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十二讲

社会学十二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成振珂,闫岑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入门
  • 通俗易懂
  • 文化
  • 社会现象
  • 理论
  • 经典
  • 学术
  • 普及
  • 思维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604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067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33
字数:23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社会学十二讲》可以帮助我们洞悉社会的本质,认识人性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最终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内容简介

《社会学十二讲》此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社会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影响。全书十二讲,介绍了社会与社会学、社会学的历史、个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家庭、社会群体、社会分层及不平等、社会制度与教育、社会控制与越轨、社会学学说与流派、社会工作与就业、社会变迁及现代化等专题。本书注重理论和当代实际相结合,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社会学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

成振珂,女,文学硕士,曾经在河南各大高校代课,主要教授课程有《传播学》、《报刊编辑与策划》、《媒介营销》、《广告策划与创意》等。
闫岑,新乡医学院人文社会医学研究中心讲师。近年来,已主持完成厅级哲社课题9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1项,获得厅级一等奖4项,在SCI、CSSCI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精彩书评

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拿破仑

测量一个人的力量的大小,应看他的自制力如何。
——但丁

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懂得怎样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而不为这股力量所反制。如果你能做到这点,就能掌握住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无法掌握。
——安东尼·罗宾斯

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
——塞缪尔

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惧,那他就胜过国王。
——约翰·米尔顿

目录

序言 1
第一讲 看似自然,实则千变万化——社会与社会学 5
一、千变万化的社会 5
1.什么是社会 5
2.社会学中的“社会” 6
3.生活的全部方式——文化 7
二、走进社会学 9
1.什么是社会学 9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0
3.社会学的特点与功能 11
三、社会学想象力 12
第二讲 脱胎于哲学、来自于实践的智慧——社会学的历史 13
一、社会学的起源 13
1.社会学起源的争鸣 13
2.从哲学到社会学 14
二、社会学的初创 15
1.奥古斯特?孔德 15
2.赫伯特?斯宾塞 17
3.阿道夫?凯特勒 19
三、社会学的形成 19
1.费迪南德?滕尼斯 19
2.格奥尔格?齐美尔 20
3.马克斯?韦伯 21
4.埃米尔?迪尔凯姆 22
5.威尔弗雷多?帕累托 23
四、社会学在中国 24
第三讲 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人的社会化 26
一、个人 26
二、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社会化 27
1.何为社会化 27
2.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28
3.无法速成的社会化 29
三、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30
第四讲 编织一张关系网,各取所需——社会互动 32
一、社会需要 32
1.认识社会需要 32
2.社会需要如何产生 33
二、社会交往 34
1.何为社会交往 34
2.社会交往的意义 34
三、人际关系 36
1.何为人际关系 36
2.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36
四、社会关系 37
1.何为社会关系 37
2.社会关系的分类 38
五、社会角色 39
1.社会中的角色 39
2.角色的分类 40
3.角色扮演及存在的问题 40
第五讲 温暖的港湾,心灵的归宿——家 42
一、 家庭 42
1.何以为家 42
2.传统家庭的模式 43
3.非传统家庭的模式 44
二、婚姻 45
1.找个什么样的伴侣 45
2.结婚并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46
3.离婚与再婚 47
三、家庭的社会意义 48
1.生养 48
2.社会化 49
3.经济合作 49
4.对性的管理 50
5.社会不平等的来源 50
四、家庭是否行将瓦解? 50
第六讲 人以群分——群体与组织 51
一、人类的群集性 51
1.社会群体 51
2.群体关系 52
3.群体动力学 53
二、社会组织的特性 55
1.何谓组织 55
2.组织分为哪几类 56
3.社会组织的形成过程 56
三、集合行为与社会运动 57
1.何为集合行为 57
2.集合行为中的信息传播 58
3.社会运动 59
第七讲 社会分化——社会分层及不平等 59
一、阶级与社会分层 59
1.何为社会分层 60
2.社会分层的类型 61
3.社会分层模式 61
二、不同社会背景中的分层 63
1.古代社会 63
2.种姓 64
3.等级 65
三、社会中的不平等 65
1.歧视与偏见 66
2.制度性歧视 66
3.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67
第八讲 权力or责任,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制度与教育 68
一、社会制度 68
1.社会制度的涵义 68
2.社会制度的特征 69
二、制度化 70
1.制度化的标准 70
2.制度化的功能 71
三、教育 71
1.学校教育 71
2.接受学校教育的目的 72
3.从社会学角度看学校教育 74
4.考试——一种社会选择机制 75
第九讲 违规与犯罪,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控制与越轨 77
一、何为社会控制 77
1.社会控制的含义 77
2.社会控制的功能 78
二、以何种方式进行社会控制 79
1.政权、法律和纪律 79
2.习俗、道德和宗教 80
3.社会舆论和群体意识 81
三、越轨行为 81
1.何为越轨行为 81
2.对越轨行为的解释 82
3.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84
第十讲 我思故我在,百家争鸣的奇迹——社会学学说与流派 85
一、芝加哥学派 85
二、结构功能学派 86
三、冲突和变迁理论学派 88
1.怀特?米尔斯 88
2.刘易斯?克塞 89
3.拉尔夫?达伦多夫 91
4.伦德尔?科林斯 93
四、符号互动理论学派 94
1.符号互动理论学派 94
2.查尔斯?霍顿?库利 95
第十一讲 自助者天助,天上或许掉馅饼——社会工作与就业 98
一、认识社会工作 98
1.何为社会工作 98
2.社会工作的方法及功能 99
二、就业 101
1.何为就业 101
2.劳动分工 103
3.找份满意的工作真难 104
三、失业 106
1.何为失业 106
2.为什么会失业 107
3.失业带来的影响 108
四、工作机会的不平等 109
第十二讲 分合必然,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社会变迁及现代化 111
一、社会变迁 111
1.社会变迁 111
2.社会变迁的动因 112
3.社会的大众化现象 113
二、特殊的社会变迁——现代化 115
1.何为现代化 115
2.社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 116
3.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特殊问题 117
三、地球村——全球化已成为现实 120
1.何为全球化 120
2.全球化对社会学研究传统的冲击 121
3.全球化的主要理论 122
参考文献 124


