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典藏文集:大淖记事

汪曾祺典藏文集:大淖记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曾祺 著
图书标签:
  • 汪曾祺
  • 大淖记事
  • 散文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乡土文学
  • 民俗
  • 文化
  • 经典
  • 短篇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893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135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汪曾祺典藏文集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38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汪曾祺典藏文集

推荐一

20世纪非常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巨匠、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一个纯粹的文人——汪曾祺

非常浪漫的散文集、非常值得品味的浪漫作品、非常值得回味的艺术与生活的代表作。

推荐二

一个似水若云、如诗似画的纯美世界。

从容平淡,给人一种不可言说的温爱

一部返璞归真的文学经典

心灵世界的至善至美

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推荐三

随书赠送精美汪曾祺书画书签1枚

名家推荐:

若世界真还公平,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著名作家 沈从文

汪曾祺的作品洋溢着这样的道德观的迷人气氛。他的小说也自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并未达到震聋发聩、令人心情激荡的程度,但却会使人在心灵深处持久地颤动。

——北大文学教授 曹文轩

汪曾祺有过《沙家浜》或《杜鹃山》的高峰,也有《凌烟阁》及《一匹布》的寂寞。他的一生起起伏伏,特别是与裘盛戎的相知,是很值得总结的。但另一方面也证明,像汪这样资质与声望的编剧,在剧团里也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

——著名学者、作家 徐城北


内容简介

《大淖记事》为汪曾祺的经典小说精选集。

《大淖记事》书中所收录篇目,皆是对汪曾祺中短篇小说多次遴选后得出的精品。其中包括《大淖记事》《邂逅》《老鲁》《看水》《七里茶坊》等名篇。

《大淖记事》中,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充溢着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他的小说让读者重新发现了民族心灵、性灵以及传统美德。

作者简介

汪曾祺,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小说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其作品自成一格,天真隽永,自在风流,文风朴实自然,如行云流水,深得自然之意趣;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给读者带来精神世界的清宁之美。

主要作品有:《受戒》《浮生杂忆》《人间草木》《人间至味》《说说唱唱》等。


目录

大淖记事 1

王全 25

看水 44

护秋 58

邂逅 62

老鲁 75

艺术家 96

戴车匠 107

落魄 120

囚犯 135

鸡鸭名家 144

天鹅之死 165

云致秋行状 172

黄油烙饼 203

寂寞和温暖 213

七里茶坊 239

讲用 258

金冬心 269

瑞云 277

捕快张三 285

樟柳神 289

鹿井丹泉 297

鸡毛 299

职业 310

日规 313

抽象的杠杆定律 324

星期天 328

八月骄阳 346

安乐居 357

捡烂纸的老头 371

祁茂顺 374


精彩书摘

大淖记事

这地方的地名很奇怪,叫做大淖。全县没有几个人认得这个淖字。县境之内,也再没有别的叫做什么淖的地方。据说这是蒙古话。那么这地名大概是元朝留下的。元朝以前这地方有没有,叫做什么,就无从查考了。

淖,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这是两条水道的河源。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①,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河水解冻了,发绿了,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堆积着。这条沙洲是两条河水的分界处。从淖里坐船沿沙洲西面北行,可以看到高阜上的几家炕房。绿柳丛中,露出雪白的粉墙,黑漆大书四个字:“鸡鸭炕房”,非常显眼。炕房门外,照例都有一块小小土坪,有几个人坐在树桩上负曝闲谈。不时有人从门里挑出一副很大的扁圆的竹笼,笼口络着绳网,里面是松花黄色的,毛茸茸,挨挨挤挤,啾啾乱叫的小鸡小鸭。由沙洲往东,要经过一座浆坊。浆是浆衣服用的。这里的人,衣服被里洗过后,都要浆一浆。浆过的衣服,穿在身上沙沙作响。浆是芡实水磨,加一点明矾,澄去水分,晒干而成。这东西是不值什么钱的。一大盆衣被,只要到杂货店花两三个铜板,买一小块,用热水冲开,就足够用了。但是全县浆粉都由这家供应(这东西是家家用得着的),所以规模也不算小。浆坊有四五个师傅忙碌着。喂着两头毛驴,轮流上磨。浆坊门外,有一片平场,太阳好的时候,每天晒着浆块,白得叫人眼睛都睁不开。炕房、浆坊附近还有几家买卖荸荠、茨菰、菱角、鲜藕的鲜货行,集散鱼蟹的鱼行和收购青草的草行。过了炕房和浆坊,就都是田畴麦垄,牛棚水车,人家的墙上贴着黑黄色的牛屎粑粑—牛粪和水,拍成饼状,直径半尺,整齐地贴在墙上晾干,作燃料,已经完全是农村的景色了。由大淖北去,可至北乡各村。东去可至一沟、二沟、三垛,直达邻县兴化。

