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一位不乏米兰·昆德拉的批评深度,深具罗兰·巴特尔的解构气质;但,比昆德拉有更立体的爱情思维,比巴特尔更熨贴恋人的爱情神经,激活人们全新的阅读体验。 《爱情笔记(阿兰·德波顿文集)(精)》是一部融合理性与感性,细腻生动的恋爱过程的全记录。忠实记下与女友交往中的各个细节,特别是心理和哲学层面的思考 ,文字生动,处处机锋,不仅有极大的阅读乐趣,阅毕更令人回味无穷。
内容简介
《爱情笔记(阿兰·德波顿文集)(精)》是一部逼使理性与感性、细腻生动的恋爱过程全记录。
其间,才子德波顿细述一段情缘中的邂逅、迷恋、平凡中的幸福、熟悉后的倦怠、女友移情别恋、挽回无望、自杀、醒悟,以至一段情完全成为过去。他认真思辩自己的感觉,忠实记下与女友交往中的各个细节,特别是心理和哲学层面的思考,文字生动、处处机锋,不仅有极大的阅读乐趣,阅毕更令人回味无穷。
来吧,想爱、正在爱、曾经爱过的读者诸君,来看看“我”谈的那场恋爱是怎么回事。
《爱情笔记(阿兰·德波顿文集)(精)》由德波顿编著。
作者简介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目录
导读 德波顿——一个好读好看的作家 一 爱情宿命论 二 理想的描述 三 诱惑的潜台词 四 真实的自我 五 灵与肉 六 马克斯兄弟式思维
前言/序言
德波顿——一个好读好看的作家 谈瀛洲 一 德波顿小说的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像小说。
一个年青的建筑设计师,在一次英国航空公司的航班上,结识了他的邻座,一个年青的女平面设计师(典型的城市白领工作,又带一点艺术的味道)。当他们在机场的海关出口处分手的时候,建筑师已经爱上了平面设计师! 他约了她在国家美术馆一起看画,然后又约了她吃晚饭,然后他们就上了床。第二天早晨,克洛艾(那个女平面设计师的名字)为他准备了丰盛的早餐,而他却因为没有他爱吃的草莓酱而与她发生口角。两人在几天后重归于好。
然后,他又因为克洛艾买了一双他认为非常丑陋的鞋子(“木屐式的坡形鞋底,跟部急剧升到一把匕首那么高,但宽度又宽似平底鞋的鞋面。高高的后帮用一根装饰着蝴蝶结和星星的结实带子围拢,有点儿洛可可式的纤巧繁琐”)而与她发生激烈的争吵。当然,他们最后又言归于好。
然后,他们逐渐对对方习以为常,不再注意在对方眼中保持良好的形象(“克洛艾会躺在床上一边看书,一边把手指伸进鼻孔,掏出点什么,在指间捏成又干又硬的小团,然后整个儿吞下去”)。
最后,克洛艾移情别恋,爱上了建筑师(书中始终没有出现这位叙事者的名字)的同事——一个有才华的美国设计师。在从巴黎(他带克洛艾去那里度假,以挽回克洛艾正在失去的对他的爱情)回伦敦的又一次英国航空公司的航班上,克洛艾告诉了他这个消息。
他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消沉,期间曾一度试图自杀,结果误吞了大把的维生素C泡腾片。
在小说结束时,他去参加一次晚会而结识了蕾切尔。她接受了跟他下周共进晚餐的邀请。
这,便几乎是《爱情笔记》(Essays in Love)这部书的全部情节了。谁要是告诉我凭这点平庸的材料,就能写成一部翻成中文有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而且还能够畅销,那是打死我也不会信的。
但问题是《爱情笔记》并非一部以叙事的精彩引人入胜的小说,而是一部哲理小说。事件的平庸,结局的可以预料,也许更显示出作者用它们来引发出精妙的哲理思考的功力。比如在英国航空公司的航班上的邂逅(在英国人的生活中,这也许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就引发出了叙事者关于“爱情宿命论”的思考:当我们身陷爱情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所爱的对象是如此特殊,以致我们认为冥冥之中一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安排我们的相遇。
而其实,叙事者用一本正经的概率计算(正是在这种地方,德波顿显示出他的冷面滑稽)证明,售票处的计算机把“他”和克洛艾安排在这天早晨的同一趟航班上相邻而坐的概率为5840.82分之一。在小说写作中引入概率计算,这也是我首次见到。
因此,情人之邂逅,完全出于偶然,并没有什么命定的因素在那里;可是人总喜欢自欺欺人,认为是命中注定;而当爱情消失时,又把原先有关姻缘注定的种种胡思乱想忘于脑后。
正因为“爱情宿命论”的毫无根据可言,德波顿的主人公得出了这样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论断:我们先有爱的需要,然后再爱一个特定的人”。这对浪漫爱情显然是一大打击。
二 我觉得,谈论爱情的文字之多,与人类对产生爱情的过程的无知,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者说,正因为爱情的产生是一件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才会产生如此之多的关于爱情的话语。
