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安静地坐着,来来回回地踱步,繁忙的日程安排,剥夺睡眠以及重复相同的事……你可能已经慢慢了解:育婴工作如同一场密集的修行。本书作者以自己带有体温的故事鼓励新手妈妈对自己所有的感觉、想法及信念保有觉知,通过学习佛法的智慧,找到转变心态的内在力量。
必须有一本书能告诉我们身为母亲的悲伤和快乐,同时能够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让我们可以重获新生。
当你不焦虑、不执着,让一切自然发生,对生命中展开的“神秘”予以接纳,孩子会还给你惊喜,超出想象!
湛庐文化出品。
萨拉在二十四岁时接触佛法,深有所感,三十多岁时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生活形态自此改变。她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佛法教导相结合,创作了“写给妈妈的佛法书”。
作者将佛法智慧融入母性,以妈妈们的生活作为出发点:对妈妈而言,重要的议题有哪些?我们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新手妈妈如何在纷繁的日常事务中感到平和,怎样来管理自己的愤怒和忧虑。同时也讨论了身为母亲的女性与自身、孩子、父母、朋友、亲戚们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所造成的影响。
孩子一天天长大,其中杂陈着辛劳与幸福,付出与获得,埋怨与释然,其实很多时候你很难说是我们在养育孩子,还是孩子在重塑我们。做父母就是zui好的修行,孩子教会了我们不曾感受与拥有的一切。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育儿”书。“育”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萨拉?娜塔莉:
萨拉·娜塔莉(Sarah Napthali),二十四岁时接触佛法,深有所感,三十多岁时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生活形态自此改变。她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佛法教导相结合,创作了关怀母亲心灵的书籍,并跻身于澳大利亚畅销书作家之列。
序言 身为人母好修行
前言 给心最好的礼物
第一章
佛性:开启身为人母的内在智慧
自从我有了孩子,才了解过去曾体验过的所有的爱,都是自私的。我女儿让我经历过地狱般的感受,但她做的任何事都不能让我停止爱她。
第二章
专注:与孩子相处的特别时刻
孩子并不住在我们时钟滴答响的世界里,他们强迫你,把平日目标导向的行事风格暂时放到一边去。这真是不凡的礼物与教导。
第三章
平和心:随遇而安、随时而变
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这可能会让人不安,但若想要能够完全掌控所发生的事,或者人生始终一帆风顺,则是不切实际的态度。
第四章
愤怒:一时而非永久的状态
当我的孩子还小的时候,如果我感到害怕,会以生气的方式表现出来,然后觉得自己很差劲。后来,我学会了怎么处理强烈的负面情绪。
第五章
忧虑:挣脱内心的牢笼
就像这个世界上曾活过的每个人一样,我们的孩子也一定会受苦。我们越是反抗、拒绝这点,受的伤也就越多。
第六章
仁慈:我们与所有众生是一体的
身为妈妈,我们将孩子视为我们的一部分来对待。真正的挑战在于,要能将这种爱与慈悲心带到所有关系当中。
第七章
伴侣关系:开发德行的绝佳训练所
家庭是个生命体,如果其中某种关系不平衡,便会影响到其他的关系;而当我们与另一半的关系具有爱意,那么整个家庭都会比较快乐。
第八章
自我:我再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我们习惯于把自我看成一个清楚明白的实体,这会不会只是个错觉呢?
