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地质地貌及其形成演化

可可西里地质地貌及其形成演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江海,闻丞,刘持恒 著
图书标签:
  • 可可西里
  • 地质
  • 地貌
  • 青藏高原
  • 构造地貌
  • 第四纪地质
  • 环境地质
  • 地貌演化
  • 高原地质
  • 地貌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890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042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页数:213
字数: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可可西里地质地貌及其形成演化》从区域地质的角度总结了可可西里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内容涉及构造特征、沉积地层、岩浆活动、高原夷平面、冰川、冰缘地貌和水系特征。《可可西里地质地貌及其形成演化》将可可西里与整个青藏高原的发展演化相结合,揭示了可可西里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在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阶段的重要意义。在总结可可西里地质地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与全球遗产地的对比,提取凝练了可可西里地区的地质地貌突出普遍价值,探讨其威胁因素和保护措施。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青藏高原地质地貌概述 1
1.1 青藏高原地貌?气候特征 1
1.2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概述 11
1.3 小结 22
第2章 可可西里地貌特征 23
2.1 可可西里地貌概述及区划 23
2.2 可可西里高原夷平面 35
2.3 可可西里第四纪冰川与冰缘地貌 41
2.4 可可西里高原水系 57
2.5 小结 73
第3章 可可西里区域地质特征 74
3.1 可可西里大地构造单元及构造区划 74
3.2 可可西里地层与化石组合特征 79
3.3 可可西里构造样式与变形作用 88
3.4 可可西里蛇绿混杂岩 99
3.5 可可西里岩浆活动 103
3.6 小结 113
第4章 可可西里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115
4.1 可可西里区域大地构造演化阶段 115
4.2 可可西里构造-热事件 118
4.3 小结 126
第5章 可可西里新生代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 127
5.1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回顾 127
5.2 可可西里新生代盆地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128
5.3 小结 136
第6章 可可西里地质地貌的突出普遍价值 137
6.1 地质地貌突出普遍价值 137
6.2 地质地貌的完整性 142
6.3 小结 146
第7章 可可西里地质地貌价值对比 147
7.1 与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类似或相同标准的自然遗产对比 147
7.2 与列入预备清单的提名遗产地对比 157
7.3 小结 161
第8章 威胁因素及其保护管理 163
8.1 自然灾害 163
8.2 人为活动威胁 168
8.3 管理与保护措施 170
8.4 小结 172
参考文献 174
附图 191
附表 212

