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的世系:后殖民民主研究/精神译丛 [Lineages of Political Society:Studies in Postcolonial Democracy]

政治社会的世系:后殖民民主研究/精神译丛 [Lineages of Political Society:Studies in Postcolonial Democrac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印] 帕沙·查特吉 著,徐晔,陈越 编,王行坤,王原 译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后殖民主义
  • 民主
  • 政治社会
  • 印度
  • 社会理论
  • 文化研究
  • 政治思想
  • 历史
  • 发展中国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44007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779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精神译丛
外文名称:Lineages of Political Society:Studies in Postcolonial Democracy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政治社会的世系:后殖民民主研究/精神译丛》对“政治社会”概念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自由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的考察,然后致力于通过后殖民社会及其在政治上的演变,特别是印度的共同体的例子,挑战自由主义理论的确定性。其理论目标是反对一切偏见和预成的判断,通过这样的批判工作,证明政治差异并不总是西方以外世界在哲学和文化上落后的证据。帕沙·查特吉强调他的取向是现实主义的而不是乌托邦的,只是试图理解后殖民民主的新实践。

作者简介

  帕沙·查特吉(1947—),印度政治思想家、诗人和剧作家。曾任加尔各答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客座教授。代表作有《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民族及其断片》《被治理者的政治》《帝国与民族》《政治社会的世系》等。查特吉是“庶民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当代著有国际影响力的亚洲理论家之一。
  
  王行坤,文学博士,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美国杜克大学文学系访问学者(2015—2016)。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化理论与批判理论。代表性译著有啥特、奈格里《大同世界》以及《酷:青春期的符号和意义》(合译)等。
  
  王原,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译著有查尔斯·曼恩《1493》(合译)。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政治社会的世系