大淖的南岸,有一座漆成绿色的木板房,房顶、地面都是木板的。这原是一个轮船公司。靠外手是候船的休息室。往里去,临水,就是码头。原来曾有一只小轮船,往来本城和兴化,隔日一班,单日开走,双日返回。小轮船漆得花花绿绿的,飘着万国旗,机器突突地响,烟筒冒着黑烟,装货、卸货、上客、下客,也有卖牛肉、高粱酒、花生瓜子、芝麻灌香糖的小贩,吆吆喝喝,是热闹过一阵的。后来因为公司赔了本,股东无意继续经营,就卖船停业了。这间木板房子倒没有拆去。现在里面空荡荡、冷清清,只有附近的野孩子到候船室来唱戏玩,棍棍棒棒,乱打一气;或到码头上比赛撒尿。七八个小家伙,齐齐地站成一排,把一泡泡骚尿哗哗地撒到水里,看谁尿得最远。

大淖指的是这片水,也指水边的陆地。这里是城区和乡下的交界处。从轮船公司往南,穿过一条深巷,就是北门外东大街了。坐在大淖的水边,可以听到远远地一阵一阵朦朦胧胧的市声,但是这里的一切和街里不一样。这里没有一家店铺。这里的颜色、声音、气味和街里不一样。这里的人也不一样。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和街里的穿长衣念过“子曰”的人完全不同。

由轮船公司往东往西,各距一箭之遥,有两丛住户人家。这两丛人家,也是互不相同的,各是各乡风。

西边是几排错错落落的低矮的瓦屋。这里住的是做小生意的。他们大都不是本地人,是从里下河一带,兴化、泰州、东台等处来的客户。卖紫萝卜的(紫萝卜是比荸荠略大的扁圆形的萝卜,外皮染成深蓝紫色,极甜脆),卖风菱的(风菱是很大的两角的菱角,壳极硬),卖山里红的,卖熟藕的(藕孔里塞了糯米煮熟)。还有一个从宝应来的卖眼镜的,一个从杭州来的卖天竺筷的。他们像一些候鸟,来去都有定时。来时,向相熟的人家租一间半间屋子,住上一阵,有的住得长一些,有的短一些,到生意做完就走了。他们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吃罢早饭,各自背着、扛着、挎着、举着自己的货色,用不同的乡音,不同的腔调,吟唱吆唤着上街了。到太阳落山,又都像鸟似的回到自己的窝里。于是从这些低矮的屋檐下就都飘出带点甜味而又呛人的炊烟(所烧的柴草都是半干不湿的)。他们做的都是小本生意,赚钱不大。因为是在客边,对人很和气,凡事忍让,所以这一带平常总是安安静静的,很少有吵嘴打架的事情发生。

这里还住着二十来个锡匠,都是兴化帮。这地方兴用锡器,家家都有几件锡制的家伙。香炉、蜡台、痰盂、茶叶罐、水壶、茶壶、酒壶,甚至尿壶,都是锡的。嫁闺女时都要陪送一套锡器。最少也要有两个能容四五升米的大锡罐,摆在柜顶上,否则就不成其为嫁妆。出阁的闺女生了孩子,娘家要送两大罐糯米粥(另外还要有两只老母鸡,一百鸡蛋),装粥用的就是娘家柜顶上的这两个锡罐。因此,二十来个锡匠并不显多。

锡匠的手艺不算费事,所用的家什也较简单。一副锡匠担子,一头是风箱,绳子里夹着几块锡板;一头是炭炉和两块二尺见方、一面裱着好几层表芯纸的方砖。锡器是打出来的,不是铸出来的。人家叫锡匠来打锡器,一般都是自己备料—把几件残旧的锡器回炉重打。锡匠在人家门道里或是街边空地上,支起担子,拉动风箱,在锅里把旧锡化成锡水——锡的熔点很低,不大一会就化了;然后把两块方砖对合着(裱纸的一面朝里),在两砖之间压一条绳子,绳子按照要打的锡器圈成近似的形状,绳头留在砖外,把锡水由绳口倾倒过去,两砖一压,就成了锡片;然后,用一个大剪子剪剪,焊好接口,用一个木槌在铁砧上敲敲打打,大约一两顿饭工夫就成型了。锡是软的,打锡器不像打铜器那样费劲,也不那样吵人。粗使的锡器,就这样就能交活。若是细巧的,就还要用刮刀刮一遍,用砂纸打一打,用竹节草(这种草中药店有卖的)磨得锃亮。

