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研究:兼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围绕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及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影响来研究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从概念入手,对“非意识形态化”相关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阐述,梳理了“非意识形态化”观点的认知渊源和“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历史发展,揭示了“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政治性本质——去马克思主义。研完对不同学科视角下的“去政治化”话语进行了评析,重点分析了普世价值思潮、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和“军队国家化”思潮。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研究:兼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以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的方式论述了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影响,阐述了新世纪以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现实依据和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从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科学发展、加强高校管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强化公共外交、夯实网络阵地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应对之策。
作者简介
李辽宁,男,汉族。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后,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出版专著4部,主持《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影响研究》等国家和省部级等各类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2000年获得海南省第六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2012年被评为海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013年入选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14年被评为第三届海南大学“十佳教师”。2016年被评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一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内涵分析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分析
四 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的内在关联与互动
五 研究现状评析
六 研究内容
七 研究特色
第二章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历史追溯
一 “非意识形态化”观点的认知溯源
二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历史发展
三 去马克思主义: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政治本质
第三章 国内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当代表征
一 早期出场:“问题”与“主义”之争
二 现实土壤:改革开放语境下的策略与辨析
三 多学科视角下“去政治化”话语评析
四 “去意识形态化,回归普世价值”?
五 “社会公器”?——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评析
六 “军队国家化”:警惕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新动向
七 国内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产生的原因及其本质
第四章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侵蚀
一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消解”
二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消解
三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冲击
四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冲击
五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影响
第五章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影响
一 调查方法与样本选择
二 基本情况
三 基本结论
四 简要讨论
第六章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紧迫性与实践探索
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紧迫性
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实践探索
三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
第七章 化解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影响的重大举措
一 强化顶层设计,综合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二 坚持科学发展,铸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基础
三 加强高校管理,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四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其智库功能
五 强化公共外交,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打造国际话语权
六 夯实网络阵地,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结语: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新发展
一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历史使命
二 高度关注威胁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安全的因素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附:机关干部、高校、科研机构人民群众关于“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影响”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研究:兼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
第一,战略思维,统筹兼顾。国家安全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而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总体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由于意识形态关涉到国家发展道路、发展方向,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对于其他安全具有统摄作用,因此需要统筹规划,系统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国家的现实状况,结合国家在现阶段和未来发展中的总体布局、长远利益、现实条件和面临挑战等多方面的因素展开。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意识形态”的概念和内涵在实践上的意义要高度重视。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不仅仅是指姓“资”姓“社”问题,实际上,凡是涉及国家发展理念、发展道路、社会制度等方面的问题,都与意识形态相关。这就是说,意识形态竞争不仅仅存在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中,就是在资本主义内部也存在着竞争。比如,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对于美国文化的警惕和防范,以及欧盟与美国在一些国际问题上的分歧:更不用说俄罗斯与美欧的分歧了:这些也可以归结为发展理念、思路或意识形态的差异。因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战略要着眼于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充分考虑历史传统、时代特征、现实需要和未来走向,建构符合中国实际、凸显中国气派的意识形态安全战略。
……
前言/序言
大学德育是个常研常新的领域。这是因为大学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是为各行各业输送专门人才的阵地;学校教育必须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德智体美诸育中坚持德育的主导地位,才能顺利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与时俱进,随着大学生一届届毕业走向社会,一级级新生又入学,都必然要求大学德育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此,对大学德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从来都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大学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实践磨炼中成长为各行各业的精英或各级各地的骨干。在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大学德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总结大学德育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能促进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不断地加强和改进工作,从而也推进大学德育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在重点开展应用研究的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基础研究。大学德育就是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称。正是由于大学德育的突出地位,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长期受到重点关注。本套丛书专题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德育创新发展的研究,专题开展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大学德育面临的新课题,其中《新中国高校德育史论》《现代大学德育创新论》《现代大学德育方法论》侧重于德育基础理论研究,《大众文化影响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研究》《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研究》《大学生生态德育新论》《大学生道德认同与培育研究》《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研究——兼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等则侧重于应用研究。
本套丛书的各位作者长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研究,特别注重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新的实践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治国理政中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如“以人民为中心”、“敢于担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等。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怀大学生的成长,对大学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也有直接的教导和深刻的论述。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述既是我国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现代大学德育重要的时代内容。在五大发展新理念中,创新居于首要和核心的地位。习近平2013年8月19日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了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2015年2月19日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以创新为要,实现理念、内容、方法、手段、体制机制等的全面创新。之所以如此强调创新,是因为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发展已从主要靠资源投入转向主要靠创新驱动转变。高校的改革、发展同样要适应和顺应经济新常态;在经过世纪之交大学扩招的规模急速拓展之后,同样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教育改革,重点抓好结构优化调整和质量效益提升的工作,因此,同样应当重视创新,主要靠创新驱动发展。创新从来就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加如此。因此,大学德育及其研究也要以创新为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推进新常态。本套丛书便是为此而作的一次新尝试。
当今在校就读的大学生基本上是20世纪末出生的“95后”,很快“00后”也将开始进入大学。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在国家仍将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背景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必然反映到观念上层建筑领域,思想文化、价值取向也必然呈现“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态势,大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引领现代大学德育创新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也势必对德育创新提出新的要求。相信本套丛书的出版,将会对高校干部、教师有所启迪。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研究:兼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