精彩书摘

  《可可西里地质地貌及其形成演化》:
  3. 冻土、冰缘地貌
  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面积约150万km2,占全国冻土面积的70%(图1.5),实测厚度10~175m,计算最大厚度可达700m,冻土层年均地温为-4~0℃(陈多福等,2005),是中国面积最大、最集中,也是世界上中低纬地区分布范围最广的多年冻土区。青藏高原现存的多年冻土层主体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形成的(周幼吾,2000)。多年冻土厚度大,温度低,稳定性强,呈大面积连续分布,同时纬度变化也有显著规律,多年冻土层下限的分布随纬度的降低而逐步升高,呈不连续的岛状分布。除多年冻土外,青藏高原上的季节性冻土,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冻土随季节变化而出现交替冻结、融化,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融冻地貌(潘卫东,2002)。
  图1.4 青藏高原2003~2009年各山系冰川变化(叶庆华等,2016)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主要受垂直海拔和纬度地带性的制约,纬度每升高1°,地温降低1℃左右,冻土厚度约增大20~30m;海拔每升高100m,地温下降0.8~0.9℃,冻土厚度增加20m左右(韩海辉,2009)。除此之外,多年冻土分布还受到坡向、植被、雪盖、地质构造和地下水等区域因素的强烈影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在平面上大致分为4个区域,即阿尔金山—祁连山高山多年冻土区、羌塘高原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青南山原和东部高山岛状多年冻土区以及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高山岛状多年冻土区(赵尚民,2007)。其中羌塘高原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是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主体,具体分布如图1.5所示。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永久性冻土和季节性冻土的过渡区,东部主要是季节性冻土,西部以永久性冻土为主,最大厚度达400m。冰川和冻土是巨大的固体水库。目前青藏高原冻土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两个:一是由地下水冻结过程中分凝而形成的内成冰;二是由地表水、大气降水形成的冰川冰、湖冰、泉冰、河冰经埋藏的外成冰(李树德,1991)。
  ……
冰封之下的生命史诗:青藏高原腹地自然地理的宏伟画卷 图书名称:《冰封之下的生命史诗:青藏高原腹地自然地理的宏伟画卷》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青藏高原腹地,这一地球上最为独特、最具挑战性地理区域的自然景观、气候特征、水文系统及其深层演化过程。我们聚焦于那些常被地质构造的光芒所掩盖,却对区域生态和人类活动产生深远影响的自然要素,力求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活态”地理图景。 第一部分:气候的极端与适应 本部分详细剖析了青藏高原腹地,特别是高寒无人区核心地带的极端气候特征。我们从能量平衡的角度出发,量化了该区域太阳辐射的特殊性——高海拔带来的强烈紫外线和短波辐射,与低气温、长波辐射逆温现象之间的复杂博弈。 大气环流与季风的交汇: 阐述了西风带与印度夏季风在此地交汇的动力学机制。不同于低海拔地区的平稳季风影响,高原腹地的气流运动呈现出强烈的昼夜和季节性垂直对流特征。深入分析了地形如何塑造局地的天气系统,例如山口风、焚风效应以及由冰雪覆盖引起的局地地表反射率变化对大气温度廓线的影响。 极端低温与冰雪覆盖的动态: 不仅记录了历史最低气温数据,更侧重于分析冰雪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通过对多年冻土层(Permafrost)的剖面分析,揭示了其活动层厚度、融化速度及其对地表水文系统的反馈机制。探讨了雪盖持续时间、雪水当量(SWE)对河流径流季节分配的决定性作用。 水汽输送与“第三极”的降水悖论: 研究了该区域水汽的来源,清晰区分了来自大西洋、印度洋以及太平洋的水汽通道。高原腹地的降水稀疏与高寒气候形成之间的矛盾,通过对“水汽陷阱”效应的解析得以阐明——即水汽在特定山脉的抬升作用下形成降水,但其后部区域却因下沉气流而陷入干旱。 第二部分:水的生命线——高山水文系统 本书将青藏高原腹地的水文系统视为一个“冰川-冻土-河流”耦合的巨型储能与释放装置。水,是塑造这片区域生命形态与地貌景观的核心驱动力。 冰川消融的精细监测与水文贡献: 选取了若干典型冰川群作为研究案例,运用遥感技术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评估了冰川物质平衡(Mass Balance)的动态变化。精确计算了冰川融水在不同干旱-湿润年份对下游河流流量的贡献率,并构建了基于冰川储量衰减的区域水资源未来情景模型。 冻土融化与水文地质灾害: 重点关注冻土层融化对区域水文网络的影响。冻土融化导致地表渗漏性急剧下降,地表水体(如高山湖泊和沼泽)的快速萎缩或扩张。同时,分析了冻土退化引发的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在水文条件驱动下的空间分布规律。 湖泊的“呼吸”: 剖析了高原腹地盐湖与淡水湖泊的形成机制与演变趋势。探讨了湖盆的构造控制、气候变化对蒸发-补给平衡的冲击,以及湖泊水化学特征(如盐度、同位素组成)如何反映古气候信息。某些内流湖泊的快速扩张,被解析为冰川融水短期内大量补给,与蒸发作用长期抑制的结果。 第三部分:生命的顽强与生物地理格局 在极端环境的塑造下,生命在这里展现出非凡的适应性。本部分侧重于自然地理条件如何限定了区域的生物群落分布与演替。 高寒植被的垂直带谱: 基于海拔梯度,详细描绘了垫状植被、高寒草甸到高寒荒漠的过渡模式。研究了植株如何通过矮化、深根系、毛状体等形态特征来应对强风、低温和高辐射的复合胁迫。 土壤的形成与碳循环: 阐述了高寒土(如冰冻土、高山草甸土)的形成过程,其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低温导致的生物化学反应速率低下和淋溶作用不明显。探讨了冻土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速率,揭示了该区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潜在敏感性——即冻土融化对大气温室气体释放的影响。 生物地理的隔离与分化: 分析了大型山脉(如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对物种扩散的屏障作用,如何导致了局地特有种的形成。物种的分布往往与特定的微气候廊道和水源可达性高度相关,而非仅仅依赖于宏观气候分区。 第四部分:人类活动与环境响应(非地质侧重) 本部分超越纯粹的自然描述,关注人类在高原腹地活动的生态足迹及其与自然系统的相互作用,侧重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估。 牧业活动的空间格局与生态压力: 考察了传统游牧与现代草地管理方式对脆弱高寒草甸的影响,包括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地退化和对水土保持的负面效应。 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风险: 分析了高原交通、能源管线等基础设施穿越极端环境时所面临的工程挑战,以及这些建设活动可能诱发的新的生态扰动,如道路对水文流向的改变。 区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总结了不同保护区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与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策略有效性,为区域的未来规划提供基于扎实自然地理数据的科学参考。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结合了最新的遥感数据、气候模型模拟结果以及深入的野外考察资料,旨在为地理学、生态学、气候科学以及区域规划领域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一部全面、权威的参考著作。