这一帮锡匠很讲义气。他们扶持疾病,互通有无,从不抢生意。若是合伙做活,工钱也分得很公道。这帮锡匠有一个头领,是个老锡匠,他说话没有人不听。老锡匠人很耿直,对其余的锡匠(不是他的晚辈就是他的徒弟)管教得很紧。他不许他们赌钱喝酒;嘱咐他们出外做活,要童叟无欺,手脚要干净;不许和妇道嬉皮笑脸。他教他们不要怕事,也绝不要惹事。除了上市应活,平常不让到处闲游乱串。

老锡匠会打拳,别的锡匠也跟着练武。他屋里有好些白蜡杆、三节棍,没事便搬到外面场地上打对儿。老锡匠说:这是消遣,也可以防身,出门在外,会几手拳脚不吃亏。除此之外,锡匠们的娱乐便是唱唱戏。他们唱的这种戏叫做“小开口”,是一种地方小戏,唱腔本是萨满教的香火(巫师)请神唱的调子,所以又叫“香火戏”。这些锡匠并不信萨满教,但大都会唱香火戏。戏的曲调虽简单,内容却是成本大套,李三娘挑水推磨,生下咬脐郎;白娘子水漫金山;刘金定招亲;方卿唱道情……可以坐唱,也可以化了装彩唱。遇到阴天下雨,不能出街,他们能吹打弹唱一整天。附近的姑娘媳妇都挤过来看,——听。

老锡匠有个徒弟,也是他的侄儿,在家大排行第十一,小名就叫个十一子,外人都只叫他小锡匠。这十一子是老锡匠的一件心事。因为他太聪明,长得又太好看了。他长得挺拔四称,肩宽腰细,唇红齿白,浓眉大眼,头戴遮阳草帽,青鞋净袜,全身衣服整齐合体。天热的时候,敞开衣扣,露出扇面也似的胸脯,五寸宽的雪白的板带煞得很紧。走起路来,高抬脚,轻着地,麻溜利索。锡匠里出了这样一个一表人才,真是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老锡匠心里明白:唱“小开口”的时候,那些挤过来的姑娘媳妇,其实都是来看这位十一郎的。

老锡匠经常告诫十一子,不要和此地的姑娘媳妇拉拉扯扯,尤其不要和东头的姑娘媳妇有什么勾搭:“她们和我们不是一样的人!”

轮船公司东头都是草房,茅草盖顶,黄土打墙,房顶两头多盖着半片破缸破瓮,防止大风时把茅草刮走。这里的人,世代相传,都是挑夫。男人、女人、大人、孩子,都靠肩膀吃饭。

挑得最多的是稻子。东乡、北乡的稻船,都在大淖靠岸。满船的稻子,都由这些挑夫挑走。或送到米店,或送进哪家大户的廒仓,或挑到南门外琵琶闸的大船上,沿运河外运。有时还会一直挑到车逻、马棚湾这样很远的码头上。单程一趟,或五六里,或七八里、十多里不等。一二十人走成一串,步子走得很匀,很快。一担稻子一百五十斤,中途不歇肩。一路不停地打着号子。换肩时一齐换肩。打头的一个,手往扁担上一搭,一二十副担子就同时由右肩转到左肩上来了。每挑一担,领一根“筹子”——尺半长,一寸宽的竹牌,上涂白漆,一头是红的。到傍晚凭筹领钱。

稻谷之外,什么都挑。砖瓦、石灰、竹子(挑竹子一头拖在地上,在砖铺的街面上擦得唰唰地响)、桐油(桐油很重,使扁担不行,得用木杠,两人抬一桶)……因此,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有活干,饿不着。

