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花19年时间来写一部294卷300多万字时间跨度达1362年的巨著?
怎样的一本书,不仅畅销了近千年,而且让毛泽东前后读了17遍?
《资治通鉴》为我们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有益镜鉴。
为政者要有治国平天下的胸怀,要有以民为本的理念,要有治国安邦的才能,要有为民、忧民、利民、富民、福民的智慧。治国的精义又在于治吏,治吏的关键在于治心,治心的核心在于治礼。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对这些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作了镜鉴式回答。
毛泽东曾指出,“《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将这部历史巨著前后读了17遍。
本书为克服文言文的阅读障碍,对《资治通鉴》中直接阐述治国理政的内容分门别类加以编排,从治国、治吏、治心、治礼几个方面,用现代白话文并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紧扣领导者在做人做事做官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把《资治通鉴》提供的镜鉴一一加以呈现,期望能让读者诸君收获历史经验,拓宽执政思路。
陆元兵,男,1973年出生,文学硕士。现供职于井冈山干部学院办公厅。长期从事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了解党员干部培训需求,洞悉党员干部内心世界,掌握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动态。曾出版专著《孔子教你如何从政》,与人合著多部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发表文章5篇。
前 言............................................................................ 001
一、治国
治国在于理民。民乐则国治,民劳则国颓,民怨则国乱,民苦则国危,民反则国亡。理民在于知民,黔首虽微,不可欺罔。久安之民骄佚,经乱之民愁苦。与人同利,民无怨言;病人以利己,民怨必起。
1.为什么说爱国不是空口号?............................................................. 003
2.为什么说领导者应该有担当?......................................................... 005
3.为什么说公正是领导者应有的品德?............................................ 007
4.古代政治清明的社会是啥样?......................................................... 009
5.为什么说领导工作有“道”可循?................................................ 011
6.为什么说通人情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前提之一?.......................... 012
7.问世间“官”为何物?...................................................................... 014
8.问世间“权”为何物?...................................................................... 015
9.问世间“名”为何物?...................................................................... 017
10.问世间“利”为何物?................................................................... 019
11.问世间“禄”为何物?................................................................... 021
12.问世间“法”为何物?................................................................... 023
13.为什么说好官治的不是乱而是民心?......................................... 025
14.为什么说一心逐利就会一败涂地?............................................. 026
15.为什么说奢靡之风比台风还恐怖?............................................. 029
16.古代太平盛世时领导者最提防的是什么?................................ 031
17.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土崩瓦解”的悲剧?............................ 032
18.古代政治衰败有什么前兆?.......................................................... 034
19.古代领导者如何避免败家、丧生的事情出现?........................ 035
20.为什么说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036
21.为什么说领导方法必须与时俱进?............................................. 038
22.为什么说领导决策离不开“形势情”三个字?........................ 039
23.为什么说拍脑袋的决策总有一天会出大问题?........................ 040
24.领导者如何提高决策的效率?...................................................... 041
25.为什么说多经百姓事才知决策难?............................................. 042
26.为什么说善于总结的领导者最聪明?......................................... 044
27.为什么说一个单位要定岗定职?.................................................. 045
28.为什么说人员超编源于欲望“超生”? ................................... 046
29.为什么上级干预太多下级就会放不开手脚?............................ 047
30.为什么说古代防范贪腐从给足工资开始?................................ 047