精彩书摘

看似自然,实则千变万化——
社会与社会学
我们常常听到人们谈论,说社会很复杂,在社会上混不容易;也常常在电视上看到人们谈论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那么到底什么是社会呢?也许很少有人会思考这个问题,或者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它。为了解决这一点,一门专门研究社会的学科——社会学便诞生了。



一、千变万化的社会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千变万化的。每天、每时、每刻它都在发生着变化,有些在意料之中,有些在意料之外,有些是完全无法预料的。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社会,要想透彻地了解它,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社会。

1.什么是社会

我们先翻开古籍来找找有没有关于“社会”的解析,我们发现,在我国的古籍中,“社会”作为一个概念是很少使用的,而使用较多的是“社”或“会”。在我国的古典文献中,“社”是指用来祭神的地方。古代的伊川在《二程全书》与《近思录》中有“乡民为社会”之说,这里指的是有一定联系的乡民形成的社会生活形式。在我国历史上,社会通常含有民间的意思。其实,即便是现在,人们也常常会用“社会上”来指民间。此外,社会一词也有“世道”的含义。
放眼当下,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社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社会就是一所大学,这所大学没有专门的教室,也没有专门的老师,更不会发毕业证书,却要参加一场又一场大大小小的考试——现实的历练。也有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人际关系编织而成的大网,在这里,人际关系是隐形的铺路石,正所谓圈子对了,事就成了。也有人认为,社会是处处充满陷阱的沼泽之地,让人防不胜防。有一个寓言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社会的这一特点。
有只瞎了一只眼睛的鹿,来到海边吃草,它用那只好的眼睛注视着陆地,防备猎人的攻击,用瞎了的那只眼睛对着大海,它认为海那边不会发生什么危险。不料有人乘船从海上经过这里,看见了这头鹿,一箭就把它射倒了。它将要咽气的时候,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是不幸,我防范着陆地那面,而我信赖的大海却给我带来了灾难。”
人们不仅对社会的看法不同,甚至有人对社会是否存在都提出了质疑。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1989年2月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论断。她说:“并不存在所谓的社会,只存在单个的男人、女人和家庭。” 从表面上看,撒切尔夫人的这一论断很有道理。我们观察一下我们的周围就会发现,人们确实都在忙着自己的事。但是,进一步深入观察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人们都在有组织地做事,每个人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做事。人们之间的组织性是至关重要的,而这就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学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和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社会学家又是如何看待社会的呢?在社会学中,社会又是如何被定义的呢?

