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区经济作物副产物饲料化利用技术

南方地区经济作物副产物饲料化利用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刁其玉,张乃锋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作物副产物
  • 饲料化利用
  • 南方地区
  • 农业技术
  • 畜牧养殖
  • 资源利用
  • 可持续农业
  • 生物技术
  • 农产品加工
  • 饲料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308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98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0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农业部于2013年启动了“南方地区幼龄草食畜禽饲养技术研究”的行业专项(编号201303143),以摸清近年来经济作物副产物在草食畜禽中的利用现状,挖掘南方地区经济作物副产物作为草食动物饲料资源的潜能。经过近几年的实施,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推进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本书由项目首席专家牵头,各参加单位参与,从南方经济作物副产物利用总体概况、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果业副产物及南方其他非常规饲料共6章节进行撰写,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作者简介

刁其玉,男,德国哥挺根大学动物生理与营养博士,中国农科院杰出人才,饲料研究所研究员,家畜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先后主持和参加“攻关课题”和“支撑计划”10余项;作为首席专家主持过农业部“跨越计划,幼畜养殖新技术”,科技部“重点成果计划,提高奶牛养殖效益关键技术”,北京市“新型饲料添加剂”、天津市“幼畜培育新模式”等项目或课题,制定行业标准5项。主要研究领域:一、反刍动物幼畜生理营养原理,幼畜(犊牛羔羊)的生理营养与物质代谢规律,营养与生理免疫,幼畜早期定向培育的关键技术,所研究的代乳品技术已经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并在生产中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二、青贮饲料发酵过程控制与质量评定,产酸益生菌的筛选与培养,用益生菌处理农副产品,变废为宝提高生物利用率,粗饲料的加工与调制,本领域已获得授权专利。三,反刍动物营养需要与科学喂养关键技术。

目录

第一章南方地区经济作物副产物利用概况

第一节我国南方地区草食畜禽养殖现状

一、存栏、分布及畜禽产品产量

二、养殖品种及生产性能

三、养殖规模及饲养方式

第二节南方地区经济作物副产物产量及分布特点

第三节南方地区经济作物副产物的加工利用现状

一、技术支撑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

二、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政策支持

三、加强南方地区经济作物副产物的利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纤维作物副产物

第一节麻类作物副产物的饲料化利用

一、概况

二、营养价值

三、加工利用技术

四、动物饲养技术与效果

第二节蚕桑作物副产物的饲料化利用

一、概况

二、营养价值

三、加工利用技术

四、动物饲养技术与效果

第三章油料作物副产物

第一节花生作物副产物的饲料化利用

一、概况

二、营养价值

三、加工利用技术

四、动物饲养技术与效果

第二节油菜作物副产物的饲料化利用

一、概况

二、营养价值

三、加工利用技术

四、动物饲养技术与效果

第三节大豆副产物的饲料化利用

一、概况

二、营养价值

三、加工利用技术

四、动物饲养技术与效果

第四节棕榈副产物的饲料化利用

一、概况

二、营养价值

三、加工利用技术

四、动物饲养技术与效果

参考文献

第四章糖料作物

第一节甘蔗副产物的饲料化利用

一、概况

二、营养价值

三、加工利用技术

四、动物饲养技术与效果

第二节木薯副产物的饲料化利用

一、概况

二、营养价值

三、加工利用技术

四、动物饲养技术与效果

第三节甘薯副产物的饲料化利用

一、概况

二、营养价值

三、加工利用技术

四、动物饲养技术与效果

第四节马铃薯副产物的饲料化利用

一、概况

二、营养价值

三、加工利用技术

四、动物饲养技术与效果

参考文献

第五章果类副产物

第一节香蕉副产物的饲料化利用

一、概况

二、营养价值

三、加工利用技术

四、动物饲养技术与效果

第二节柑橘副产物的饲料化利用

一、概况

二、营养价值

三、加工利用技术

四、动物饲养技术与效果

第三节椰子副产物的饲料化利用

一、概况

二、营养价值

三、加工利用技术

四、动物饲养技术与效果

参考文献

第六章其他非常规饲料

第一节笋副产物的饲料化利用

一、概况

二、营养价值

三、加工利用技术

四、动物饲养技术与效果

第二节茶副产物的饲料化利用

一、概况

二、营养价值

三、加工利用技术

四、动物饲养技术与效果

第三节辣木的饲料化利用

一、概况

二、营养价值

三、辣木加工利用技术

四、辣木动物饲养技术与效果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南方地区经济作物副产物利用概况

