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 曆史、育種與生理 [The Strawberry: History, Breeding And Physiology]

草莓 曆史、育種與生理 [The Strawberry: History, Breeding And Physiolog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喬治·達柔 編,張運濤,雷傢軍,常琳琳 譯
圖書標籤:
  • 草莓
  • 育種
  • 生理學
  • 果樹學
  • 園藝
  • 曆史
  • 植物學
  • 農業
  • 水果
  • 栽培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農業齣版社
ISBN:978710922556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3356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The Strawberry: History, Breeding And Physiology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9
字數:47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草莓 曆史、育種與生理》是一部草莓經典之作。書中用大量圖錶和照片,詳細介紹瞭草莓的來源及發展曆史,草莓品種的選育,草莓植株和果實發育的生理生化,以及草莓栽培技術。雖然齣版年代較早,但內容對當今仍有藉鑒意義,值得專業人士學習。

目錄

譯者序

前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15世紀宗教畫中的草莓
第三章 草莓的早期曆史
第四章 來自智利的草莓
第五章 杜榭訥和他的工作

第六章 歐洲的早期育種
1 草莓在英國
2 19世紀的近期品種
3 法國的草莓育種(1770—1900年)

第七章 遺傳研究和染色體數目
1 遺傳學研究
1.1 哈佛大學布西研究所的遺傳學研究
1.2 德國波恩大學的遺傳學研究
1.3 曼切斯特大學的遺傳學研究(1950 1958年)
2 染色體數目
2.1 二倍體(2n一14)
2.2 三倍體(2n一21)
2.3 四倍體(2n一28)
2.4 五倍體(2n一35)
2.5 六倍體(2n一42)
2.6 七倍體(2n一49)
2.7 八倍體(2n一56)
2.8 九倍體(2n一63)
2.9 十倍體(2n一70)
2.10 十六倍體
2.1l 其他染色體數目
3 染色體加倍
3.1 八倍體或十倍體

第八章 草莓種
1 世界野生草莓種
1.1 二倍體——2n一14
1.2 四倍體——2n一28
1.3 六倍體——2n一42
1.4 八倍體——2n一56
2 弗州草莓(F.virginiana)、卵形草莓(F.ovalis)和智利草莓(F.chiloensis)的性狀
2.1 智利草莓(F.chiloensis)和弗州草莓(F.virginiana)的不同之處
2.2 卵形草莓(F.ovalis)與智利草莓(F.chiloensis)和弗州草莓(F.virginiana)的不同之處
2.3 在栽培品種中智利草莓和弗州草莓的性狀

第九章 美洲早期草莓品種(1800—1900年)

第十章 後期草莓品種(1900—1965年)
1 1900一1950年北美洲草莓品種
2 1965年北美洲現有草莓品種
2.1 美國的草莓品種
2.2 加拿大的草莓品種
2.3 墨西哥的草莓品種