第九章
冥想:完全投入当下
当我们有了专注而清明的心,使用时间的方式会更有效,也会拥有更多精力。
第十章
修行:转变心的朝向
我们需经常提醒自己,外在世界无法供给我们可靠而长久的快乐,所以需下功夫求得内在的平和。
第一章:佛性:开启身为人母的内在智慧
身为人母让女人必须学习一种新形态的自给自足。想要成为快乐而有智慧的妈妈,唯一的可能在于开发出内在的资源来帮助自己。妈妈们为了满足别人的需求而忙上忙下,必须不断给予,因此我们必须找到能够让自己充电的方法。我们不得不准备好各种层次的资源来扛起这项工作,如此才能处理恼人的情绪及想法,才能和别人更平和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我们了解生命当中有苦的时候,也已体验到一份更为真实的爱。我们可以借鉴佛法中的四圣谛。
佛法中的四圣谛
一、生即有苦
二、执着造成苦
三、苦能结束
四、离苦之道
这四句话都提到苦,而这苦可以理解成任何让人感到不满足、不完美、焦虑、不舒服,甚至烦躁的情况;任何让人有点不快的事情都算。受苦及不满足无法在今天马上结束,但借着一些方法,你可以在今天就种下改善自身生活的种子。
生即有苦
佛教四圣谛中的第一项,就是生即有苦。也就是说,生命本来就无法让人感到满足,或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在当妈妈以前,我们或许会觉得这个教导过于灰色了。如果觉得不快活,我们可以去看场电影、打电话给朋友,或以各种数不尽的方式来让自己分心以脱离痛苦。而如今,我们的孩子让我们不再有时间纵情于可分心的事物。况且,我们都已经历过怀胎、生产、照顾婴儿、养育孩子的试炼,也就不会觉得对于人生如此的看法太过感伤了。因为我们都已经历过身心的煎熬,甚至绝望。
身为母亲,我们知道人生并不轻松。我们需承担责任,分给自己的时间少得可怜,绝望地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健康正常,能不能符合周遭批判的眼光所期待的标准。当一百件其他的事等着我们却不能去做时,我们在罪恶感当中挣扎。我们有人为了自己的事业而苦思烦恼,还有许多妈妈则由于失去了事业而苦恼。在消沉之际,我们看到额头上的皱纹加深、身体有些部位开始下垂,甚至可能因丧失自尊而内心倍感煎熬。
许多妈妈在有了孩子后,改变了看新闻的感受。身为母亲,我们对于世间之痛,感受比以往更多。我们把罪行、战争、毒瘾的受害者,都看作受苦母亲心爱的孩子。绑架、虐童或儿童自杀的故事,让我们难以承受。我们了解,对于脆弱的家庭来说,任何损伤或死亡都会造成极大的冲击。我们会有这样的反应,正是我们对于生命中的苦难及生命中难有满足,有了更深体会的表现。
生命中会有不满足,部分原因是所谓的“无常”,或者说,任何事物必定会改变,没有不变的事物。生命中的每事每物,从人、环境、物品到最小的粒子,都一直在变动,这让我们没有实在而长久的对象可依赖。佛教并不否定快乐,因快乐确实是可能的。问题只是,我们不能捉住快乐不放。就像任何事物一样,快乐也终会过去。生命中通常包含了生、老、病、死,我们可以花许多时间来让自己不去注意这些事实,但仍无法逃避。
爱心
我们都知道,身为人母的涵义,并不只是受苦,它所代表的,也是一次让人敞开心灵的爱的体验。
母亲对于孩子的爱可以说是最真实的了。爱孩子让我们学到真正的爱:无我、耐性、宽恕。我们知道了爱没有条件、不做批判,且几乎不求回报。当然,当我们的孩子让我们接触到自身黑暗的一面时,我们会厌恶他们;不过,我们跟他们的关系在整体上而言,是一种排山倒海般的爱。正如某位妈妈所说:
自从我有了孩子,才了解过去曾体验过的所有的爱,尤其是跟伴侣的爱,都是自私的。我始终在想的是,这份关系可以给我些什么?而如果我的期待落空,所有的好感就会完全蒸发掉。我女儿让我经历过地狱般的感受,但她所做的任何事都不能让我停止爱她。
对孩子的爱带给我们欢欣、喜悦、快乐。但真正令人感到鼓舞的是,通过爱孩子,我们成为了更有爱的能力的人。将我们从爱自己孩子的体验中所学得的,应用在与别人的关系上,这里面包含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有许多妈妈有这样的发现:对于别人,她们更能有慈悲心,因为她们了解,所有的人在一开始,都是值得母亲关爱的心肝宝贝。这些妈妈对于板着脸的出纳员、脾气冲的驾驶员或贫穷的亲戚,也就更能包容了。
有一回,我参加了某个教人如何在人际关系中培养慈爱的课程。每当要举例说明真爱时,那位老师提及的总是妈妈对孩子的爱。她以母子关系来说明,爱如何使我们乖巧有礼以及真爱带来的种种好处。身为一位母亲,能从第一手经验中体会这些教导,我觉得自己受到了生命的特别眷顾。
对我而言,形容母职最精确的说法就是,它让你的生活糟上两倍,也好上两倍。其中固然有苦与不足,但爱让我们得救。
题 thinking Game 2.0
[前言]
给心最好的礼物