2.社会学中的“社会”

社会学中的“社会”一词由英文society翻译而来,而英文society来自拉丁语socius(伙伴)一词。西塞罗曾用societas一词来表示人类的共同体,后来,这一概念也用来表示人与人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
社会学产生之后,社会自然成为社会学的核心概念。由于社会相当抽象和庞杂,不同地区的社会学家都从自己的角度表述了对社会的解释。在很早以前,西方甚至出现了有关社会的争论——“唯名论”和“唯实论”之间的争论,并且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暂且抛开这种争论,看看在社会学中大家是怎么解释社会的。
对于孔德而言,他已经把社会当成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在他看来,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
斯宾塞认为,社会是超级有机体,是个体活动与族类活动达到一致的整体状态。斯宾塞的“社会超级有机体论”,从结构—功能的角度对社会进行了阐述。
在马克思的论述中,也有关于“社会”的论点,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社会是人际交互的产物
在谈到社会时,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际交互的产物。”从马克思对“社会”的第一个论断可以看出,他认为社会是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产物。他认为没有交往便没有社会。马克思还从人们的社会生活入手,截取社会生活中那些最基本、最常见、最普通的场景,深入分析每天都会在人们身上发生多次的社会交往现象。他告诉我们,人不能离群独居,人总是要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社会中,就要与人交往。当然,有时候这种交往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被动的,但是对个人来说,不与人交往就可能出现问题,比如说患上自闭症。
社会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又说:“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了社会关系,就构成了社会。”这是马克思对“社会”的第二个论断,在这个论断中,马克思从一般的意义上指出了社会的本质,即社会是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体系。
上面的分析提到,人在社会上就需要与人交往。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为了要活下去。人要活下去,一方面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也需要维持群体的生命——生育下一代。要满足这两种需要,人需要进行两种生产,需要生产满足生命的基本生活资料,还需要繁衍下一代。这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是需要几个甚至一群人共同完成的。
此外,在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社会科学中,社会也用来指与以强制力量为基础的国家(政府)相对应的人类生活的存在形式,即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或以自由契约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的生活形式。显然,这里的社会带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含义。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地方,人们会对社会作出不同的解释,但是总体而言,社会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社会的含义:
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组成社会的深层原因。
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接而成的,社会是一个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为人们提供了共同活动的规范。
当然,每个人对社会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与每个人自身的人生经历或生活环境有关。无论如何,这些学者、专家以及前辈对社会的认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



