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决策的制度:心理机制

政府决策的制度:心理机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景怀斌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行政管理
  • 决策科学
  • 行为经济学
  • 心理学
  • 制度设计
  • 公共政策
  • 政府行为
  • 认知偏差
  • 理性选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769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295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政府决策是社会治理措施取舍的组织过程,既是管理行为也是政府属性的体现,构成了理解中国发展模式的必要层面。政府决策固然是政府管理者的选择行为,也为政府政治性、制度性规约,故单一的决策者或制度分析是不完整的,统合政府组织性与人行为机制的制度—心理机制是新的分析框架。由此,本书采取问题中心、学科思维、现实回应的研究策略,分别讨论了中国政府决策的体制、制度内容,政府决策的生态机制,决策者心理模型,民主集中制的制度效应及心理化过程,国家生命体隐喻及其国家逻辑,决策制度的现实规则化和质量管控等问题。本书是公共管理框架下的认知与决策研究,在方法论、决策理论、制度理论和公共管理国家逻辑等方面有自己的学术解释,可供公共管理、认知科学、社会文化等研究者等参考。

作者简介

  景怀斌,哲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志趣为:从人的“意义”层面研究个体—群体—组织—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为自我管理、组织管理和社会管理提供理论解释;儒家思想如何既自守又与时代契合地为个人和社会心理建设提供功用。研究领域包括:公共管理的认知基础、儒家文化心理与社会治理、政府决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代表作为《心理意义实在论》《公务员职业压力:组织生态与诊断》《组织管理的心理基础》《政府决策的制度—心理机制》《心理层面的儒家思想》(即将出版)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系列学术论文。
《审慎的选择:个体认知与公共政策的交汇》 本书并非一部直接探讨“政府决策的制度:心理机制”的书籍,而是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角,深入剖析人类个体在信息不对称、认知偏差、情感驱动以及社会互动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如何做出选择,并进一步探讨这些个体选择如何汇聚、放大,最终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我们将目光从宏观的制度框架移开,聚焦于构成决策主体的“人”本身,审视那些塑造我们判断、偏好乃至集体行动的微妙心理规律。 第一部分:个体认知的迷宫——理解我们如何“看见”世界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首先踏入个体认知的复杂迷宫。我们并不像理性经济人那样,能够高效、准确地处理所有可用信息,做出最优决策。相反,我们的认知受到一系列系统性偏差的影响。 认知捷径与启发法 (Heuristics and Biases): 我们将详细介绍一系列在日常决策中普遍存在的认知捷径,例如代表性启发法(judging probability based on how similar something is to a typical case)、可得性启发法(estimating likelihood based on how easily examples come to mind)、锚定效应(over-reliance on the first piece of information offered)等。我们将通过大量的现实案例,包括市场营销、法律判决、甚至个人消费行为,来阐释这些启发法如何悄然影响我们的判断。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罗列这些偏差,更重要的是分析它们产生的心理机制,例如大脑的认知资源有限性,以及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存策略。我们会探讨,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捷径能够提高效率,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则可能导致系统性的错误。 框架效应与损失厌恶 (Framing Effects and Loss Aversion): 信息的呈现方式(框架)如何左右我们的选择?我们将深入研究各种框架效应,例如“手术成功率90%”与“手术死亡率10%”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决策结果。这与人类普遍存在的损失厌恶心理紧密相连——我们对损失的感受比对同等收益的感受更为强烈。本书将通过行为经济学实验和社会心理学研究,展示损失厌恶在风险决策、保险购买、甚至政治投票等领域的深刻影响。我们将探讨,为何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会表现出非理性的保守或冒险。 确认偏差与群体极化 (Confirmation Bias and Group Polarization): 我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住那些证实自己已有信念的信息,而忽略或贬低与之相悖的证据。这种确认偏差不仅影响个人,更在群体层面导致群体极化——群体讨论往往会使原本就持相同意见的成员变得更加极端。我们将分析确认偏差的认知根源,例如自我保护机制和认知失调的规避。同时,我们也将探讨群体极化如何在社交媒体、政治辩论甚至科学研究的进展中扮演角色,并可能阻碍理性信息的传播和共识的形成。 情感与直觉的角色 (The Role of Emotions and Intuition): 传统理性模型将情感视为决策的干扰项,但本书将强调情感和直觉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探讨“情感启发法”(affect heuristic),即我们基于对事物的好坏感受来做出判断。同时,我们也审视“预感”、“直觉”等非理性但往往非常有效的决策方式。本书将结合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解释情感和直觉如何与认知过程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面对复杂、高压或时间紧迫情境下的决策价值。 第二部分:社会互动的涟漪——个体选择的放大与传递 个体的认知偏差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在社会互动中相互影响,产生放大效应,并最终汇聚成影响公共政策的强大力量。 社会认同与从众效应 (Social Identity and Conformity): 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行为深受他人和社会群体的影响。