二十四岁那年,我在印尼的雅加达教英文。在1991年,雅加达这座城市并不让人觉得舒服,交通拥塞,呼吸的空气受到严重污染。到处都是让人感到挫折的事情:电话永远接不通,1 000万人口的噪音相当的大且少有沉静的时刻;身为外国人还必须躲避兜售商品的小贩、乞丐、出租车司机以及好奇的人;街道两旁就是没加盖的排水沟。刚开始的时候,我还爱上了这座城市与家乡的对比:永不止息的嗡嗡声,好比官能上的飨宴;但到后来,由于它周而复始的模式,这种文化差异对我所造成的冲击,让我必须以并不优雅的方式来加以处理。
虽然印尼主要信奉的是伊斯兰教,但在偶然间我发现了一本盖·克雷斯顿(Guy Claxton)所写的书,叫做《佛法之心:面对激化世界的实用智慧》(The Heart of Buddhism: Practical Wisdom for an Agitated World)。我从来没有读过这么“激进”的书,所以开始在那些感到有所启发的地方加上标记,但是荧光笔的墨水很快就耗尽了。我怂恿朋友读这本书,以便与他们一起探索其中的主题。这些年来我还会不断回头重读此书。
书中最让我受到触动的是:人很容易活在完全虚妄的状态之中。对于世界、他人、自己,我们常会认为自己所看到的就是实际的情况。但我们所感知到的其实是相当离谱的,而且我们的感知还会造成自己在并不真实的快乐上白费力气。我马上便把这一点应用在我与文化冲击的角力上:我可以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周遭这些让人厌烦的事物了,而用新的方式来看待也就有了不同的方式来反应。平日的骚扰突然有可能让我学到些什么。
作者鼓励我们对于自己所有的感觉、想法、信念要有觉知,如此才能克服那些造成我们受苦的错误观念。通过学习察觉心智的运作方式,我们便可找到力量转换生活经验。
我们能否快乐取决于自身的心智状态。对于自身心智的管理以及改造自身世界的责任完全落在自己的手中。
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我实在无法相信阖上双眼、专注在呼吸的起落上会是善用时间的方式。我想做一些事情,多认识些人,开发脑力,改进技能,尽情享乐一番。虽然当时所追求的那些事物也相当有趣,但到最后我还是与大部分认识的人失去联络了,当时所学的东西也多数都忘了。如今有了后见之明,我知道如果那时自己能专注在自我身心的开发上,会受益更多,因为如此一来,在心灵之路上我会比现在要更精进些。
身为一个母亲的挑战
而当我到了三十多岁开始育儿时,便有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形态。我想做个有智慧的妈妈,但是却常常发现自身思考及行为的方式连自己都无法认同。我觉得必须做个更有德行的人,尤其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们,也要更有耐性、更有慈悲心、对事情有更积极的看法。我知道不可能仅仅只是希望就可以做到这些,这需要我长期的投入以及对自己在行为上有所要求。
所以我开始把自我身心的发展更当回事。身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又在家中工作,想要做到这件事是相当有挑战性的,而我也承认,有些日子根本没办法对于自我身心的发展多加注意。而在其余的时间,我会找机会每天进行冥想。虽然我刚当上妈妈,没有办法找到整块的时间,不过我仍感觉到,如果能够将自我身心的发展和日常的事务结合在一起会很有帮助。冥想即使不够规律,仍可让我以较平静、较积极的方式来面对事情。这确实让我对事物的看法改头换面,也让我在生活上可以更顺利些。
当我怀第二个儿子的时候,我意识到即将面临的挑战,因而变得比较焦虑。我知道随着产后的欢呼、放松以及高度的荷尔蒙效应而来的,是睡眠不足、长时间待在家中和难以有自己的时间。我想让自己在心智上做好准备,以免陷入忧郁的状况:规律的冥想、参加课程,并尝试着更专注、更有慈悲心、更合乎道德地过日子。
在那次怀孕中,我写下了这本书的初稿,但是等第二胎一生下来,我立刻就注意到亲职工作有多困难了,于是加上一章来讨论愤怒的情绪。面对着在两个宝宝当中取得平衡的挑战,我为自己在处理大儿子扎克(当时只有三岁半)的事时变得如此易怒,感到不可思议。我在二儿子亚历克斯出生之前从来不曾对扎克大发脾气。我以前也曾感受过极度的挫折、激怒,甚至绝望,但从来没有如此愤怒,以至于想骂脏话,甚至动手打人。虽然我从来没有打过扎克,但有一次,我用指甲掐了他的大腿;那时我才突然发现,对于孩童的暴力行为并不必然是坏人所犯下的,也可能是出自身为父母的我。我警觉到了,知道处理愤怒情绪会变成我在自我身心发展上的主题。但并不只是我,有许多和我谈过话的母亲也面对相同的问题而挣扎着。愤怒并不是一件有益的事,甚至是有害的;让自己不被愤怒的情绪所掌控,这是非常重要的。
突然身陷亲职工作当中,可能造成母亲内心的煎熬,但是写给父母看的书里,始终不变的把焦点放在对孩童的养育上,而不是那些为了养育孩子而挣扎着的母亲身上。探讨母亲内心世界的书常常成为令人沮丧的报道,把母亲们描绘成一群牺牲者,受着生活形态之苦。我觉得必须有一本书能告诉我们身为母亲的悲伤和快乐,同时能够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让我们可以重获新生。