前言/序言


《人类社会:起源、演变与未来》 内容梗概: 本书是一部宏大的叙事,它试图勾勒出人类社会从最原始的群体形态,历经无数次的变革与重塑,直至迈向未知未来的壮丽画卷。我们并非孤立的存在,我们的每一个思想、每一次行动,都深深根植于千百万年演化而来的社会结构之中。这本书将引领你踏上一段探索之旅,去理解我们从何而来,为何在此,以及将走向何方。 第一章:文明的黎明——从狩猎采集到早期定居 我们的旅程始于人类最古老的社会形态。在漫长的史前时代,人类以小型、流动的狩猎采集群体为单位生存。这些群体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其社会组织结构简洁而直接,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以经验和智慧传承知识。我们会深入探讨这些早期人类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合作求生,如何发展出初步的语言和文化,以及他们与自然之间微妙而深刻的共生关系。 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个颠覆性的转折点——农业革命。当人类学会驯化动植物,并实现定居生活,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开始孕育。定居带来的剩余食物,使得人口得以增长,社会分工也随之出现。简陋的村落逐渐演变成复杂的社区,私有财产的概念开始萌芽,领导者和规则的必要性日益凸显。本章将详述这一过程如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为文明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将考察早期定居点中出现的社会等级、初步的政治组织以及与此相伴而来的冲突与合作。 第二章:帝国与城邦——权力、秩序与多样性的萌生 随着定居和人口的增长,社会结构变得愈发复杂。本章将聚焦于人类历史上早期出现的具有规模的政治实体——城邦与帝国。我们将剖析这些文明是如何组织其庞大人口的,权力的运作机制如何演变,以及秩序是如何被建立和维护的。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从古希腊的城邦联盟到罗马帝国的征服与统治,我们将考察不同文明在政治组织、法律体系、经济模式以及军事扩张方面的独特之处。 “帝国”不仅仅是疆域的扩张,更是文化、技术和思想的融合与碰撞。我们将探讨不同民族、文化在帝国框架下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所带来的创新与冲突。与此同时,城邦的出现则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种社会组织的可能性,它们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发展出更为多元的政治形态,如民主、寡头等,并孕育出独特的哲学、艺术与科学。本章将深入分析这些早期政治形态的成功与局限,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人类对治理、公正与社会组织的早期认知。 第三章:宗教与思想——塑造文明的无形之手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不只是物质层面的变迁,更是精神与思想层面的深刻革新。宗教和哲学作为人类试图理解世界、解释生命意义和规范行为的重要体系,在塑造文明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章将追溯主要宗教和哲学思想的起源,探究它们如何回应人类对生死、道德、宇宙的终极疑问。 从东方古老的智慧,如婆罗门教、佛教、道教,到西方轴心时代的哲学突破,如古希腊哲学、犹太教,再到后来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兴起,我们将考察这些思想体系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根发芽,并深刻影响了人类的伦理观念、社会规范、艺术创作乃至于政治格局。我们会分析宗教的社会功能,包括其凝聚社会、提供慰藉、维系秩序的作用,以及其可能带来的排他性与冲突。同时,我们也探讨哲学思想如何挑战传统、启迪理性,推动社会进步。这一章将揭示,在历史的长河中,是那些看不见的思想力量,在无形中编织着人类社会的精神图谱。 第四章:科学的革命——理性、发现与世界观的重塑 当人类开始系统地观察、实验和思考,一个全新的时代便拉开了序幕——科学革命。本章将聚焦于科学方法的兴起,以及它如何颠覆了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认知。我们将在伽利略的望远镜、牛顿的万有引力中,看到理性力量的崛起。科学的进步不仅带来了技术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它挑战了传统的世界观,为启蒙运动和现代社会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我们将探讨科学研究如何从最初的哲学思辨,发展出严谨的实证方法。从天文学的突破到物理学的奠基,从生物学的萌芽到化学的探索,每一次科学的发现都可能引发对人类自身定位的重新思考。科学不仅改变了我们理解自然的方式,也开始影响我们思考社会和政治的可能性。本章将深入分析科学革命的深远影响,它如何解放了思想,促进了怀疑精神,并最终催生了对现有秩序的质疑。 第五章:工业的浪潮——技术、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本章将深入探讨蒸汽机、电力以及后来一系列技术革新,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生产方式、生活模式和社会结构。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这是一个剧烈而深刻的转型。我们将考察工厂的兴起、城市的扩张、以及由此而来的新的社会阶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蓬勃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但同时也伴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剧、工人阶级的困境以及新的社会矛盾。我们将分析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人口的流动,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住房短缺、犯罪率上升等。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工业革命如何催生了新的思想流派,如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它们试图回应工业化带来的社会不公,并为构建更公正的社会秩序提供理论蓝图。 第六章:政治的激荡——革命、民主与民族国家的兴起 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变迁,必然引发政治上的动荡与重塑。本章将聚焦于近代以来一系列深刻的政治革命,以及民族国家形态的最终确立。从法国大革命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到美国独立战争对共和制度的实践,再到后来一系列的民主化运动,我们将考察权力如何从贵族和君主手中转移,人民如何开始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 民族主义的兴起,促使人们在共同的语言、文化和历史认同下,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民族国家。