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十讲/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中国哲学十讲/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石岑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
  • 国学
  • 哲学史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思想
  • 精装
  • 大师讲授
  • 中华文化
  • 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80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068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7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石岑在学术研究上用力较勤、成绩较显著的是他的中西哲学史比较,代表作就是《中国哲学十讲》。这是李石岑据其1932年在福建省教育厅暑期讲学会讲演稿整理而成, 1935年由世界书局出版。在这本书中,李石岑从哲学发展过程和哲学思想实质两方面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同异进行了形式和内容上的比较,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作者简介

  李石岑(1892-1934),原名李邦藩,字石岑,湖南醴陵枧头洲人。中国现代哲学家。主要著作有《李石岑讲演集》《李石岑论文集》《哲学浅说》《希腊三大哲学家》《西洋哲学史》《哲学概论》《中国哲学十讲》等。

精彩书评

  我未识先生以前,已在此处彼处,读了先生许多闳论,年来更看见了不少的大作,终是树义极坚卓,却平允不肯没人一毫之善,所以钦服先生为真理求真理,知先生为学,亦为学问求学问。
               ——中国近代教育家、书法家 吴稚晖

  学术昌明的时候,无论对于何种学术,只看那种学术本身的价值,不宜以人意而作左右袒,这才是提倡学术的正当态度。
               ——李石岑

目录

自序
第一讲 中国哲学和西洋哲学的比较研究
第二讲 儒家的伦理观
第三讲 墨家的尚同说及其实践精神
第四讲 道家的宇宙观
第五讲 名家之观念论的辩证法与形式论理
第六讲 《中庸》的哲理
第七讲 禅家的哲理
第八讲 什么是理学
第九讲 体用一源论
第十讲 生的哲学