本书可以提供给妈妈们的帮助
本书不是要教人怎么做父母,而是一本为妈妈们写的书。通过介绍一些发展自我身心的方法,提供给妈妈们一种重新和自己内心沟通的方式,让她们能够更为平和而快乐。如果妈妈们能够比较平静、比较快乐,我们的家庭得到的只有益处。
在本书当中,我想要以妈妈们的生活作为出发点:对妈妈而言,重要的议题有哪些?我们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我所探索的主题包括了“活在当下”对于我们自己以及孩子们的好处是什么,我们如何可以感到平和,以及我们可以怎样来管理自己的愤怒和忧虑。我也讨论了身为母亲的女性与自身、父母、朋友、亲戚们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所造成的影响。
我必须说明,我只是个很普通的女子。我的希望是,正因为我是如此的普通,更可以用自身的经验帮助那些过着“正常”日子、却经常遇到各种限制的妈妈们。
最后,我想分享的是,不论是我写的还是其他什么人写的,都不重要;理由很简单,因为只有自身的经验才能为你的学习提供前进的动力。你从自己的生活当中所学到的才是最可靠的、最有用的。这是你的旅程。
初为人母,感觉像是掉进了一个未知的漩涡,每天被无休止的哭闹、喂奶、换尿布淹没,脑子里除了孩子好像什么也装不下了。那时候,我常常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连最亲近的人也无法理解我那种无力感和焦虑。朋友推荐了这本书,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没想到,它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迷茫的内心。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却又充满力量的语言,讲述了她自己养育孩子的经历,那些我正经历着的挣扎,她都感同身受,并且分享了她是如何一步步走出来的。书中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指导,更多的是一种陪伴,一种“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温暖。我尤其喜欢书中分享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如何在疲惫不堪的时候找到片刻的宁静,如何与伴侣有效沟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去接纳那些不完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建议,却在关键时刻给了我巨大的支持,让我重新找回了掌控感,也让我开始重新认识“妈妈”这个角色,原来它不只意味着付出和牺牲,更是一种成长的机会。
评分这本书,真的就像是我在育儿迷宫里找到的一张藏宝图。我记得刚生完宝宝的那段日子,每天都像在打仗,从白天到黑夜,节奏永远是那么快,让我完全没有喘息的空间。我变得易怒、焦虑,甚至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厌烦。那时候,我迫切地需要一些能够让我慢下来,让我重新找回平静的东西。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它没有给我开出任何“速效药”,而是用一种循序渐进、温柔引导的方式,帮助我一点点地去理解和接纳这个全新的自己。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情绪管理”和“自我肯定”的章节。它让我明白,育儿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如何去处理它们,而不是一味地压抑。它鼓励我去看到自己的付出,去肯定自己的努力,让我不再因为一点点的“不完美”而否定自己。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内心的疗愈,让我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宁静和力量,也让我对未来的育儿之路充满了信心。