这将探讨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如何成为现代世界政治的基本单位。我们会分析不同类型的政治制度,如民主、威权、极权等,以及它们在实践中展现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同时,本章也将审视殖民主义的兴起与衰落,以及由此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深远影响。 第七章:文化的两极——全球化与身份认同的挑战 进入20世纪,尤其是二战之后,世界仿佛被压缩得越来越小。全球化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经济、文化、信息等各个领域。本章将探讨全球化带来的双重效应。一方面,它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使得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成为可能。我们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电影、美食,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日益趋同。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身份认同的危机。当本土文化受到强势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传统价值观面临新的挑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将考察全球化如何加剧了文化上的冲突与张力,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复兴与抵抗。本章也将探讨新兴的文化现象,如流行文化、亚文化等的兴起,以及它们在重塑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中所起的作用。 第八章:信息时代——连接、传播与虚拟现实 我们正身处信息时代的洪流之中。互联网、社交媒体、智能手机……这些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沟通、学习、工作乃至思考模式。本章将深入分析信息技术如何重塑了社会连接的方式。我们不再局限于地域的限制,可以轻松地与全球各地的人建立联系,分享信息,表达观点。 然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虚假信息的传播、隐私的泄露、信息茧房的形成,以及技术成瘾等问题。我们将考察信息技术如何影响了政治传播、社会运动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同时,本章也将展望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可能对未来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方式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第九章:生态的警示——人与自然的双重危机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本章将聚焦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的深刻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生存危机。从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到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挑战。 我们将分析人类是如何从最初的敬畏自然,到后来的征服自然,再到如今的不得不反思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本章将探讨环境问题的根源,包括经济发展模式、消费主义文化以及全球合作的困境。同时,我们也将审视新兴的环境运动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它们为我们指明的可能出路。 第十章:未来的回响——挑战、机遇与不确定性 当我们站在当下,回望过去,眺望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动态的图景。本章将对前几章讨论的各种趋势进行总结与展望。我们将探讨人口增长、资源分配、科技进步、地缘政治等因素将如何交织,共同塑造着人类的未来。 人工智能的崛起,基因编辑的突破,太空探索的步伐,都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的巨大变革。与此同时,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文化冲突、地缘政治紧张等问题依然严峻,它们将继续考验着人类的智慧与合作能力。本章将鼓励读者以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各种关于未来的预测,并思考我们作为个体,如何在不确定的未来中,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本书将带领读者,从宏观的历史尺度,审视人类社会的整体脉络,从微观的个体经验,理解社会力量如何塑造我们。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梳理,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认知之旅,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韧性与无限的可能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社会学十二讲》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时,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封面材料,配合着沉稳的深蓝色调,立刻就给人一种庄重而不失现代感的印象。内页纸张的克重选择也相当考究,文字的墨色饱满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或编者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书中的章节划分逻辑严谨,过渡自然流畅,仿佛不是在阅读枯燥的学术理论,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深入探索宏大复杂的社会图景。例如,在介绍经典理论家思想脉络时,他们巧妙地穿插了大量历史背景的侧注,让读者能迅速理解这些理论诞生的时代土壤。这种在形式美感与功能性之间找到的平衡点,让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桌面艺术品。细节之处见真章,比如书脊的装订方式,即使频繁翻阅,也未见松动迹象,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而言,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或许是希望配图的色彩饱和度能再高一些,以便更好地凸显那些复杂模型的视觉层次感,但瑕不掩瑜,整体的制作水准已经远超同类出版物。