十三四岁的孩子就开始挑了。起初挑半担,用两个柳条笆斗。练上一二年,人长高了,力气也够了,就挑整担,像大人一样地挣钱了。

挑夫们的生活很简单:卖力气,吃饭。一天三顿,都是干饭。这些人家都不盘灶,烧的是“锅腔子”——黄泥烧成的矮瓮,一面开口烧火。烧柴是不花钱的。淖边常有草船,乡下人挑芦柴入街去卖,一路总要撒下一些。凡是尚未挑担挣钱的孩子,就一人一把竹筢,到处去搂。因此,这些顽童得到一个稍带侮辱性的称呼,叫做“筢草鬼子”。有时懒得费事,就从乡下人的草担上猛力拽出一把,拔腿就溜。等乡下人撂下担子叫骂时,他们早就没影儿了。锅腔子无处出烟,烟就横溢出来,飘到大淖水面上,平铺开来,停留不散。这些人家无隔宿之粮,都是当天买,当天吃。吃的都是脱壳的糙米。一到饭时,就看见这些茅草房子的门口蹲着一些男子汉,捧着一个蓝花大海碗,碗里是鼓堆堆的一碗紫红紫红的米饭,一边堆着青菜小鱼、臭豆腐、腌辣椒,大口大口地在吞食。他们吃饭不怎么嚼,只在嘴里打一个滚,咕咚一声就咽下去了。看他们吃得那样香,你会觉得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个饭更好吃的饭了。

他们也有年,也有节。逢年过节,除了换一件干净衣裳,吃得好一些,就是聚在一起赌钱。赌具,也是钱。打钱,滚钱。打钱:各人拿出一二十铜元,叠成很高的一摞。参与者远远地用一个钱向这摞铜钱砸去,砸倒多少取多少。滚钱又叫“滚五七寸”。在一片空场上,各人放一摞钱;一块整砖支起一个斜坡,用一个铜元由砖面落下,向钱注密处滚去,钱停住后,用事前备好的两根草棍量一量,如距钱注五寸,滚钱者即可吃掉这一注;距离七寸,反赔出与此注相同之数。这种古老的博法使挑夫们得到极大的快乐。旁观的闲人也不时大声喝彩,为他们助兴。

这里的姑娘媳妇也都能挑。她们挑得不比男人少,走得不比男人慢。挑鲜货是她们的专业。大概是觉得这种水淋淋的东西对女人更相宜,男人们是不屑于去挑的。这些“女将”都生得颀长俊俏,浓黑的头发上涂了很多梳头油,梳得油光水滑(照当地说法是:苍蝇站上去都会闪了腿)。脑后的发髻都极大。发髻的大红头绳的发根长到二寸,老远就看到通红的一截。她们的发髻的一侧总要插一点什么东西。清明插一个柳球(杨柳的嫩枝,一头拿牙咬着,把柳枝的外皮连同鹅黄的柳叶使劲往下一抹,成一个小小球形),端午插一丛艾叶,有鲜花时插一朵栀子,一朵夹竹桃,无鲜花时插一朵大红剪绒花。因为常年挑担,衣服的肩膀处易破,她们的托肩多半是换过的。旧衣服,新托肩,颜色不一样,这几乎成了大淖妇女的特有的服饰。一二十个姑娘媳妇,挑着一担担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走成一长串,风摆柳似的嚓嚓地走过,好看得很!