31.为什么说反贪肃贪必须“杀猴儆猴”?..................................... 048
32.为什么说多首长负责不如没有人负责?..................................... 049
33.为什么说地方官不宜无来由地频繁更换?................................ 050
34.为什么说领导者的历史是百姓书写的?..................................... 051
二、治吏
国之治本,在于用人。理国以得贤为本。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为政之本,莫大于择人;择人之重,莫先宰相。才能不能尽知,面不能尽识,若不采其言而观其行,审其意而察其忠,则何以见器略之浅深,知任用之当否。
35.古代忠臣和良臣有什么区别?...................................................... 053
36.为什么说古代官场从不缺小人?.................................................. 054
37.为什么小人一般不会有好结局?.................................................. 056
38.为什么说人才与战略一样重要?.................................................. 058
39.为什么说知人善任是领导者的第一要务?................................ 059
40.为什么说领导者要善用贤才?...................................................... 061
41.“德才兼备”究竟是什么意思?.................................................. 062
42.为什么说自古以来识别人才是最难的事?................................ 064
43.为什么说领导者看清一个人必须有一套?................................ 065
44.为什么领导者要练好察言观色的基本功?................................ 066
45.为什么说选拔人才应不分远近亲疏?......................................... 067
46.如何从一个人的忧乐识别人?...................................................... 069
47.如何从小节识别人?....................................................................... 069
48.如何从性格识别人?....................................................................... 070
49.如何从形态识别人?....................................................................... 071
50.如何从言语识别人?....................................................................... 072
51.为什么说只有贤人才知道谁是贤才?......................................... 074
52.如何保障被举荐者的质量?.......................................................... 076
53.为什么说领导者凝聚人才必须用真情?..................................... 077
54.为什么说领导者要警惕多言善辩之人?..................................... 079
55.领导者如何对待与自己有过节的人?......................................... 080
56.领导者如何对待曾经“攻击”过自己的下属?........................ 081
57.如何让下属给上司讲真话?.......................................................... 082
58.为什么说善于倾听是领导者的金科玉律?................................ 084
59.为什么说能听到下属中不同的声音绝对是好事?................... 085
60.为什么说领导者“心”有多宽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086
61.为什么说领导者必须用心保护忠诚之士?................................ 087
62.为什么说古代官场人身依附关系不能学?................................ 089
63.为什么说领导者主动改过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魅力?........... 090
64.为什么说上司昏聩比下属昏乱危险一百倍?............................ 091
65.领导者如何保持团队和谐?.......................................................... 092
三、治心
贪是为官者第一罪恶,一有贪念便生万恶。作法于俭,犹恐其奢,作法于奢,何以制后。奢侈者,危亡之本。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富者众之怨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谚曰:贵易交,富易妻。门高则骄心易生,族盛则为人所嫉。
66.为什么说欲望太多的人不适合从政?................. 093
67.为什么说领导者一定要懂得节制?................... 094
68.为什么说领导者修养要从克己开始?................. 096
69.为什么说贪婪的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 098
70.为什么说领导者修炼需要强制?..................... 099
71.为什么说领导者必须耳聪目明?..................... 100
72.问世间“德”为何物?............................ 101
73.问世间“诚”为何物?............................ 103
74.问世间“信”为何物?............................ 105
75.问世间“忠”为何物?............................ 107
76.为什么说领导者要有大仁大德?..................... 109
77.为什么说公私分明的官才是好官?................... 111
78.为什么说廉洁是领导者的第一形象?................. 112