  我国南方地区是指东部季风区的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江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南岭、武夷山脉、秦巴山地等地(吴殿廷,2001)。本书所指南方地区包括安徽、福建、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贵州、海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四川、云南、上海、浙江、重庆,共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南方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4~28℃,年平均降水量1200~2500mm。

  南方地区生态气候多样,地形复杂,水热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植被覆盖率高且恢复能力强,生态环境良好,经过长期自然和人工的选择,形成了丰富的地方植物品种资源,种植业基础好。南方各省区市除种植大量的粮食作物外,还具有种类繁多的经济作物,如油菜、麻类、茶、桑、柑橘、甘蔗、香蕉、木薯等,大量的经济作物在为人类提供衣食原料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副产品。这些经济作物副产品含有一定的蛋白质、能量、纤维及其他可供动物利用的营养素,可被草食畜禽利用,因此具有很大的饲料资源开发潜力。南方地区雪灾、旱灾和风灾等自然灾害较少,具有发展草食畜牧业的优越自然条件。

  南方地区气候及自然条件优越,素有养殖牛、羊、兔、鹅等草食畜禽的传统,畜禽品种资源丰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畜禽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南方由于其充足的水热条件和丰富的植物资源,为草食畜禽养殖提供了饲料基础,有着巨大的生产潜力。

  南方地区有着大面积的草山草坡资源,还有大面积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其副产物产量大、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可供开发草食畜禽饲料的资源非常丰富。由于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因素,南方地区草食畜禽品种丰富,耐粗饲能力强,当地的牛羊等反刍动物,可以很好地消化和利用这些饲草料资源。兔是草食小家畜,饲草等粗饲料在日粮中的比例也比较大。鹅是草食禽,可以利用大量的粗饲料,降低饲养成本。草食畜禽饲养对解决南方地区粮食短缺问题、节约饲料用粮,增加当地畜产品产量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养殖潜力巨大,应当进行大力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北方牧区草场载畜负荷较大,不宜继续扩大牛羊等草食畜禽的养殖规模,南方地区将是我国草食畜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

  第一节我国南方地区草食畜禽养殖现状

  《全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中提出了我国节粮型畜牧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及目标。节粮型畜牧业,是指充分利用牧草、农副产品、轻工副产品等非粮饲料资源,在减少粮食消耗的同时达到高效畜产品产出的畜牧业,主要包括牛、羊、兔和鹅等,目标是在2020年,我国牛、羊、兔、鹅肉产量将分别达到740万t、470万t、100万t、270万t。农牧发〔2015〕7号文件《农业部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草食畜牧业是现代畜牧业和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和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战略选择,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并对促进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牛肉和羊肉的产量分别为689万t和428万t,兔和鹅肉产量达到82��9万t和241万t(鹅肉产量为2013年数据)。我国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8%,经济规模占全国的57%,对肉类产品的需求大且品质要求高,特别是牛羊肉需要从北方地区大量调入或依赖进口,因此加强南方地区草食畜禽养殖,增加本地区的产肉量,对于稳定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是非常必要的。有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南方地区饲料用粮占南方地区粮食总产量的1/3,饲料用粮挤占食用粮问题严峻,威胁到南方地区的粮食安全(李蕊超等,2015)。近年来,国家对南方地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多次提出发展南方地区草食畜牧业的重要性。南方地区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种植业发达,素有养殖草食畜禽的传统,用于草食畜禽饲养的饲料资源来源广泛,产量充足并且价格低廉,这为草食畜禽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基石,有着巨大的潜力和社会经济效益。南方草食畜禽养殖作为全国节粮型畜牧业的一部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c一、存栏、分布及畜禽产品产量�b

  统计数据显示(表1-1),2014年我国南方地区牛存栏4527��8万头,占全国牛存栏的比例为42��8%,其中肉牛存栏2868��2万头,占全国的比重为40��7%;牛出栏1551��3万头,占全国的比重为31��5%;牛肉产量为193��1万t,占全国的比重为28��0%,占南方肉类总产量的3��9%。

