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五知斋琴谱》是清代以来流传*广的古琴谱。由清徐祺编着,其子徐俊与周鲁封等刊行于清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全书八卷,卷一录古琴知识、弹奏技法等,卷二至卷八,收琴曲三十三首。
徐祺,字大生,号古琅老人,扬州著名琴家。他早年游历燕齐赵魏及昊楚瓯越等地,广泛研究各家各派的传谱,对各家传谱的『可因』『可革』之处仔细推敲,积三十余年,于清康熙六年(一六六七)编成《五知斋琴谱》。所收三十三曲中以熟派(即虞山派)为主,兼收金陵、昊、蜀各派。曲谱中除解题、后记之外,还有许多旁注。这些文字记叙了对乐曲的理解和分析,并注明出处及自己所加工之处。文论部分为历代琴谱较为详尽者,不失为习琴者的操缦指南。
《五知斋琴谱》编成之后,一直未能出版。后徐祺之子徐俊在安徽得遇知音周鲁封,在周的帮助下,才于康熙六十一年首次刊印。徐祺融汇各派,博采众长,参详比对,为广陵琴学开辟了新天地,是三百年来流传*广泛的一部广陵派琴谱。
《五知斋琴谱》刊印后,流传甚广,在琴界产生巨大影响,后世多次刊印。除清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刊本外,还有清雍正年间刻本、乾隆年间红杏山房重刻本、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怀德堂重刻本、清咸丰刻本、近代校经山房石印本等。在《五知斋琴谱》的众多版本中,除早期的康熙刻本外,大都佚失古曲《庄周梦蝶》,或只存目而无文。民国时,琴家汪孟舒为使此谱完璧,曾觅得原刻本重刻《庄周梦蝶》佚谱,补入《五知斋琴谱》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书店在发掘整理木刻书版的过程中,发现木刻书版数块,恰为完整的《庄周梦蝶》。我们此次出版《五知斋琴谱》以清栖心琴社覆刻红杏山房本为底本,将《庄周梦蝶》插入第七卷中,两者刻印字体、行款格式一致,浑然一体。此书的出版,必将有益于古琴谱集的研究与古琴爱好者的研习。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序言
古琴是中华文化中颇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与书法、绘画、围棋并为文人雅士必备之艺,而在中国古代文明历程中绵延不息,成为人们修身养性,以为文雅的具体表现,故有『琴棋书画」四雅之说。
中国古琴有着悠久历史,早在远古时期便出现在古代的祭祀或盛典之上。传说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琴,也有『伏羲作琴』之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传。古琴,以其历史之悠久、蕴育之深邃、意境之空灵,在中国乐坛,乃至中华文明历程中,显示出极其显著的艺术魅力,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之中,为儒、道、佛各家分别赋予了更为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此,琴被视为『八音之首』,『冠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二〇〇三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古琴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也恰恰体现出中国古琴的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我国古琴艺术经过历朝各代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以音乐的方式展现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艺术载体。在古琴的传承发展进程中,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以及师承之异、传谱之差,古琴艺术逐渐形成了虞山派、广陵派、金陵派、松山派、绍兴派、诸城派、岭南派、中州派、梅庵派等风格各异的琴学流派。而各个不同流派的琴学传承、延续和发展,往往通过古琴琴谱来记录和反映其原貌。目前所能看到的历朝各代琴谱有一百五十余种,这些琴谱的刊行、传播,既是古琴艺术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古琴艺术传承的重要内容。因此,对这些经典琴谱进行整理和出版,是我们传承和弘扬古琴艺术的关键举措。
中国书店出版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陆续整理出版古代琴谱,先后以线装形式整理出版了近四十种古琴琴谱,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历代琴谱丛刊》。面对近两年古琴快速发展的变化,同时也充分考虑目前琴人、琴友习琴的实际需要以及抚琴吟唱的优雅古典氛围,中国书店出版社选择较为适应琴友习琴需要,并适当兼顾历史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流派具有代表性的琴谱,以《中国古琴谱丛刊》之名再次刊行。此外,我们还将陆续精选古琴传承中版本特色突出的琴谱,纳入到这套新编的琴谱丛书之中,以更好地为海内外琴友研习古琴提供便利。
