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私法研究(14):共同共有

中德私法研究(14):共同共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洪亮,张谷,田士永,朱庆育,张双根 著
图书标签:
  • 私法
  • 德国法
  • 共同共有
  • 物权
  • 民法
  • 法律研究
  • 中德比较
  • 财产法
  • 法律学术
  • 共有财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97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48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字数:32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卷主题为共同共有。作为法律概念的共同共有,存在构词法上的同义反复。以语词演变为线索,我国法上的共同共有可追溯至德瑞法上的合手共有。合手共有之要义,可化约为手手叠加之象征性与日耳曼团体精神。合手共有极具"地方性知识",且较为玄秘,并存在结构性困境;尤其,日耳曼共有/罗马法共有之二元规则体系,与罗马法共有、合伙、法人三层递进之规则体系,存在镜像重叠,并给现代法教义学带来一定困难。我国自清末以降继受合手共有时保有的犹豫,给《物权法》第95条乃至整体共同共有之塑型预留了自由空间,从而对共同共有内涵可有两种不同的解释路径;而将共同共有型塑为"地道之合手共有"还是"调整的按份共有",关涉共有体系的开放乃至民商法规则体系的调谐。读者可借本书的研究更深入理解和使用共同共有概念。

内容简介

  本选题为连续出版物《中德私法研究》之14卷。本卷主题:共有法律问题

  作为法律概念的共同共有,存在构词法上的同义反复。以语词演变为线索,我国法上的共同共有可追溯至德瑞法上的合手共有。合手共有之要义,可化约为手手叠加之象征性与日耳曼团体精神。合手共有极具"地方性知识",且较为玄秘,并存在结构性困境;尤其,日耳曼共有/罗马法共有之二元规则体系,与罗马法共有、合伙、法人三层递进之规则体系,存在镜像重叠,并给现代法教义学带来一定困难。我国自清末以降继受合手共有时保有的犹豫,给《物权法》第95条乃至整体共同共有之塑型预留了自由空间,从而对共同共有内涵可有两种不同的解释路径;而将共同共有型塑为"地道之合手共有"还是"调整的按份共有",关涉共有体系的开放乃至民商法规则体系的调谐。

