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学通论/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词学通论/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梅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词学
  • 通论
  • 精装
  • 文化
  • 教育
  • 语言文字
  • 传统文化
  • 文学
  • 大师讲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81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070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5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词学通论》是一代词曲大师吴梅先生介绍词学基本知识及词学发展史的经典作品。吴梅先生系统地介绍了词与音乐的关系、词的作法以及历代代表性词人词作,并对唐五代至清季词学的源流传承和诸大家词作的利病得失做了精当的点评。

作者简介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戏曲理论家、诗词曲作家、教育家。历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学校教授。吴梅一生致力于戏曲及其他声律研究和教学。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南北词谱》等,另有大量的诗词曲创作。培养了众多弟子,其中多数成为了词曲领域的一流学者。

精彩书评

  吴梅专究南北曲,制谱、填词、按拍,一身兼擅,晚近无第二人也。
             ——词学名家 龙榆生

  近代治曲学的,有两大家,一王国维,一吴梅。一般人大都以词与曲并举,吴梅论词与曲的演变,非常精细……讲得头头是道。
             ——掌故名家 郑逸梅

  吴梅不但会评词,而且会填词,对词的外部规律与内部机制,皆着力探讨,而且又很熟悉。不仅对词,对诗、对曲,他也无所不窥,无不精通。因此,他研究起词来,便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能发前人所未发,成一家之言。
             ——当代学者 徐培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论平仄四声
第三章 论韵
第四章 论音律
第五章 作法
第六章 概论一唐五代
第七章 概论二两宋
第八章 概论三金元
第九章 概论四明清

精彩书摘

  第二章 论平仄四声
  平仄一道,童孺亦知之,惟四声略难,阴阳声则尤难耳。词之为道,本合长短句而成,一切平仄,宜各依本调成式。五季两宋,创造各调,定具深心。盖宫调管色之高下,虽立定程,而字音之开齐撮合,别有妙用。倘宜平而仄,或宜仄而平,非特不协于歌喉,抑且不成为句读。昔人制腔造谱,八音克谐,今虽音理失传,而字格具在,学者但宜依仿旧作,字字恪遵,庶不失此中矩蠖。凡古人成作,读之格格不上口,拗涩不顺者,皆音律最妙处。张綖《诗余图谱》,遇拗句即改为顺适,无怪为红友所讥也。拗调涩体,多见清真、梦窗、白石三家。清真词如《瑞龙吟》之“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忆旧游》之“东风竟日吹露桃”,《花犯》之“今年对花太匆匆”;梦窗词如《莺啼序》之“快展旷眼,傍柳系马”,《西子妆》之“一箭流光,又趁寒食去”,《霜花腴》之“病怀强宽,更移画船”;白石词如《满江红》之“正一望、千顷翠澜”,《暗香》之“江国,正寂寂”,《凄凉犯》之“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秋宵吟》之“今夕何夕恨未了”,此等句法,平仄拗口,读且不顺,而欲出辞尔雅,本非易易,顾不得轻易改顺也。虽然,平仄之道,仅止两途,而仄有上去入三种,又不可遇仄而概以三声统填也。一调之中,可以统用者,十之六七,不可统用者,十之三四,须斟酌稳惬,方能下字无疵。于是四声之说起矣。盖一调有一调之风度声响,若上去互易,则调不振起,便有落腔之弊。黄九烟论曲,有“三仄应须分上去,两平还要辨阴阳”之句,填词何独不然?如《齐天乐》有四处必须用去上声,清真词“云窗静掩”,“露清夜照书卷”,“凭高眺远”,“但愁斜照敛”是也。此四句中,如“静掩”、“眺远”、“照敛”,万不可用他声,故此词切忌用入韵。虽入可作上,究不相宜。又《梦芙蓉》亦有五处必须用去上声,梦窗词“西风摇步绮”,“应红绡翠冷,霜枕正慵起”,“仙云深路杳,城影蘸流水”是也。“步绮”、“翠冷”、“正起”,“路杳”、“蘸水”,亦万不可用他声,此词亦忌入韵。又《眉妩》亦有三处用去上声,白石词“信马青楼去”,“翠尊共款”,“乱红万点”是也。中如“信马”、“共款”、“万点”,亦不可用他声。至如《兰陵王》之多仄声字,《寿楼春》之多平声字,又当一一遵守,不得混用上去入三声也。此法在词中虽至易晓,但所以必要遵守之理,实由发调。余尝作南曲《集贤宾》,据旧谱首旬云“西风桂子香正幽”,用平平去上平去平,历按各家传作,如《西楼》云“愁魔病鬼朝露捐”,《长生殿》云“秋空夜永碧汉清”,皆守则诚格式。因戏改四声作之云“烽烟古道入懒游”,此“懒”字必须落下,而此处却宜高揭,遂至字顿喉间,方知旧曲中如“博山云袅鸡舌焚,寻常杏花难上头”类,歌时转捩怪异,拗折嗓子也。因曲及词,其理本同。清词名家惟陈实庵、沈闰生、蒋鹿潭能合四声,余皆不合律式。清初诸家如陈迦陵、纳兰容若、曹实庵辈且不足以语此也。盖上声舒徐和软,其腔低,去声激厉劲远,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扬有致。大抵两上两去,法所当避,阴阳间用,最易动听观方千里和清真词,于用字去上之间,一守成式,可知古人作词之矣。万红友云:“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此语深得倚声三昧。盖三仄之中,入可作平,上界平仄之间,去则独异。且其声由低高,最宜缓唱。凡牌名中应用高音者,皆宜用此。如尧章《扬州慢》“过春风十里”,“自胡马窥江去后”,“渐黄昏,清角吹寒”,凡协韵后转折处皆用去声,此首最为明显。他如《长亭怨慢》“树若有情时”,“望高城不见”,“第一是早早归来”,“算空有并刀”,《淡黄柳》之“看尽鹅黄嫩绿”,“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其领头处,无一不用去声者,无他,以发调故也。此意为昔人所未发,红友亦言之不详。
因特著之。

