落,逐渐向西退却,远离明朝重兵驻扎的边防线。鞑靼诸部取而代之,强盛起来,尽管他们四分五裂,互相争斗,但仍然时常腾出手来侵犯明边,整个北部边防线上硝烟弥漫。不过,这种骚扰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入塞的鞑靼诸部各自为战,通常是捞一把就走。
辽东地区面临着兀良哈三卫以及女真诸部等叛服无常的困扰。另外,鞑靼诸部也曾经多次进入辽东,企图控制那里的游牧与渔猎部落,并侵犯明境。然而,鞑靼骑兵与明军较量的主战场并非在辽东,而是宣府、大同以及陕、甘地区。
一些鞑靼部落绕过设防比较坚固的宣府、大同地区,开始进入水草肥沃的河套地区游牧,这使明朝西北边境地区的局势紧张起来,当地的边防线上针锋相对地布满了沿边卫所、墩台等据点。但是明军战斗力已经相应衰退,这支军队无论怎么分散驻防,都不可能在漫长的防线上做到面面兼顾,杜绝鞑靼部落的骚扰。
从1457年起,鞑靼的孛来、阿罗出、毛里孩等封建主在四五年间多次叩关,每次出动成千上万人,经河套突入甘凉地区四处劫掠。明军环绕着河套而布防,尽力抵御,彼此之间处于犬牙交错的状态。
鞑靼诸部后来因为内部不断分裂,力量进一步分散,削弱了战斗力,因而与明朝的紧张关系有缓和的迹象。不料祸起萧墙,某些归顺明朝的蒙古人开始与河套地区的鞑靼部落暗中勾结,图谋不轨。1467年(明成化三年),陕西固原被称为“土达”的蒙古人满四叛乱,纠集部属与同族之人共二万余众,意图归附游牧在河套地区的鞑靼部落。但是黄河尚未冰封,在没有船只的情况下不能渡过,这些人便暂时屯兵于石城,等待时机。
《西征石城记》记载这座城位于峭壁耸立的山峰之间,可以驻扎大量军队,只有一条栈道通行,易守难攻。明朝调动陕西、宁夏、延绥诸军分批前往讨伐,均以失利告终,将士伤亡惨重,损失军械数以千计,其中包括两门铜制的大将军炮。
同年8月,总督项忠等人率领五千名配备神枪的京营官军会合甘、凉、延绥、宁夏、陕西等地的五万军队,兵分六路而来,陆续发起强攻,用枪炮打死了大量叛军,缴获了数以千计铜炮、神枪以及一批辎重。但明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伏羌伯毛忠等将领战死
……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颠覆时代的技术变革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恰触及了我的兴奋点。作者并没有将“新技术”神化,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加接地气的历史语境中。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技术传播和接受过程的深入探讨。很多时候,一项新技术从出现到被广泛应用,并非一帆风顺,会遇到来自传统观念、既得利益者、以及技术自身局限性的重重阻碍。这本书就非常细致地描绘了明朝社会在面对这些新技术时的反应,有激烈的辩论,有缓慢的采纳,也有彻底的拒绝。这种真实的历史肌理,让这本书读起来充满了智识上的愉悦感。而且,作者的分析非常透彻,他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在挖掘事实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我尤其对书中对于军事改革与国家治理之间关系的阐述深以为然,一项强大的军事力量,绝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堆砌,更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组织架构、后勤保障、以及政治意愿。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明朝历史,理解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技术是如何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塑造着国家的命运。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探险家,深入到一个从未被详尽描绘过的领域。它并没有直接罗列一大堆枯燥的数据或技术参数,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场景,将那些冰冷的技术名词变得鲜活起来。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于人物描绘的细腻之处。比如,那些身处变革漩涡中的官员、将领,甚至是默默无闻的工匠,他们的挣扎、他们的远见、他们的失误,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仿佛能看到他们为了说服保守派而唇枪舌剑,为了争取资源而奔走呼号,为了攻克技术难题而夜以继日。书中的一些篇章,读起来就像是在看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电影,画面感十足。特别是关于海上贸易与军事扩张的章节,让我对明朝在那个时代的国际地位有了全新的理解。那些远航的船队,不仅承载着商品,也携带着最新的技术和思想,与外部世界进行着复杂的互动。这不仅仅是一场局部的技术革新,而是一次对整个世界格局的潜在影响。作者的笔触非常老辣,能够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命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人在惊叹于历史进程的同时,也为其中个体的悲欢离合所动容。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张力。我喜欢它在不同章节之间切换的节奏感,有时是在宏观的战略层面进行分析,有时又会聚焦于某个具体的发明或人物,这种跳跃性的叙事反而让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让我感觉作者对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技术发展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例如,对于那些早期的火器部件是如何铸造、装配的,以及在战场上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都描绘得相当具体。我甚至能想象出,在那个缺乏精确测量和标准化生产的年代,每一次成功的射击都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智慧。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似乎能够预见到技术革新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它不仅仅影响了军事,还会触及到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甚至思想观念。这本书让我思考,当一种新的力量出现时,整个社会体系是如何应对和调整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革新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变革、适应和历史演进的深刻剖析。
评分我通常不太容易被一本历史类书籍完全吸引住,但这本书做到了。它没有那种过于学究气的说教,也没有空洞的理论推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引人入胜的讲述方式,让你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朋友讲述一个精彩绝伦的秘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意外”的处理。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着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而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那些关键的“转折点”,那些因为一个小小的技术突破,或者一个关键人物的决断,而导致整个历史走向发生偏移的时刻。我读到一些关于早期军事思想转变的章节时,简直是拍案叫绝。那种从传统的军事理论中挣脱出来,拥抱新技术的艰难过程,以及那些敢于吃螃蟹的先行者所面临的压力,都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它让我们看到,在某个看似平静的时代,一股强大的力量正在悄然积聚,准备着颠覆一切。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历史,去思考技术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一种古老而又充满力量的视觉冲击,龙纹的勾勒与炮火的剪影交织,仿佛预示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变革。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带着淡淡的油墨香。我本来是抱着一种对明朝历史的兴趣来翻阅的,但这本书的开篇就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作者似乎并没有按照传统史书的编年体来叙述,而是选择了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从一些技术革新点切入,然后徐徐展开。我尤其对其中描述的一些早期火器制造的细节印象深刻,那种手工打造的精细,以及在冷兵器时代如何一步步克服技术瓶颈,将它们融入战场,感觉非常真实,也让人忍不住去想象当时的工匠们是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进行创造的。而且,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调动读者的情绪,文字中充满了紧迫感,让人读到关键转折点的时候,心跳都会不由自主地加速。我尤其好奇,在这种背景下,明朝军队的战术和战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那些曾经在历史书上看到的著名战役,如果换了一种装备,又会是怎样的结局?这本书似乎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历史维度,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军事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相信很多人都不喜欢清朝,不是因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关键是近代历史因为清王朝的闭关锁国,为了愚昧人口众多的汉族,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不顾当时世界历史进步潮流,一味压制,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可以说,中国近代历史的悲剧,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满足统治者自身的自大、自满,见识落后。虽说有康雍乾三位皇帝的奋争,但依然无法改变
评分作者讲完了八旗战史又开讲明军了
评分通过重温和梳理经典的“日本架空j军事小说”,以小说模拟的战争为立足点,阐述了战后后人对日苏两国关系的看法。
评分不错,挺好的。
评分不错的书,很喜欢。
评分给单位挑的书,入库后可以借来看
评分经典好书永远流传,愿书籍带给我们更多充实和完满!
评分大明打科技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