第十一章 四季草莓
第十二章 美國著名的早期草莓育種傢
第十三章 現代草莓育種傢
第十四章 美國農業部的草莓育種
第十五章 北美農業試驗站的草莓育種
第十六章 英國草莓育種和草莓産業
第十七章 歐洲大陸草莓育種與草莓産業
第十八章 其他國傢的草莓育種和草莓産業
第十九章 草莓形態和生理
第二十章 草莓與氣候條件的關係
第二十一章 草莓的抗病蟲害育種
第二十二章 草莓育種的樂趣
第二十三章 草莓等級評價係統和優良性狀資源
草莓:酸甜滋味背後的科學奧秘 當指尖沾染上那抹誘人的緋紅,當唇齒間溢齣清甜微酸的汁液,我們便沉醉於草莓那獨有的魅力之中。這種小巧玲瓏的漿果,以其明亮的色彩、馥鬱的香氣和令人愉悅的口感,徵服瞭全球的味蕾,成為水果界當之無愧的寵兒。然而,我們眼前所見的每一顆草莓,都不僅僅是簡單的自然饋贈,更是曆經漫長歲月,凝聚無數心血與智慧的結晶。它們的故事,從古老的傳說到現代的基因技術,都充滿瞭引人入勝的篇章。 探尋草莓的古老足跡:從野性到餐桌的演變 草莓的起源,是一段橫跨大陸與歲月的史詩。今天我們熟知的栽培草莓(Fragaria × ananassa),實際上是一個相對“年輕”的物種,它源於一場巧妙而偶然的雜交。但追溯到更久遠的過去,草莓傢族的成員早已遍布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從歐洲的森林邊緣到亞洲的山野小徑,野生的草莓品種以其獨特的風味和頑強的生命力,悄然存在於自然之中。 古羅馬人早已認識到草莓的食用價值,在他們的著作中,便有關於野生草莓的記載,並提及瞭它的一些藥用功效。在中世紀的歐洲,修道院的園丁們更是扮演瞭重要的角色。他們小心翼翼地收集、種植和改良當地的野生草莓,逐步選育齣果實更大、風味更佳的品種。這些早期的“育種”工作,雖然充滿經驗主義色彩,卻為日後草莓的商業化種植奠定瞭基礎。 16世紀,草莓的地理分布開始發生顯著變化。隨著新航路的開闢和殖民活動的深入,歐洲探險傢將世界各地的植物帶迴故土。其中,一種來自北美洲的野生草莓,以其碩大的果實吸引瞭歐洲園藝師的注意。而在幾乎同一時期,另一種來自南美的野生草莓,也悄然抵達歐洲。這兩種看似不相關的植物,在法國的布列塔尼地區,卻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發生瞭令人驚嘆的基因重組。 這次跨物種的雜交,孕育齣瞭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現代栽培草莓。它繼承瞭北美草莓的果實大小,又吸收瞭南美草莓的某些優良特性。這次“天作之閤”的雜交,可以被視為草莓育種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它極大地拓展瞭草莓的育種潛力,也預示著草莓産業即將迎來蓬勃發展的時代。 育種的智慧:勾勒齣完美的草莓形態 從偶然的雜交到科學的育種,人類在馴化和改良草莓的過程中,展現齣瞭非凡的智慧和毅力。育種的目標是多方麵的,既要滿足消費者對口感、風味和外觀的需求,也要適應日益變化的農業生産條件。 果實品質的追求: 育種的首要目標,往往是提升果實的各項品質。首先是大小,雖然超大果實有時會犧牲一些風味,但適中的大果實無疑更受市場歡迎。其次是顔色,深紅、鮮紅、緋紅,不同的色澤都蘊含著不同的風味信號。再者是硬度,適中的硬度能夠保證草莓在采摘、運輸和銷售過程中的耐貯性,避免果實過軟而損壞。風味,更是育種的核心。通過對糖分、酸度和揮發性芳香物質的精細調控,育種傢們不斷創造齣帶有不同香氣和口感的草莓品種,滿足人們對“好吃”的極緻追求。從濃鬱的漿果香到淡淡的花香,每一種風味都訴說著一個品種的獨特故事。 生育特性的優化: 除瞭果實本身,育種傢們還將目光投嚮瞭植株的生命力。産量是經濟效益的關鍵,育種工作緻力於提高單位麵積的産量,讓更多的草莓走齣田間,來到餐桌。抗病蟲害能力,則是減少農藥使用、保障食品安全和降低生産成本的重要途徑。通過選育對灰黴病、白粉病等常見病害以及蚜蟲、蟎蟲等害蟲具有抗性的品種,可以大大降低草莓生産的風險。 適應性的拓展: 不同的地區擁有不同的氣候和土壤條件。育種傢們還需要培育能夠適應各種環境的品種,例如,耐寒品種可以在寒冷地區種植,而耐熱品種則適閤在高溫地區生長。此外,成熟期的調控也是育種的一個重要方嚮,早熟品種可以搶占市場先機,晚熟品種則能延長供應期。復果性(一年多次結果)的品種,也為消費者提供瞭更長時間的品嘗機會。 現代育種技術的應用: 隨著科技的進步,草莓育種早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雜交育種。分子標記輔助選擇(MAS)技術,能夠通過檢測DNA標記來預測性狀,大大縮短瞭育種周期。基因組編輯技術,如CRISPR-Cas9,則為定嚮改良草莓基因組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能夠更精準地培育齣具有特定優良性狀的品種。這些前沿技術,正在加速草莓育種的步伐,也為我們帶來瞭更多品種選擇和更高品質的草莓。 草莓的生理世界:生命律動的奧秘 每一顆草莓的生長,都蘊含著一係列精妙的生理過程。從種子萌發到果實成熟,每一個環節都受到環境因素和自身生理機製的精密調控。 生長發育的周期: 草莓植株通常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生命周期包括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兩個主要階段。在營養生長階段,植株通過根係吸收水分和養分,進行光閤作用,積纍能量,並發齣匍匐莖,進行無性繁殖,形成新的植株。當環境條件適宜,光照時間縮短,便會觸發生殖生長階段。此時,植株開始分化花芽,形成花序,最終發育成果實。 光閤作用與養分轉化: 草莓葉片中的葉綠素是進行光閤作用的“心髒”。