我们将深入探讨社会认同理论,解释为何我们会优先考虑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以及如何形成“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歧视”。从众效应——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也是个体选择的重要驱动力。本书将分析从众效应的机制,包括信息性影响(seeking information about reality from others)和规范性影响(desire to be liked and accepted by the group),并通过历史事件和现代社会现象,展示其在社会运动、消费潮流甚至政治动员中的力量。 叙事与故事的力量 (The Power of Narratives and Stories): 公共政策的讨论和制定,往往不是基于冰冷的统计数据,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叙事和故事来塑造公众认知和情感。我们将分析信息是如何通过故事传播的,以及故事如何影响我们的同理心、价值观和对风险的感知。本书将探讨“故事偏见”(narrative bias),即我们更容易相信和记住有情节、有情感联系的故事,而非抽象的论证。我们将分析媒体、政治家以及社会意见领袖如何利用叙事来引导公众舆论,并可能导致对某些议题的过度关注或忽视。 刻板印象与污名化 (Stereotypes and Stigmatization): 刻板印象是我们对某一群体成员的简化、固化且往往带有偏见的看法。它们是我们认知体系的产物,但往往导致不公正的判断和歧视。本书将分析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包括社会学习、认知简化以及群体冲突。我们将深入探讨刻板印象如何对特定群体(例如少数族裔、贫困人口、精神疾病患者等)造成污名化,影响他们的社会地位、获得资源的公平性,并最终间接影响相关的公共政策。 网络效应与信息茧房 (Network Effects and Filter Bubbles): 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个体获取信息的方式。网络效应使得某些信息或观点能够迅速扩散,而信息茧房则可能让我们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加剧认知偏差和群体极化。本书将探讨这些技术因素如何放大个体认知偏差,并对社会共识的形成构成挑战。 第三部分:心理机制的启示——反思政策设计与社会演进 理解了个体认知的复杂性和社会互动的放大效应后,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着眼于这些心理机制对公共政策的启示。 “助推”的力量与“选择性架构” (Nudges and Choice Architecture): 受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启发,本书将探讨如何利用对人类心理机制的深刻理解,在不限制自由选择的前提下,“助推”人们做出更符合自身利益和社会福祉的选择。我们将分析“选择性架构”的设计原则,例如默认选项的设置、信息的呈现方式、以及对行为的及时反馈等。本书将通过一系列成功的“助推”案例,如鼓励储蓄、促进健康饮食、提高投票率等,说明微小的设计改变如何产生显著的社会影响。 应对认知偏差的策略 (Strategies for Countering Cognitive Biases): 针对个体和群体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本书将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这包括提升公众的“元认知”能力(即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认知),鼓励批判性思维,以及设计能够主动抵消某些偏差的制度性安排。例如,在信息透明度不足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强制披露、第三方验证等方式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 情感驱动的政策设计 (Emotionally Driven Policy Design): 认识到情感在公共政策中的重要作用,本书将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情感来引导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要警惕情感被滥用。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共情、价值诉求以及叙事构建,来提升政策的接受度和有效性。同时,也要反思那些可能煽动恐惧、仇恨或过度情绪化的政策宣传方式。 构建更具韧性的社会 (Building a More Resilient Society): 最终,本书旨在为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能够适应复杂变化的社会提供洞见。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理性模型,承认并理解人类行为的非理性因素。通过对个体心理机制的深刻洞察,我们能够更好地设计政策,促进社会合作,化解冲突,并最终导向一个更加公正、高效和人性化的公共领域。 《审慎的选择:个体认知与公共政策的交汇》并非提供现成的政策建议,而是一种理解世界运行方式的全新视角。它邀请读者一同探索人类决策的内在逻辑,并思考如何将这些洞察转化为更明智的公共选择,从而在复杂的世界中做出更审慎的决定。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政府决策的制度:心理机制》,我深深地被这本书所折服。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府决策的书,更是一次对人类认知偏差和制度设计之间复杂互动的深刻探索。作者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巧妙地融入了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分析之中。我之前总觉得,政府决策应该是理性、客观的,基于数据和逻辑推导。然而,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决策者并非“真空”中的理性人,他们的认知偏见、情感驱动,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锚定效应”、“损失厌恶”等心理学现象,都在不经意间塑造着政策的方向和最终效果。 举例来说,书中对“选择架构”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同一项政策,仅仅因为信息呈现方式、默认选项的设置不同,就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公众反应和行为模式。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日常接触到的许多信息,包括媒体报道、政府公告,甚至是那些看似中立的统计数据,背后都可能隐藏着精心设计的“选择架构”,引导着我们的认知,甚至是我们对政策的接受程度。这其中的权力结构和潜在影响,读来令人脊背发凉,但也启发了我思考如何能更清醒地识别和应对这些“隐形的设计”。