精彩书摘

第十讲 生的哲学
今天是讲戴东原的“生的哲学”。戴东原的思想体系,虽不若王船山那样来得博大,但是在清代的思想史上,除开王船山以外,只有戴东原一人。东原思想,颇受王船山和颜习斋两氏的影响,而为反对宋、明理学最有力之一员。船山虽攻击姚江之学,但对宋儒尚相当推崇;东原则对宋、明之学,同样加以攻击。习斋的思想,处处看重一个“事”字,以针对宋、明之学的空疏;东原则处处看重一个“欲”字,对于宋、明理学,加以根本的掊击,这正是东原的思想之所以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我们在叙述东原思想以前,请先说明清代思想产生之各方面的关系。
一、清代思想发生的几个原因
清代思想发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方面来观察。第一,宋、明理学的反动。宋、明诸儒思想的来源,有几方面:一为老、庄的思想,一为禅宗的思想,一为孔、孟的思想。他们集合这三方面的思想,而建树一种儒表佛里的新哲学。宋儒言理,每视同浑全之物,或予以绝对之称。朱晦庵说“一理浑然”,“太极只是一个理字”。程伊川说:“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这是把理视同浑全之物的看法。宋儒以理为实物,朱晦庵说:“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天理固浩浩不穷,然非是气,则虽有是理而无所凑泊。故必二气交感,凝结生聚,然后是理有所附著。”又说:“止此气凝聚处,理便在其中。”这是把理当作实物的看法。宋儒又以势言理,朱晦庵说:“凡物有心而其中必虚……人心亦然。止这些虚处便包藏许多道理……推广得来,盖天盖地,莫不由此。此所以为人心之妙欤。理在人心,是谓之性。……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性便是许多道理,得之天而具于心者。”这是把理当作一种势的看法。到了晚明王学极盛而敝之后,学者习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理学家不复能维系社会上的信仰,于是清儒起而矫之。顾亭林首倡“舍经学无理学”之说。王船山攻击王学甚力,曾说:“侮圣人之言,小人之大恶也……姚江之学出,更横拈圣言之近似者,摘一句一字以为要妙,窜入其禅宗,尤为无忌惮之至。”颜习斋则主张:“学问固不当求诸冥想,亦不当求诸书册,惟当于日常行事中求之。”至戴东原出,更能洞察宋、明儒言理的害处,他说:“苟舍情求理,其所谓理无非意见也,未有任其意见而不祸斯民者。”这是何等剀切沉痛的话。反对宋、明理学,是清代思想发生的一种原因。
第二,民族革命的反抗运动。清初诸大师,若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诸人,都是亲身参加民族反抗运动的有力分子,事败退隐,著书传世,希望把这种民族革命的精神,深深地散布到社会里面,留传后世。他们认为明代所以灭亡的原因,是由于一班士大夫空谈性天的流弊所致,所以他们对于这一方面力加攻击。李塨说:“宋后二氏学兴,儒者浸淫其说,静坐内视,论性谈天,与夫子之言,一一乖反。而至于扶危定倾,大经大法,则拱手张目,授其柄于武人俗士。”又说:“当明季世,朝庙无一可倚之臣,坐大司马堂,批点《左传》,敌兵临城,赋诗进讲,觉建功立名,俱属琐屑,日夜喘息著书,曰,此传世业也。卒至天下鱼烂河决,生民涂炭。呜呼,是谁生厉阶哉?”惟其他们看清了社稷覆灭生民涂炭的原因是在此,所以他们要提倡致用的精神,以求挽救这种空谈的颓废的习气。顾亭林说:“孔子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故曰:‘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黄梨洲说:“明人讲学,袭语录糟粕,不以六经为根底,束书而从事于游谈,更滋流弊,故学者必先穷经。然拘执经术,不适于用,欲免迂儒,必兼读史。”致用的精神,是清儒矫正时弊的一个特点,也正是清儒反抗精神的一种表现。这种反抗的精神,在黄梨洲的《明夷待访录?原君》里面,更是明目张胆地充分地表现出来。他说:“后之为人君者……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又说:“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这是何等大胆的革命的言论。民族革命的反抗运动,是清代思想发生的第二种原因。
第三,欧洲资本主义的侵入。1497年,印度航路发现,欧西各国先后东来,首为葡萄牙,继之有西班牙、荷兰、英吉利等国。此时与中国发生关系最多的,则为葡人;沿海各省,多有葡人足迹。明嘉靖十四年,葡人租澳门为通商的地方。二十四年,宁波居民,屠杀教徒,焚毁葡船。二十八年,泉州的葡人,亦为吏民所逐。西班牙则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中、西两国的市场,因此墨西哥的银币,间接传入中国内地。他如英人攻陷虎门炮台,因而允许通商;荷人援助清军,倾覆厦门郑氏的根基,都可以看出当时欧洲资本主义之咄咄逼人。由资本主义的侵入,遂使中国的思想界,直接间接地,起了一个莫大的变动。商业资本主义所反映出来的东西,不是那些空洞的“天理”“良心”的思想,而是与实际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实用” “实证”的思想。王船山讲“用”,讲“动”,颜习斋讲“事”,讲“行”,戴东原讲“生”,讲“欲”,都未尝不是社会环境的反映。当时的资本主义,除经济侵略以外,还着重文化侵略,这便是基督教的传布。教士以传道为侵略的法门,不过关于学术思想的鼓吹,亦有相当的影响。如数学、地理、天文等科学思想的灌输,便是很显然的事实。明臣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辈,服习教士利玛窦之说,折节与游。明、清之际,教士在中国著书的人很多,内容虽多肤浅,但亦不无影响。杭世骏在梅文鼎的传上,曾说:“自明万历中利玛窦入中国,制器作图颇精密……学者张皇过甚,无暇深考中算源流,辄以世传浅术,谓古九章尽此,于是薄古法为不足观。而或者株守旧闻,遽斥西人为异学,两家遂成隔阂。鼎集其书而为之说,稍变从我法,若三角比例等,原非中法可赅,特为表出,古法方程,亦非西法所有,则专著论,以明古人精意。”全祖望曾经说过:“梅文鼎本《周髀》言天文,世惊为不传之秘,而不知宗羲实开之。”我们可以看出,黄、梅两氏关于天算方面的知识,直接间接都有受到欧西学术影响的地方。就以戴东原所著的《原象》《续天文略》《勾股割圆记》《策算》等书而论,亦不难寻出其中与欧西学术思想的关系。东原曾说:“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这种求真的治学态度,亦与欧洲的科学精神相合。可以说欧洲资本主义的侵入,是清代思想发生的第三种原因。……
《中国哲学十讲》:穿越时空的思想回响 翻开《中国哲学十讲》,您将踏上一段纵贯古今、探寻中华文明思想脉络的非凡旅程。本书并非对中国哲学史进行枯燥的罗列,也非艰深理论的堆砌,而是力求以一种既严谨又富有趣味的方式,引导读者走进中国思想的核心世界。我们将剥离历史的尘埃,触碰那些历久弥新、至今仍深刻影响我们思维方式的智慧结晶。 本书的编纂,旨在为每一个渴望了解中华文化根基的求知者提供一份清晰、深刻且富有启发性的入门指南。我们深知,中国哲学博大精深,概念繁复,但其精髓却往往蕴藏在对人生、社会、宇宙最根本问题的追问之中。因此,《中国哲学十讲》精选了十个具有代表性、贯穿中国哲学发展始终的重大议题,并围绕这些议题,勾勒出不同学派、不同时代思想家们的独特见解与相互激荡。 第一讲:道——宇宙的本源与运行之道 我们将从“道”开始,这是中国哲学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之一。“道”是什么?它是天地万物的起点,是自然运行的规律,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在本讲中,我们将回顾先秦诸子,尤其是老子和庄子,是如何阐释“道”的。我们会探讨“道”的无形无相、体道而行、顺应自然等观念,理解“道”在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我们会分析“道”的超越性与内在性,理解为何“道”既是客观存在,又是主观体悟。我们将深入探讨“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智慧,以及它如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化解冲突、实现和谐的思路。 第二讲:仁——儒家伦理的核心与人之所以为人 接着,我们将目光转向儒家思想的基石——“仁”。“仁”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界定。在本讲中,我们将深入解读孔子关于“仁”的论述,理解“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核心思想。我们将追溯“仁”的内涵是如何在孟子那里发展为“性善论”,以及在荀子那里又如何被理解为后天教化的产物。我们会探讨“仁”如何从个体修养扩展到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伦理基础,理解“仁”在中国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本讲将揭示“仁”作为一种普遍关怀,如何超越狭隘的私利,指向共同的福祉。 第三讲:礼——社会秩序的构建与人伦的规范 与“仁”相辅相成的是“礼”。“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人际交往的准则。