《词学通论》是一部融汇学理深度与鉴赏情趣的国学经典,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词人词作,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词这一文学体裁的生成、发展、演变及其内在的艺术规律。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开阔的视野和精辟的见解,引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一、 词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的演进 本书的开篇,作者便将我们带回到词的源头。词,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歌唱传统。从先秦的《诗经》采风,到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再到南北朝的燕乐、曲调,都孕育着词的萌芽。作者细致地梳理了词在形成初期的种种迹象,如“鼓乐慢曲”、“吴歌”、“西曲”等,揭示了词的音乐性和口语化的早期特征。 随着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繁荣,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开始崭露头角。本书着重介绍了唐代词坛的几位重要人物,如温庭筠、韦庄、李煜等。温庭筠被誉为“花间派”的鼻祖,其词铺陈华丽,意象秾艳,展现了晚唐士大夫的享乐生活和审美情趣。韦庄的词则更显沉郁顿挫,情感真挚,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和身世飘零的哀愁。而李煜,这位亡国之君,其词作更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将词的抒情性推向极致,成为千古绝唱。作者在分析这些词人的作品时,不仅注重词作本身的艺术特色,更将其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和作者的人生经历之中,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词的内涵。 二、 宋词的辉煌时代:豪放与婉约的交融,意境的升华 宋代是中国词史上的黄金时代,本书用相当篇幅详尽阐述了宋词的成就。宋代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市民阶层壮大,文化更加繁荣,这为词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本书将宋词分为两个主要的风格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的辨析。 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其词风格雄浑奔放,气势磅礴,意境开阔。他们将士大夫的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融入词中,使词的题材和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本书分析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经典作品,揭示了苏轼词作中那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胸襟,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沉关怀。 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其词则曲折缠绵,细腻委婉,情感丰富。柳永以其“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广泛流传,将词从文人雅士的案头带入了市井巷陌,使词的生命力更加旺盛。本书分析了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等作品,展现了他对离愁别绪、羁旅之苦的细腻描摹。而李清照,这位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她的词作更是达到了“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本书深入探讨了李清照词作中那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独凄凉,以及“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愁绪万缕,展现了女性细腻敏感的情感世界。 除了两大流派,本书还介绍了其他重要的宋代词人,如辛弃疾、陆游、周邦彦等,并对他们的艺术风格进行了独到的分析。辛弃疾的词,虽属豪放,却又融入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悲壮情怀,被誉为“集大成者”。周邦彦的词则以其精工雕琢、词法严谨而著称,被誉为“词中圣手”。本书通过对这些词人的作品进行细致的解读,展现了宋词在艺术上丰富多样的面貌。 三、 元明清词的发展与式微:变奏与传承 进入元代,词的创作虽然有所发展,但总体而言,其作为主流文学体裁的地位有所下降。本书介绍了元代词坛的重要人物,如张养浩、乔吉等,分析了他们的作品如何在继承宋词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作品,展现了元代社会变迁带来的深刻忧患。 明清两代,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式微的时期。然而,本书并没有因此忽视其价值。作者梳理了明清词的特点,如对宋词的摹拟、对词体声律的更加注重,以及在词学理论上的发展。本书介绍了明清时期的一些重要词人,如王磐、陈子昂(明)、纳兰性德等。纳兰性德的词以其真挚的感情、清丽的风格而备受推崇,虽然身处清朝,却有着一种超脱于时代的纯净感。 四、 词学理论的梳理与辨析:格律、意境与鉴赏 本书不仅仅是文学史的叙述,更是一部严谨的词学理论专著。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词学中的几个核心概念,包括词的格律、词的意境、词的鉴赏等。 关于词的格律,本书介绍了词的宫调、叶韵、句式等基本知识,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在格律运用上的差异。作者指出,格律并非束缚,而是词的音乐美和韵律美的基础。 关于词的意境,这是词作艺术魅力的核心所在。本书分析了词作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情感的抒发,营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从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别绪,断肠的只是明月夜”,到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展现了词作在营造意境上的高妙之处。 关于词的鉴赏,本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论。作者强调,鉴赏词作,既要理解词的语言,更要把握词的意脉,体会词人的情感,体悟词作的艺术感染力。本书通过对大量经典词作的赏析,为读者提供了示范。 五、 结语:词的永恒魅力与当代意义 在全书的结尾,作者总结了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词以其婉转的旋律、细腻的情感、丰富的意象,成为中华民族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即使在现代社会,词作依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共鸣。 本书的精装版,更是增加了其收藏价值和阅读体验。精美的装帧、考究的排版,都体现了对国学经典的尊重。 总而言之,《词学通论》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打开了通往中国古典词世界的大门,更让我们在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朽的艺术精神。它是一本值得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醉心于古典诗词的读者深入研读的宝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专著,内容涵盖了从先秦到近代的文学批评思想演变,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批评家的观点梳理得相当细致。尤其是在对魏晋风度与文学理论的探讨上,作者展现了深厚的功底,不仅解读了传统文本,还引入了现代视角的比较研究,使得原本显得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生动起来。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对于想系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极好的入门和进阶参考书。不过,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可能需要在理解一些术语时多花一些心思,因为它在保证学术深度的同时,对读者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要求。