  我国南方地区牛存栏量较大的省份有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年末存栏量分别为983��9万头、750��8万头、495��9万头、456��8万头、448��6万头,这5省区的牛存栏量占到南方地区牛存栏量的69��3%,占全国牛存栏量的29��6%,属于南方地区乃至全国的养牛大省。肉牛存栏量排在前五的省份有云南、四川、湖南、贵州、江西,年存栏量分别是681��3万头、529��4万头、339��8万头、290��6万头、246��3万头,这5省区肉牛存栏量占到南方地区的72��8%。牛肉产量较大的省份有云南、四川、湖北、湖南、安徽,产量分别为33��6万t、33��4万t、21��9万t、18��9万t、17��9万t,占南方地区牛肉产量的65��1%。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南方各省区都有牛的养殖,肉牛养殖占重要部分,养殖数量大,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在四川、云贵地区及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带。

  南方地区养羊历史悠久,养殖数量大。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南方地区羊存栏5988��9万只,占全国羊存栏量的19��8%,其中山羊、绵羊的存栏量分别为5590��4万只、398��5万只,占南方地区羊存栏量的比例分别为93��3%、6��7%。2014年南方地区羊出栏6434��0万只,占全国羊出栏的比例为22��4%;羊肉产量为101��0万t,占南方肉类总产量的比例为2��0%,占全国羊肉产量的比例为23��6%。

  我国南方地区养羊较大的省份是四川、云南、安徽、湖南、湖北和江苏,存栏量分别为1750��8万只、1008��0万只、642��8万只、529��0万只、469��9万只、413��8万只,这6省的羊只存栏量占南方羊总存栏量的80��4%。南方以养殖山羊为主,山羊在南方各省区均有养殖,绵羊的饲养量则较少。

  南方地区是我国肉兔的主产区,也是最大的消费区。2014年南方地区兔出栏量为34804��2万只,占全国兔出栏量(51679��1万只)的67��3%,南方地区兔肉产量约55��8万t(根据2014年全国兔肉产量估算得出)。养兔较多的是四川、重庆、江苏、福建、广西、湖南等省(区、市),出栏量分别为20528��7万只、4714��8万只、3995��4万只、1956��0万只、850��5万只和701��4万只,这6个省份的兔出栏量占南方地区兔出栏量的94%,其中四川和重庆的兔出栏量占南方地区兔出栏量的73%,占全国兔出栏量的比例达48��9%。可见,南方地区兔养殖数量非常大,兔产业存在“大集中,小分散”的特点,川渝地区是我国兔养殖规模最大的地方。

  南方鹅产业是我国水禽产业的重要支柱,南方素有烹饪水禽肉类的习俗,具有广阔的水禽食品消费市场。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对我国21个水禽主产省(区、市)2012年水禽产业数据进行了调查统计表明,2012年全国主产区鹅存栏0��91亿只,全年鹅的出栏量3��5亿只,鹅肉112��5万t。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等南方13个省区市鹅存栏量、出栏量、鹅肉产量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57%、66%和70%。

  表1-12014年南方各省区市主要草食畜禽年末存栏量、

  年出栏量以及主要畜产品产量(单位:万头、万只、万t)

  地区

  2014年末存栏量2014年出栏量2014年主要畜产品产量

  大牲畜牛肉牛羊山羊绵羊牛羊兔奶类肉类

  总产量牛肉羊肉

  安徽153��0152��7129��8642��8641��71��1122��11045��0218��227��9414��017��915��5

  福建67��867��833��2121��4121��40��025��6150��41956��015��0213��72��92��2

  广东242��0242��0126��139��839��80��058��449��9332��313��5429��47��00��9

  广西484��7448��697��9201��6201��60��0148��2205��6850��59��7420��014��43��2

  贵州573��6495��9290��6337��4318��718��7115��2205��4159��15��7201��814��73��8

  海南79��179��144��868��067��80��127��379��118��90��279��52��61��1

  湖北353��2352��3230��7469��9469��70��2140��3515��0262��716��1440��421��98��6

  湖南462��2456��8339��8529��0529��00��0155��8657��6701��49��3546��518��911��1

  江苏34��530��68��1413��8404��19��717��3703��93995��460��7379��53��38��0

  江西305��1305��1246��357��357��30��0133��372��1371��412��9339��813��11��1

  上海5��95��90��028��126��71��40��141��89��627��123��40��10��5

  四川1082��1983��9529��41750��81529��8221��0264��71583��620528��770��8714��733��425��3