作者简介

  王洪亮、田士永、朱庆育、张谷、张双根等。顾问:江平 王泽鉴。主编:王洪亮、田士永、朱庆育、张谷、张双根。

目录

主题报告
共同共有词义考
论共同共有的类型及其纯化
主题文献
合伙与合手
新变更法视角下的共同共有与法人
——一种至今未明的组织形式?
论罗马法中的共有制度
专家专稿
公同共有债权之行使
——评“最高法院”2015年度第三次民事庭会议决议
欧洲资本市场法的新发展
私法教室
多级转租房屋之占有返还
德国公司法上的隐藏分配
——公司以低于成本价为股东建造
房屋视为隐藏的盈利分配
书评
法律行为解释之方法
法律法规
瑞士土地登记条例
《德意志帝国劳动法典(1900年版)导读与评注》 作者: 王德福、李明远 出版信息: 法律出版社,2023年10月 ISBN: 978-7-5248-1888-2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20世纪初德意志帝国劳动法典(Reichsgesetzbuch, R.G.B.,简称RGB)进行系统性、深入性研究的专著。该法典于1900年正式颁布实施,是德意志帝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德国乃至欧洲大陆的劳动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并非对法典条文的简单罗列与翻译,而是力求通过历史语境、文本解析、比较法视野以及现代法学的视角,全面展现该法典的结构、精神及其历史功用。 一、 历史背景与立法脉络的深度挖掘 本书的第一部分,集中梳理了1900年劳动法典出台的历史语境。这一时期,德国正处于俾斯麦社会立法余波尚未完全平息、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关键阶段。我们详细分析了帝国政府、工业资本家阶层、新兴工人运动以及社会民主党在立法过程中的博弈与影响。 俾斯麦遗产的继承与超越: 考察了社会保险制度(疾病、事故、养老保险)的框架如何被纳入或规制于新的劳动关系立法之中,探讨了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在具体条文中的体现。 合同自由与保护主义的张力: 重点研究了法典在确立雇佣合同(Dienstvertrag)基础法律关系时的理论基础,对比了其与民法典中债法理论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我们详细分析了立法者如何在理论上的“私法自治”原则与现实中对工人阶级的保护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点。 程序与实体法的衔接: 探讨了劳动保护条例、工会组织限制等行政性规范如何与民法体系中的合同法规范进行整合,形成一套初步的、具有国家强制力的劳动关系规制体系。 二、 核心条款的文本精读与结构分析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对《德意志帝国劳动法典》(特指与劳动关系直接相关的章节,而非后续修订的社会法部分)进行逐条、逐节的细致解读。我们采用“原文重构—直译解析—德语学说注释”的三步分析法: 1. 工时与休息权的规定: 针对1900年尚未普遍确立八小时工作制的背景,详细分析法典中关于“合理工时”的弹性规定,及其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被解释为最低保护标准。我们着重解析了“夜班轮替”和“学徒/童工限制”条款的历史演变。 2. 报酬支付与扣减的规则: 深入剖析了法典关于工资支付时间、方式的规定,以及在何种情况下雇主可以进行“合理的”(当时语境下的)扣减,特别是针对工具损耗、材料浪费的法律处理方式。 3. 雇佣关系的解除(解雇): 这是本部分的核心。我们详细考察了法典对雇佣合同无固定期限和固定期限合同解约通知期的规定。着重对比了当时德国法院对“重要事由解雇”的解释范围,以及法典对“恶意解雇”和“报复性解雇”的初步规制尝试。重点讨论了“雇佣终止后的债权债务清理”原则的早期形态。 4. 工人特定群体的保护: 针对妇女和未成年劳动者的特殊规定(如孕期保护的初级形态、禁止从事特定危险工作的限制)进行了专门的章节分析,探讨了这些保护条款在当时工业环境下的实际效力。 三、 司法实践与学说演变中的“法典生命力” 《德意志帝国劳动法典》的真正生命力,体现在其在帝国法院(Reichsgericht, RG)的司法解释和德国法学界的理论争鸣中。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此: “法官造法”的边界: 通过梳理帝国法院在1900年至1920年间的关键判例,分析法官们如何填补法典在社会保障和工人权利方面的空白。例如,如何将民法典中的“善良风俗”(Guter Glaube)原则延伸适用到雇佣关系中,以对抗显失公平的劳动合同条款。 私法化倾向与社会法意识的萌芽: 探讨了当时的主流学说如何将劳动关系视为一种特殊的“私法契约”,以及以李奥纳多·朗(Léon Duguit)为代表的社会法思想如何开始渗透,主张劳动关系的核心是社会义务而非纯粹的私法权利交换。 与《魏玛宪法》的衔接: 简要勾勒了1919年《魏玛宪法》中工人权利的正式确立,如何要求对1900年法典中的“保守”条款进行修正或废止的过程,从而为理解现代德国劳动法的源流提供了清晰的脉络。 四、 比较视野下的历史定位 为更准确地把握该法典的历史地位,本书的第四部分将其置于国际比较法的框架内进行审视: 对比英美法系: 对比了英国《工厂法》和美国早期州级劳工立法中侧重于行政监管和“公共政策”干预的特点,凸显德意志法典试图在统一的民法典框架下解决劳动问题的独特性。 对现代东亚法制的影响: 简要探讨了日本《明治民法》及后来的中国民法典起草过程中,对德国法系,特别是对1900年前后德意志私法与劳动法交织领域的借鉴与规避。 本书特色: 本书严格遵循德国法学传统的研究范式,注重对历史文本的精确还原和对早期德语学说注释的准确转译。全书论证逻辑严密,资料翔实,是法律史研究者、劳动法学专业人士以及对德国法律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的重要参考书目。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劳动法“从何处来”的关键历史坐标,而非仅限于当代法律条文的解读。 --- (总字数: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德私法研究(14):共同共有》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深刻的学术探讨,尤其是关于不动产和动产的共有关系。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深入剖析了中国法和德国法在共同共有制度上的异同,从历史渊源、基本原则到具体的权利行使、义务承担,都进行了细致的比对。例如,在中国,夫妻共同财产、家庭共有财产的规定,与德国民法典中关于物权共有(Miteigentum)的制度,在设立方式、份额的性质、处分时的效力等方面,一定存在着许多值得玩味之处。或许书中会详细论述,在共同共有状态下,如何平衡各共有人之间的利益,如何解决因共有关系产生的纠纷,例如,当一名共有人未经其他共有人同意而处分共有财产时,法律应当如何规制,才能既保护善意第三人的信赖,又维护其他共有人的合法权益。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前沿性的问题,比如数字时代下,虚拟财产的共同共有如何适用现有的法律框架,以及在跨境交易中,如何协调不同法域对共同共有制度的适用。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是一部严谨、系统、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著作,能够为研究中德私法,特别是物权法领域的读者提供宝贵的参考。