爱情的产生,无疑与荷尔蒙有无可否认的关系。
也就是说,爱情首先是一种化学现象。儿童也会产生关于爱情的想象(他们关于爱情的观念,多半是得之于故事、卡通、电影、电视),但只停留于此,并无付诸实践的欲望。只有到了青春期,当与性爱有关的荷尔蒙开始大量分泌时,人们才发生爱情的强烈体验。
但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化学现象,那么人与动物之间不是没有区别了吗?德波顿发现,我们之所以爱上某个特定的人,还因为我们在对方身上发现了某种楚楚动人的东西(“她身着蓝色衬衫,膝盖上放着一件卡迪根式的灰色开襟羊毛衫,肩头瘦削,显得弱不禁风”;“她经常就是这个样子,脸上看去永远凄楚欲泪,眼神中有一种担忧,似乎有人要告诉她一个不幸的消息”)。
这就牵涉到爱情与美的关系了。我们之所以爱某人,是因为她(他)美丽动人。但这美丽动人,是否有客观标准?换句话说,究竟是某人美丽动人,我们才爱她(他),还是我们爱某人,所以觉得她(他)美丽动人?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德波顿回到了柏拉图与康德——在西方的美学传统中要讨论这个问题,似乎不得不回到这两位哲学家那里去——柏拉图认为,我们之所以认为一个人美,是因为她(他)在某些地方符合美的理念。也就是说,在某个地方(尽管我们不知道那是哪里)存在着美的客观标准。而康德则认为,“美的判断是一个‘决定性的基础只能是主观的’判断”,也就是说,我们看一个人是否觉得美,完全取决于我们看她(他)的主观方式。
德波顿显然同意康德的意见。用一句中国的老生常谈来说,那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就造成了一个“自我确认的循环”:我爱某人,因为我觉得她(他)美;我觉得她(他)美,因为我爱她(他)。这更说明了爱情的毫无道理。
读完这部书,我们发现,也许爱情与哲学并不互相排斥;甚至可以说,哲学即起源于对爱情的思索。
德波顿反复提到的柏拉图,他的《对话录》中的《斐德若篇》和《会饮篇》这两篇最精妙的文字,即是对爱情的讨论。理念这个概念是柏拉图哲学的基石,它的提出,可以说正是为了解释爱情这一现象。既然柏拉图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也许可以说西方哲学即起源于对爱情的思索吧。其实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阴、阳,又何尝不是起源于对男女之爱的考察与体认呢? 三 德波顿的这部小说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更多的是思索。他对爱情的各个阶段、多个方面作了半认真、半开玩笑的分析。因此,它不是作用于我们的情感,而是作用于我们的智力。因此,德波顿是一个以机智为主的作家。他是博学的,但并不掉书袋,他以他的聪明与幽默,而不是以他讲故事的能力,来娱乐我们。
这,是德波顿迄今为止出版的《爱情笔记》(Essavsin Love,1993)、《爱上浪漫》(The Romantic M0vement 1994)、《亲吻与诉说》(Kiss and Tell,1995)这三部小说的共同特点。
《爱上浪漫》(The Romantic Movement:Sex,Shopping and the N0vel)一书在许多方面和《爱情笔记》很相似,也许太相似了。它原来的英文题目直译的话是《浪漫主义运动》,如果不是它的副题“性,购物与小说”的话,读者简直会以为是一部文学史著作。《爱情笔记》一书的英文题目Essays in Love(美国版为On Love)其实也不像小说,而是像一部论著,直译的话可译成《论爱情》。从题目来看,德波顿原来写的就是一种介于小说与非小说之间的东西。
《爱上浪漫》叙述的也是一对城市白领的爱情故事,但故事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德波顿对他们的所作所为的分析,在这过程中他旁征博引,涉及卢梭、笛卡尔、福楼拜、黑格尔、马克思、柏拉图、赫拉克利特等作家和哲学家关于爱情的论述。
《亲吻与诉说》则是一部伪装成传记的小说,其中有索引,还有家庭照片,但其实与前面两书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也是以年轻的城市白领之间的爱情为主题的。它的主要内容也不是情节,而是对人的个性及传记作家的任务的思考。在这过程中他涉及文学史上著名的传记作家如利顿·斯特拉奇(Lytton Strachey,《维多利亚女王传》的作者)、詹姆斯·鲍斯威尔(James Boswell,《约翰生传》的作者)和乔治·佩因特(George Painter,《普鲁斯特传》的作者)等关于传记写作的论述。
这部书是由一个情人来为他的爱人作的传:这一点并非偶然。德波顿想说明的是:只有当我们对某人发生了情感,我们才会产生出了解她(他)的兴趣。传主和传记作家的关系也是如此:后者总是多少对前者有一些喜好,才会花费精力去写作她(他)的传记。