评分

我最近在研读的这本书,似乎在探讨的是一种非常硬核的传统文化领域,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学术体验。它不是那种肤浅的普及读物,而是深入到文化脉络和思想源流的探究。书中的论述方式非常古典,讲究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书斋中呕心沥血的打磨过程。我尤其欣赏它在构建理论框架时的严谨性,那种对文献的精准把握和对概念的清晰界定,让人感觉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有力。虽然阅读过程需要保持高度的专注,但每当攻克一个复杂的论点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其他轻松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首先被它那种严肃而又不失优雅的文风所吸引。它似乎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探寻某个重要文化基因的起源和演变。书中的案例选择非常精妙,往往能够以小见大,通过对具体文献的细致剖析,折射出整个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思潮。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既有宏观的历史概览,也有微观的文本解读,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对于那些对手边的文化现象感到好奇,希望探究其“为什么是现在这样”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且富有洞察力的解释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精装的质感让人爱不释手,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很符合其内容的厚重。它似乎聚焦于某个特定文化领域的历史脉络梳理和核心概念的辨析,那种对细节的苛求和对传统文本的反复考量,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素养。我个人觉得,它更像是一部学术工具书,而不是大众读物,适合那些希望深入钻研某一文化现象或思想流派的学者或深度爱好者。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补充材料,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但这正说明了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这是一部在学术上极具分量的著作,它没有采用现代通俗读物那种轻快的语调,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内敛和深邃的表达方式。整本书给人一种“慢工出细活”的感觉,每一个段落都似乎经过了千锤百炼,充满了历史的厚度和思辨的重量。它对某个特定知识体系的构建非常系统化,从基础概念的奠定,到复杂理论的展开,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对于那些追求知识的深度、不满足于表面现象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次酣畅淋漓的知识盛宴,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但回报的将是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双十一活动购买,价格优势质量佳!

评分

非常值得购买!划算、超值件、实用,服务到位!全部五星

评分

词的基本知识,慢慢学习!

评分

早就想买这套书了,趁这次京东活动下手!

评分

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词的基本知识,慢慢学习!

评分

国学典藏版,值得

评分

我只想在活动力度很大的时候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