它所描绘的,是一片在极端气候与地质作用下,持续演化、充满生命力的“地球第三极”的自然地理实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神秘感,蓝绿交错的色调,勾勒出连绵的山脉轮廓,仿佛将我带入了那个遥远而壮丽的高原。我一直对高原地貌充满好奇,尤其是关于可可西里,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荒凉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意境。虽然我对地质学并非科班出身,但这本书的标题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片土地形成演化的探索欲望。我期待它能用一种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的方式,为我揭示可可西里那些山峦叠嶂、盆地起伏背后隐藏的地质故事。比如,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峰是如何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被塑造出来的?广阔的盆地又是如何沉降或隆升的?水系又是在怎样的地质构造作用下形成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有丰富的图例和清晰的解释,帮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那些复杂的形成过程,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介绍青藏高原的形成,然后将目光聚焦于可可西里这片区域,分析它所处的具体地质构造背景,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地貌演化。或许还会提及不同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与地质作用相互影响,共同雕刻出今天的可可西里。光是想想就觉得激动人心,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让我的思绪随文字穿越时空,一同探寻这片土地的古老秘密。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联想到那片广袤而寂寥的土地,以及它背后深藏的那些关于地球运动的宏伟篇章。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区的形成演化,是真正理解它的最好方式。可可西里,不仅仅是雪山、草原和野生动物的家园,更是一个在地球板块碰撞、挤压、隆升过程中留下的深刻印记。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地质学概念,转化成普通读者能够理解的生动叙述的。这本书会不会涉及板块构造理论,以及它对青藏高原,进而对可可西里地区地貌形成的具体影响?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是如何与可可西里地貌的形成紧密相关的?书里会不会探讨侵蚀、风化、冰川等地质营力在塑造可可西里地貌过程中的作用?我特别好奇,那些看似平坦的草原下,是否也隐藏着复杂的地下构造?而那些蜿蜒的河流,又在怎样的地质背景下蜿蜒流淌?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可可西里地质演化的完整图景,从宏观的板块运动,到微观的地层构造,再到不同地质时期地貌的变迁。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建立起对可可西里地质地貌形成过程的一个清晰认知,仿佛亲眼见证了亿万年地质变迁的壮丽画卷。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时,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可可西里,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挑战和未知。而“地质地貌及其形成演化”这几个字,更是精准地概括了我对这片土地最深层次的好奇。我一直觉得,每一片土地都有它独特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往往被镌刻在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之中。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一把钥匙,将我引领向探寻可可西里地质秘密的大门。我迫切地想知道,书里是如何描绘可可西里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背景的?它是否会详细介绍该地区的地层分布、岩石类型,以及主要的断裂带和褶皱带?对于“形成演化”这一部分,我更加期待。它会追溯可可西里地貌形成的漫长历史吗?会讲述它在大地构造运动中的角色吗?例如,它是否会提及高原隆升、湖泊形成、河流切割、冰川侵蚀等关键的地质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展现一个动态的可可西里,一个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被塑造、被改变的立体画面。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这里会有如此独特的地貌特征,为什么这些特征会以这样的方式呈现。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如同一声遥远的召唤,引人遐思。我对可可西里,这片被誉为“生命禁区”的土地,始终怀有深深的敬意和好奇。而“地质地貌及其形成演化”更是将这份好奇引向了它最根本的层面——地球本身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记。我一直坚信,了解一个地方的地质背景,是理解它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乃至人文历史的基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富有吸引力的方式,为我揭示可可西里地貌的形成机制。它会从宏观的板块构造入手,阐述青藏高原隆升与可可西里地区地质活动的关系吗?它会细致地描绘出不同地质时期,可可西里经历了怎样的地形变迁吗?我尤其好奇,那些分布广泛的高原湖泊、冰川地貌、以及奇特的雅丹地貌,它们是如何在地质作用下形成并不断演化的?书中是否会运用大量的地质图件、剖面图以及遥感影像,来直观地展示这些地质现象?我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关于高原地貌形成的一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理解可可西里这片独特区域。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块土地的考察,更是对地球演化史的一次回溯。

评分

当我注意到这本书时,我的目光就被它那个充满力量感的标题所吸引:“可可西里地质地貌及其形成演化”。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一个关于地球生命力和岁月痕迹的符号。我一直对那些塑造地貌的自然伟力充满敬畏,而可可西里,作为青藏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无疑是这些伟力作用的绝佳范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这片神秘土地形成奥秘的窗户。它是否会深入浅出地讲解可可西里地区所处的构造单元,以及这些构造单元是如何影响地貌特征的?对于“形成演化”,我更加期待。它会讲述从地质构造的初始阶段,到漫长的地质时期,可可西里地貌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的吗?书中是否会提及,例如,新生代以来的强烈构造运动,是如何塑造了这里的山脉、盆地和高原?而风蚀、水蚀、冰川作用等外动力地质作用,又在怎样的地质背景下,进一步雕琢了这片土地?我期待能够从书中了解到,可可西里独特的地貌景观,是地质作用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生命史的真实写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