评分

《政府决策的制度:心理机制》这本书,从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角度,揭示了政府决策背后错综复杂的运作逻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理论框架构建上的严谨与创新,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心理学效应,而是将其视为理解制度功能和演变的关键变量。书中对于“认知固化”和“群体思维”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负面影响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我经常会在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政策出台后,无论公众反馈如何,似乎都很难进行实质性的调整,或者是在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式中反复徘徊。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解释:一旦某个决策模式或认知框架在制度内部形成,就会产生强大的惯性,使得纠错和创新变得异常困难。 作者还对“认知失调”在制度反馈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当现有政策的实际效果与最初的设想出现偏差时,决策者往往会倾向于寻找理由来合理化之前的决定,而不是承认错误并调整方向。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在缺乏有效外部监督和问责的制度环境中,会进一步加剧决策的僵化和低效。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为什么一些看似不合理的政策能够长期存在,以及制度改革为何如此艰难。它不仅仅是一次学术上的探讨,更是对现实世界中许多令人困惑的现象的深刻洞察。

评分

《政府决策的制度:心理机制》这本书,读起来颇有“拨云见日”之感。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成果与公共管理领域的实际运作相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政府行为的全新视角。我之前一直对“信息不对称”在政府决策中的影响感到好奇,而这本书通过对“禀赋效应”和“确认偏误”的深入分析,解释了为何决策者在信息获取和处理过程中,往往会倾向于固守已有观点,甚至对不利信息视而不见。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详细阐述了“锚定效应”如何影响政策的起点和预算分配。一旦某个数值或预期被“锚定”,后续的决策往往会围绕这个锚点展开,即使这个锚点本身并不合理。这种微妙的心理机制,在实际的财政预算、公共服务规划等领域,可能会产生巨大的累积性影响。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政策制定流程,意识到其中可能隐藏着许多不那么显而易见的心理陷阱。它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视野,也让我对未来的公共政策有了更审慎的期待。

评分

《政府决策的制度:心理机制》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过的最引人深思的一本。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释了政府决策中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非理性”行为。我一直觉得,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应该是一个高度逻辑化、系统化的过程。然而,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便是再严谨的制度,也无法完全摆脱人性中固有的心理模式的影响。作者在探讨“小数法则”在政策评估中的误用时,给出了非常生动的案例。例如,仅仅因为几个偶然的正面或负面案例,就过早地对一项政策的成败下定论,或者过度推广,这在我看来是相当危险的。 书中对于“可得性启发式”的分析也让我眼前一亮。当决策者更容易获取或回忆起某些信息时,他们往往会高估这些信息的普遍性或重要性,进而影响决策。这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一些声量较大的群体诉求,或者媒体上反复出现的事件,会对政策产生不成比例的影响,而那些默默无闻但可能更广泛存在的问题,却容易被忽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政府决策,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度本身,更要深入探究那些塑造制度行为的“看不见的手”——也就是我们的心理机制。

评分

《政府决策的制度:心理机制》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框架,来理解为何政府的某些决策会显得如此“固执”或“反复”。作者在分析“承诺升级”(sunk cost fallacy)对政策延续性的影响时,简直写到了我的心坎里。许多时候,即使一项政策已经被证明效果不佳,但由于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决策者往往会因为不愿承认之前的“损失”,而继续投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沉没成本”的心理,在公共项目中屡见不鲜,最终耗费的是纳税人的宝贵资源。 此外,书中关于“情感启发式”在政策判断中的作用的讨论,也让我对许多政策出台的动因有了更深的理解。有时候,一项政策的推出,并非完全基于冰冷的理性计算,而是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比如公众的愤怒、同情,甚至是决策者个人的情感偏好。这种情感驱动,虽然有时能激发积极的社会变革,但也可能导致政策的片面性或情绪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政府决策背后的人性维度,并提供了一种审视和理解这些复杂互动的工具。阅读这本书,就像在观看一场精心编排的心理剧,而我们都是其中的观众,有时也是被影响的参与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