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4
人生的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人生的智慧》取自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它实际上是独立成书的。这本书以简洁优雅的文笔,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阐述了生活的本质并教导人们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叔本华认为人类主体的美好素质对于人的幸福起着关键作用,这些美好素质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阿图尔·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论者,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生于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富商家庭,终身未婚,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他曾受柏拉图和伊曼纽尔·康德以及东方哲学的影响,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而意志是世界的核心与本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尼采、弗洛伊德、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著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中的意志》《论视觉和色彩》《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等。
第一篇
第一章?人的划分 / 006
第二章?人性、人是什么 / 017
第三章?财产,人拥有什么 / 048
第四章?地位,人在他人心中的位置 / 058
第二篇
第一章?基本原则 / 130
第二章?我们和自身的关系 / 143
第三章?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 184
第四章?世俗命运 / 216
第五章?生命纪年 / 227
第一章?基本原则
第一节
在我看来,关于人生智慧指导的一个首要原则,包含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尼各马可伦理学》(Nichomachean Ethics)中所提到的一个观点:或者说,它所表达的是,智者的目标不是追求幸福,而是远离痛苦。
这番言论的真实性取决于幸福的消极面,即这样一个事实——幸福仅仅是痛苦的否定,而痛苦恰恰是生活的积极要素。尽管我在我的主要著作中对于这一命题已经给出了详细的证明,但也许我还需要在这里再阐释一次,从日常场景中得到证明。假设,除了某些痛处和伤口之外,我们的身体状况是健全、安康的;而这唯一的伤口,就会吸引我们的全部注意,导致我们丧失了对自身良好状态的整体感知,并且毁掉了我们生活中的舒适感。同样的,如果我们所期望的事情中有一件没有如愿,那么仅仅这一件没有达到目标的事情就会成为我们持续的困扰,哪怕这件事情微不足道。我们反复思量它,却很少想到其他更重要的、我们已经成功办到的事情。在这两个例子中,受挫的都是我们的意志(will);在第一个例子中,我们的意志具体化在我们的机体之中,在另一个例子中,我们的意志表现在我们对于人生的渴求中;在这两个例子中我们都可以明显看到,人心的满足就是意志不受到阻挫。因此,人心的满足是不容易被直接感受到的;我们最多只能在回顾境况的时候察觉到它。但是抑制和禁锢意志的正是一些确切的事物;它宣告了自身的存在。所有的幸福仅仅是在于消除这种抑制——换句话说,从它的行动中我们才能感受自身;因此幸福是一种永远不会持续太久的情形。
