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环顾华人集中居住的几个地区,如中国的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教育政策乃至历史环境,都各不相同,但是数学教育的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却非常相似。个中原因,恐怕只能到文化传统的领域中去寻找,从《学记》到朱熹的学习理论,知识分子的功名追求、家庭对子女的严格管束、熟能生巧的教育古训等文化传统,都会对数学教育产生影响,《华人数学教育研究系列:华人如何学数学》有许多文章,就属于这一方向的研究。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今天华人学习的并不是中国的传统数学,而是道道地地的“西方数学”,中国古代数学崇尚应用,那么华人学生为什么能够学好抽象的、公理化的、演绎推理式的古希腊数学呢?事实上,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多有学习“抽象”事物的习惯,不必依赖具象的事物,就能够进行抽象的思考,例如,“仁”“礼”“道”“阴阳五行”等都是很抽象的概念,华人学子都可以学习掌握。同样的道理,也会适用于数学抽象概念、法则和命题的学习。旅美学者蔡金法的研究表明,做分数加法,美国学生习惯借助切蛋糕的形象方法,而中国学生却善于用符号进行运算。至于华人学者是否善于进行演绎推理,自从清代中期戴震等人形成考据学派之后,对此也并不陌生,考证训诂是十分严谨的推理,逻辑演绎已经渐渐溶入了知识分子的血液,并非是人们想像的那样格格不入。
内页插图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张奠宙 华东师范大学
着眼于学习数学的华人方式:绪论
范良火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黄毅英 香港中文大学
蔡金法 美国特拉华大学
李士铸 华东师范大学
第一部分 综述和国际视角
第1章 从大型国际数学比较研究的视角看:华人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表现如何?
范良火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朱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第2章 数学课程:趋向全球化还是趋向西方化?
黄毅英 香港中文大学
韩继伟 香港中文大学
李秉彝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第3章 中国学习者的数学思维特征一一个跨国比较研究的视角
蔡金法 美国特拉华大学
维克多·西弗赖利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
第4章 对中国数学课堂话语连贯性的探讨
王涛 美国哈佛大学
约翰·墨菲 美国塔夫斯大学
第5章 中国文化的学习模式
李瑾 美国布朗大学
第6章 中国古代官学数学课程:考生是怎样学习和准备考试的?
萧文强 香港大学
第二部分 背景及教学材料
第7章 中国大陆的“双基”数学教学
张奠宙 华东师范大学
李士铸华东师范大学
唐瑞芬华东师范大学
第8章 我国新老初中数学教材综合难度的比较研究
鲍建生 苏州大学
第9章 数学课堂内外的教科书使用——在昆明和福州12所中学所作的研究
范良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陈静安 云南师范大学
朱雁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裘晓岚福建师范大学
胡久忠 福建师范大学
第10章 透彻理解教科书——中国教师教学用书的一个显著特点
李建华 美国芝加哥大学
第11章 补习学校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黄幸美 台北市立师范学院
……
前言/序言
英文版《华人如何学数学》已于2004年出版。现在,该书的中文版也问世了。这是几代华人数学教育学者努力的结果。它的出版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书出现在21世纪初并非偶然。大约从20世纪初开始,东亚地区的华人社会取消了私塾,普遍实行学校制度,按照班级授课,数学课程按照西方的标准重新设计。西欧、北美的中小学数学教材直接译成华文使用。中国大陆在1950年代还向苏联学习数学教育。经过整整1个世纪的学习消化,华人数学教育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华人的数学学习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国际数学教育测试(IAEP,TIMSS,PISA)-再证明了华人地区学生的数学成绩十分优秀,但是另一方面,华人的数学学习给人的印象是,停留在记忆、模仿、练习、考试等缺乏主动性的学习层面。在数学教育研究领域内,也很少听到华人的声音,这就是本书中常常提到的“中国学习者悖论”,西方的学者率先对这一悖论进行探究,一系列的著作随之诞生。1996年,时任香港大学教授的澳大利亚心理学家沃特金斯和别格出版了《华人学习者:文化在心理和传承上的影响》一书,对“中国学习者”给予正面评价。人们自然要想,虽然外部的观察会比较客观和清醒,但是内部的审视一定会更真切,更深刻,于是,在世纪之交,华人数学教育学者行动起来了,其中包括一批接受西方科学训练的年轻学者。他们为了寻求这一悖论的答案,以极大的热情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以圈内人的视角,回答“华人如何学数学”的问题。
那么,该如何来回答这样的问题呢?记得画家罗工柳谈中国油画创作时说过,我们先要“打出去”,老老实实地学习西方的油画,然后再“打出来”,创造民族风格的油画作品,数学教育的研究也大抵如此。范良火等4位编者坚持请各位作者按照数学教育研究的国际规范进行撰写,让国际上的读者读懂,力求能进入国际数学教育的主流圈。现在的这本书,可以说努力地做到了。
本书的出版,是华人学者重新审视自己的一次机会,应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及长期累积的数学教育经验,此前并没有被非常仔细地研究过。近百年来,我们的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总是单向地从国外输入,在“数学教育”的国际超市里挑选各种产品拿来应用。至于中国和海外华人地区自己的数学教育,尽管经验不少,却很少有人认真去总结,连自己的长处在哪里都不知道,遑论向外输出?所以,在数学教育上,我们一直是“入超”。
前面提到,澳大利亚学者在研究“华人学习者”。事实上,这样的任务本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完成,然而中国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却沉默着,这不禁令人联想到,早先的“敦煌学”在欧洲,在日本。只是在解放前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才使“敦煌学”在中国。时至今日,难道“华人学习者”的研究,只能请外国教育家来研究吗?不得已,华人数学教育学者只能自己来研究。在这个意义上,用英文写成的How Chinese Learn Mathematics的确是一个里程碑,它的出版是中国和华人地区数学教育研究走向世界的一个新起点。