在本讲中,我们将探讨“礼”的起源与演变,理解“礼”如何在周公制礼作乐中得到确立,以及它如何在孔子那里被赋予更深的道德内涵。我们会分析“礼”的制度性与伦理性,理解“礼”如何规范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各种社会关系。我们将探讨“礼”的仪式性与精神性,理解“礼”如何通过外在的仪式来涵养内在的德行,以及“礼”的“节文”与“中庸”精神。本讲将帮助我们理解,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是如何通过“礼”的约束和引导而实现的。 第四讲:义——道德判断的准则与行为的指导 “义”是评价行为正当与否的道德准则。在本讲中,我们将深入理解“义”在中国哲学中的多重含义,包括正当、合理、公正、道义等。我们会探讨孟子关于“义”的论述,特别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深刻解读。我们将分析“义”与“利”的冲突,理解为何在许多中国思想家看来,“义”应置于“利”之上。我们会探讨“义”作为一种内在的道德律令,如何指导个人行为,以及如何构成社会公正的基础。本讲将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清晰的道德判断能力,在面对各种选择时,能够明辨是非,择善而行。 第五讲:智——认识世界的智慧与审慎的判断 “智”是中国哲学中认识世界、处理事务的重要能力。在本讲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哲学中关于“智”的多元理解。我们会从道家“大智若愚”的智慧,到儒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再到墨家“兼爱”的逻辑推理,展现不同学派对“智”的独特阐释。我们将分析“智”的认识论基础,理解“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的区别,以及“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我们会探讨“智”在实践中的运用,如何通过审慎的判断、周密的计划来处理复杂的问题。本讲将引导读者培养一种理性、审慎的思维习惯,以智慧应对生活的挑战。 第六讲:信——人际交往的基石与诚信的价值 “信”是中国哲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重要概念,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在本讲中,我们将深入理解“信”的含义,包括诚实、守约、忠诚等。我们会探讨“民无信不立”的深刻道理,以及“信”如何在社会运行中发挥关键作用。我们将分析“信”的道德要求,理解为何“言必信,行必果”是君子应有的品格。我们会探讨“信”的实践性,理解诚信如何在商业、政治、家庭等各个领域得到体现。本讲将强调诚信的普世价值,以及它对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第七讲:法——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与治理之道 我们将在本讲中将视角转向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重点关注“法”家思想。我们将深入解读法家的核心主张,如“法、术、势”的结合,以及“无为而治”的局限性。我们会探讨法家如何强调法律的公平、严明,以及其对君主统治的实用性。我们将分析法家思想的特点,理解其如何在中国古代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思其可能存在的弊端。本讲将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逻辑,以及“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第八讲:阴阳五行——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与变化理论 本讲将带领读者进入中国古代独特的宇宙观——阴阳五行。我们将揭示阴阳如何构成事物的两极对立与统一,以及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相生相克的规律。我们会探讨阴阳五行理论如何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学、医学、哲学等诸多领域,理解其作为一种解释世界变化和事物关系的框架。我们将分析阴阳五行理论的哲学内涵,理解它如何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界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事物运动变化的辩证思考。 第九讲:心——中国哲学中的主体性与精神世界 “心”在中国哲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情感的载体,更是认识、体悟、道德实践的主体。在本讲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学派对“心”的理解。我们会分析“心”的“性”与“情”,理解“心”的本体性与功能性。我们将探讨“内省”、“克己”、“明心见性”等修心养性的方法,理解中国哲学如何强调通过“修心”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本讲将引导读者关注自身的精神世界,认识到“心”在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第十讲:天人合一——中国哲学中的理想境界与人生智慧 最后,我们将探讨中国哲学中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天”不仅指自然界,更包含宇宙的秩序、道德的本体;“人”则是个体生命。在本讲中,我们将追溯“天人合一”思想的源头,理解其在不同学派中的演变。我们会探讨“天人合一”是如何体现了中国人对宇宙与人生的整体性理解,以及如何追求一种和谐、自然的生存状态。我们将分析“天人合一”如何为我们提供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智慧,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塑这种理想。 《中国哲学十讲》以其清晰的脉络、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见解,将带领您穿越中国古代思想的智慧长河。本书不仅是对经典文献的解读,更是对古老智慧在当代的价值进行的一次深入挖掘。无论您是初涉国学,还是希望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本书都将是您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思想的盛宴,感受中华文明独有的哲学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实在太棒了,我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回了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亲耳聆听先贤们智慧的启迪。从第一讲开始,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语言就像一股清流,流畅而又不失深刻,将那些原本可能显得高深莫测的哲学思想,一点点地剖析开来,化繁为简,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其中的精髓。特别是关于“道”的论述,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僵化的定义,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阐释,让我们体会到“道”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以及它在万物生成与变化中的核心作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流派哲学家思想的对比分析,比如儒家的仁爱与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与法家的集权,这些鲜明的对比,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哲学内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作者并没有预设一个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引导我们一步步走进中国哲学的大观园。书中的很多例子都非常生动形象,比如关于“知行合一”的讨论,作者引用了很多历史典故,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似乎也发生了一些 subtle 的变化,看待问题不再那么片面,开始尝试从更宏观、更辩证的角度去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厚的感情和更真挚的敬意。