前言/序言


《大淖记事》:江南烟雨中的人间烟火与世事人情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宛如江南的一缕烟雨,轻轻拂过,便留下湿润而清新的印记。他以其独特的“人间烟火”美学,勾勒出平凡生活中的诗意与情趣,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人世的温情、对自然的眷恋,以及对生命本真的体悟。而《大淖记事》正是汪曾祺先生散文创作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像煌煌巨著那样描摹宏大的历史画卷,也不似深刻哲学著作那样探究人生的终极意义,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寻常百姓的生活,那些被时光湮没的琐碎,那些被岁月打磨的光华,在汪曾祺的笔下,一一复活,成为一幅幅鲜活生动、令人回味无穷的画面。 《大淖记事》并非一部叙事性极强的小说,更像是一本浸润着作者生命体验的散文集。书中收录的篇章,大多围绕着“记事”展开,然而,这些“记事”并非简单的事件复述,而是汪曾祺先生以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与提炼。他写故乡的高邮,写故都的北京,写他曾任教的西南联大,写他曾经流浪过的各个地方。在他的笔下,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味道,每一个人都有其鲜明的个性,每一件小事都蕴含着深厚的意蕴。 翻开《大淖记事》,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汪曾祺先生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他用最朴素的语言,勾勒出最生动的场景。他写食物,写得细致入微,仿佛你能闻到那刚出锅的包子香,尝到那咸鲜的酱油味。“早饭,小笼包子,一碗豆浆。”寥寥几语,却能让你瞬间置身于那样的早餐时光,感受那份简单而满足的幸福。他写器物,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物件,在经他一笔,便有了生命。一把旧藤椅,一张旧桌子,一块磨损的门板,都被赋予了历史的温度和主人的故事。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物品,而是承载着记忆与情感的载体,默默诉说着流逝的岁月。 然而,《大淖记事》的魅力远不止于对生活表象的描摹。在这些看似平常的叙述之下,隐藏着汪曾祺先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他观察人,仿佛一位温和的长者,不带评判,只是静静地看着。他写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有风趣幽默的老人,有勤劳朴实的妇女,有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他们或许有过悲欢离合,有过坎坷磨难,但在汪曾祺的笔下,都化作了生命中一道道动人的风景。他描绘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方式,将他们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放大,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坚韧与乐观。 “大淖”二字,本身就带有几分江南水乡的韵味,而书中所记之事,也多与江南的风土人情紧密相连。江南的烟雨、小桥流水、吴侬软语,这些元素在汪曾祺的笔下,构成了他文字特有的背景。然而,他并非仅仅描绘景致,而是将景致融入人事,使之成为人物情感的映衬,或是故事发生的舞台。他笔下的江南,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小资”情调,而是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草根的温度。他写江南的集市,写江南的茶馆,写江南的节庆,将那些细微之处的生活仪式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大淖记事》中所呈现的“记事”,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的回顾与感悟。汪曾祺先生经历过动荡的年代,也经历过生活的起伏,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他从不回避生活中的苦难,但他更愿意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即使是在艰苦的岁月中,他也能在平凡的角落里寻找到一丝慰藉,一种希望。这种对生命的态度,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字中,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读者。他的文字,能够抚慰心灵,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值得注意的是,《大淖记事》中的“记事”,常常是一种片段式的、跳跃式的叙述。汪曾祺先生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性,也不刻意设置情节的起伏。他更像是在脑海中撷取一些闪光的片段,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感。这种“零敲碎打”的写作方式,反而更贴近生活的真实,更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读者可以在这些碎片化的叙述中,自行填充情感,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疏朗”的美感。他的句子不长,用词朴实,但每一个词都恰到好处,仿佛经过千锤百炼。他极少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极少卖弄技巧。他只是用最真诚的语言,与读者进行心灵的交流。这种“疏朗”,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他的文字,能够让人感到轻松,感到舒展,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 《大淖记事》所承载的,是一种温润的、朴素的中国文化精神。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激烈的冲突,但它有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尊重,对人情的珍视。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诗意与美。它提醒我们,要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悟生命的真谛。 总之,《大淖记事》是一本能够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的书。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充满温情与诗意的世界;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反思自己的生活,认识自己;它更是一杯醇厚的陈酒,越品越有味,越品越能体会其中的甘甜与回甘。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阅读《大淖记事》,或许能为我们带来片刻的宁静,片刻的慰藉,片刻的启迪。它是一份礼物,一份来自汪曾祺先生,也是来自生活本身,最真诚的礼物。

用户评价

评分

《大淖记事》这本书,让我深切体会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文字之美。汪曾祺先生的文风,就像他笔下的风景,清朗、舒展,没有一丝多余的脂粉气。他总是能用最平实的语言,描绘出最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闻到花香,听到鸟鸣,感受到微风拂面。我特别喜欢他描写人物的眼神和动作,那些细微之处,却能勾勒出人物最真实的性情。他笔下的人物,无论身份高低,无论境遇如何,都透着一种人格的独立和尊严。他并没有刻意去塑造什么英雄,也没有去批判什么罪恶,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展现了人性的多样和复杂。读他的文字,就像在品一杯上好的清茶,初入口时或许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回甘悠长,余味无穷。这种“少即是多”的写作方式,在当下这个追求热闹和刺激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他教会我们,真正动人的力量,往往藏在最不动声色的地方,藏在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之中。