  云南922��3750��8681��31008��0932��875��3275��7792��4165��258��2378��533��614��6

  浙江15��815��810��0111��440��570��98��3104��8520��015��9157��11��21��7

  重庆143��6140��7100��2209��6209��40��259��0227��44714��85��7214��28��43��4

  南方地区4924��84527��82868��25988��95590��4398��51551��36434��034804��2348��64952��7193��1101��0

  占全国比

  重(%)41��042��840��719��838��62��531��522��467��39��456��928��023��6

  全国12022��910578��07040��930314��914465��915849��04929��228741��651679��13724��68706��7689��2428��2

  此数据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统计年鉴2015》,下同

  �c二、养殖品种及生产性能�b

  我国南方地区由于温、光、水条件适宜,植物资源丰富,生态气候条件多样,人文习惯千差万别,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相当丰富的地方畜禽品种资源。

  南方地区牛的群体数量大,牛的存栏量占到全国的40%以上,特别是水牛,占到全国总量的97%左右。由于饲养管理条件较为粗放,南方的地方品种牛具有良好的耐粗饲和抗逆性能,对于高温、高湿有较强的抗御能力。南方地区牛品种有皖南牛、巫陵牛、枣北牛、大别山牛、盘江牛、雷琼牛、吉安黄牛、锦江黄牛、温岭高峰牛、舟山牛,闽南牛、云南黄牛、邵通黄牛、中甸牦牛、川南山地牛等(夏晓平等,2009)。这些地方牛具有个体小、单位能量消耗少、早熟、肉品质优良、肉用潜力大、对秸秆类农副产品的利用能力较强等优点(张翔飞等,2013)。实际调研发现,南方肉牛养殖中存在良种覆盖率低、牛群结构不合理,母牛繁殖力低,集约化养殖程度不高、管理粗放,肉牛生产周期长,商品肉牛出栏率低、肉质差异大等问题。近年来,南方各省普遍推广良种,引进国外、省外优良品种对当地品种进行杂交改良,为肉牛生产的高效发展提供了一定基础。

  我国南方地区有丰富而优良的羊品种资源,如湖羊、黄淮山羊、黔北麻羊、长江三角洲白山羊、马头山羊等。因南方地区夏季湿热、冬季阴冷,受气候和自然条件以及消费者饮食习惯影响,且国内大多数绵羊品种(除湖羊等少数品种外)难以适应南方夏季的湿热环境,南方肉羊产业逐渐形成了以山羊养殖为主、绵羊养殖为辅的养殖格局。南方肉羊种质资源丰富,但绝大部分地方品种缺乏系统选育提高,退化较为严重,存在生长速度慢、产肉性能差、饲料转化率低的问题(张子军等,2010)。

  我国是驯养家兔最早的国家,也是地方品种(品群)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南方地区历来就有传统养兔和食用兔肉的习惯。我国地方兔种遗传资源,在亚洲乃至世界地方兔种遗传资源的宝库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是最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和潜力的兔种资源。在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条件下,形成了适合各地长期饲养的本地品种,如中国白兔、四川白兔、福建黄兔、云南花兔、江苏省的中系安哥拉全耳毛兔,不同品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经济性状,具有母性好、性成熟早、产仔率高、抗病力强的优点,但存在生长缓慢、体型小、饲料报酬低、经济效益差等缺点。目前生产中大多利用地方品种与其他品种进行经济杂交,生产的商品兔大大缩短了饲养周期,提高了饲料报酬,而地方品种的优点也可充分发挥和利用,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了经济价值(谢晓红等,2010)。

  我国养鹅历史悠久,鹅品种资源丰富,品质优良。狮头鹅、雁鹅、四川白鹅、皖西白鹅、浙东白鹅、豁鹅和太湖鹅等都是十分优良的中国鹅品种,其生产性能已进入世界同类良种的先进行列。

  �c三、养殖规模及饲养方式�b

  统计数据显示(表1-2),2014年,南方地区肉牛年出栏10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数有6609个,占全国的比重为24��4%;年出栏在500~999头的有606个,占全国的比重为17��6%;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有215个,占全国的比重为19��7%;其余以年出栏100头以下的小规模分散养殖为主要养殖方式。通过数据可以发现,南方地区牛羊规模化养殖场户数占全国的比重较小,以传统的散养及中小规模养殖为主,从产业特点和经济效益分析,中小规模的养殖投入较少,饲养和管理成本低,疾病和市场风险比较好控制。通过对南方地区牛、羊等草食畜禽规模化养殖场进行现场调研发现,整体养殖水平不高,当前先进的科学养殖技术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仍靠传统的养殖经验。由于地理环境等条件影响,大规模小群体的分散饲养是其主要的特点。