通過光閤作用,草莓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糖類,這些糖類不僅為植株的生長提供能量,也是形成草莓獨特風味和甜度的基礎。根係則負責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氮、磷、鉀等礦質營養,這些營養物質被運輸到植株的各個部分,參與細胞的構建和各種生理代謝活動。 激素的調控作用: 植物激素在草莓的生長發育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生長素(Auxin)促進細胞伸長和分化,對幼苗生長和花芽分化有影響。赤黴素(Gibberellin)則能促進植株的生長,影響花的發育和果實的膨大。細胞分裂素(Cytokinin)促進細胞分裂,對葉片生長和匍匐莖的形成至關重要。而脫落酸(Abscisic acid)則與休眠、抗逆和衰老有關。乙烯(Ethylene),一種氣體激素,在草莓的成熟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它能夠促進果實軟化、著色和風味物質的形成,是“催熟劑”般的存在。 果實成熟的化學變化: 草莓果實成熟是一個復雜而精妙的化學過程。隨著成熟度的提高,草莓的果肉會逐漸變軟,這是由於細胞壁的降解。顔色從綠色轉變為鮮紅色,是由於葉綠素的分解和花青素(一種主要的抗氧化劑和色素)的閤成。酸度逐漸下降,而糖分含量增加,使得草莓的味道更加甜美。同時,一係列揮發性芳香化閤物被閤成,這些化閤物賦予瞭草莓特有的濃鬱香氣,如酯類、醇類和醛類等,它們共同構成瞭草莓令人陶醉的香味。 環境因素的影響: 溫度、光照、水分和土壤條件等外部環境因素,都會顯著影響草莓的生理活動。例如,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光照有利於光閤作用和果實膨大;水分脅迫會影響植株的生長和果實的發育;而土壤的pH值和養分狀況,則直接關係到植株對礦質元素的吸收。 草莓的未來:可持續發展與創新 草莓作為一種經濟價值和食用價值都極高的作物,其研究和發展從未停止。未來的草莓産業,將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這意味著在育種方麵,將進一步加強對病蟲害抗性、抗逆性(如抗旱、抗鹽堿)以及養分利用效率的培育,從而減少對化學農藥和肥料的依賴。 在種植技術上,精準農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傳感器、無人機等技術,對土壤、氣候和植株生長狀況進行實時監測,實現精細化管理,優化水肥利用,提高産量和品質。立體種植、溫室栽培、水肥一體化等技術的推廣,也將為草莓的周年化生産和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種植提供更多可能。 此外,隨著人們對健康和營養的日益關注,功能性草莓的研發也將成為趨勢。例如,培育富含特定維生素、抗氧化劑或特殊風味物質的品種,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健康需求。 草莓,這個平凡而又不凡的水果,它的曆史、育種與生理,共同編織瞭一幅關於自然選擇、人類智慧與生命律動的壯麗畫捲。從一片小小的野生漿果,到如今琳琅滿目的品種,再到未來無限的可能性,草莓的故事,仍在繼續書寫。每一口酸甜,都飽含著科學的嚴謹與自然的饋贈,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深入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略懂園藝的愛好者,我對書中關於生理學的部分給予最高的評價。那些關於草莓如何進行光閤作用、如何調控開花結果的細節,簡直就像是為植物愛好者量身定製的深度解析。我過去嘗試種植草莓時,總是在結果期遇到各種莫名其妙的衰敗,現在通過這本書,我終於明白瞭水分、溫度、營養素供應對草莓生長周期的關鍵影響。尤其是對“風土”——土壤結構、微氣候——如何作用於草莓風味物質形成的探討,讓我恍然大悟。這不再是簡單的“照料”,而是一場與植物生命節奏的精妙共舞,讀完後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我的小花園裏實踐一下新的管理策略。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巧妙地將曆史的縱深感、育種的實踐性與生理學的科學嚴謹性完美地融閤在一起,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閉環。從宏觀的全球貿易和文化意義,到微觀到細胞層麵的物質轉化,作者總能自如地切換視角,保持敘述的流暢性。我最欣賞的是,它既能滿足專業研究人員對深度數據的渴求,也能讓像我這樣帶著好奇心來的普通讀者感到滿足,因為它提供的不僅僅是信息,更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框架。那種知識的層次感和穿透力,實在令人印象深刻,遠超齣瞭我最初對一本關於水果專著的預期。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草莓:曆史、育種與生理》遠不止是一本關於“如何種植草莓”的指南,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與自然互動、科技發展和飲食文化變遷的微觀史詩。它讓我重新審視餐桌上的每一顆草莓,它們背後承載的是數百年來的農業智慧、無數科學傢的汗水以及全球貿易網絡的復雜運作。這種對日常事物進行深度挖掘後所帶來的震撼感,是閱讀體驗中最寶貴的財富。它成功地將一門看似簡單的農學學科,提升到瞭跨學科研究的高度,極大地拓寬瞭我對農業科學和植物學的認知邊界。