好的,以下是针对“五知斋琴谱(套装1-6册)”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将聚焦于古琴学习、音乐理论、传统文化等相关领域,确保内容详实且自然流畅。 --- 精选古琴系列丛书导读:探寻弦外之音的艺术之旅 本系列丛书旨在为广大古琴学习者、音乐爱好者及传统文化研究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学习资料。不同于《五知斋琴谱》的侧重与风格,本丛书汇集了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琴学精髓,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古琴知识体系,帮助读者在广阔的琴学天地中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升演奏技艺。 第一卷:《琴学通论:从形制到音韵的系统解析》 内容概述: 本卷是进入古琴艺术世界的理论基石。它超越了单纯的指法教学,深入剖析了古琴的起源、发展脉络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 核心章节详述: 1. 古琴形制与材料学: 详细考察了唐、宋、明、清不同时期古琴的制作工艺,涵盖了面板、底板用材(如杉木、桐木)的声学特性对比,以及镶徽、漆面的处理技术。书中配有大量实物图谱,解析了“凤舌”、“雁足”等部件的结构对音色的影响。 2. 七弦定音与十二律考辨: 本章深入探讨了工尺谱与简谱之间的转换机制,重点解析了古琴特有的“散音”、“泛音”、“按音”三类音的生成原理。特别收录了对“黄钟”、“大吕”等十二律调的音高标准、历史变迁及其与古代礼乐制度关联的考据。 3. 琴谱识读基础: 为初学者提供了详尽的减字谱符号系统解读,不仅解释了“上”、“下”、“进”、“退”等基本符号的含义,更细致区分了“大指”、“食指”在不同指位上的力度变化要求,为理解复杂谱面的预设奠定了基础。 4. 琴德与琴道思想: 探讨了“士之操”、“君子之器”的文化定位,引入了魏晋玄学对琴乐的影响,分析了“清、微、淡、远”等审美范畴的形成基础。 --- 第二卷:《指法精要:传统与创新的技法融合》 内容概述: 本卷聚焦于演奏技巧的细化和专项训练,旨在弥补单一教材中指法讲解的片面性,提供针对性的练习方案。 核心章节详述: 1. 右手基础功的“精、微”训练: 针对“勾、剔、抹、挑”四法的力度控制,设计了百余组针对性练习曲(非传统曲目,而是纯技术训练段落),强调音色的颗粒感与节奏的精准度。特别收录了对“撮”、“绰”、“分”等复杂复合指法的分步拆解练习。 2. 左手按音的“虚实”变化: 详细阐述了“上”、“下”、“进”、“退”的幅度控制,并首次系统地归纳了“上”、“进”结合时产生的微妙音高偏差处理(俗称“跑音”的预防)。对“摇指”、“轮指”在不同速度和力度下的技术要点进行了详尽的图解分析。 3. 泛音技巧的深度解析: 不仅涵盖了七个基本泛音位,更拓展至“上泛”与“下泛”的技巧对比,并针对“二十四调泛音”的弹奏难点,提供了分段慢练的节奏模进方法。 4. 特殊技法探究: 记录并分析了如“流水”、“飞瀑”等需要快速交替指法的特殊表现手法,以及“吟”、“猱”、“绰”等装饰音的规范动作与听觉效果的匹配度研究。 --- 第三卷:《古代琴曲辑注(上):早期名谱的考据与解读》 内容概述: 本卷精选了唐宋时期几首最具代表性的古琴曲目,以详尽的文字注解和背景考据,辅助演奏者深入理解作品的时代精神与文化内涵。 收录曲目(示例,非实际琴谱内容): 1. 《广陵散》: 侧重于乐曲结构与历史故事的对应关系,分析其“军旅气象”的音乐语汇,并附带不同抄本在节奏处理上的差异对比。 2. 《流水》: 结合对道家思想中“物我两忘”的理解,解析其如何通过音型模仿“水之形态”,提供不同流派(如浙派、川派)对同一乐段的演奏风格辨析。 3. 《平沙落雁》: 探讨其意境的演变,从早期的“辞汉”主题到后期的“闲适”表达,并分析其散板部分的节奏自由度如何与整体的沉静氛围相协调。 解读方式: 每一曲目都包含“版本源流考”、“文辞意涵深解”、“演奏意图指导”三部分,力求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 第四卷:《古代琴曲辑注(下):明清文人琴曲的意境营造》 内容概述: 本卷着重于明清时期文人琴乐的发展,这些作品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对演奏者的审美情趣要求更高。 收录曲目(示例): 1. 《梅花三弄》: 深入分析其三段式结构与“三弄”主题的递进关系,探讨如何通过指法的细微变化来表现梅花的凌霜傲骨与空谷幽香。 2. 《潇湘水云》: 重点解析其复调织体的构建,以及如何用“吟猱”技巧来表现水波的流动感和空间的深远感。 3. 《秋夜》: 研究其对“静”与“动”的把握,如何用疏朗的音符营造秋夜的清寂,并通过节奏的微小停顿来暗示内心波澜。 特色分析: 本卷特别设立“意境对译”环节,将音乐术语与中国传统画论(如“计白当黑”、“气韵生动”)进行对照分析,提升演奏者的画面感。 --- 第五卷:《琴乐理论与美学:音律、调式与哲学思辨》 内容概述: 本卷是面向中高级研究者的理论参考书,系统梳理了古琴音乐在理论层面的构建,以及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层关联。 核心内容: 1. 中国古代音律学再探讨: 详细回顾了“三分损益法”的数学基础,并对比了“十二平均律”在古琴上的应用限制与可能性。重点分析了“七声”与“五音”在不同乐曲中的运用逻辑。 2. 琴曲的调式分析: 系统划分了古琴的“宫调”、“商调”等七大调式,并以谱例分析了同一旋律在不同调式下的情感倾向差异。 3. 琴乐中的“气”与“韵”: 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中“气韵生动”的音乐体现,如“吟”的节奏控制如何体现“气”的流动,“猱”的幅度如何体现“韵”的悠长。 4. 琴学流派的理论特征: 对梅花庵派、广陵派、虞山派等主要流派在理论指导思想上的异同进行了梳理和比较。 --- 第六卷:《琴修与养生:古琴艺术的日常实践指南》 内容概述: 本卷着眼于琴学实践与身心修养的结合,提供了一套将习琴融入日常生活、达到身心和谐的指导方法。 实践指导: 1. 练琴的节律与环境: 提供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身体状况的习琴时长建议,并分析了特定时间(如晨昏)练琴对气息调整的具体益处。 2. 坐姿、呼吸与定力训练: 详细图解了标准的坐姿要求,并结合中医经络学,设计了一套配合古琴演奏的“调息法”,旨在通过缓慢的腹式呼吸来稳定“心神”。 3. 琴人的生活美学: 探讨了“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等传统文人生活方式如何辅助琴学修养,并收录了针对不同季节的琴曲推荐与练习侧重。 4. 琴器的日常养护: 提供了针对湿度、温度变化对古琴音色影响的科学应对策略,以及正确的清洁、搬运和收藏方法,确保乐器能够长久保持最佳状态。 --- 本丛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实用的指导价值,构筑了古琴艺术知识的广阔图景,是每一位致力于深入探究古琴艺术的同好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与实践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