79.为什么说领导者要谨防让自己的“雅好”扳倒自己?.... 113
80.为什么说领导者要小心“小圈子”变成“大陷阱”?.... 115
81.为什么说领导者发表议论要慎重?................... 116
82.为什么说戒骄戒躁是领导者的终生必修课?............ 118
83.为什么说领导者要懂规矩?......................... 119
84.为什么说嗜酒如命的领导者不会有好运气?............ 121
85.为什么说猜忌苛察的领导者从来就不讨人喜欢?........ 122
86.为什么说领导者切忌小里小气?..................... 124
87.为什么说生活简单的领导者一定不简单?.............. 126
88.为什么说领导者的气节不是小问题?................. 127
89.为什么说能忍的人才能赢?......................... 128
90.为什么说适当示弱也是一种智慧?................... 129
91.为什么说有好心态才有好业态?..................... 130
92.为什么说领导者要习惯听善恶两种言语?.............. 131
93.为什么说沉得住气的领导者方能成大器?.............. 132
94.为什么说领导者一定要做明白人?................... 133
95.为什么说善于自省和自警的领导者必自强?............ 135
96.为什么说领导者身边要有几个敢于直言的人?.......... 136
97.为什么说领导者只有知耻才能致远?................. 137
98.为什么说领导者切莫为“情”所困?................. 138
99.为什么说领导者对待亲朋故旧既要有“礼”更要有“节”? 140
100.为什么说善于授权才能有效领导?.................. 141
101.为什么说领导者要有“口碑”先要有“口德”?....... 144
102.为什么说领导者要善于发现志同道合的人?........... 145
103.赢得下属尊敬究竟有什么秘诀?.................... 147
104.为什么上司不要轻易把下属当“外人”?............. 149
105.下属怎样才能得到上司青睐?...................... 151
106.为什么说领导者要赢得民心并不易?................ 152
107.领导者如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54
108.为什么说知进更知退才有广阔天地?................ 155
109.为什么说沉溺权术的领导者终究会被权术算计?....... 157
110.为什么说领导者不要看不起任何人?................ 157
111.为什么说领导者切忌偏听偏信?.................... 158
112.为什么说领导干部不应该有特权?.................. 160
113.为什么领导者切忌过分宠爱身边人?................ 161
114.领导者如何与身边的小人相处?.................... 162
115.如何战胜贪财好利的小人?........................ 164
116.为什么说一些领导者容易被人蒙骗?................ 165
117.为什么怀才不露的领导者更加让人敬佩?............. 167
118.文章写得好就代表领导能力强吗?.................. 168
119.为什么说侮辱他人就是作践自己?.................. 169
120.为什么说领导者要懂得顺势而为?.................. 170
121.为什么说领导者事业越顺利越要防止骄躁?........... 171
122.为什么说领导者慎重交往才能天地宽广?............. 173
123.领导者如何做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174
124.领导者树立威信究竟靠什么?...................... 175
125.为什么说懂得敬畏的领导也让人敬畏?.............. 177
四、治礼
恩威并施,刚柔相济,赏罚分明,文武并用,宽严适度。乱世用重典,盛世多轻刑。苟有功不赏,有罪不罚,虽尧舜不能以致理。有恩无威,慈母不能使其子。为国之道,当爱人如慈父,训人如严师。
126.为什么说刚柔相济的领导方法最有效?.............. 179
127.为什么说滥用刑法和权力的领导者终究走向穷途末路?. 181
128.为什么说法令制度切忌过于繁杂? ................. 183
129.为什么说仅仅写在纸上的法令制度比风还轻?......... 185
130.为什么说法令制度也要讲德行?.................... 187
131.为什么说刑罚使用要慎之又慎?.................... 188
132.为什么说赏罚不明必然导致是非不分?.............. 189
133.为什么说赏罚是一门艺术?........................ 190
134.为什么说领导者在大事难事面前要有静气?........... 192
135.为什么说树榜样要恰到好处?...................... 193
136.改良社会风气主要靠什么?........................ 195
137.为什么说文化教育的力量无形又无穷?.............. 196
138.为什么说文风问题绝对不可小觑?.................. 198
139.倡导好学风有哪些好办法?........................ 200
140.古代对领导者作风建设是否有具体规定?............. 201
141.为什么说领导者不必刻意追求“新官上任三把火”?... 202
142.为什么说评价他人应该“三思而后言”?............. 203
143.如何对待别人的过错?........................... 204
144.下属阿谀奉承为哪般?........................... 206
145.如何消除下属的抱怨?........................... 207
146.领导者遭遇毁谤时怎么办?........................ 208
147.什么样的下属上司最讨厌?........................ 209
148.怎样与曾经冒犯过的上司相处?.................... 211
149.为什么说建议再好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212
150.为什么说给上司的建议过于烦琐会自找没趣?......... 214
151.为什么说上司对你“有求必应”并非是好事?......... 219
152.如何与脾气暴躁、喜怒无常的上司“共舞”?......... 219
153.如何做一个让上司放心的下属?.................... 221
154.为什么说领导者的家风也是政治?.................. 222
155.领导者该给子孙留些什么最可靠?.................. 224