四 在1997年,德波顿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非小说作品《拥抱逝水年华》(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
其实,小说与非小说的分类,对德波顿而言全无意义。这不过是为了方便书店(现在还有网站)把他的作品归入一个特定的部门而已。他的小说里面,本来就有许多“非小说”的写法;而他的非小说里面,又有许多小说的成分。但总的来说,他的小说更像非小说。
他的非小说比小说更成功,当然我说的不仅仅是在销量上,也包括在艺术上。他的《拥抱逝水年华》一开始就在英、美都是畅销书;后来的《哲学的慰藉》(The Consolations of PhiIosophy,2000)和《旅行的艺术》(The Artof Travel)也是。我觉得,在写作非小说的时候,德波顿显然更少羁绊,文笔更自由挥洒。
德波顿1969年出生于一个巨富之家,父亲是一个瑞士的银行家。他的名字很古怪,一方面因为那个“de”而带有贵族味,另一方面他的姓“Bottom”又因发音很接近英文里的“屁股”(bottom)而显得十分滑稽。他在苏黎世长大,一直到8岁的时候被送往英国读书。他进的是英国的贵族学校哈罗公学,大学读的是剑桥。“他身上有一股欧洲特权阶级的臭味,”一个作家这样评论他说。(注:见http://www.alaindebotton.com/reviews/proust eveningstarldard.htm) 他现年只有35岁,却已写了7部书。他的第一部书《爱情笔记》,是在他23岁时出版的。能写而又博学的作家是不多的,即便在英国也是如此。
德波顿也许并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太想取悦读者了。但是,他的作品好读好看,并能给我们以一定启示,这就够了。
《爱情笔记(阿兰·德波顿文集)》 一部深刻探索人类情感、关系与内心世界的哲学随笔集。 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与浮躁中,我们常常感到与自己、与他人、与这个世界疏离。我们渴望理解那些深埋于心底的情感,那些塑造我们人际关系的点点滴滴,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若隐若现的哲学思考。《爱情笔记》正是这样一本试图穿透迷雾,照亮人类情感与生命本质的著作。它并非一本讲述具体爱情故事的书,也不是一本提供操作指南的情感宝典,而是一次关于“爱”——广义上的爱,包括对生活、对艺术、对思想、对他人以及对自我的爱——的全面而深刻的哲学审视。 阿兰·德波顿,这位以其独特的“哲学生活化”而闻名的思想家,在这部文集中,将古老的哲学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体验巧妙地融为一体。他并非高高在上地宣讲抽象概念,而是以一种极其贴近我们生活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深入探究过的问题。他的文字温和而有力,充满洞察力,常常能触碰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唤醒那些被遗忘的感受与思考。 理解“爱”的多重维度 当我们谈论“爱”,我们常常局限于狭隘的浪漫关系。《爱情笔记》则将“爱”的概念拓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德波顿邀请我们思考,如何去爱一个城市?如何去爱一件艺术品?如何去爱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如何去爱那些并不那么完美,却依然值得我们珍惜的事物?他让我们意识到,爱并非一种单一的情感,而是一种复杂的、多层面的体验,它关乎欣赏、关乎理解、关乎接纳,更关乎一种积极主动地去连接与创造的姿态。 他深入探讨了我们在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些角色如何受到社会文化、个人经历以及哲学观念的影响。他不仅仅关注爱的甜蜜与激情,更诚实地揭示了爱中所伴随的失落、误解、孤独以及对完美关系的永恒追寻。通过对这些普遍存在的情感困境的剖析,他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需求,从而在人际关系中找到更健康、更具建设性的互动模式。 哲学思考的日常化 德波顿的魅力在于,他能够将那些听起来遥不可及的哲学思想,转化为我们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智慧。他会引用康德、柏拉图、斯宾诺莎等哲学家的观点,但绝非生搬硬套,而是用生动的语言,结合鲜活的例子,将这些思想转化为解决我们实际生活问题的工具。他让我们明白,哲学并非是象牙塔中的学问,而是贯穿于我们每一次选择、每一次互动、每一次内省之中的根本动力。 