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实训教程》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流程为主线,旨在适应应用型高校转型需求,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教材章节结构安排上充分考虑了现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写的基本框架,在内容上包括了新的技术导则(如新的大气导则、声导则、地下水导则等),能满足现有环境影响评价的全新要求。另外,《环境影响评价实训教程》还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如考虑到地下水环境的特殊性,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介绍了水文地质学基础知识;教材中安排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新技术应用两章,介绍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理念与思路、3S技术应用等。各章节末还附有思考与训练题,用于知识理解和素能练习。
《环境影响评价实训教程》适合高等院校环境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相关专业本科生使用,也可供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依据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第四节 评价因子筛选与评价等级的确定
第五节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区域环境调查与评价
第一节 自然环境调查与评价
第二节 社会经济环境调查与评价
第三章 区域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污染源调查
第三节 污染源评价
第四章 工程分析
第一节 工程分析概述
第二节 建设项目的类型与特点
第三节 工程分析的内容
第四节 工程分析案例
第五章 污染防治措施
第一节 污染防治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污染防治措施的经济可行性论证
第六章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一节 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第三节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第四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七章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一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二节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八章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一节 声及声环境概述
第二节 声环境现状评价
第三节 声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章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第三节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四节 案例
第十章 固废处置与影响分析
第一节 固体废物概述
第二节 固体废物处理
第三节 固废的环境影响分析
第十一章 环境风险评价
第十二章 厂址选择的可行性分析
第十三章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四章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新技术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自1969年美国参众两院协商通过并由尼克松总统签署的《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来,全球80个国家开展了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该制度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形成的《里约宣言》中得到确认。
我国于1973年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开始,经历了科研尝试、探索发展、项目试点、区域试点、全面推行、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职业化九个阶段,历经40多年。1993年9月18日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是规范化的标志;1996年开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上岗证考试是专业化的标志;2002年10月28日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是制度化的标志;2005年5月12-13日全国统一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是环境影响评价职业化的标志。现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内容要求、标准体系、工作程序、管理制度已基本成熟,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还处在试行阶段,战略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尚未开始。
依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1980年中国的GDP为4551.6亿元,2014年为636138.7亿元,经济总量增长了近140倍。在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1979——1999年)里,投资与项目建设迅猛增长,但由于末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全国环境质量恶化也十分迅速。2000年,开始要求所有建设项目均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许多项目因环境影响评价不通过停建,或改变厂址,或调整工艺,或更换设备,或另选环保原料,或重新设计产品方案等,虽然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变,但恶化的速度在经济总量增加的前提下是减缓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保护环境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本书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为主,兼顾战略政策环境影响评价,总结了编者们多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与教学的实践经验,采用了最新的相关标准导则规范、典型案例,全书主要结构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结构相似。本教材既体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最新实践要求,又反映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方向;既体现了一定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又试图构建环境影响评价所需的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目前,许多高校的地理类、环境类专业都开设“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相关的教材种类也较多。但是一方面缺少与环境影响评价实务操作契合度高的教材,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不断更新完善,标准、导则修订也很快,教材编写滞后。因此,本书编者力图编制一本与当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高度吻合的实用性教程,适用对象为地理类、环境类专业的本科生,也可供环境管理工作者、环境保护从业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参考。
城市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深度聚焦于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与提升的关键议题,旨在为城市规划师、环境工程师、政策制定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手册。不同于侧重于特定项目环境影响评估的传统教程,本书的视野更宏大,立足于城市群尺度乃至区域尺度,探讨如何将生态学原理嵌入到城市发展的宏观决策与微观设计之中,以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系统梳理了从理论基础到前沿应用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理论与特征解析 本部分首先建立了对现代城市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认知。详细阐述了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的核心概念,包括城市热岛效应的生态成因、城市水文循环的改变及其生态后果,以及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格局与驱动力。特别引入了“生态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的概念,将其视为维持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空气净化、气候调节、雨洪管理等)的关键结构。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剖析了不同气候带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在生态系统承载力上面临的共性与独特性问题。内容涵盖了如何量化评估城市生态基底的健康状况,包括基于遥感数据的植被覆盖度分析、城市蓝绿空间连通性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生态足迹的区域尺度应用。 第二部分:可持续城市规划的战略框架构建 本部分转向战略层面,阐述了如何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城市和区域的总体规划体系中。重点介绍了“生态安全格局”(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的构建方法,即通过识别和保护关键的生态节点、生态廊道和生态缓冲区,形成相互连接、功能稳定的生态网络。内容详细介绍了基于最小阻力路径分析(Least-Cost Path Analysis)和景观连通性模型(Connectivity Modeling)来优化城市发展边界和生态空间布局的实操步骤。同时,本书深入探讨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在城市防洪、水质净化和降温减碳中的集成应用策略,并结合国际前沿的“韧性城市”(Resilient City)理论,指导读者构建能够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环境事件的城市规划韧性。 第三部分:城市水环境的生态修复与精细化管理 水资源是城市生存的命脉。本部分专注于城市水系统的生态化修复与可持续管理。系统介绍了“海绵城市”理念的技术路径和指标体系,从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到末端修复的全过程管理策略。详细讲解了人工湿地在处理城市分散式污水和地表径流中的设计参数、植物选择标准和长期维护策略。此外,本书对城市河湖健康评估模型进行了深入剖析,包括水生态完整性指数(WEI+)的计算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生态工学技术(如生物絮凝、生态清淤)替代传统的重力型工程措施,实现城市水体的自净能力恢复。 第四部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栖息地营造 本部分关注城市内部及周边的生命多样性维护。探讨了城市化对动植物栖息地的破碎化影响机制,并提出了“生态走廊”和“栖息地微补丁”的科学设计原则。内容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城市碎片化空间(如屋顶、墙面、闲置地块)进行本土化植物种植,以支持特定物种的生存。书中提供了针对本地鸟类、昆虫(特别是传粉者)的栖息地营造技术清单,并强调了在规划和设计中融入生物多样性指标监测的必要性,确保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第五部分:低碳与能源效率的城市空间优化 认识到气候变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挑战,本部分聚焦于城市形态与能源消耗的关系。探讨了城市布局密度、建筑朝向、街道峡谷效应如何影响建筑的采暖和制冷负荷。本书介绍了“近零能耗社区”的规划设计导则,包括被动式设计策略(如自然通风、得热控制)的集成应用。此外,还提供了评估和优化城市交通系统能源消耗的工具和方法,强调了“紧凑、混合、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TOD)的生态经济效益。 第六部分:政策工具、公众参与与绩效评估 可持续的生态规划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本部分详细分析了可用于引导绿色发展的土地利用管制工具(如生态红线划定、容积率差异化管理)、财政激励措施(如绿色建筑补贴、生态补偿机制)。特别强调了公众参与在提升规划接受度和实施效果中的关键作用,并介绍了基于GIS和Web平台的公众反馈系统构建方法。最后,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生态绩效评估框架,用于长期追踪规划实施效果,确保城市生态目标能够持续达成。 本书文字严谨,图表丰富,数据支撑详实,是指导城市规划实践者进行生态友好型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实用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