环顾华人集中居住的几个地区,如中国的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教育政策乃至历史环境,都各不相同,但是数学教育的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却非常相似。个中原因,恐怕只能到文化传统的领域中去寻找,从《学记》到朱熹的学习理论,知识分子的功名追求、家庭对子女的严格管束、熟能生巧的教育古训等文化传统,都会对数学教育产生影响,本书有许多文章,就属于这一方向的研究。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今天华人学习的并不是中国的传统数学,而是道道地地的“西方数学”,中国古代数学崇尚应用,那么华人学生为什么能够学好抽象的、公理化的、演绎推理式的古希腊数学呢?事实上,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多有学习“抽象”事物的习惯,不必依赖具象的事物,就能够进行抽象的思考,例如,“仁”“礼”“道”“阴阳五行”等都是很抽象的概念,华人学子都可以学习掌握。同样的道理,也会适用于数学抽象概念、法则和命题的学习。旅美学者蔡金法的研究表明,做分数加法,美国学生习惯借助切蛋糕的形象方法,而中国学生却善于用符号进行运算。至于华人学者是否善于进行演绎推理,自从清代中期戴震等人形成考据学派之后,对此也并不陌生,考证训诂是十分严谨的推理,逻辑演绎已经渐渐溶入了知识分子的血液,并非是人们想像的那样格格不入。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华人数学教育研究系列:华人如何学数学”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旨在介绍其他主题,避免提及原书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 --- 《跨文化视角下的数学思维建构:从认知到教学的路径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专注于华人特定群体的数学学习现象,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更为宏大且复杂的领域:数学思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生成、发展与教学实践。我们试图打破地域和文化的壁垒,深入探讨人类认知结构如何与不同文化体系中的数学符号、概念以及逻辑推理方式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独特的数学思维模式。本书旨在为教育研究者、课程开发者以及一线教师提供一个跨学科、多维度的理论框架,以理解“数学思维”这一核心概念的本质及其在不同学习环境中的表现差异。 第一部分:数学思维的认知基础与文化渗透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当代认知心理学对数学学习的最新研究成果,聚焦于工作记忆、长期记忆、问题解决策略与元认知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我们深入分析了皮亚杰、维果茨基等经典理论在现代背景下的延伸与挑战,特别关注了“具身认知”理论在数学概念形成中的体现。 随后,我们将分析文化因素对数学思维的深层影响。数学作为一种人类普遍的逻辑工具,其表达形式、教学范式和价值取向却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例如,在某些注重推理演绎的文化中,抽象证明可能被置于极高的地位;而在更强调应用与实践的文化中,计算的熟练度和模式识别可能更受青睐。本书通过案例研究,对比了不同文化体系下对“理解数学”这一概念的不同解读,探讨了语言结构如何影响对复杂数学命题的加工速度与准确性。我们尤其关注了视觉空间能力与符号操作能力在不同学习传统中的发展侧重。 第二部分:全球视野下的数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法比较 本部分将视线从理论转向实践,对全球范围内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数学课程设计理念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我们考察了以过程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 IBL)在全球推广中面临的文化适应性挑战,并研究了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实施效果差异。 重点内容包括: 1. 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教学的平衡: 深入分析了严格的、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授模式与鼓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之间的张力。我们通过对不同国家数学课堂录像的质性分析,量化了教师提问的类型、等待时间的长度以及学生协作模式的有效性。 2. 技术辅助下的数学认知转型: 探讨了动态几何软件(如GeoGebra)、可视化工具以及人工智能辅助学习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ITS)如何重塑学习者的空间想象和代数思维。本书强调,技术并非中立,其设计理念本身就携带了预设的认知模型,需要谨慎地与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文化语境相匹配。 3. 错误分析的跨文化视角: 传统的错误分析往往集中于识别计算或逻辑上的失误。本书提出了一种更深层次的错误分类体系,旨在区分“知识缺陷型错误”、“认知结构冲突型错误”和“文化约定理解偏差型错误”,从而指导教师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干预。 第三部分:数学评估体系的公平性与有效性探讨 评估是连接教学与学习的关键环节,也是体现教育理念差异的集中体现。本部分批判性地审视了当前国际性和地方性的数学评估标准。 我们分析了标准化测试的局限性,尤其关注了在文化敏感性方面存在的潜在偏见。一个在某一文化中被视为“常识性”的背景知识或情境,在另一文化中可能成为理解数学问题的巨大障碍。因此,本书提出了一系列构建更具文化包容性、更能真实反映学生数学潜能的评估工具的设计原则。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差异。在某些体系中,形成性反馈被视为即时矫正的机会;而在另一些体系中,它可能更多地被用于等级划分的前奏。我们倡导一种动态的、基于证据的评估模型,该模型能够持续追踪学习者思维发展的轨迹,而非仅仅记录最终结果。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数学教育:融合与创新 在信息化时代,数学教育面临着从“计算工具”向“思维工具”转型的迫切需求。本部分展望了STEM/STEAM教育理念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被整合进核心数学课程。我们讨论了跨学科项目(如利用统计学分析环境数据,或利用几何学设计艺术作品)如何激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应用能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个通用的、可操作的框架,帮助教育决策者和实践者认识到:理解数学学习的复杂性,必须超越单一的地域或文化滤镜,从人类共有的认知潜能出发,结合多元化的文化养分,去建构一个更具弹性、更公平、更适应未来挑战的数学教育图景。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包含多个国际案例的详尽对比分析,是数学教育领域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