评分

天呐,这绝对是我近几年来读过的最让我震撼的书籍之一!我之前对中国哲学一直怀有一种模糊而遥远的感觉,总觉得那是一堆古老的、晦涩的文字,离我的生活太远。但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冒险。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引人入胜,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穿梭在中国哲学史的长河中。每一讲都像一个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章节,从不同维度展现了中国哲学的魅力。我特别佩服作者在解读《论语》时那种精准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将孔子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君臣父子的伦理框架,而是挖掘出了其中更普遍的、跨越时代的价值,比如对个人修养、社会责任以及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而且,书中对不同学派的演变和相互影响也做了详尽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并非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碰撞、融合、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思想体系。我常常在读到某个观点时,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然后发现,原来那些古老的智慧,至今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中国哲学,其实就是认识自己,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找到安顿心灵的方法。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大门。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直到我翻开这本书。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用一种非常自然、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在讲解“天人合一”的理念时,作者并没有空泛地讨论,而是结合了自然现象、古代的农耕文明,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怎样一种朴素而又深刻的境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道家”思想的解读,它没有将道家仅仅看作是避世厌俗的哲学,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顺应自然、不争不抢的智慧,以及它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指导意义。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几千年前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问题,他们的思考,依然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回响。而且,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精美,拿在手里就觉得很有质感,每次翻阅都能带来愉悦的心情。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书,更是在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一次亲密的接触。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哲学就是一些空洞的理论,离我的生活很远,但这本书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它的看法。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条理,而且深入浅出,他并没有用很多晦涩的术语,而是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将那些复杂的哲学思想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我特别喜欢他对“墨家”思想的介绍,其中关于“兼爱”和“非攻”的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让我思考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交流频繁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共赢。而且,书中对不同学派的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让我看到中国哲学内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脉络,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思想体系。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停下来反复思考书中的观点,然后会不由自主地将它们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联系起来,感觉这本书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启发了我的思考。这本书绝对是想要了解中国哲学入门者的不二之选,也是想要深化理解的读者的宝藏。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的精美装帧所吸引,而翻开书页之后,更是被内容深深打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富有力量,他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塑家,将中国哲学这座宏伟的建筑,一点点地在我眼前展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法家”思想的剖析,它并没有简单地将法家看作是严酷的统治术,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理性主义和对社会秩序的追求,以及它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作者也巧妙地处理了不同学派之间的批判与借鉴关系,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辩证性和包容性。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万花筒中,每翻一页,都能看到不同的色彩和形态,但它们又都汇聚成了一幅壮丽的中国哲学画卷。书中对一些经典文献的解读,也十分到位,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其思想的本源,让我对那些古老的文本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它在我心中播下了对中国哲学更深层次探索的种子。

评分

商品包装完好,东西也不错。

评分

多数在京东购书,快捷方便质量有保证。

评分

戏志才张了张嘴,却没有继续说什么,难得现在曹操的心情好了一些

评分

人丑要多读书,人穷要关注活动

评分

我只想在活动力度很大的时候买。

评分

京东搞活动,买了一套学习一下

评分

京东搞活动,买了一套学习一下

评分

打折买的,合算,京东品质,没有什么问题,书慢慢看

评分

人丑要多读书,人穷要关注活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