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治国理政:新境界新局面》一书,是在2016年开展的全市性“学习****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征文活动基础上经过论文评选编辑而成的。
为组织沪上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研究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实践活动,年初,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委党校、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社联、上海社科院、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会)等单位,按照中央的部署和市委的总体要求,决定开展“学习****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研讨征文活动,在征文活动基础上召开理论研讨会,并于3月16日发出《上海市“学习****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研讨征文活动”通知》,明确提出了征文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研讨主题,规定了研讨会论文的组织、选题、报送等各项事宜。
目录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篇章
高度自觉: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品格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维方法研究
论习近平的领导战略智慧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主体观的创新和发展
“四个全面”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演进的新境界
把五大发展理念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从五大发展理念看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时代自觉
五大发展理念的总体逻辑及其对发展观的深刻变革
论五大发展理念的整体性特征
一一种认识论的分析
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的四重逻辑与科学内涵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解读
论全面深化改革理论创新的总体性方法特色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思考
国外学者如何评价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
共享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观的新发展
试建“共享”分配新模式
治国理政的新战略:发展分享经济
分享经济刍议
基于绿色发展观的生态政治经济学逻辑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研究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兼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互动关系
国家战略的地方参与:以上海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
上海航运金融功能拓展与“一带一路”建设衔接问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新认识
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法治模式建构中的政治逻辑
“全面从严治党”:当下中国问题的矛盾论
“党建学”的构建及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兼论习近平党建思想
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新思想、新举措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
日常生活批判视域中的政治生态重构
——论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层走向
习近平关于党性修养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意义
基于执行力的党内规章制度长效机制研究
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
习近平的中华民族文化观与理论贡献探讨
用“大宣传”思想引领上海宣传工作发展
——习近平党建思想与党的宣传工作发展研究
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三个特点
中国学派的知识社会学分析
略论习近平科技思想及对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指导意义
城市社会的创新逻辑
——基于城市哲学与城市批评史的研究视角
网格化协同治理:新常态下社会治理精细化的上海实践
——以上海市×区城市网络化综合管理为例
为中国发展和世界和平推动全球治理
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建设论述的伟大意义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与全球治理合作
合作共赢:亚投行开启全球经济治理新篇章
中国丝路外交与周边秩序的重塑
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前景研究
后记
精彩书摘
《治国理政:新境界新局面》:
“四个全面”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演进的新境界
徐晓明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考察工作时,阐述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即“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①,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首次完整阐述,集中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思想与新成果。继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后,在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上,分别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个被学界称为“姊妹篇”的战略构想。2014年10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又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至此,以十八大为起始,党中央在两年左右时间里,完成了以“四个全面”为主要内容的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四个全面”既各成体系、各具特色,同时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如何改革、怎样治国以及如何管党等根本问题。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观描述了党的执政目标,构成了“四个全面”的目标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分别提供了动力支持、法治保障和重要支撑,是实现党的执政目标的三个重要战略举措。
“四个全面”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执政理念与执政战略的继承,同时又体现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于执政问题的最新思考;“四个全面”既遵循了世界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同时又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于中国共产党新环境下的执政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四个全面”宏观描述执政新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目标导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执政目标长期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敏锐把握与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的结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起始阶段,体现出党在执政目标探索上的连续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执政目标长期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结果。先秦时代的《诗经·大雅·民劳》篇中,最早记载了“小康”一词。中国共产党将“小康”概念引入执政目标,起始于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向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介绍中国的现代化概念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此后,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在论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时,提出了“小康水平”。党的十三大报告将小康目标列为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目标。这一目标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近20年的锐意改革,终于使国家在即将告别20世纪之际,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称之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①进入21世纪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党的十六大对21世纪前50年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作了分解,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党的十八大根据新的发展形势的特点与要求,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即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②
……
治国理政:新境界新局面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