这正是上文中所引用的亚里士多德卓越原则的真实基础,它告诫我们直奔目标,不是保障幸福和愉悦,而是竭尽所能地去远离痛苦,远离人生中的灾祸。如果这不是正确的道路,如伏尔泰(Voltaire)所说,幸福仅是梦幻而苦痛才是真实,那么这话听起来就是假的了,事实上它却是真实的。一个人如果想要构写自己的人生大书,想要确定自己幸福的平衡点,那么就必须放下自己的账本,不要去计较自己已经享受了多少幸福,而是要关注自己已经远离了多少灾祸。这就是“幸福论”(eudaemonology)的正确道路;因为所有的幸福学(eudaemonology)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必须认清它的名称只是一个委婉语,而幸福地生活仅仅意味着更少不幸地去生活——去过一种可以忍受的生活。毫无疑问,我们被赋予生命(life is given us),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去克服——去超越。有不可胜数的谚语都表明了这样一个观点——比如拉丁文的“得过且过”(degere vitam)、“克服生活”(vita defungi);或者意大利语中的“如果能熬过这些日子”(si scampa cosi);或者德语中的“我们得尽力顺利过生活”(man muss suchen durchzukommen)、“混日子”(er wird schon durch die Welt kommen)。在晚年,认为生命已经完结实际上是一种安慰。最幸福的命运不是经历最极致的欢愉和最浩大的快乐,而是使生命没有剧烈痛苦地紧密连接在一起,不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用欢愉和快乐来衡量生命,这是个错误的标准。因为欢愉是,并且一直是消极的;认为它们能够带来快乐其实是一种错觉,它们作为对自己的惩罚而被嫉妒所珍视(cherished by envy to its own punishment)。痛苦被认为是确切的事物,因此它的缺席才是衡量幸福的真正标准。如果,克服并且超越痛苦,同样也是一种厌倦的缺席,那么尘世的快乐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就已经满足了;因为其他的一切都是虚妄的。
由此推断,一个人永远都不应该以痛苦为代价去追逐幸福,哪怕是招致痛苦的可能性也不应该;谁要是这么做,谁就是在用确切的和真实的东西来换取消极的和虚假的东西;然而,为了远离痛苦而牺牲快乐,却能收获更多。不管在哪种情况下,痛苦到底是追随幸福还是超越幸福,都是无关紧要的。倘若将苦难场景转变为幸福花园,致力于获得欢愉而不是尽最大可能地远离痛苦,那么这便是对自然天性的违背,是完全的本末倒置——可是这么多的人都是如此!——悲观论调在某种意义上是明智的,去以悲观的眼光将世界看作地狱,去以悲观的眼光看待他人远离狱火的努力。傻瓜追逐着人生的欢愉,然后发现自己上当了;智者远离自己的灾祸;尽管他早有预备,却仍然陷入不幸,那么这是命运的过错,而绝非他自身的愚蠢。一旦他成功地尽了自己的努力,那么他就不能被称为度过了虚妄的一生;因为他所躲避的灾祸是真实不虚的。哪怕他过分地为了远离灾祸而不必要地牺牲了欢愉,他实际上也没有让自己的处境恶化;因为所有的欢愉都是虚妄的,为了失去的欢愉而哀伤是无聊的,甚至是可笑的。
如果因为乐观主义的想法而没有认识到这一真理,那么这将成为诸多不幸的源头。在远离痛苦的时刻,我们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就一一涌现出来,仿佛在镜中一样,镜中的快乐却无法在现实中成像,这引诱我们去追随快乐;因此招致我们自身的痛苦,这是无可否认的真实。然后,我们开始后悔我们陷入了痛苦的泥潭;我们输掉的是一个没有痛苦的天堂;它不再属于我们,我们徒劳地渴望能够抹掉我们所做的一切。
一个人也许会幻想这些被虚假满足的愿望正是恶魔精神的杰作;为了诱使我们远离没有痛苦的状态,而这个状态正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无忧无虑的年轻人也许认为世界就是用来享受的,仿佛世界就是真实的、确切的、幸福的居所,而那些不能获得幸福的人只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难。这种念头会变本加厉,如果他喜欢阅读诗歌和浪漫小说,并且被表象(outward show)所欺骗的话——这种表象一以贯之地使世界带有伪善的色彩;对此我现在有话要说。结果就是他的生活多多少少变成了对于积极幸福的追逐;而他获得的幸福等价于一系列确切的欢愉。在追逐这些欢愉的过程中他遭遇了危险——这个事实不应该被遗忘。他猎取并不存在的游戏;并因此而以很多真实不虚的、确定的不幸告终——痛苦、悲伤、疾病、亏损、忧虑、贫穷、羞耻,以及人生中其他千千万万的灾祸。等到他看穿他身上的这个阴谋时,一切已经太迟了。