评分

我向来对社会学入门读物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太多作品为了追求“通俗易懂”而牺牲了理论的深度与严谨性,读完只留下零散的片段印象。然而,阅读《社会学十二讲》的过程,却带来了一种久违的“醍醐灌顶”感。它没有用大量晦涩的术语堆砌墙壁,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建筑师,为我们搭建了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特别是在探讨社会分层与流动性那几讲中,作者对不同时代西方与东方社会案例的对比分析,视角刁钻而精准。他们没有简单地套用既有的“马克斯”或“韦伯”公式,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理论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所遭遇的困境与新的解释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批判性思维这一点上的努力——他们鼓励读者不断质疑“既定的事实”和“常识性的理解”。这种引导,远比直接灌输结论要有效得多,它真正培养了我们作为社会观察者的批判性肌肉。读完这部分内容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观察日常互动时的视角都变得更为多维和审慎了,不再轻易地接受单一的解释路径。

评分

对于一个初入社科领域的新手来说,选择一本合适的导论读物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你对整个学科的第一印象和后续学习的兴趣。庆幸我选择了《社会学十二讲》。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它不是那种一开始就抛出宏大叙事压垮读者的教材,而是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式。比如,它从最基础的“社会互动”和“文化”概念讲起,这些内容贴近生活,很容易建立亲切感。当读者适应了这种观察世界的新方式后,作者才慢慢引入到关于权力、制度和全球体系的复杂议题。这种“先易后难,激活兴趣”的编排策略,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而且,每讲的末尾都设置了“延伸阅读推荐”,这些推荐的书目都经过了精挑细选,既有奠基性的经典,也有紧跟前沿的最新研究,为那些渴望进一步深耕的读者提供了明确的导航图。这使得这本书的功能性大大超越了一本单纯的“讲义”,它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通往广阔社会学世界的“藏宝图”。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对话的亲和力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作者的文字非常具有画面感和场景感,读起来一点也不像是在啃“硬骨头”。例如,在描述社会规范的形成与制约力时,书中描绘了一个关于婚礼习俗的微观场景,通过对参与者微妙的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的细腻捕捉,将“社会预期”这个抽象概念具象化了。这种“故事化”的教学方法,让那些抽象的社会学概念不再是挂在空中的理论模型,而是变成了我们身边随时可以观察到的现实片段。同时,作者在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时,也保持了一种谦逊而又充满洞察力的姿态,避免了生硬的“引用堆砌”。行文之中,不时流露出一种人文关怀的底色,让人感受到,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希望引导读者去关怀那些身处社会结构中的个体命运。这种温度感,在冰冷的学术著作中是极其珍贵的。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整合不同学派观点方面的处理能力令人印象深刻。社会学内部常常存在着结构主义与行动主义、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的激烈辩论,许多入门书为了图省事,往往只侧重某一个阵营,导致读者视野受限。《社会学十二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回避这些内在的张力,反而将这些对立的视角视为理解社会复杂性的必要组成部分。在讨论“集体行动”这一议题时,它没有武断地偏向于用资源动员理论来解释一切,而是并置了文化符号学派对“认同构建”的分析。作者在呈现不同观点时,采取的是一种“并列展示,激发思考”的策略,而不是“肯定一方,贬低另一方”的姿态。这使得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培养起一种“多元解释的必要性”的意识。最终,这本书教会我的,与其说是具体的社会学知识点,不如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论”——一种接纳矛盾、包容复杂、不断寻求多角度证据的思维习惯,这才是社会学最宝贵的遗产。

评分

好书好书~值得一看,一买,一探究竟

评分

还没看,正版书,质量不错。活动多一点就好

评分

okokokokokokokok

评分

社会学入门读物,写的深入浅出,挺好的

评分

这个商品不错

评分

还行

评分

值得阅读

评分

非常好的学习参考书,寻找了很长时间,这次买书活动开心、满意。清单清清楚楚!书包装结结实实!书质量很好,上海这个秋天大暴雨,且干干净净。谢谢店铺

评分

不错的书,好书啊,京东物流就是快,书的价格也很优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