第一部分 诸谱系
第二章 五百年的怕与爱
第三章 对臣民的统治
第四章 两位诗人与死亡
第五章 泰戈尔的非一民族

第二部分 大众理性
第六章 乌托邦时间与现实时间中的人民
第七章 民族形象的神圣传播
第八章 大众文化批判

第三部分 民主
第九章 社群与资本
第十章 民主与经济转型
第十一章 当今的帝国与民族
索引
译后记
政治社会的世系:后殖民民主研究 导论: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挑战 在人类文明的宏伟长卷中,政治社会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演变轨迹与人类对治理、权力、权利以及自由的不断探索紧密相连。从早期部落的集体决策,到城邦的公民大会,再到现代民族国家的复杂官僚体系,政治社会的形态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后殖民”这一特殊的历史语境时,政治社会的演变逻辑便呈现出更为复杂与深刻的图景。殖民主义的遗产,犹如一道深刻的印记,重塑了被殖民社会的政治肌理,并在独立之后,持续影响着它们追寻自身政治秩序的道路。 《政治社会的世系:后殖民民主研究》一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宏大议题。它并非孤立地审视当下,而是将历史的长河作为理解的基石,追溯政治社会在后殖民时期的形成与变迁,特别是对其民主化进程的独特挑战与回应。本书不回避那些殖民时期遗留的结构性难题,诸如人为划分的国界、扭曲的经济关系、以及被强加的政治制度,这些都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缠绕着后殖民国家的政治发展。同时,它也积极探寻这些社会在摆脱外来统治后,如何尝试建构自身的政治认同,如何汲取或拒绝外来政治思想,如何在大历史的进程中,为“民主”这一概念赋予新的意义。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世系”——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传承,更是那些潜藏在社会深处的思想、文化、权力结构以及集体记忆的延续与变形。它试图揭示,后殖民民主的形成并非是简单地复制西方模式,而是在本土现实的土壤中,经过复杂的互动、调适与抗争,最终生长出的独特形态。这意味着,理解后殖民民主,需要我们跳出普适性的理论框架,去体察那些具体的历史经验、文化语境以及社会动态。 第一章:殖民的遗产——政治社会的断裂与重塑 本章将详细考察殖民主义对前殖民地政治社会结构造成的深刻影响。殖民统治并非仅仅是政治上的征服,更是一场对社会肌体进行的全面改造。 人为的疆域与族群鸿沟: 殖民者出于自身利益,常常 arbitrary 地划分殖民地边界,将原先分散或相互对立的族群置于同一政治实体之内,或将原本紧密的族群分割开来。这种人为的界定,为日后的族群冲突、国家认同的缺失埋下了伏笔。我们将分析,这种地理与人文的割裂,如何阻碍了早期民族国家的整合,并持续影响着政治稳定。 经济的依附与结构的扭曲: 殖民经济模式以宗主国的需求为导向,旨在获取原材料并作为商品市场。这种经济结构将殖民地纳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边缘,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单一商品的过度依赖,以及本土产业的窒息。这种经济上的依附,不仅限制了国家发展的自主性,也加剧了社会内部的贫富分化,为政治动荡提供了温床。 强加的制度与合法性的危机: 殖民者往往在其殖民地推行自身的政治、法律和行政制度,但这并非基于当地的社会基础和传统。这些外来的制度,在脱殖民化后,常常面临合法性危机。它们可能与本土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文化价值观发生冲突,导致制度的空转或扭曲。我们将考察,后殖民国家如何在继承这些制度的同时,试图赋予其本土化的合法性。 精英的产生与代理人角色: 殖民统治在当地培养了一批接受西方教育的精英,他们成为殖民统治的代理人,并在独立后主导了政治舞台。这些精英群体,在很多情况下,其政治观念和利益与广大民众存在脱节,也可能继承了殖民者的一部分思维模式。这为后殖民政治中的精英与大众分化、内部不平等提供了历史的解释。 第二章:独立的回响——国家建构的探索与困境 摆脱殖民统治并非终点,而是政治社会进入新一轮探索与挣扎的起点。本章将分析独立后的国家建构过程,以及其中遇到的普遍性困境。 民族主义的勃兴与分裂: 民族主义是后殖民时期最强大的政治动员力量,它凝聚了反抗殖民统治的共同意志。然而,一旦进入建国阶段,民族主义往往面临新的挑战。在多族群国家中,单一的民族主义叙事可能压制少数族群的认同,引发内部的离心倾向。同时,不同派别的民族主义者,其政治目标和发展路径也可能产生分歧。 威权主义的路径选择: 许多后殖民国家在独立初期,选择了一条威权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这部分是出于对国家整合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认为民主程序过于缓慢和低效;部分也是受到冷战时期地缘政治的影响。本章将分析,威权统治在不同后殖民背景下的具体表现,以及其对政治社会的长期影响。 制度的移植与本土化的张力: 继承自殖民时期的法律、行政和政治制度,在独立后面临着被保留、改造或废弃的选择。许多国家试图在形式上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如议会、选举等,但其运行机制却常常受到本土权力结构、社会关系和文化习惯的深刻影响。我们将探讨这种制度移植与本土化之间的张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实践。 意识形态的角力与身份的构建: 独立后的后殖民国家,在意识形态层面也经历着剧烈的角力。从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到后来的新自由主义,各种思潮在本土语境下被诠释和应用。同时,国家也积极参与到“国家认同”的构建过程中,试图通过教育、文化宣传等方式,塑造统一的国民意识,但这一过程往往充满了挑战与妥协。 第三章:民主的挣扎——后殖民民主的特殊性 本章将聚焦于后殖民民主化进程的特殊性,分析其在理论与实践中面临的独特挑战,以及其可能展现出的多样化形态。 民主的边界与包容性难题: 后殖民民主的实践,常常需要在族群、宗教、地区等多元差异之间寻求平衡。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包容并代表所有社会群体的民主框架,是其面临的核心难题。我们将探讨,在族群冲突严重的背景下,民主的多数决原则可能如何加剧少数群体的边缘化,以及各种“共识性民主”、“权力分享”模式的尝试。 经济发展与民主的互动: 后殖民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且常常伴随着严重的贫富差距和资源分配不均。这种经济现实,对民主的巩固构成了严峻挑战。一方面,经济的贫困可能降低公民参与民主的意愿和能力;另一方面,经济精英对政治权力的渗透,也可能腐蚀民主的公平性。本书将分析,经济发展与民主化之间复杂而辩证的关系。 公民社会的力量与局限: 公民社会在后殖民民主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倡导人权、监督政府、推动改革等。然而,后殖民社会的公民社会,往往也受到历史遗产和结构性制约的影响。它们的独立性、组织能力以及与国家的关系,都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特点。我们将考察,后殖民公民社会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作用,以及其可能面临的挑战。 “民主”的本土诠释与政治文化: “民主”并非一个静态的概念,其在后殖民语境下的意义,也在不断被重新诠释和构建。本书将考察,本土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以及社会价值,如何影响着后殖民民主的实践模式。例如,集体主义文化可能如何影响公民的权利意识,或者非正式的权力关系如何渗透到正式的政治体制中。 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后殖民民主也面临着来自外部世界的新挑战,如跨国资本的影响、国际政治的压力等。但同时,全球化也提供了新的信息流动渠道、技术手段以及国际支持,为后殖民民主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机遇。 结论:未来的回响 《政治社会的世系:后殖民民主研究》一书,希望通过对政治社会在后殖民历史长河中的演进路径的深入梳理与分析,揭示其复杂性、独特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书并非试图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模式,而是强调在理解后殖民政治社会时,必须回归其具体的历史语境,体察其独特的社会肌理,并尊重其自主的探索与选择。 通过对殖民遗产的审视、独立后国家建构的分析,以及民主化进程中特殊性的剖析,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视角,来理解当下世界正在发生的政治社会变革,尤其是那些在全球南方此起彼伏的民主实践。我们相信,只有深入理解政治社会的“世系”,才能更有效地应对其未来的挑战,并孕育出更加公正、包容与自主的政治秩序。本书的出发点,正是对人类社会构建更美好政治未来的不懈追问与真诚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非常着迷于“世系”这个词在学术著作中的应用,它往往意味着一种对根源的追溯,一种对发展脉络的梳理。这本书的书名“政治社会的世系”,让我预感到作者将要进行一次深刻的历史回溯,去探究不同政治社会形态是如何层层递进、相互影响的。这就像是在研究一个家族的谱系,追寻其祖先的足迹,理解家族的兴衰起伏,以及每一代人所留下的印记。而“后殖民民主研究”这个主题,则将这种历史的梳理带到了一个当下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后殖民时期民主的特殊性?它与西方传统的民主模式有何异同?在那些经历过殖民统治的国家,政治社会的形成和民主的实践,是否会因为历史创伤、民族认同的复杂性以及外部干预的残留而呈现出独特的路径?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何“民主”这个概念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会开出形态各异的花朵,以及这些花朵的根系,又与遥远的过去有着怎样的联系。