  表1-22014年南方地区牛羊规模化养殖场(户)数(单位:个)

  地区

  肉牛(头/年出栏)羊(只/年出栏)

  1~

  910~

  4950~

  99100~

  499500~

  999>10001~

  2930~

  99100~

  499500~

  999>1000

  安徽301521585718026489829653366516227804963206

  福建728299466957675096252308853725

  广东236454250430193511577228446422710

  广西700932471553111472162055134151809274

  贵州605102496174716215252159718237227215161


前言/序言

  前言

  南方地区生态气候多样,水热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生态环境良好,经过长期自然和人工的选择,形成了丰富的地方植物品种资源,种植业基础好。南方各省区市除种植大量的粮食作物外,还具有种类繁多的经济作物,如油菜、麻类、茶、桑、柑橘、甘蔗、香蕉、木薯等。统计数据显示,南方地区粮棉油糖总产量占全国比重约为52��5%,其中粮食产量占全国的44��1%,油料产量占50��7%,糖料产量占91��2%。经济作物在为人类提供衣食原料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副产物,如甘蔗渣和甘蔗梢叶产量约8317��8万t,占全国总量的100%;油菜秸秆产量为2233��2万t,占全国总量的82��5%;香蕉茎叶约1994��2万t,占全国总量的100%;麻叶302万t,占全国总量的85��4%。这些经济作物副产品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含有蛋白质、能量、纤维及其他可供动物利用的营养素,可被草食畜禽充分利用,可作为草食畜禽饲料进行开发利用。

  农业部于2013年启动了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南方地区幼龄草食畜禽饲养技术研究”(编号201303143),以摸清近年来经济作物副产物在草食畜禽中的利用现状,挖掘南方地区经济作物副产物作为草食动物饲料资源的潜能。经过近几年的实施,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推进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由项目首席专家牵头,各参加单位参与,共同编著了《南方地区经济作物副产物饲料化利用技术》一书。本书共6章,包括南方经济作物副产物利用总体概况、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果类副产物及其他非常规饲料等。内容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本书可供畜牧工作者参考。