156.为什么说领导者一定要有贤内助?.................. 226
157.为什么说母亲在家教中至关重要?.................. 228
158.为什么说喜欢读书的领导者受益多?................ 229
159.为什么说官场容不下“书呆子”?.................. 231
160.为什么说领导者要善待历史?...................... 233
后 记............................................. 235
为什么说领导者应该有担当?
公元前42年,西汉元帝刘奭问给事中匡衡,询问地震日食等天地变化的缘故,匡衡上书说:“陛下身体力行,为国家开辟太平道路,怜悯愚昧的人误触法网,连年都有大赦,使老百姓得到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是国家之福!不过,据我的考察,每次大赦之后,作奸犯科的人并没有减少,作奸犯科的行为并没有停止。今天刚刚释放出狱,明日却又犯法,重新坐牢,这是由于疏导他们的工作没有抓住重点。现在的社会风气,贪图钱财,轻视道义,喜爱追逐声色犬马,把豪华奢侈当作目标,亲族的关系日渐淡薄,而婚姻的关系却十分密切,苟且结合,用身家来博取财富;万变不离这种倾向,即使一年之内有数次赦免,仍不能避免使用刑法,我认为改正之道在于大刀阔斧,改变社会风气。朝廷对于国家,就像筑墙时所用的模版。朝廷官员如果怒目相对,那么下面的人就会产生争斗的祸患;在上位的人如果专权弄事,那么下面的人就会产生抗拒的心理;在上位的人如果互相伤害,那么下面的人就会产生杀机;在上位的如果有贪图钱财的大臣,那么下面就会有偷盗抢劫的人民;这是因为墙版是墙的根本。治理国家的人,最应该谨慎的是提倡什么。礼教的推行,用不着逐家拜访,也用不着见人就去劝说;只要贤能的人在位,能干的人尽忠职守,朝廷尊重礼仪,文武官员相敬互让,道德的行为,从内心发展到体外,从最近的人开始,然后人民才知道以谁为榜样,并努力效法,不知不觉中,善行日益增加。《诗经》说:‘商王朝首都的风俗礼仪高贵大方,是天下人的标准,谁都要模仿。’而今,在汉王朝首都长安,天子亲自推行圣王朝的教化,可是社会风气跟远方并没有差异,各郡、各封国的人到了首都,不知道学习什么,最后却学会了奢侈荒淫;所以,推行教化最根本的地方,也是培养社会风气最重要的地方,应该最先着手。我曾经听说,天上跟人间的分际,精气互相激荡,善恶互相推展,下面有所动时,在上面可以看出迹象,太阴变化,则静的东西会动(指地震),太阳变化则光明会被掩盖(指日食),水灾旱灾,类似的灾祸会接踵而至。陛下敬畏上天的警告,只有怜悯天下人民,节省庞大开支,建立国家制度,接近忠良,疏远奸佞,提倡大仁大义,矫正败坏的风俗习惯,使高尚的道德,首先在京城发扬光大,美好的声誉,传播到国境之外,然后广大的教化才可以完成,礼仪谦让的美德,可以复兴。”刘奭欣赏匡衡的意见,提拔匡衡当光禄大夫。(卷28,汉纪20)
唐太宗曾对亲近大臣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虽好了,仍需调养一段,倘若立即放纵自己,病会复发,那就不可救治了。如今中原安定,四方顺服,实在是自古以来所少有,然而我每日谨慎行事,唯恐不能持久,所以想多次听到你们的建议。”魏徵说:“国家内外都能安定,我并不觉得高兴,只是高兴陛下能够居安思危。”(卷193,唐纪9)
唐太宗下令让五品以上官员上书言事。魏徵上书认为:“陛下的治国大业,与贞观初年相比,不能善始善终的总共有十条。”其中的一条认为:“近年以来,轻易地动用民力,并认为:‘百姓无事则产生骄逸之心,役使他们劳作则容易听差。’自古以来没有因百姓安逸而致败亡,因劳苦而达到天下安定的。这恐怕不是振兴国家的至理名言。”太宗大加赞扬,感叹道:“已将你的奏章挂在屏风上,早晚观看,并将你的建议抄给史官。”赐给魏徵黄金十斤、御马两匹。(卷195,唐纪1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领导者更要担责!面对社会问题,面对百姓疾苦,领导者逢场作戏,不能主动入“戏”,就是对权力的亵渎。那些主动把自己摆进历史进程中去,从不把自己当成“看客”,能让百姓生活安心、事事放心的领导者,才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中流砥柱。
了解中国历史,应该了解《资治通鉴》;了解中国文化,应该了解《资治通鉴》;了解中国政治,尤其应该了解《资治通鉴》。换句话说,什么是中国式政治?什么是中国式领导?如何成为一个优秀领导者?如何对待名利?如何识别小人?如何加强自身修养?回答这一系列问题都应该阅读《资治通鉴》!该书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全书294卷,300多万字,描绘了战国至五代的历史发展脉络,探索了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给人们传递的完全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正能量”。
通观《资治通鉴》,讲得最多的是战争。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常常会向人们昭示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而战争恰恰是改朝换代的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方式。为什么会有战争?司马光认为,统治阶级一旦已经失去了人心,必然导致农民起义、军阀混战,王朝就土崩瓦解!如何才不至于失去人心?如何才能做到长治久安?这是《资治通鉴》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也是司马光期望告诉后人的基本道理,那就是为政者要有治国平天下的胸怀,要有以民为本的理念,要有治国安邦的才能,要有为民、忧民、利民、富民、福民的智慧。治国的精义又在于治吏,就是善于识人用人,能分清君子和小人;治吏的关键在于治心,即控制好欲望,安放好自己的心灵,能做到慎独、正心、收心、专心;治心的核心在于治礼,就是能立规、执规以及加强学习和教化。
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资治通鉴》的创作目的,在于“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事实上,司马光也正是以其丰富的实践经历,深邃的理论思考,以及他自身的崇高道德品质实现了其创作的本意。书中记载的许多事例尤其是一些思想和方法,无论是对古代的还是今天的领导者来说,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毛泽东指出的,《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毛泽东晚年曾经对人讲,他把《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史书读过17遍。我们今天一些领导者不是对这些学习得太多,而是学习得太少,前人给我们留下的智慧,我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在工作中要么不会用,要么用了其中一点就说是自己的创新,这难道不是可笑的事情吗?