评分

《中德私法研究(14):共同共有》这个书名,让我立刻想到的是,它很可能是一篇关于财产法细致入微的学术研究。我猜测,这本书的重点会放在“共同共有”这一概念在比较法视角下的探讨,尤其是聚焦于中国和德国这两个在私法体系上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我推测,作者会从基础理论出发,对“共同共有”的构成要件、法律效力、消灭方式等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两国法律的规定,找出其异同之处。例如,关于共有关系的产生,中国法中是否更倾向于法定共有,而德国法则可能更侧重于约定共有?在共有关系的存续期间,共有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如何划分,尤其是在处分共有财产时的限制,两国法律的规定可能会存在显著差异。我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梳理这些理论问题,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佐证,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更进一步,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共同共有”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挑战,例如,随着金融工具的日益复杂,以及虚拟经济的兴起,传统的共有观念是否需要调整,两国在应对这些新问题上,又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法律策略。

评分

拿到《中德私法研究(14):共同共有》这本书,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那些在我生活中或新闻中屡见不鲜的关于家庭财产分割、合伙企业股权争议的场景。虽然书名带着浓厚的学术气息,但我相信它触及的“共同共有”概念,与我们普通人息息相关。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释在中国常见的“共同共有”是如何在法律层面被界定和规范的。是仅仅侧重于夫妻共同财产,还是也涵盖了朋友合伙、家庭成员之间共有的情况?德国法在这方面又有哪些独特之处?例如,在德国,是否有一种更加细致的分类或者更具弹性的处理方式来应对不同性质的共同共有?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清晰的答案,了解在面对共同共有财产时,我们各自的权利边界在哪里,义务又是什么。比如,如果我与他人共同购买了一处房产,在没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我们各自享有哪些权利,又需要承担哪些责任?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与共同共有相关的法律问题,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损失?我对它在理论阐述之外,是否能提供一些接地气的分析,充满了期待。

评分

《中德私法研究(14):共同共有》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系列关于财产权利分配和行使的复杂议题。我猜测,这本书极有可能聚焦于“共同共有”这一法律概念,并将其置于一个跨越中国和德国的比较视野之下进行深入剖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在中国法下,“共同共有”的各种形态,比如,夫妻共同共有、家庭共同共有等,它们在法律上的具体界定、权利的范围以及义务的承担方面,与德国法中的“共同共有”制度(Miteigentum)存在哪些异同。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出现共有财产的分割、转让或者抵押等情况时,中国和德国的法律分别是如何规定的,又存在哪些潜在的冲突和协调的可能。例如,当一方不同意处分共有财产时,另一方是否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强制执行,或者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获得法院的支持?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实际案例,通过具体的案件分析,来展示“共同共有”在两国法律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争议和解决方案。

评分

当我看到《中德私法研究(14):共同共有》这个书名时,我眼前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位严谨的学者,坐在书桌前,手中翻阅着厚重的法律典籍,时而对比中德两国的法律条文,时而沉思着某个复杂的法律概念。我猜想,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必然是关于“共同共有”这一在私法领域至关重要的概念,在中国的法律框架下和德国的法律框架下,各自是如何被理解和应用的。我尤其好奇,在“共同共有”的范畴内,两国在如何界定共有人的权利和义务上,会存在哪些显著的差异?例如,在中国,家庭共有财产的分割往往涉及浓厚的情感因素和现实考量,而德国法在这方面是否有着更加客观和明确的规则?书中是否会探讨,在共同共有关系中,当一方的利益与另一方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法律会如何进行裁判,是否会优先保护弱势一方,或者采取一种更为中立的平衡策略?我期待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对于“共同共有”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并了解在不同的法律文化背景下,它是如何被实践和运用的,从而拓展我在私法领域的视野。

评分

质量很好,值得信赖,可以购买!

评分

好。

评分

值得一看,开卷有益,好,好,好。

评分

值得一看,开卷有益,好,好,好。

评分

好书,活动购买,价格实惠。

评分

加强包装!加强包装!加强包装!

评分

好书,活动购买,价格实惠。

评分

值得一看,开卷有益,好,好,好。

评分

挺开拓视野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