  由于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遗漏、不妥和错误之处,敬请读者和同行不吝指正。

  编者2017年4月



《南方地区经济作物副产物饲料化利用技术》图书简介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姓名,例如:李华,张伟,王芳] 出版社: [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例如: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此处填写出版日期,例如:2023年10月] 定价: [此处填写图书定价,例如:88.00元]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南方地区经济作物副产物在饲料化利用领域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策略,旨在为饲料生产企业、养殖场、农业科研人员以及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份详实、系统且具有前瞻性的指导。南方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种植基地,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农作物秸秆、果渣、豆粕、米糠等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如果仅仅被焚烧或填埋,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引发环境污染。然而,经过科学的转化与加工,它们可以成为宝贵的动物饲料原料,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书的编写,是基于当前南方地区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现状、饲料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以及绿色循环农业的迫切需求。我们摒弃了传统粗放的副产物处理方式,聚焦于精细化、高效化、环保化的饲料化利用技术体系的构建。全书涵盖了从副产物资源普查、成分分析,到预处理、加工工艺,再到饲料配方设计、品质控制以及市场推广的全链条技术。 详细内容介绍: 第一部分:南方地区经济作物副产物资源现状与开发潜力 本部分将对南方地区主要经济作物,如水稻、玉米、甘蔗、油茶、茶叶、桑树、柑橘、荔枝、龙眼等,在收获后产生的副产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区域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统计。我们将详细分析各类副产物的基本理化成分,包括粗蛋白、粗纤维、可消化能、矿物质、维生素等,并对其潜在的营养价值进行评估。同时,本部分还将深入探讨当前副产物利用中存在的瓶颈与挑战,如收集运输的成本、储存的不便、品质的不稳定性以及现有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并从宏观层面分析其作为饲料原料的开发潜力与经济价值。 第二部分:经济作物副产物饲料化预处理与加工技术 副产物在作为饲料原料前,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的预处理和加工,以改善其营养价值、适口性、消化利用率,并去除潜在的有害物质。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多种行之有效的预处理与加工技术,包括: 物理处理技术: 如粉碎、研磨、筛选、蒸煮、膨化、挤压、微波处理等。我们将重点分析不同物理处理方式对副产物成分、结构及消化率的影响,并提供不同类型副产物适用的最佳物理处理参数。例如,针对纤维素含量较高的秸秆,我们将介绍纤维素降解的物理方法;针对易氧化变质的油脂类副产物,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物理手段提高其稳定性。 化学处理技术: 如酸处理、碱处理、氧化处理、氨化处理等。本部分将详细阐述各种化学处理方法的原理、操作流程、适用范围以及对副产物营养成分的改变。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何通过化学方法提高粗纤维的消化率,降低抗营养因子(如植酸、单宁、蛋白酶抑制剂等)的含量,并确保化学处理过程的安全性与环保性。例如,对于某些含有较高植酸的谷物副产物,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酶解或酸处理来提高磷的生物利用率。 生物处理技术: 如微生物发酵(霉菌、细菌、酵母菌)、酶解技术等。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利用微生物或酶来降解副产物中的复杂成分,提高其营养价值的原理与技术。我们将重点介绍不同微生物菌种对特定副产物的发酵效果,以及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有机酸等)。同时,还将探讨酶制剂在改善副产物消化利用率方面的应用,并提供不同发酵或酶解工艺的优化方案。例如,我们将介绍如何利用特定的真菌发酵提高秸秆中粗蛋白含量和可消化性。 复合处理技术: 针对不同类型经济作物副产物的特性,将介绍多种预处理与加工技术的组合应用,以达到最佳的饲料化利用效果。我们将提供实例分析,说明如何通过优化处理工艺,将低价值的副产物转化为高营养的饲料原料。 第三部分:经济作物副产物在不同畜禽饲料中的应用与配方设计 副产物的饲料化利用,最终要体现在具体的饲料产品中。本部分将聚焦于将经过处理的经济作物副产物科学地应用于不同畜禽(如猪、禽、牛、羊、鱼等)的饲料配方设计中。 营养价值评估与风险控制: 在配方设计前,我们将再次强调对副产物饲料原料进行全面的营养价值评估,包括能量、蛋白、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关键指标的测定。同时,还将重点介绍如何识别和控制副产物中可能存在的抗营养因子、重金属、农药残留、霉菌毒素等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检测方法和净化技术。 不同畜禽饲料配方优化: 本部分将针对猪、禽、牛、羊、鱼等不同畜禽的营养需求特点,提供详细的饲料配方设计指导。我们将结合南方地区常见的经济作物副产物,如稻草、糠麸、甘蔗渣、橘皮粉、茶叶渣等,分析其在饲料中的适宜添加比例,并探讨如何与其他常规饲料原料进行科学搭配,以满足畜禽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我们将提供多种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产性能的畜禽饲料配方示例,并分析其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上的优势。 饲料适口性与消化利用率的提升: 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配方设计和加工工艺,提高副产物饲料的适口性,鼓励畜禽采食,并最大化其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例如,通过添加诱食剂、调整饲料粒度、优化颗粒饲料的制作工艺等。 第四部分:经济作物副产物饲料化利用的技术经济分析与市场前景 为了推动经济作物副产物饲料化利用技术的广泛应用,本部分将从技术经济和市场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 我们将对不同副产物饲料化利用技术的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生产成本以及预期经济效益进行详细的测算与评估。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副产物饲料化利用在降低养殖成本、增加经济收益方面的潜力。 市场调研与推广策略: 本部分将分析南方地区经济作物副产物饲料市场的现状与趋势,预测其未来发展潜力。同时,还将探讨有效的市场推广策略,包括品牌建设、渠道拓展、用户教育以及政策引导等,以促进副产物饲料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和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与政策建议: 我们将从环境友好、资源循环利用的视角,阐述经济作物副产物饲料化利用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本部分还将为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提供政策建议,以期在更宏观的层面上推动该项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附录: 本书还将附带常用的经济作物副产物饲料营养成分数据库、相关检测方法标准、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典型案例集锦,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信息。 本书的特点: 内容全面深入: 涵盖从资源评价到市场推广的全链条技术。 技术实用性强: 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可操作性,易于推广应用。 区域针对性突出: 紧密结合南方地区经济作物特点,解决方案更具本土化优势。 科学性与前瞻性并重: 融合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大量图表、照片和案例分析,使复杂的技术内容易于理解。 读者对象: 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业生产者及合作社。 饲料加工企业、预混料生产企业。 规模化养殖场、家庭农场。 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基层农业管理人员。 关心农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各界人士。 《南方地区经济作物副产物饲料化利用技术》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推动南方地区农业绿色转型、资源高效利用、经济效益提升的宝贵指南。它的出版,将为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和环境挑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助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南方地区经济作物副产物饲料化利用技术的书,从我这个普通的农业从业者角度来看,简直是一本及时雨。我一直很头疼每年处理那些处理起来费时费力的作物残渣,眼睁睁看着它们被浪费掉,心里那个着急啊。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变废为宝的希望。我特别关注它在技术层面的介绍,比如如何通过不同的预处理方法来提高这些副产物的消化率和营养价值。书里对发酵技术、酶解处理等现代生物技术在饲料转化中的应用讲解得非常细致,不仅仅是理论阐述,更有不少实际操作的流程图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我们基层人员来说太重要了。我感觉作者对这个领域的实际操作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不是空泛的纸上谈兵。比如,它详细对比了不同发酵菌种在处理不同作物秸秆时的效果差异,这一点对我正在尝试优化自家养殖场饲料配方的计划提供了直接的指导。我尤其欣赏它对成本效益的分析,毕竟技术再好,如果经济上不划算,那也难以推广。这本书显然是站在实际应用的角度来构建内容的,非常实在。