评分

《大淖记事》这本书,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过去,那个虽然物质不丰富,但人情味却格外浓厚的年代。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穿越时空,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和温度。他笔下的人物,虽然生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却依然保持着生命的活力和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他擅长描绘那些细碎的、零散的生活片段,但正是这些片段,构成了人物真实而鲜活的形象。我特别喜欢他描写那些关于“味道”的文字,无论是食物的味道,还是空气中的味道,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他不仅仅是在写故事,更是在记录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人生的态度。读他的书,就像是在和一位睿智的长者聊天,他没有说教,也没有评判,只是静静地分享他的人生体悟,而这些体悟,却让我们受益匪浅。他让我们看到了,即使是在最朴素的生活中,也能绽放出耀眼的人性光辉。

评分

不得不说,汪曾祺先生的这本《大淖记事》着实给了我一种久违的阅读惊喜。我一直觉得,真正的高手,往往是将最复杂的情感和最深沉的哲思,用最简单、最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先生便是如此。他笔下的人物,即使在困顿和不如意之中,也总能保持一种从容和体面,有一种“不怨天、不尤人”的韧性。他不去刻意煽情,不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让生活本身的故事缓缓流淌,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人性的光辉和局限。那些关于友情、亲情,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描写,都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我尤其欣赏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不动声色的观察,那种不动声色的理解,仿佛能够洞悉人性的幽微之处。他从不评判,只是静静地呈现,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共情。读《大淖记事》,不是在读一个故事,更像是在与一群鲜活的生命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他们或许平凡,但却真实,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这种体验,远比那些光怪陆离的虚构世界来得更加打动人心,也更能引发我们对自身生活和人生选择的思考。

评分

这次阅读《大淖记事》,让我对“生活”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汪曾祺先生用他那看似漫不经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浓缩了人生百味的画卷。他笔下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更多的是关于日常的点滴,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关于那些在时光流逝中被渐渐遗忘的细节。我总觉得,他写的是生活,也是人生。他写那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写他们在平凡日子里的挣扎与坚守,写他们对待生活的那份坦然和豁达。他从不回避生活的艰辛,但他总能在艰难中发现微小的美好,并在那些美好中找到支撑人活下去的力量。他的文字,有一种治愈的力量,能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仿佛他一直在用一种温柔的方式提醒我们,即使生活不尽如人意,也总有值得我们去珍惜和热爱的东西。这种对生活的热爱,贯穿了他所有的作品,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评分

刚翻开这本《大淖记事》,就被那股熟悉的、温吞却又饱含深情的笔触深深吸引了。仿佛推开了一扇老旧的木门,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子带着泥土芬芳和炊烟味道的乡间气息。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就像他笔下那些朴素而鲜活的人物一样,没有惊心动魄的跌宕起伏,却有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够轻易地拨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我尤其喜欢他描写食物的段落,那些对食材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对烹饪过程的娓娓道来,不仅仅是简单的食物描写,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寻常日子里美好事物的珍视。他笔下的“早饭”常常不是简单的果腹,而是充满仪式感的生活片段,让人读来垂涎欲滴,同时又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满足。这种“好”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融化在字里行间的对烟火气的熨帖,对生活细节的眷恋。读他的书,总感觉像是在跟一位老朋友聊天,没有压力,只有温暖。即便是在描绘一些淡淡的忧愁或遗憾时,也总是透着一股子豁达和超然,让人在咀嚼文字的同时,也品味到人生的况味。这种返璞归真的文字,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像是心灵的一剂良药,能让人慢下来,去感受那些被遗忘的、细微的美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读书节买到的,太好了,以后作为枕边书常伴!

评分

20世纪非常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巨匠、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一个纯粹的文人——汪曾祺

评分

蔡颖卿,最懂生活的生活家,经营一间生活工作室,养育两个女儿,七本书的作者,对生活有着天赋般的热爱和用心。既是老板又是母亲的她,从不拿工作作为不能料理三餐的理由,由此损失掉日日可以重复的快乐,只是自己的损失。平日种植花草、饲养动物、读书写字、养育女儿、与人相处,生活中每一个温馨的细节,都流露出令人向往的生活态度。她过的是一种很温柔、优雅、克制,虽平淡但有力的生活。她拥有在平凡中获得快乐诗意的力量。

评分

一个618买了好几千,快一百订单了,下半年准备吃土了,?活动太给力了,单子太多就不一个一个评论,愿服务越来越好,好评

评分

若世界真还公平,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评分

无论是平凡还是富足,生活都应该平静且喜乐,优雅不是作秀,是生活的每一处细节都能体现出从容、美好。愿你也能,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美好而精致。

评分

汪曾祺的书,读来很舒服,字里行间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评分

正在学习中,正版图书不错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