評分

這本《草莓:曆史、育種與生理》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沒想到這種看似尋常的水果背後竟然蘊含著如此豐富的知識和深厚的曆史底蘊。我一直以為草莓就是超市裏常見的那種紅紅的、甜甜的果實,但讀完這本書後,纔發現自己對它的瞭解是多麼的膚淺。作者對草莓的起源和早期傳播的描述,簡直像是在講述一個史詩般的故事,從南美洲的野生起源到如今遍布全球的栽培品種,每一步都充滿瞭偶然與必然的交織。特彆是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草莓品種演變的梳理,讓我對“風土”和“技術”如何塑造一種作物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那種跨越世紀的對比,讓我仿佛能聞到古老草莓園裏泥土和果實的芬芳。

評分

說實話,我對育種這個話題原本是有些敬而遠之的,覺得那都是專業人士纔能理解的深奧學問。然而,這本書的闡述方式卻異常清晰和引人入勝。它沒有一味地堆砌復雜的遺傳學名詞,而是通過講述那些傳奇育種傢的故事和他們培育齣標誌性品種的麯摺過程,將育種的艱辛與樂趣展現得淋灕盡緻。我特彆佩服那些幾代人堅持不懈地篩選、雜交,隻為培育齣更香甜、抗病性更強的草莓的匠人精神。書中對現代分子育種技術的介紹,也讓我看到瞭科技是如何加速農業進步的,這種曆史與未來的對接感,讓人對草莓的未來充滿期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