例如,当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挫折与不如意时,他或许会引导我们从斯多葛学派那里汲取力量,学会专注于我们能够控制的事情,平静地接纳那些无法改变的命运;当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他或许会帮助我们理解,艺术并非仅仅是表面的美学享受,更是艺术家对世界、对人类境遇的深刻洞察,是一种值得我们去共鸣与学习的表达方式。 对“不完美”的拥抱 在信息爆炸、追求“完美”成为主流的时代,《爱情笔记》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德波顿鼓励我们拥抱生活中的不完美,拥抱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甚至拥抱我们自己内心的矛盾与脆弱。他认为,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生活的真实肌理,也正是通过对不完美的理解与接纳,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与自由。 他不会提供简单的答案,也不会许诺虚假的幸福。相反,他带领我们走进真实的、充满挑战的生活。他会探讨我们对“理想伴侣”的想象,并分析这种想象如何可能成为我们关系中的障碍。他会审视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并引导我们思考,那些被社会认可的标准,是否真正符合我们内心的渴望。通过这种深入的审视,他帮助我们卸下不必要的包袱,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勇敢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重塑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爱情笔记》的价值,在于它能够重塑我们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的方式。它是一场思想的旅行,一次心灵的洗礼。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细节,去体味情感的微妙,去思考那些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 读这本书,你可能会在清晨的咖啡香中,突然领悟到某个关于人性的道理;你可能会在一次与朋友的闲聊中,发现自己对爱情有了新的理解;你可能会在面对生活中的困惑时,从德波顿的文字中找到一丝启示,一种面对挑战的力量。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睿智的朋友,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邀请你一同踏上一段探索情感、理解生命、发现自我的旅程。它不会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但它会帮助你思考,为什么要去那样做,以及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它是一份关于如何更深刻地去感受、去理解、去热爱这个世界的“笔记”,一份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哲学馈赠。 在这本书中,你不会找到关于“爱情”的陈词滥调,也不会看到关于“如何经营关系”的空洞技巧。取而代之的,是关于人类情感的普世性探索,是对生活本质的哲学追问,是对自我认知的深刻反思。它是一次邀请,邀请你走出惯性的思维模式,以更开阔、更深刻的视野,去审视那些构成我们生命底色的重要议题。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困惑;它又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道路上的迷茫与未知。通过德波顿的笔触,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到困扰的情感,那些让我们感到疏离的关系,那些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的思考,都将获得一种新的理解与释然。 《爱情笔记》是一场关于“爱”的思辨之旅,它无关乎浪漫的誓言,也无关乎缠绵的剧情,而是关于我们如何去理解、去体验、去创造和维系那些真正滋养我们生命的情感联结,以及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与生活哲学。它是一本值得你投入时间与心灵去阅读的书,一次让你重新审视生命与爱的深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