评分

从这本书的目录来看,它似乎在探索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主题:后殖民时期民主的演进路径。这本身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因为我们都知道,殖民历史的阴影对许多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民主的引入也往往伴随着复杂而棘手的挑战。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挑战,例如,在后殖民语境下,民主的本土化进程是如何展开的?是否存在一种“后殖民民主”的独特模式?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分析“政治社会的世系”的?我是说,这种“世系”的观念,是强调传承,还是包含断裂与重塑?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民族国家在后殖民时代,如何在维护自身主权的同时,又试图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国情的民主治理体系?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否会分析那些曾经的殖民地,在摆脱外部统治后,如何处理历史遗留的权力结构、社会分层以及文化隔阂,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其政治社会?一个关于“精神译丛”的标签,也让我猜测这本书可能在理论深度上有所追求,或许会涉及一些哲学层面的探讨,关于权力、自由、身份认同在后殖民语境下的变迁。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政治社会的世系”——就已经勾勒出一种时间轴上的脉络感。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作者是如何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政治社会形态串联起来的。它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个单一的理论框架,而是会试图构建一个更宏大、更包容的分析模型。想象一下,从早期人类社会那些松散的联盟和权力结构,到城邦的兴起,再到民族国家的形成,直至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变迁,这其中必然存在着某种延续性,也伴随着巨大的断裂。而“后殖民民主研究”这个副标题,则将焦点锁定在一个非常具体且重要的问题上:那些曾经被殖民的土地,在挣脱枷锁后,是如何试图建立和发展民主制度的。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去追溯这些民主实践的“前世今生”,分析它们在殖民时期的土壤中是如何被压抑或扭曲,又如何在后殖民时期重新萌发,并与当地原有的政治文化发生怎样的互动。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为何在某些地区,民主的道路如此曲折,而在另一些地区,又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活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上,古老的纹饰与现代的几何图形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政治与社会在漫长岁月中不断演变、交织的故事。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宏大的叙事所吸引。他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将政治社会的形成过程描绘成一部史诗,从古老的部落结构,到早期国家的萌芽,再到现代民主思潮的涌现,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筚路蓝缕的艰辛与思想碰撞的火花。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文明如何构建其政治秩序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简单地套用西方经验,而是深入挖掘了各地独特的历史语境、文化基因以及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各自的政治现实。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和辨析,让我看到了政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颠覆了我过去对“普适性”政治理论的刻板印象。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游,每一次回溯都能带给我新的启发,让我对人类社会进步的轨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的宝贵经验。

评分

从书名《政治社会的世系:后殖民民主研究》来看,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且具有前瞻性。我把它想象成一本关于政治社会演进的“编年史”,但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更侧重于追溯其“世系”——即政治社会形态是如何传承、演变,又如何产生新的分支的。这种“世系”的观念,可能涉及到对不同文明、不同地域政治传统的深入比较和分析。而“后殖民民主研究”则将这一宏大议题具体化,聚焦于那些曾经被殖民的国家在摆脱殖民统治后,如何构建自身的政治社会,并尝试建立民主制度。这其中必然充满了复杂性:如何处理殖民遗产,如何平衡民族主义与普世价值,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政治共识?我好奇作者是否会从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不同后殖民民主实践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和发展规律。这本书,很可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以及民主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生动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