但是,如果我所提到的原则被很好地遵守,通过远离痛苦而实现的对人生的规划也能够得到采用——也就是说,通过对希望、疾病、悲伤以及其他所有同类灾祸的防范措施,这样达成的目标就是真实的,并且如果这个计划不被对虚妄幸福的追逐所打扰的话,我们就能获得更大的益处。这一点和歌德(Goethe)在《有择亲和力》(Elective Affinities)一书中借米特勒(Mittler)之口所表达的观点一致——米特勒这个人总是希望使别人快乐:渴望逃离灾祸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渴求比别人拥有更好的运气(fortune)就是完全的愚蠢。同样的道理也包含在那句精妙的法语格言里:“‘更好’是‘好’的敌人(le mieux est l’ennemi du bien)。”并且,正如我在我的主要著作中所言明的,这是犬儒学派(Cynics)的指导思想。正是它指导犬儒主义者批判一切形式的快乐,不正是因为事实上痛苦在某种程度上是和快乐紧密联系的吗?远离痛苦在他们看来比保障快乐要简单得多。他们被快乐的消极特征和痛苦的积极作用所深深打动,他们决心付出所有努力致力于远离痛苦。为了达成此目标,在他们看来,第一步就是要彻底地批判快乐,批判那种为了骗受害者陷入痛苦的快乐。
如席勒(Schiller)所言,我们出生在世外桃源(Arcadia)。也就是说,我们来到这世上的时候充满了快乐和愉悦,并且做着美梦希望将它们变得更美好。但是,作为一项定律,命运很快就以一种粗暴的方式教会我们,我们其实什么都没有拥有,世上的一切只是听令于它,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不仅仅是我们的妻儿,甚至我们的肢体、胳膊、腿脚、眼睛以及耳朵,不,甚至是我们面庞中心的鼻子,也是听令于它的。无论如何,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亲自体验到快乐和欢愉不过是海市蜃楼(fata morgana),远处明晰可见,一旦靠近便即刻消亡;相对而言,苦难和疼痛却是真实的,不需要任何媒介物,就能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因此,我们不再需要虚假希望的幻想和游戏。
如果亲身体验的教诲能够奏效,我们很快就放弃了对于欢愉和快乐的追逐,并且更多地去考虑我们自己该如何抵制痛苦和折磨的袭击。我们发现世界所提供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远离痛苦的自由——一种平静的、可以忍受的生活;而且我们限制了自己对它的要求,这样我们才更有实现它的希望。因为使自己不至于太悲惨的最安全的方式就是不要预期自己能够非常幸福。默克(Merck),歌德青年时期的朋友,察觉到了这一点,他这么写道:人们对于幸福有要求,这是非常可怜的——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们的愿望相一致——这毁掉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如果能够摆脱自己的要求,那么人就可以进步,并且除了眼前的事物之外不再渴求其他的东西。因此,在我们对于快乐、财富、等级、荣誉等的期望上加以适当的限制是非常明智的;因为正是在努力争取快乐的过程中,在努力为世界增辉的过程中,在努力过上一种充实的人生的过程中,承担着大的灾祸。我说,减少自己的要求,这是谨慎而又明智的,因为不幸是极其容易的;而幸福实际上却不仅仅是困难的,甚至是相当不可能的。人生智慧的诗人唱诵着这样的诗篇:
挑选了黄金般中庸的人当然远离了寒酸的破窟,
也远离了众人羡慕的王公宫殿。
遭遇风暴时,巨松树顶就在风中摇摆,
高耸的石塔会沉重地倒塌,
高山之巅会被雷霆击中。
——贺拉斯
中庸之道(the golden mean)是最好的:远离卑鄙处所的肮脏,并且不再成为嫉妒的注脚。高耸的松树才会受到大风残酷的摇摆,最高的峰顶才会在风暴中受到撞击,屹立的高塔才会沉重地坍塌。
真正用心记住我的哲学教诲的人就会知道,因为这个缘故,我们的整个的存在都是些不如没有的东西,否认和放弃才是最高的智慧——他将不会再对人生的任何事或者任何状态抱有伟大的期待:他将不会再对世界上的任何事怀有激情,他也将不会再对自己事业的失败而哀痛。他将领会到柏拉图所说的最深真理:人事无须焦虑;或者,正如一位波斯(Persian)诗人所言:
尽管我手中一切尘世的事物都要逃离
也不要为此而悲伤,因为它们是不值一提的:
尽管世界为你所享有
也不要为此欢欣,因为它们是不值一提的
你会得到更好的世界
走吧,快走吧,因为这些并不值得停留
阻止我们达成这样有益的观点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之前曾经提到过的这世上的伪善——这伪善应该及早地揭露给青年人知道。这世上绝大多数的荣耀仅仅是表象,就像舞台上的情景剧:没有一件事情是真实的。船只张灯结彩,悬挂彩旗,开火射击,灯光闪耀,并且敲锣打鼓,鼓掌喝彩——这些全部都只是表面景象(outward sign),是欢欣的伪装和暗示,仿佛象形文字一般。欢欣,一般来说,是不易得到的;欢欣只愿意在节日中出现,成为人们唯一的座上宾。只有在那里,才会真正得到欢欣,并且它一般会不请自来;它来之前不会声张,总是不客气地自顾自悄悄来临;而且经常在最无足轻重的情况下出场,进行最普通的交道——简而言之,只要是杰出的卓越的社会,不论何地它都会出现。欢欣就像澳大利亚矿藏里的金子——只能时不时地被发现,仿佛反复无常的运气,不依据任何规则或者律法;而且也总是一丁点儿一丁点儿,几乎不会有一大堆一大堆。我所描述的这些表象,仅仅是为了努力使人们相信来到宴会的是真正的欢欣;而使观众产生这么个印象,就是全部的目的了。
哀痛也是一样。漫长的送葬队伍,移动得如此缓慢;看起来是多么的悲伤!还有一眼望不到头的车队!但是仔细看看它们——它们全部是空的;整个城镇的马车夫是逝者走向坟墓的唯一护卫。这是有关人世友情和尊重的意味深长的画面!这就是人事的谎言、空虚以及伪善!
再举个例子——整间屋子坐满身穿礼服的客人,被招待盛大的典礼。你几乎会觉得这是一次尊贵而又卓越的社交;但是,事实上,它是强制性的,真正的客人们都感到痛苦和厌倦。因为哪里聚集着很多人,哪里就是聚众闹事——哪怕他们全部都穿得像明星一样。不管在哪里,真正的好社会都很有必要是小规模的团体。绚丽的宴会和喧嚣的娱乐,说到底只是一种空虚的流行。这里有一种虚假的论调:这样的聚会与我们自身存在的苦难和贫乏形成莫名的对照。这个对照使真实的情景转化为了更大的解脱。但是,这样的聚会从外面来看是很有效果的;而这正是他们的目标。尚福尔(Chamfort)对此有绝妙的评说——我们所说的社交——聚会、沙龙——是悲惨的一出戏,一台糟糕的话剧(les cercles,les salons,ce qu'on appelle le monde)——自身毫无趣味,只是依靠机械、服饰和布景来支撑。
同样,学院派和哲学教席也是表象。你可以挂上一张招牌来显示你表面的智慧,但是智慧是另一位不受邀请的客人;只能在别处找到她。钟表的报时,教会的衣帽,奉献的精神,愚蠢的滑稽——这些都是伪装,是虔诚的虚假演出,等等。世上的所有事情都像一个空壳;到处都是小小的核,却很少发现它在壳子里。你也许可以在别处找到它,而这,通常来说,只能碰运气。
不错不错,买了很多书。优惠力度很大,比一些二手书还要便宜。还要感谢京东啊
评分质量很好,印刷也很清晰
评分很不错,做活动比较实惠。
评分书不错,值得学习,可以得到人生的启迪。线装书籍,纸张不错。
评分帮书友下的单,书友很满意!
评分《人性论》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大卫·休谟的一部最重要的哲学著作。1739年后分卷出版。《人性论》全书共三卷: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正文前有一篇简短的引论,说明了人性科学的价值和重要意义。第一卷《论知性》主要阐述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认识的能力和认识的界限,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第二卷《论情感》主要阐述了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的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
评分快递给力,包装完好,给五星,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著,可惜没有买到商务印书馆的版本,买这本看看。
人生的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