很多人说《资治通鉴》是帝王之学,其实不然,它也是平民之学。自古以来,“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级别再高的领导者,他首先还是一个人。所以《资治通鉴》中不仅写了如何为官从政,而且写了如何做人做事。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沉下心来认真阅读和仔细领悟,应该能汲取其中的营养,真正能“在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不断使自己“强身健体”,不断开创人生和事业的新局面。
初翻开这本《资治通鉴治国理政智慧160问》,一种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我原本对《资治通鉴》的宏大叙事有些畏惧,觉得它太过遥远,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但这本书的切入点却极其巧妙,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冗长的史实,而是以“问”为线索,将古人的治国理政智慧,化为一个个直击人心的问题。我翻到关于“如何用人”的那一章,里面探讨了选贤任能的种种考量,从早期帝王对贤才的渴求,到后来的任人唯亲所带来的隐患,条理清晰,案例生动。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平衡之术”的阐述所打动,古代君王如何在群臣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避免一家独大,又如何处理不同派系之间的矛盾,这其中的智慧,即使放到现代的管理学中,也依然闪耀着光芒。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接地气,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晦涩,而是像一位饱学长者在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便领悟到了那些历经千古的治国之道。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看看古人在“经济发展”、“军事战略”、“危机应对”等方面的深刻见解,相信这本书定能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视角。
评分这本《资治通鉴治国理政智慧160问》给我带来的冲击,远超我的预期。我之前对历史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课本上的碎片化信息,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瞬间解锁了那些模糊的历史画面,让它们变得鲜活立体。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事件背后蕴含的“智慧”,而且这种智慧,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而是充满了人性的考量和现实的逻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民心向背”的探讨,古人是如何理解和把握民意的,又如何通过一系列政策来争取和巩固民心的,这其中涉及到的统治者对人心的洞察力,以及对社会稳定性的重视,让我深感敬佩。书中的“提问”形式,更是把读者置于一个主动思考的位置,好像自己在与古人对话,一同探寻解决之道。比如,当看到关于“如何处理小人奸佞”的问题时,我忍不住开始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又该如何辨别和应对那些居心不良、搬弄是非的人。这种穿越时空的共鸣,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和启发。我发现,原来历史的智慧,并非陈旧的典籍,而是活生生的经验,能够指导我们当下的人生和工作。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那些伟大的帝王和他们的治国理念充满好奇,但《资治通鉴》这样浩瀚的史书,总让我望而却步。这本书《资治通鉴治国理政智慧160问》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它把《资治通鉴》中的精髓提炼出来,通过160个精心设计的“问答”形式呈现,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翻阅到其中关于“权力制衡”的部分,古人对于如何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以及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有着极其深刻的见解。书中的论述,并不是空谈理论,而是结合了具体的历史事件,例如某个朝代的兴衰,就与君主如何处理臣权有着直接的联系。这让我意识到,权力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它,如何约束它。这种对权力运作的深入剖析,对于理解现代政治和组织管理,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长远规划”的强调,古人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决策,避免短期利益的诱惑,这对于我们当下做决策,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拿到《资治通鉴治国理政智慧160问》这本书,我立刻被它独特的结构所吸引。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史书,而是以问答的形式,将海量的历史信息融会贯通,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领略古人的智慧。我翻到书中关于“改革创新”的章节,书中探讨了古代王朝在面临社会转型和挑战时,是如何进行改革的,以及改革过程中会遇到的阻力,和君主如何应对这些阻力。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现在社会面临的各种变革,书中关于“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策略,并非陈旧的教条,而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有效方法。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容错机制”的讨论所打动,古代君王在推行新政时,如何允许一定的试错空间,以及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改革观。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只是过去的记录,而是可以被借鉴和运用的智慧宝库。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处理事务的策略。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读者,《资治通鉴治国理政智慧160问》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治国理政智慧的大门。它没有直接将《资治通鉴》原著摆在我面前,而是通过一个个精炼的问题,引导我去探索和思考。我最喜欢的一段内容,是关于“如何平衡个人野心与国家利益”的探讨。书中通过分析历代名臣的功过,以及君主如何驾驭这些野心勃勃的贤才,揭示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智慧。我发现,书中的论述,并没有简单的褒贬,而是充满了辩证的思考,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看似“忠诚”的臣子,其行为背后也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动机,而君主需要具备识人用人的火眼金睛,以及高超的驭臣之术。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政治运作规律的精准把握,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关于古代的治国之道,更是关于如何理解人性,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明智的决策。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启迪,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历史的智慧所感染。
评分书籍不错~!
评分书籍不错~!
评分书籍不错~!
评分书籍不错~!
评分书籍不错~!
评分书籍不错~!
评分书籍不错~!
评分书籍不错~!
评分书籍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