评分

作为一名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研究人员,我对市面上许多同类书籍的深度和广度总是感到不尽人意。但这本书,尤其是在探讨如何克服南方地区特有的气候和作物多样性带来的挑战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它没有满足于通用的技术介绍,而是深入到具体案例中,分析了例如甘蔗渣、水稻壳等不同副产物在酸化或碱化处理后的微观结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最终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吸收效率。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可持续性”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环保层面,而是将其融入到整个产业链的经济模型中。书中对如何建立小型、分散式处理单元的模块化设计思路,以及如何整合地方农业合作社资源,形成区域性的循环经济圈,提供了极具前瞻性的构想。这种宏观规划与微观技术细节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区域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报告。

评分

我对营养学和动物饲养管理比较感兴趣,所以更侧重于评估这些副产物饲料化后的实际效果。这本书中关于“适口性改良”和“毒性物质脱除”的章节,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南方很多经济作物副产物中含有较高的木质素或特定的次生代谢物,直接用作饲料容易引起动物采食量下降甚至健康问题。书中详尽地介绍了蒸汽爆破、高压处理等物理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筛选特定的微生物群落来有效降解这些不利因子。最让我赞叹的是,它提供了大量的动物试验数据来佐证其技术方案的有效性,包括不同日粮替代水平下对猪、牛、禽类生长性能、瘤胃健康指数乃至肉质指标的影响。这种用数据说话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结论的说服力。对我而言,理解“为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这本书很好地解释了背后的生物化学和营养学原理,让我能够灵活地根据我饲养的动物种类进行调整。

评分

我是一个关注新兴农业技术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学者,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阅读这本书,感触颇深。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路径,来解决南方农业生产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即高产出作物伴随的高量副产物堆积问题。书中对于副产物饲料化利用的推广模式,考虑得非常周全,涉及到政策引导、农民技能培训以及市场对接等多个维度。它不仅关注技术本身,更关注技术如何能真正落地并产生社会效益。例如,它详细分析了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建设集中式大型加工厂和推广分布式小型加工设备各自的优劣,并结合当地的人力资源现状给出了定制化的建议。这种对不同地理和人文环境的敏感度,使得这本书的指导性非常强,它似乎在告诉我们,解决农业环境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激活地方经济内生动力的层面上来。它为我们理解“绿色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产业案例。

评分

我更偏向于对图书的整体结构和可读性进行评价。坦白说,很多农业技术书籍都做得枯燥乏味,图表晦涩难懂,初学者往往望而却步。然而,这本《南方地区经济作物副产物饲料化利用技术》在排版和逻辑结构上做了大量的优化。它采用了“问题导入—技术解析—案例展示—风险评估”的清晰叙事线索,即便是对这个领域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循序渐进地跟上思路。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但又不失亲切,避免了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即便引入了复杂的化学反应式,旁边也会有通俗易懂的解释。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实践反思”栏目,常常是一些作者在实际推广中遇到的‘坑’和‘窍门’,这些经验分享比纯粹的理论知识更有温度,更能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技术的信心。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知识的深度和传播的广度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值得反复研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