评分作为一名新手爸爸,我感觉自己也经历了一场巨大的转变。从以前那个可以随心所欲的自己,到一个需要承担起家庭责任、照顾妻儿的男人,这种角色的切换让我一度感到手足无措。尤其是看到妻子因为育儿而承受的巨大压力,我既心疼又无力,不知道该如何真正地帮到她。朋友把这本书推荐给我,说是“新手妈妈减压经典”,我抱着了解妻子视角的心态翻开,没想到,也从中受益匪浅。书中对于新手妈妈情绪的细腻描绘,让我更加理解了妻子的不易。而它所倡导的“共同成长”、“家庭支持”的理念,也让我找到了与妻子并肩作战的方向。它让我明白,育儿不是一个人的战争,而是夫妻双方共同的旅程。书中分享的许多关于如何与伴侣沟通、如何分担家务、如何共同面对育儿难题的建议,都非常实用,并且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支持妻子,也能在整个育儿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评分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修行”这个词,总觉得离自己很遥远,是那种需要静心参悟的深奥概念。但自从我升级成为新手妈妈,我才真正体会到,养孩子本身就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修行。每天面对一个完全依赖你的小生命,那种责任感、那种无私的付出,让我看到了自己从未有过的耐心和韧性。这本书,正好抓住了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它没有给我灌输什么育儿秘籍,而是从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角度,去解读新手妈妈们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自我关怀”的部分,以前我总是觉得,有了孩子,自己就应该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忽略自己的需求。但这本书告诉我,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它引导我去发现那些微小的快乐,去拥抱那些负面情绪,去建立属于自己的“充电”方式。这种理念,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让我从一种“牺牲奉献”的模式,转变为一种更加健康、可持续的育儿方式。
评分自从有了宝宝,我的生活仿佛被彻底打翻了。以前那些属于自己的时间,比如看书、追剧、和朋友约会,都成了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取而代之的是24小时待命的模式,睡眠不足、身体的疲惫、心理的压力,像潮水一样席卷而来,让我感到喘不过气。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是不是做得不够好。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及时的救星,它没有说教,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过来人,用真诚的文字,和我分享了她在育儿路上的点点滴滴。我看到了她曾经的彷徨、失落,也看到了她是如何通过自我调适、寻求支持,一步步变得更加从容和坚定。书里的一些章节,读起来就像在听自己内心的独白,那种共鸣感太强烈了。她让我明白,育儿的道路上没有完美的妈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妈妈。这种理解,瞬间消解了我许多不必要的内疚和自责,让我开始更加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趁着京东活动买了不少书,京东物流快,很快就收到了。书的质量不错,内容慢慢看。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基本今天下单明天就到。为什么我每一条评价都一样,因为我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来不及一一评价所以选择批处理。在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偶尔也会买到比较糟糕的,但好在糟糕的基本都可以退。如果你能看到这条评价,就说明这个产品还不错。
评分物流公司的态度比较差,建议换一家!不过掌柜人还不错!
评分很多人推荐购买的一本育儿书,希望自己抽时间尽快看完,能够有所收益,做一个称职的父母。
评分不错的育儿书,搞活动满减买入,价格合理,送货快,很喜欢。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之前买了一本妈妈教的数学是给妈妈看,这本呢?是给爸爸看的。
评分现在生活用品大部分都已经从京东上买了,京东自营质量信得过,在此购物省时,省力,省钱。如果你看到我这条评价语了,就表示我对此商品还比较满意。
评分很好的卖家,谢谢喽。我的同事们都很喜欢呢。下次再来哦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